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蕉城交通琐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769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蕉城交通琐谈
分类号: F512.757.2
页数: 6
页码: 373-378
摘要: 始有轮船与福州上海通航(民间俗称“民国时期蕉城与外界陆路交通惟一的工具是人的双腿,往西行止于县衙前的那条大街,这条大街又分为东门外、东门里和衙前状元里三部分。沿东门外东南延伸分叉的有水湟头、霍童埠、福安埠、德顺坪(鱼牙行)、鱼货埠、海关埠等,沿东门外土主宫前往东北拐,此外还有南门街、北门街、西门街、竹兜街、前林坪和大纛衙门前(培英街)等。这就是当时蕉城主街道的大体布局。如现存的城隍庙前的北门街、大华路、前林路、南大路和福山路一小段。小巷可容一顶轿子通行。男人出外办事当然只能步行。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蕉城 交通

内容

蕉城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丘陵地带,南北西三面被山岳包围,东部面海。起初满清政府实行海禁,不准民间使用舟楫之便,迨至清末三都开港,成立福海关,始有轮船与福州上海通航(民间俗称“上海车”),但蕉城与三都港之间仍以小木船驳渡。民国时期蕉城与外界陆路交通惟一的工具是人的双腿,俗称“十一号车”。要谈这方面的话题,的确还真不少,让我将忆及的一一道来。
  城内的交通
  蕉城是宁德的县城,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一块畚斗状的盆地。所有的街道都沿着西高东低的地势布局。其主街道就是东起土主宫前,经东城门进入城内,往西行止于县衙前的那条大街,俗称东门街,这条大街又分为东门外、东门里和衙前状元里三部分。沿东门外东南延伸分叉的有水湟头、霍童埠、福安埠、德顺坪(鱼牙行)、鱼货埠、海关埠等,统称为船头街,又叫外街,与其平行的另一条街叫下尾街(福山街),俗称里街。沿东门外土主宫前往东北拐,就与碧山街相衔接。沿东门里西行至街尾下,往北折与向东延的衙前状元里街相接,再往北与街中头、往南与衙前街相接。此外还有南门街、北门街、西门街、竹兜街、前林坪和大纛衙门前(培英街)等。一九三九年城墙拆除后,又添了一条环城路。这就是当时蕉城主街道的大体布局。
  旧时街坊的宽窄,还是有一定的规制可循。例如官衙前的大街,至少可供三顶官轿并行,也就是五、六米左右(即使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六年初,主街道破天荒进行拓宽改造,街宽也不过十米左右)。一般的街道,可容两顶花轿并行,如现存的城隍庙前的北门街、大华路、前林路、南大路和福山路一小段。
  小巷可容一顶轿子通行。街道用鹅卵石砌筑而成,故此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被人们形容成“地无三尺平”。在这样的环境里,不用说行车,就连步行都会感到有些吃力。幸好城很小,总共不足两万居民,最远的间距也仅十华里左右。男人出外办事当然只能步行,但深闺里的女士出行就有了麻烦。
  在这样背景下,一个行业应运而生,这就是轿子业。那时的轿子店集中在街中头、衙前街一带,有双抬轿、四抬花轿、二抬花轿、无篷椅轿等。大户人家女眷串门或回娘家,一般提前预约,到时上门服务,方便周到,收费不高,小康人家也消费得起。但如果要租雇轿子到乡镇,得看路途远近面议价钱。因多家竞争,价钱早已定格,过份抬价,就会失去主顾,因此各家差价不会拉得很大。而且那时商业市场特讲信誉,各家为了留住老主顾,更不会随意在价格上做手脚,而危及自己的饭碗。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坐轿子曾被作为资产阶级糜烂生活样本,倍受指斥批判。同时也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轿子被挤出历史舞台,也算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归宿。但它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几十年后,如今又冒了出来,成为怀旧婚礼的新宠,真让人有时光倒流世事无常的感觉。
