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蔡氏家庙修建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767
颗粒名称: 蕉城蔡氏家庙修建始末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6
页码: 366-371
摘要: 宁德县城除了县衙、文庙、武庙等公共设施以外,最为豪华精美的建筑物要数前林坪的蔡氏家庙。这也是蔡氏家族作为当时宁德县第一望族的标志。由蔡志谅独资修建的宁德县文庙顺利竣工。既然朝廷规制三品以上官员允许修建家庙,只有三品以上高级官员才准许修建家庙,普天之下只有孔庙的建筑规格最为宏伟与尊贵,仿照孔庙建筑修建一座气派非凡的家庙呢,孔庙前后九进(与天子同规格)四门五坊、龙柱黄瓦这些尊同帝王的制度自然不能逾越,蔡氏家族自三溪公由四都蔡洋村迁入县城西门以来,建家庙所需的木材、石料早在修孔庙时就已置办。
关键词: 蕉城 蔡氏 家庙

内容

从前,宁德县城除了县衙、文庙、武庙等公共设施以外,最为豪华精美的建筑物要数前林坪的蔡氏家庙。在县城所有的古民居中,蔡氏家庙可谓“翚飞轮奂,极土木之胜”(南宋范成大《吴船录》)。这也是蔡氏家族作为当时宁德县第一望族的标志。它的建造,凝聚着蔡氏祖先蔡志谅的良苦用心和辛勤汗水,并得到了家族后人的肯定与称颂。
  道光二十六年(1846)农历三月二十九日,由蔡志谅独资修建的宁德县文庙顺利竣工。福建地方官员上奏朝廷,请求嘉奖蔡志谅关心地方公益事业的行为。不久,道光皇帝颁旨:蔡志谅由候补户部员外郎赏加三级,祖父万源偕祖母陈氏,父光均偕母林氏均授三品封典。面对皇恩浩荡,蔡志谅如沐春风,浮想联翩。他想到自清朝入关以来,整个宁德县能得到文职三品衔者,应属头一家。而蔡氏始祖南益公本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此后经十几代艰苦创业,终于到了自己这一辈跻身仕族阶层,与宁德的崔、彭、陈、林、左等大姓媲美。而今无论社会地位还是财力,在宁德县已是首屈一指,何不藉此以炫耀自身与家族的地位。既然朝廷规制三品以上官员允许修建家庙,蔡志谅不禁怦然心动,开始谋划家庙的修建。
  按照明清时期朝廷规定,只有三品以上高级官员才准许修建家庙,并对建筑规制有严格规定。《清史稿》记载:“凡品官家祭庙立居室东,一至三品庙五楹,三为堂,左右各一墙限之。北为夹室,南为房。庭两庑,东藏衣物,西藏祭器。庭缭以垣。”具有远谋卓见的蔡志谅显然难以接受这种规制的束缚。他另有一番打算,他想到了自己刚刚修建过的孔庙。普天之下只有孔庙的建筑规格最为宏伟与尊贵,如何在不僭越封建礼制的基础上,仿照孔庙建筑修建一座气派非凡的家庙呢?孔庙前后九进(与天子同规格)四门五坊、龙柱黄瓦这些尊同帝王的制度自然不能逾越,但文昌阁、泮池等可以仿造。蔡志谅经过周密的策划,制定出了一套修建方案。
  蔡氏家族自三溪公由四都蔡洋村迁入县城西门以来,繁衍成族,在城内竹兜街已建有一座“蔡氏宗祠”。经过筹划,蔡志谅选择位于“蔡氏宗祠”不远处前林坪的一片土地。道光二十六年(1846)八月十三日,“蔡氏家庙”在鞭炮声中开始动工。建家庙所需的木材、石料早在修孔庙时就已置办。这些上等杉木,是蔡志谅历经千辛万苦,从“上府”(闽北地区)购置后,放木排经水路海运抵县城南门外码头;石料采自城南蚶岐村的“汐里溪”,由祖籍长乐罗联的打石坑石匠精心加工后,用小船运到城里。一批精良的施工队伍被集中到了家庙工地上,这帮能工巧匠不负众望,其加工与建造工艺都达到工程所需的精确程度,为工程的顺利完成做出了贡献。
