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长璋筹建国民党宁德县党部和领导工农运动经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728
颗粒名称: 郑长璋筹建国民党宁德县党部和领导工农运动经过
分类号: K827
页数: 9
页码: 310-318
摘要: 郑长璋筹建国民党宁德县党部和领导工农运动经过会议讨论了北伐以来国内革命的新形势,宣传发动民众、迎接国内革命高潮,到基层去组织开展工农运动、配合北伐军的胜利,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加强对福建国民革命的领导,并派遣一批党员参加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工作。中共福州地委组织部长陈应中与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的工人部长马式才(中共党员)商量后,决定以国民党省党部的名义先后派遣郑长璋、蔡泽鏛回到宁德,宁德县国民党党部筹备处在城关孔庙的明伦堂(今蕉一小内)成立。内设组训、宣传、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商民等七个股室。
关键词: 郑长璋 宁德县 工农运动

内容

奉命回乡 建立组织
  1926年7月,在国共合作共同努力下,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从广东兵分三路向北进军,西路直捣两湖,中路进取江西,东路进逼福建。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了北伐以来国内革命的新形势,通过了学生运动的议决案,提出要巩固扩大学生的联合阵线,号召学生深入基层,宣传发动民众、迎接国内革命高潮。党中央还指示,大中院校的党、团员学生回原籍,到基层去组织开展工农运动、配合北伐军的胜利,推翻封建军阀专制统治,建立民主新政府。
  由于北洋系军阀曹万顺等的倒戈,驻闽海军的归顺,为国民革命军迅速攻占福建奠定了基础。10月9日,国民革命军进军福建一举拿下永定、诏安、漳州等6县(市)。12月3日,光复福州城。12月上旬,统治福建的周荫人残部取道闽东从福鼎逃入浙江。至此,国民革命军彻底结束了北洋军阀在福建的统治。1926年12月22日,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正式成立。
  与此同时,为加强对福建国民革命的领导,推动工农群众运动的发展,壮大和发展党的组织,中共中央调整充实了中共福州地委,并派遣一批党员参加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工作,且担任多个部门的重要职务。1926年底,郑长璋和蔡泽鏛(后化名蔡威)分别由北京和上海党组织派回福建工作。鉴于当时宁德乃至闽东地区党组织尚未建立,中共福州地委组织部长陈应中与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处的工人部长马式才(中共党员)商量后,决定以国民党省党部的名义先后派遣郑长璋、蔡泽鏛回到宁德,以筹备国民党县党部名义,发展党的组织,开展革命活动。此时,在北伐军胜利形势的鼓舞和激励下,宁德在外地求学的进步学生纷纷返回家乡,汇集在县党部筹备处,开展革命工作。
  1927年1月,经过积极筹备,宁德县国民党党部筹备处在城关孔庙的明伦堂(今蕉一小内)成立。月余后迁到考坪(今人民影院)。筹备处礼堂正中悬挂着孙中山遗像,左右两旁马克思、列宁的画像。上方是“天下为公”的横幅,下方是《总理遗嘱》全文,左右还张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总理遗言。礼堂两侧的墙壁上挂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相片,整个礼堂呈现着一派庄严的气象。
  筹备处设主任一人(郑长璋)委员二人(林国章、林印章),内设组训、宣传、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商民等七个股室,主任分别为郑长璋(兼)、张璚城、林国章(兼)、林亮章、蔡景芳(即蔡泽鏛,后改名蔡威)、章懿钦(女,又名永端)、林印章(兼),任命蔡汝梅、林昌挺为筹备处正、副秘书,阮元皋为筹备处总务,各股室各配一名股员,分别是占贤霖、黄庆麟、周玉堂、薛元栋、阮元霖、郑宗英、郑长璿①。