  少见多怪的趣谈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蕉城,由于交通闭塞,民风纯朴,对于西风东渐引起外界的变化,不甚了了,有人上省城福州一趟,就带回很多有趣的见闻。如汽车呀马车呀,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呀,等等,新鲜的事儿真不少。说的人口沫横飞,听的人如闻说书人讲《封神榜》一样,觉得世上竟有这等新奇事,真不可思议。单石碑有个名叫陈庆新的小伙子,三十年代初,受其父亲指派,贩茶到福州,回来时人家问他都看到了什么新鲜事,他说,福州真稀奇,满街跑着马拖玻璃橱。这段马车的说事,给蕉城人留下一则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为调侃孤闻陋见者的代名词。
  再说个难以置信的话,那年代的没出过远门的蕉城人,连马都没见过,只在年画或武侠小说插图看到图画的马。一九四三年笔者才见到真马。那一年的初冬,传说福建省主席(省长)要途经宁德到福安视察,但几天了仍不见动静。果然有一天,毓秀小学校长通知三年以上班级同学集合,整队到太尉宫路旁欢迎省主席刘建绪莅临宁德。我们到达现场时,已经有宁德县长及各界名流、社会耆宿,以及宁中和蕉城小学同学列队路旁躬候。说时迟那时快,探马飞报说省主席已到白鹤岭脚,话音刚落下不久,一队荷枪兵丁迈着整齐步伐在我们面前走过,一位瘦高全副戎装的男子,在一群人的簇拥下,走过我们的面前。不知谁带头鼓了掌,大家也跟着拍手。最让笔者惊奇的,是紧随其后的一位马弁,牵着一匹安放有红棕色鞍辔的白马,紧随的是一顶八抬敞篷坐轿,接着是一小队兵丁殿后。这就是笔者生平第一次见到的、画册以外活生生的马匹。可见真马匹要进到宁德这地方有多难。欢迎场面无旗帜,无标语,无口号,更无鲜花和鞭炮(抗日战争期间禁放烟花鞭炮)。用现在的目光来审视,场面有些清冷。回到学校后,男生谈论的不是省主席那班人,孩子的眼里也不知道他们是干啥活的,而谈论最多的是那匹白马。
  三十年代,自行车(那时叫做脚踏车)在省会福州,已不是稀罕物,但蕉城人是耳有所闻,眼却未见。大约一九四六年春,突然有位男士骑着一辆银灰色的两轮车,在毓秀小学操场上急速打转,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不约而同涌向场边观看。那人看到有这么多小孩围观,就越来劲地表演,看得大伙儿目瞪口呆。后来老师告诉大家,这就是早有耳闻的脚踏车,也是笔者在蕉城第一回见到的脚踏车。但一个问题始终在笔者心里嘀咕着,前后排列安装的两轮车,为啥不会倾倒?问老师也答不上来,越发在心里留下神秘感,直到笔者成年学会骑车后,才打消考究的念头。
  惨痛的记忆
  民用飞机,民间俗称“飞(宁德方言读音作‘杯’)船”,是现代最佳交通运输工具之一。但飞机第一次带给蕉城人的不是和平使命,而是死亡的恐怖,生命的威胁,难以磨灭的惨痛记忆。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泸沟桥事变”,挑起了侵略中国的全面战争。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同年8月13日,又大举进犯上海,矛头直指当时的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紧接着于8月15日上午数架日寇飞机(称敌机)从蕉城上空呼啸而过,这是抗战伊始第一次侵扰蕉城上空的敌机。此前多数宁德人还不知道飞机是什么模样。此后接连不断轰炸扫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蕉城中心小学、郑氏大宅均遭轰炸,损失惨重,人心恐慌。特别是1940年5月18日敌机狂轰滥炸三都岛,将油码头、货运码头、海关楼、外街商店和民宅全部夷为平地,其状惨不忍睹。这时人们对日机恨之入骨,巴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但我们国家几无防御能力,百姓只有往乡间星散逃难一途。这时全城实行灯火管制,人们闻“机”色变,恐慌气氛弥漫到每个角落。有户人家孩子夜间啼哭不止,大人报以“飞机来了”的威吓,可真的把孩子的哭闹吓住了。蕉城人在日机的恐怖氛围笼罩下,惊魂失魄地度过漫长的八年时光,最终以日本鬼子的无条件投降,我国的胜利,划上了句号。但飞机这一现代交通工具,一开始就给蕉城人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痕。解放后,民用航空开辟了上海~福州航线,蕉城处在航线的中轴线上,每天都有民航客机从上空掠过,老人们仰首目送远去的飞机,闲聊中不免勾起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艰难的赴榕旅程