  由于大家的齐心努力,历时两年,一座宏伟壮观的蔡氏家庙终于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农历八月二十四日顺利竣工。家庙座西朝东,砖木结构,是以乾隆年间大学士漳浦蔡新的名义,依照山东衍圣公府和孔庙建筑格式修建,主体建筑分间三进,还包括照墙、泮池(璧水桥)、仪门、文昌阁等附属建筑。整体布局顺地势前低后高,依次排列,错落有序。其中仪门建成牌楼式样,四角飞檐,而享堂(大厅)又高出仪门2.5米,设七级台阶,使整座家庙显得主次分明、威仪肃穆。外墙采用青砖垒砌,硬山顶,曲线形封火山墙。整座建筑古朴沉稳,构造精美,既有明清两代官式建筑风格,又有浓郁的闽东传统建筑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蔡志谅为家庙的修建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一些细节上尤为注重。比如仪门外的泮池,按照儒家礼制规定:周代天子宫前设池为圆形,而诸侯只能用其一半,以示区别,故称为“泮池”;另一种说法是,天子之学称为“辟雍”,诸侯之学称为“泮宫”,辟雍有水环绕,泮宫之水只能半之,故称为“泮池”。另外,配祀孔庙大儒和西周分封诸侯国的后裔以及族人有官至一品者可以在祠堂建造“泮池”。蔡氏得姓祖先蔡叔度是周武王姬发的同胞弟兄,也是周文王第五子。蔡姓有蔡元定、蔡沈、蔡清三人入祀孔庙。所以蕉城蔡氏家庙修建“泮池”当之无愧。国内建有泮池的祠堂现存较多,但配有“璧水桥”的屈指可数。见于记载只有浙江宁海县西店集义村的邬氏宗祠、安徽绩溪龙川誉为“江南第一祠”的胡氏宗祠(胡锦涛主席故乡),安徽绩溪磡头的“许氏宗祠”和蕉城的蔡氏家庙。“泮池”和文昌阁都表现了蔡氏“崇儒尚义”,有教育子孙读书行善的意愿。
  据蕉城蔡氏后裔介绍,蔡志谅煞费苦心,为了显示自己族姓政治地位的优越,早在建祠之初,就特别将一代名相蔡新的牌位入祀宗龛。以蔡新之威望和声誉,足以提高蔡氏家庙的规格和影响力。据清光绪四年(1878)编纂的《济阳堂宁德蔡氏族谱》记载:“道光二十六年(1846)春,志谅公念蔡氏为邑之望族,应崇祀于祖宗,垂泽于后人,遂赴漳州府漳浦县,迎请清代文华殿大学士蔡新之神主”。蔡新(1707—1800),字次明,号缉斋,又号葛山,漳浦下布人,与蕉城蔡氏始祖蔡南益同乡。乾隆元年(1736)进士,历任刑部右侍郎、兵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后改授礼部尚书,兼《四库全书》馆正总裁,直到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乾隆皇帝对他恩宠有加,特旨紫禁城骑马。乾隆四十九年(1784),蔡新已年届七十八岁高龄,他上疏乞终老归养,乾隆帝一再挽留。翌年辟雍讲学时,乾隆帝为他赋《临雍》诗,有“蔡新或备伯兄行”之句。蔡新致仕回乡时,乾隆帝又赐诗:“不忍言留合今归,及归言别又依依”,可见高宗对这位老臣之恩宠有加。嘉庆五年(1800),蔡新以九十三岁高龄逝世,赠太师,谥号“文恭”。
  为什么蔡氏家庙要供奉同宗不同支的蔡新神主,而不供奉嫡祖蔡襄的神主呢?是因为蔡新官职大、规格高,且时代较接近之缘故吗?据笔者考证,这实际是不得以而为之。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对于家庙祭祀对象有严格规定。《清史稿》:“(家庙)堂后四室,奉高、曾、祖、祢,左昭右穆,妣以嫡配,南向。高祖以上,亲尽则祧。”也就是说,家庙只能入祀士大夫本身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及其配偶,其中还包括五服内旁系亲属,最大限度只能增祀始迁祖。蕉城蔡氏虽以“端明公”蔡襄为始祖,但时隔八百多年,已无谱可稽。而蔡新是蔡志谅祖父一辈,勉强合乎规制。这就是蔡氏家庙只奉蔡新而不奉蔡襄的缘故。
  蔡志谅在修建家庙中的一些传闻逸事,至今仍为蕉城百姓所津津乐道。民间传说,蔡志谅在修建文庙和家庙时,曾为木材入城一事大伤脑筋。因为巨大的木料经南门搬运入城,还要经过考坪、学前街、竹兜街、衙前街,约有一公里路途才最终到达家庙修建工地,而城内街道狭窄弯曲,房屋矮小,搬运不便,东家与工匠一筹莫展,深为忧虑。为此,蔡志谅特上书朝廷请求允许破城墙搬运建筑材料。朝廷体恤蔡志谅独资修建文庙之功,特下谕旨,准许宁德城墙打开一个缺口,待木料全部入城后再行修复。为了让木料能够畅行无阻,蔡志谅特别召集沿途房屋户主进行协商,承诺:“沿途所经路段,为了搬运方便,需要拆除部分房屋。愿意出让者按高价购买,不愿出让者先行拆除,待木料全部运到工地后,按民居最高规格重建。”果然蔡志谅在木料全部运入工地后,为沿途住户重建房屋,实现了自己的承诺,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最近,笔者在撰稿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些有关蔡志谅修建文庙的宝贵资料。清代福建巡抚徐继畲著《徐继畲集》第三卷保存有一封上奏道光皇帝的折子,全文如下:奏请将捐建宁德县文庙等工之官绅分别加恩奖励摺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九日闽浙总督臣刘韵珂、署理福建巡抚臣徐继畲跪奏,为官绅捐建文庙各工完竣,恭摺奏恳圣恩奖励,以昭激劝事。
