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德化桥和汛塘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761
颗粒名称: 二、德化桥和汛塘桥
分类号: K928.78
页数: 3
页码: 346-348
摘要: 往北走不到几十步就是汛塘溪桥,乾隆年编的《宁德县志》记载蕉城北门外蝉辉桥时,南门外汛塘桥水。就是我家门前的汛塘溪”其中正对着城门的叫德化桥,虽然到了明代县令林时芳重建蕉城城墙时,南门也已不再叫做德化门而改称永宁门了,叫做汛塘溪桥。桥离溪的出海口也只约百米左右,要过溪只能等潮水退后”据说他在家门前下路下较场边,这座桥随着南门兜、南较场变成街市,我曾祖募捐的办法居然和蒲松龄搜集故事写《聊斋》的办法不谋而合,由此可见整条汛塘溪被德化桥一分为二,如今即使是同一时代的南门兜老人。
关键词: 宁德县 德化桥 汛塘桥

内容

从我家出了大门,往北走不到几十步就是汛塘溪桥,乾隆年编的《宁德县志》记载蕉城北门外蝉辉桥时,指出:“……其水源出白岩西山下,与南门外汛塘桥水,为邑城左右夹护,至东湖汇合……。”“南门外汛塘桥水”,就是我家门前的汛塘溪。溪有两座桥,《县志》上均有记载,其中正对着城门的叫德化桥,显然沿用了五代后唐时南门的名称,虽然到了明代县令林时芳重建蕉城城墙时,整座城池有了很大的变动,南门也已不再叫做德化门而改称永宁门了。另一座桥,也就是我家门前的那座,在德化桥东面不到百米处,叫做汛塘溪桥,桥离溪的出海口也只约百米左右。至于汛塘溪桥,虽在《县志》中还明确记载:“在一都南门外离城数十武,今存。”但在乾隆朝以后,不知哪一个皇帝在位时,桥坍塌了。这就给从这条路进城的人造成困难,桥没有了,要过溪只能等潮水退后,踩着石头过。直到我的曾祖开翼先生(他是前清秀才)生活的时代(1856——1937),才由他出面募捐重建。据说他在家门前下路下较场边,设一茶座,上面摆一块一尺多高,刻着“望助成桥”的木牌,过往行人可以在这里免费喝茶休息,但须捐点钱,终于建成了一座有一个桥墩的石桥,这块劝捐的木牌直到我上学后,还保留在我家。这座桥随着南门兜、南较场变成街市,和汛塘溪一起消失了。我曾祖募捐的办法居然和蒲松龄搜集故事写《聊斋》的办法不谋而合,也许还值得在这里记上一笔。
  至于德化桥,《县志》上的记载和汛塘桥大同小异,即“在一都南门外,桥下即为城壕,今存”。由此可见整条汛塘溪被德化桥一分为二:上半段仍为溪涧,下半段是护城河(城壕)。岁月流逝,曾经留下我青少年时代无数足迹,给过我许多乐趣和悲哀的溪和桥,如今即使是同一时代的南门兜老人,又有谁还能记得呢?说来话长,汛塘溪的上半段水是淡的,鱼虾不多,而下半部由于涨潮时,海水能漫到这里,溪水变成半淡半咸,适于鱼虾生存。每年夏天,潮水特别大,海船可以开到桥前,这时溪面上常有绿色的大蜻蜓盘旋飞舞,美丽的鱼鸟在觅食。桥下溪的和入海处则是淡水鳗鱼和蛎鱼生息的地方。蛎鱼,才一寸多长,但味道鲜美,据传说,明初官拜尚书的林聪,皇帝命他进贡宁德特产,这位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的乡贤便把这种鱼称作“寸金鱼”献给皇上。溪中最小的虾叫“虾木”,数量很多,连浅水处都有,用双手就能捧起来;大的一种叫“流溪虾”(宁德方言叫laokeha),就是白石老人笔下栩栩如生,有两只长长的大螯的那种。溪中的螃蟹也有两种:大的叫“湖蟹”,是如今价值千金的大闸蟹的同类,小的只有铜钱那么大,故此叫“钱蟹”,数量很多,有人夜间拿着火把到溪上去“照湖蟹”,很容易就能捉到一小木桶。
  我爱这条小溪,小时候在溪上摸鱼捞虾捉螃蟹的情景,至今难忘,即使我把门前这条小溪叫做“母亲河”又何妨?说一段令我心酸的故事。小时候我有一个驼背的邻居,他比我大几岁,父母双亡,只和年迈的祖母生活。他驼背得厉害,走起路来一歪一扭,看了叫人同情。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梅孙,穷得家徒四壁,靠他在溪里钓鳗鱼,捉螃蟹,捕虾来养活祖母和自己。我在溪中玩的时候,常跟着他,要是他钓出一条滑溜的鳗鱼,他根本无法敏捷地捉住,这时候就需要我帮他把挣扎着的鳗鱼迅速地扔到溪旁的沙滩上,然后搓上沙子捉住;有时他捉到“大闸蟹”了,我就帮他用溪边的“鬼草”捆住,捉多了就一只一只地串起来。中午或傍晚,他会拿着一天的收获——这对于一个残疾人是非常不容易的,到南门街(即南大路)或东门兜的集市上去卖,然后换回几斤地瓜米和一把蔬菜。令人痛心的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蕉城经济的开发和城市的发展,溪水被污染了,即使他还能捉到鱼虾,拿到街上也卖不出去。60年代前后全国闹饥荒时,他正是吃了污染的鱼虾而得霍乱死了,他那年迈的祖母又由谁来养呢?沧海桑田,如今南门兜旁的东湖和两条溪流,以及我少时可怜的朋友梅孙,都从人间蒸发了。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