  历史上宁德与外界交流最密切的地方,当推省会福州莫属。蕉城白鹤岭道,自古就处在福州北上京城官道的关键位置,每天南来北往客旅络绎于途。但蕉城往福州并非仅有白鹤岭一径,人们比较常走的,还有岚口岭和飞鸾岭。虽然有这么多途径,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无车马可倚,都必须在崎岖的山道上徒步跋涉。走过这几条山道的人,形容路途之险峻,攀登之维艰,无不叹曰,不让蜀道!明万历五年(1583年)江西丰城进士、曾任福建按察司佥事的李琯,途经白鹤岭时,惊叹其险峻,写下这样的一首五言绝句:“我入闽中路,山惟白鹤高。振衣千仞上,万古几人豪。”迨至民国初,千年古道,旧貌依然。其作为通往省城主通道的地位,仍未见动摇。虽然1898年三都开港通航,有木帆船航行福州上海,但木船受季风潮水影响,存在一定风险,故蕉城百姓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仍以肩挑为主。这就形成一个颇大产业链,许多人专以挑担为业,作为谋生养家糊口的手段,有些农民趁农闲之便,也加入这个队伍,卖苦力赚些工钱补贴家用。但这些人中,有初次到福州的,经不起灯红酒绿花花世界的诱惑,到大桥头下寻花问柳,落得分文无存,伴着一条扁担,形单影孤地回到故里,成为大伙取笑的可怜虫。
  抗日战争的八年里,是蕉城交通最困难的时期,海路被日寇封锁,仅剩陆路一途。抗战甫起,政府即无偿征用民间大型木船,装满石块,行至东冲口,凿沉填海,冀希以此港封航。陆地白鹤岭等多条官道,亦多处被凿去半幅,只剩下一小半通行。决策者以为这样的小伎俩,就可使日寇寸步难移,谁知这些愚蠢的做法,于敌实无有寸效,倒害苦了老百姓,引致怨声载道。
  陆有匪海有盗,自古皆然,民国时期亦不例外。海盗事,当以浙江台州一带最为猖獗。上世纪三十年代,蕉城彭氏“万兴”商号,有木帆船航行于宁波、上海、青岛、烟台等地,一次在台州洋面与海盗遭遇,枪战中有海盗伤亡,以致随行彭老板弃船奔突,九死一生逃回蕉城。消息传来,引发“万兴钱庄”挤兑风潮,致百年望族“忽刺刺如大厦倾”,瞬间破产。那时期的陆路也不安宁,时有客旅被劫消息传来。挑担谋生者,多以结伙同行为对策,藉人多势众为依托。蕉城到福州的路程满打满算不超过二百六十华里,一部分人选择翻北岭进入福州城,这就需要途经连江潘渡,而这里恰是“散兵游勇”匪徒时常出没的地方。因此过路人必须计算好通过此地的时间,人数多多益善,形成人多势众的威慑态势。但被劫事件仍时有所闻。不过鲜见劫财后伤人性命的案例。据说劫匪还会留给被劫者一定数目的返程盘资。另一路线是夜间从蕉城海关埠乘邮政木船到飞鸾,第二天翻过飞鸾岭到连江丹阳过夜,第三天到达连江琯头,然后坐小轮船到福州台江码头登岸。走这条路,花费大,挑担工为了节省开支,多不选这条线路。
  抗战期间,连江潘渡一带驻有国民党保安团。蕉城牛贩赶牛去福州,时值福州为日寇所占,途经此间,保安团多以奉命阻止资敌为名,扣押牛群。此时得托人说项,几经周折,始才放行。
  抗战胜利后,宁德到福州的交通有所改善,三都与福州间有了轮船通行,经营这条航线的有福州下游轮船公司的“金沙江”、“鸭绿江”木质轮船,吨位在两百吨左右,动力是以木柴为燃料的蒸汽机,速度奇慢。而福安赛岐人经营的“福康”“德康”轮,吨位稍小,但以内燃机为动力,跑起来快多了。尤其是船行到连江北茭,准备进入闽江,江水海水在此处汇合,风急浪涌,船似蛋壳,上下颠簸,乘客晕船东倒西歪,慢速船必然让大家煎熬时间延长,所以福安船虽小些,但由于速度快,就更受旅客青睐。
  在笔者的记忆里,蕉城昔时交通风貌的背影,已渐行渐远,但那蜿蜒山间崎岖的岭道,那错落有致的山垅梯田,那绿树、阡陌、小桥、流水、人家,仍不时隐隐地在心中激荡,唤起对这片故土的深深乡愁……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姜翔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