  参加党部筹备处工作的人员或是郑长璋的亲朋好友,如林家三兄弟是郑长璋母舅家的表兄弟,蔡景芳是郑长璋的姻侄儿;或是同窗至交,如张璚城、林国章、蔡汝梅、章懿钦、林昌挺、黄庆麟、周玉堂等曾同在莲峰高等学堂学习,与郑长璋又是同学;郑长璋、阮元皋、张璚城、林国章等又同在霞浦中学读书,其间还一起参加声援北京学生“五四”爱国运动。他们都是知识分子,热血青年,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很快就成了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并成为筹备处的骨干力量。从此,在县党部筹备处的领导下,宁德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反土豪劣绅的大革命运动,以配合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
  工农运动 蓬勃兴起
  由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进步青年组成的宁德县国民党党部筹备处,既作为革命的临时政权,安定了地方秩序,稳固了北伐后方,又作为国共两党以及当地工农民众、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为当地工农革命运动的迅速掀起和蓬勃发展起到了组织和领导核心的作用。在郑长璋等人的领导下,县党部筹备处通过举办夜校、组织演讲队等不断扩大宣传面,革命道理逐步深入人心。不久,筹备处相继成立了商民协会、农民协会、工人协会、妇女协会等各种民众社团,入协会者遍及宁德城乡,多达万人。1927年初起,县党部筹备处领导宁德人民开展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1、打破封建精神枷锁
  县党部筹备处首先发起了解放精神枷锁的运动。发动各协会男女青年会员,组成浩浩荡荡的宣传队伍,高呼口号,张贴标语,搭台演讲,向神权、族权等发起进攻。郑长璋还亲自组织参加“街头演剧”、“街头演说”等宣传活动,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揭露反动统治者、地主豪绅利用神权族权麻痹人民,粉饰自己,使其剥削、压榨合法化的伎俩,劝说群众破除“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迷信,阐明家里缺吃少穿不是上天安排、神灵主宰、命运注定,而是地主豪绅剥削压迫造成的。郑长璋还主持店员大会,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工人为什么受穷,为什么要向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土豪劣绅作斗争的道理,使许多人深受教育。妇女协会成立后,深入群众家中宣传“男女平等”,“反对买卖婚姻”等。一方面为争取妇女的权益呼吁,一方面积极支持妇女受教育,学本领,鼓励广大妇女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经过宣传发动,一批劳动妇女挣脱封建束缚,走出家门,参加妇女组织,参与社会活动。农民协会则组织一批进步学生到农村调查访问,发动农民组织起来同封建地主作斗争。此外县党部筹备处还解散了“乐善社”。“乐善社”是一种欺诈民财的迷信组织,由土豪劣绅陈有巷负责。为了进一步唤起群众的反抗意识,点燃群众心中的革命火焰,县党部经研究后捣毁了“乐善社”,没收了所有的迷信设备。
  2、反对“欺行霸市”
  当时,宁德城关的黄笃夫身居县商会会长要职,在宁德城关开设“德顺鱼行”,官商勾结,仗势欺民。他声称:已经向县政府承包了宁德港澳水面,在这水面捕捞都得向他缴纳“水面租”。他还规定凡渔民捕的鱼都要拿到“德顺鱼行”收购,不许自行出售。而“德顺行”收购鱼货是大秤进小秤出,再加收取手续费,从中盘剥。不仅如此,该行对前来送购的渔民只付给四成的现金,其余六成发给“白条行票”,而这些“白条行票”只能到黄笃夫开设的店铺买东西,否则就作废。面对这种欺行霸市和双重剥削,渔民们怨声载道。针对这种情形,郑长璋发动渔民与黄笃夫展开面对面的斗争,并以县党部筹备处的名义宣布:渔民可以自由捕鱼,自由买卖,任何人不得干涉。这一规定,得到渔民热烈拥护,无不欢欣鼓舞。
  3、清算县商会贪污军饷的罪行
  1922年,粤军许崇智部进驻宁德,通过县商会向全县摊派了总额为30万元的军饷,限定分三期缴清。许部只收了第一期7万元军饷,就撤离了福建。但身为县商会会长的黄笃夫却伙同县商会坐办(会计)陈伯咸、县教育局长陈佑民等一帮人,逼迫群众继续交全饷款,从中贪污分赃。县党部筹备处得知此事后,一面派人挨家挨户深入调查县商会派款数字,一面拘捕陈伯咸进行审问。在革命形势的威慑下,陈伯咸不得不交代了部分赃款。掌握了证据后,筹备处将事实公布于众,群情哗然。群众制作了高帽,将这伙人拖到大街游行示众。一时间工农群众威风大长。
  4、领导瓷厂工人为提高薪酬而斗争
