城内的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770
颗粒名称: 城内的交通
分类号: F512.757.2
页数: 2
页码: 373-374
摘要: 所有的街道都沿着西高东低的地势布局。其主街道就是东起土主宫前,经东城门进入城内,往西行止于县衙前的那条大街,俗称东门街,这条大街又分为东门外、东门里和衙前状元里三部分。沿东门外东南延伸分叉的有水湟头、霍童埠、福安埠、德顺坪(鱼牙行)、鱼货埠、海关埠等,统称为船头街,与其平行的另一条街叫下尾街(福山街),沿东门外土主宫前往东北拐,沿东门里西行至街尾下,往北折与向东延的衙前状元里街相接,此外还有南门街、北门街、西门街、竹兜街、前林坪和大纛衙门前(培英街)等。这就是当时蕉城主街道的大体布局。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蕉城 交通

内容

蕉城是宁德的县城,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一块畚斗状的盆地。所有的街道都沿着西高东低的地势布局。其主街道就是东起土主宫前,经东城门进入城内,往西行止于县衙前的那条大街,俗称东门街,这条大街又分为东门外、东门里和衙前状元里三部分。沿东门外东南延伸分叉的有水湟头、霍童埠、福安埠、德顺坪(鱼牙行)、鱼货埠、海关埠等,统称为船头街,又叫外街,与其平行的另一条街叫下尾街(福山街),俗称里街。沿东门外土主宫前往东北拐,就与碧山街相衔接。沿东门里西行至街尾下,往北折与向东延的衙前状元里街相接,再往北与街中头、往南与衙前街相接。此外还有南门街、北门街、西门街、竹兜街、前林坪和大纛衙门前(培英街)等。一九三九年城墙拆除后,又添了一条环城路。这就是当时蕉城主街道的大体布局。
  旧时街坊的宽窄,还是有一定的规制可循。例如官衙前的大街,至少可供三顶官轿并行,也就是五、六米左右(即使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六年初,主街道破天荒进行拓宽改造,街宽也不过十米左右)。一般的街道,可容两顶花轿并行,如现存的城隍庙前的北门街、大华路、前林路、南大路和福山路一小段。
  小巷可容一顶轿子通行。街道用鹅卵石砌筑而成,故此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被人们形容成“地无三尺平”。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用说行车,就连步行都会感到有些吃力。幸好城很小,总共不足两万居民,最远的间距也仅十华里左右。男人出外办事当然只能步行,但深闺里的女士出行就有了麻烦。
  在这样背景下,一个行业应运而生,这就是轿子业。那时的轿子店集中在街中头、衙前街一带,有双抬轿、四抬花轿、二抬花轿、无篷椅轿等。大户人家女眷串门或回娘家,一般提前预约,到时上门服务,方便周到,收费不高,小康人家也消费得起。但如果要租雇轿子到乡镇,得看路途远近面议价钱。因多家竞争,价钱早已定格,过份抬价,就会失去主顾,因此各家差价不会拉得很大。而且那时商业市场特讲信誉,各家为了留住老主顾,更不会随意在价格上做手脚,而危及自己的饭碗。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坐轿子曾被作为资产阶级糜烂生活样本,倍受指斥批判。同时也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轿子被挤出历史舞台,也算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归宿。但它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几十年后,如今又冒了出来,成为怀旧婚礼的新宠,真让人有时光倒流世事无常的感觉。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