  窃照福宁府之宁德县文庙、明伦堂,建自前明,嗣於乾隆四十年间复经修理,现已六十馀载,栋宇墙垣,率多倒坏。经前县宋光伯会同署教谕吴世嘉,邀集绅士,筹议修建,即据户部候补员外郎蔡志谅呈请独力捐办。随遴选董事,鸠工庀材,於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初十日动工,将大成殿、东西两厅、名宦、乡贤祠全行起盖,又建崇圣祠、明伦堂等处并文昌祠一座,至二十四年十月初十日工竣。合计共用工料银二万八千八百七十馀两,造册送经前署县冯杰诣勘,委系工坚料实,并无浮冒草率,由县府加结具详。声明户部候补员外郎蔡志谅以所捐银两系祖父遗资,情愿请加三级,给与覃恩封典。据兼署藩司武棠核明,详请具奏前来。臣等查道光二十五年,奉部议定推广覃恩封典,京外捐纳候补人员於恩诏给封二年期内捐请者,加与覃恩字样,其报捐银数,仍照常例办理。又京外文武现任及候补、候选人员三品捐银八百两,给予应得封典。又在京文职五品捐银一百四十五两,准其加一级。再有情愿多捐加绩者,悉照此数报捐,准照所加之级捐封。各等语。此次宁德县户部候补员外郎蔡志谅独力捐建文庙等项工程,共用银二万六千八百余两,情愿将应得议叙请加三级,给与封典。查核所捐银项,已数倍於捐级、捐封之数。合无仰恳天恩俯准,将户部候补员外郎赏加三级,给予其祖父母、父母三品封典,归入覃恩办理。其捐银八百两之宁德县知县宋光伯、署宁德县事上杭县知县冯杰,捐银四百两之署宁德县教谕吴世嘉,同在工出力之董事俊秀马步琮、吴佐荣、陈作孚、马步珍、蔡光坴、监生蔡步錂,均请敕部照例议叙。除将册结图送部外,臣等谨合词恭摺具奏,伏乞皇上圣鉴训示。
  再,此项工程系绅士捐办,官未经理,应请免其造册报销(朱批:依议),合并陈明,谨奏。
  道光二十六年五月初二日奉朱批:该部议奏,钦此!徐继畲(1795—1873),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县东冶镇人。道光六年(1826)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福建巡抚,内用太仆寺卿。有《松龛先生遗集》他是一位爱国者,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文学、历史学、书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更为令人称奇的是,历史竟然如此之巧合。这位二品巡抚居然与徐向前元帅有着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徐永信等续修铅印的《五台徐氏宗谱》记载,五台县东冶镇徐氏始祖才甫公,明初由马邑迁至五台县西南的滹沱河南岸的大建安村,繁衍生息。传至第五世分为十股。徐继畲一房属第二股,徐向前一房属第三股;徐继畲为十五世,徐向前为十九世。他们是同族同谱,前者是后者的族高祖。徐继畲的玄孙光裕、光文与徐向前同辈,都是共产党员,八路军干部,先后在三、四十年代牺牲。
  徐继畲十分赞赏蔡志谅独力捐建宁德文庙的义举,并极力向朝廷保荐,使之平步青云,光宗耀祖;一百四十年后,徐继畲的后裔徐向前元帅也是十分器重和推崇蔡威(蔡志谅的玄孙),并为蔡威烈士挥毫题词“无名英雄蔡威”,使蔡威真实身份和英勇事迹得以昭示和传颂。岁月沧桑,这段徐、蔡两家历史渊源为研究蔡氏家族的历史又增添了新的内涵。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仕玲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