  飞鸾碗窑村是宁德有名的陶瓷生产地。这里汇聚着数十家陶瓷厂,有数百名工人。瓷厂工人每日辛勤劳动十几个小时所得的工资却难以养家糊口。厂主还经常拖欠工人的工钱,再加上工头还要从每个人身上收取管理费。工人所剩工钱只能勉强用来维持家人的粗衣淡饭。常常发生工人为追讨工钱而与厂主争吵的事,但在厂主和工头的压迫下,工人也只好忍气吞声。郑长璋等人深入碗窑村调查了解后,决定发动工人与厂家做斗争,要求提高薪酬。在县党部筹备处的领导下,工人向资方提出“增加工资,减少工时”的合理要求。由于有筹备处作坚强后盾,经过几个回合的斗争,厂家被迫答应了广大窑工的诉求,斗争取得了胜利。
  风云突变 革命失败
  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工农革命运动的空前高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帝国主义不甘心失败,他们在武装干涉中国革命的同时,加紧分化中国革命阵营。1927年3月底至4月初,蒋介石集团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国民革命的准备到了最后的阶段。
  1927年4月3日,在蒋介石的支持和授意下,福州国民党右派分子黄展云等人抢先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他们在福州南校场召开“拥蒋护党大会”,宣布“肃清跨党分子”,逮捕、通缉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革命团体领导人。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福建各地,刚刚兴起的工农运动遭到了摧残。
  福州“四·三”反革命政变后,宁德的国民党右派分子和土豪劣绅立即活跃起来。他们认为向县党部筹备处进行反攻倒算的时机已到,就派宁德的国民党右派分子李奋等人赶往福州,向国民党省党部右派头目林寿昌等密报宁德国民党党部筹备处活动情况,指控郑长璋是个“啸聚群众,屡肇事端的赤化分子”。林寿昌遂指派李奋等人返回宁德进行“拥蒋护党运动”。4月中旬,李奋等人回到宁德后,立即纠集国民党右派分子、土豪劣绅召开“拥蒋护党大会”,策划向县党部筹备处夺权。
  “四·三”反革命事变不久,国民党省党部的马式材即来电通知郑长璋要谨防国民党右派夺权。面对这严重的形势,郑长璋估计到宁德的反动势力决不会甘心灭亡,他们必然要千方百计夺回他们失去的一切。但郑长璋并不畏惧,他更加提高警惕,积极准备还击敌人的反攻。他一方面加强组织防卫力量保卫县党部;一方面派蔡泽鏛、林国章二人赶往福州向福州地委和马式材同志汇报,听取上级领导的指示。
  福州自“四·三”反革命政变后已陷入白色恐怖,马式材已经秘密转移。蔡泽鏛、林国章二人不了解这一情况,一到省党部筹备处就被抓捕入狱。郑长璋闻讯后赶往福州设法营救。于4月22日在福州被尾随其后的李奋之流的爪牙告密,不幸被捕。郑长璋离开宁德的第二天凌晨四时,宁德县“拥蒋护党”头目李奋、陈国辉等人即纠集流氓暴徒百余人,悍然包围县党部筹备处,进行反革命夺权。打手李竹卿企图抢夺县党部筹备处站岗卫兵的枪支,当场被击毙。双方展开了一场恶斗。因县党部筹备处守卫力量单薄,根本抵挡不住人多势众的反革命势力的疯狂反扑,最终国民党宁德县党部筹备处落入国民党右派之手。随即,他们在全县大肆搜捕中共党员、国民党左派同志和革命人士,镇压群众运动,宁德人民重新陷入黑暗之中。在“保卫党部”的斗争中,筹备处妇女主任章永端等十数位坚守党部的骨干惨遭围攻毒打而受伤。章永端、章奉端姐妹和薛鸣栋等因受重伤,不久先后逝世,其余的党部骨干分别逃避到霞浦、厦门等地或乡下躲藏。
  忠贞不逾 英名流芳
  郑长璋在福州被捕后,先被送至省“拥蒋护党”大会处,后又转押至福州警察局扣留所,关在第二号牢房。狱中,郑长璋任凭敌人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并痛斥反动派背叛革命的可耻行径。在与监舍难友交谈中,郑长璋仍念念不忘革命事业。据当时中共福州地委工运负责人王劲民(王永椿)回忆:“我于一九二七年农历三月十九日中午被捕,寄禁于伪福州警察局拘留所。过二天,我们的牢房就关进了郑长璋和陈某某同志,郑一进牢房后,就同难友们大谈起共产主义和‘三大政策’,并说‘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总理亲自制定的,国民党右派破坏了‘三大政策’。”敌人对郑长璋恨之入骨,百般折磨他。郑长璋宁死不屈,敌人无可奈何,决定对他下毒手。4月27日,他和中共福州地委书记徐琛、宣传部长方尔灏等被国民党右派枪杀于于福州西门外鸡角弄刑场,时年26岁。
