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东门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764
颗粒名称: 回望东门兜
分类号: TU984.114
页数: 3
页码: 355-357
摘要: 原指城内靠近东城门的一些街、巷,宁德县城墙被拆除后,原金鳌桥、水湟头一带便是市场的核心区,由于东门兜人流的不断增多,也自然而然的从原来窄小的城内中街(街宽约4米,下移至宽阔的东门兜,此即为东门兜市场之缘起。因为东门兜过往人多,拟从西门外县武装部门口(今蕉城区防疫站)起,大街拓宽至东门兜与横穿而过的环城东路交汇后,东门兜市场,独领风骚一个甲子(按岁次即从1939年的形成至1999年转移到新建的东湖市场)。东门兜市场仍局限于小农经济规模,东门兜市场底下的河道,东湖塘围垦工程合垅闭气。
关键词: 宁德县 东门兜 老街风貌

内容

蕉城东门兜,在八闽古县宁德的治所中,其历史地位与重要性,可谓怎么形容也不为过。从前,这里即是宁德旧城主城濠的入海口,也是进出水运码头的咽喉重地。素来以厚重的人文历史和如画的东湖美景,赢得“蕉城第一门”的美誉。
  其实,这东门兜之名,是个笼统而宽泛的称谓。原指城内靠近东城门的一些街、巷,比如:街尾下、前林坪等。至于金鳌桥、水湟头一带,虽与东门近在咫尺,因有城墙阻隔,应称东门外,不叫东门兜。但是,自从1939年8月,宁德县城墙被拆除后,东门兜即变成上联街尾下,下接下尾街的交通枢纽,城墙基辟为环城路,使原东门的城内外连成一片,原金鳌桥、水湟头一带便是市场的核心区,东门兜的范围也扩大了。
  宁德拆去城墙后,由于东门兜人流的不断增多,带动了周边茶楼酒肆生意的兴旺,一下子成为全城人气最为旺盛的地方,地价也随之金贵起来。金鳌桥下两岸,人们利用其一边是环城路,一边是水湟头的地理优势,于城濠处搭盖起长廊式的农贸市场,因此,城关的中心市场,也自然而然的从原来窄小的城内中街(街宽约4米,居中,可达东、西、南、北和小东五门,俗称街中头),下移至宽阔的东门兜,此即为东门兜市场之缘起。
  据本城阜老回忆,当年拆去城墙后,即将城墙基辟为环城路,以便利城内外人民的交通,城关变得亮丽起来。因为东门兜过往人多,街道狭窄,仍很拥挤。次年,又拓宽了从状元里,经街尾下、东门里街,过东门兜,至宫前街(土主黄岳宫前,今“二月花”市场)的这条由西而东的直街。新中国成立后,该街道又经过多次维修和拓宽。特别是1958年为筹备纪念宁德解放十周年(也是建国十周年),拟从西门外县武装部门口(今蕉城区防疫站)起,经衙前街、街尾下,至东门兜,全长910米,改直拆宽至23米,以宁德的解放日期命名为“八一五”路,在翌年竣工,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这条“八一五路”大街拓宽至东门兜与横穿而过的环城东路交汇后,构成十字街,东接现成的宫前街。这一路段,虽然不够工整,但为东门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东门兜市场,在原宁德县城关,独领风骚一个甲子(按岁次即从1939年的形成至1999年转移到新建的东湖市场)。这一甲子,跨越着两个不同的朝代,囊括了民国后期的十年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十年。在民国后期的十年,既遇日本侵华,国人蒙难,全民动员,抗战救亡,又因国民党政府腐败,苛捐重税,民不聊生,经济衰微、市场不振。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十年中,前三十年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政策,定购定销,且生产水平低下,物资匮乏。况且这三十年,又发生过两次大的政策失误,丧失近一半的发展时间。比如: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的瞎指挥,虚报和浮夸风,致使1960年的大粮荒,发生饥饿死人的事,三年五载还恢复不过来。又如,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造成的十年大浩劫。这一非常时期,经济不发展,市场有何用。故此,六十年来,东门兜市场仍局限于小农经济规模,出现商品需求量超过供应量的“卖方市场”形态。
  东门兜市场底下的河道,为城池的最低水位,自然是全城排污泄洪的出水口,又是潮水进出的通道。在东湖未被围垦前,海水可以穿过市场下,直达小东门的溪井墘,而后退出,带走所有的污泥浊水。一日两次,循环不已。1965年5月,东湖塘围垦工程合垅闭气,海水被挡在金马海堤之外。1970年7月1日,时称福建省福安专区革命委员会的驻地由福安迁至宁德,改称福建省宁德地区。为给地区机关的迁入创造便利条件,根据规划设计,将蕉城三元农业大队在溪井墘后面的一片土坡地划拨给他们作为建设办公楼和宿舍使用。该工程约于1970年初开工,因时处“文革”期间,只重视工程的进度,不注意水土流失的问题。造成河道淤积,流水不畅。据说,当时有人向宁德县革命委员会主要领导反映过清理河道和从源头杜绝地区搬迁建设工程的水土流失问题。县领导虽作部分采纳,清理过河道,但没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更不应该的是,这时又作出错误的决策,为支持发展国营商业,将东门兜市场头(下十字路口)原食品公司移至上十字路口,时为银行储蓄所隔壁(今“宁德商城”)处后,掀开市场的木板盖,再往河里插桩,盖起三层楼高混凝土结构的新百货公司,简称下百货(与八一五路状元里段的上百货大楼相对称)。结果,于1973年9月19日,城关遇到一场大暴雨,四小时内降雨量165.5毫米,东城濠出水口被上游的漂流物所阻塞,造成洪水倒灌,东门兜水漫一米多高,溪流变成街流,小东门以下的环城河边的房屋被冲倒好几座,有一县雨伞社职工姓缪名建生的人家,女儿落水,父亲去救护,也被卷入洪流之中,致使父女二人溺水身亡。事故的发生,使这一座落在东门兜市场头河面的下百货大楼成为问题焦点,群众舆论颇多,谴责之声不断。
  无独有偶。不出三年,宁德县城关又下了一场大暴雨,水漫东门兜,高过一人,连水位较高的新桥头(在正东门和小东门之间,为当年环城路走八仙街的桥,今锦福城前小东门公园第三道桥处)对面原宁德县商业局食杂公司门市部积水都高过柜台,当时的公司领导不得不临时集合职工把香烟、糖、酒等搬到楼上去,以减少洪水带来的损失。
  由于东门兜在三年内发生过两次大洪患,则有人建议拆除下百货大楼,拔去河中桩,疏浚通水口。因为县领导不同意,计划未能实现。到了上世纪的80年代初,百货和五交化分家时,下百货大楼分给五交化,即改挂宁德县五交化公司的牌子。这一大楼一直保留至90年代中期,在宁德地区开辟署前至电台一条公路后,城区进行旧城改造,趁机开发河坪一带,建菊池小区,改建东门兜十字街,清理河面的建筑物,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五交化大楼,全部被拆除,改暗河为明河,并将河道加以拓宽疏浚和两边砌护坡墙,成为今天的新河道。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致纯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