  蔡泽鏛、林国章由于身份没有暴露,在家人保释后出狱,随即转赴外地。蔡泽鏛于1927年8月奔赴上海找到党组织,一边在同济大学求学,一边继续开展地下革命斗争。1931年上半年,蔡泽鏛进入上海党中央特科无线电培训班学习并化名蔡威。下半年受党组织的派遣,从上海秘密进入鄂豫皖苏区从事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讯工作,成为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信和技术侦查工作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了中央军委鄂豫皖分委会参谋、红四方面军第二电台台长、红军总司令部二局局长。蔡威用自己惊人的毅力和聪明才智,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大量秘密情报,为粉碎国民党对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的多次进攻和“围剿”,为配合红军长征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得到了朱德、徐向前、陈昌浩等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与褒奖。1936年9月22日,在红军长征即将胜利之际,蔡威不幸病逝于甘肃岷县朱尔坪村,年仅29岁。后来徐向前元帅题词誉他为“无名英雄”。林国章后来则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曾在宁德银行等处任职。
  宁德的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郑长璋、蔡威等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唤起了工农劳苦大众的政治觉悟。他们在组织领导工农大众打击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革命运动中,打破了宁德社会在长期封建军阀统治下的沉寂,使宁德人民开始了新的觉醒。在这场革命斗争中,宁德的进步青年和革命群众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一定的斗争经验和教训,为土地革命奠定了斗争的基础,也为共产党组织在宁德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围攻党部事件平息后,参加筹备处活动的骨干青年陆续返回宁德,有的选择了外出求学深造,有的选择从事教育或商务活动。周玉堂和蔡汝梅、郑长茂合作开办明伦小学,张璚城则应模范小学校长王克权之邀当了教员(教六年级兼教务主任)。
  1927年9月,国民党省党部改组,主委李雄十分赏识张璚城、阮元皋等人,并委派张璚城为宁德县党部筹备委员会负责人,负责重建党部,“筹委会下设秘书处及组织、宣传、训练三部,张璚城、吴运连、项志雄等为筹委会常务委员,罗树生为委员兼组织及训练部长,阮元皋为委员兼宣传部长”②。这时,张璚城的父亲要他继续做教员,不要参加政界活动,但张璚城说服了父亲,投入党部的筹建及党务的活动。
  同时,张璚城和阮元皋等人利用重建国民党县党部并担任党部领导成员的机会,吸收进步青年参加国民党,并组建分区党部,其中,林亮章、张敦洵(即张璚城)、黄式麟、周玉堂、郑长懋、郑长昌等原先党部筹备处的骨干都分别成为各分区党部的委员或书记③,在张、阮等人的宣传和策划下,“1927年10月14日,宁德国民党各区党员、教育界人士具呈省政府,请求抚恤郑长璋”④张璚城还通过与李雄的关系,争取省党部的支持,追认郑长璋为“烈士”,在县党部所在地——考坪内建立一座用石头砌成的六角形的纪念亭(长璋亭),并通过县政府批准,将郑长璋故居所在街道命名为“长璋街”。这在当时宁德县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附注

注解①区档案馆档案资料(59-1-60)。 ②区档案馆档案资料(3-1-1)。 ③区档案馆档案资料(59-1-60)。 ④1995年版《宁德市志》大事记p20。 注:本文根据区党史办《蕉城人民革命史》(初稿)、区档案馆有关资料和1995年版《宁德市志》大事记等内容整理而成。 作者简介:郑贻雄,1966年宁德一中高中毕业,1969年4月上山下乡,1976年招工霍童供销社,1980年8月宁德师专中文系毕业,先后在宁德二中、五中、宁德市(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区政协任教、工作,为中学高级教师、副主席。2009年退休,现住蕉城。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郑贻雄
责任者
郑长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