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七世行医的古溪陈氏家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726
颗粒名称: 记七世行医的古溪陈氏家族
分类号: K826.2
页数: 5
页码: 302-306
摘要: 东南各省疆吏请开海禁,由此福建沿海商业贸易逐渐繁荣,头脑精明的地方商人通过收购茶叶、土纸、菁靛、红糖、烟丝、瓷器等大宗土特产。换回布匹、药材、南北京果,毅然弃医从商,乾隆三十七年(1772)出生于古溪上厝一户殷实人家,便断绝了入仕的念头。延误了病人最佳医治时期“他认为药材贸易不仅给医家、病家带来方便,陈师忍弃医从商的想法,却意外得到父亲的首肯与支持“表现了主人诚心向善。午梦取自北宋泉州人蔡确《夏日登车盖亭》。并没有忘记贫困的家乡父老“让村中儿童都能免费就学,每遇家庭贫苦的病人,例捐布政司理问。
关键词: 古溪 陈氏家族 宁德县

内容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平定台湾,东南各省疆吏请开海禁,康熙帝以开关“既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地省份转输之劳”,而又于“闽粤边海生民有益”,遂即采纳。由此福建沿海商业贸易逐渐繁荣,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四方流通联系更加密切。作为“东南奥区”的宁德县,在所谓“康乾盛世”的这一时期,“滋生息,来商贸,通鱼盐,既庶且繁”(乾隆版《宁德县志》)。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都设立税务总口,头脑精明的地方商人通过收购茶叶、土纸、菁靛、红糖、烟丝、瓷器等大宗土特产,船运至北方宁波、上海、天津等地,换回布匹、药材、南北京果,转手批发,效益可观,这种互惠互利的商业方式,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繁荣了将近两百年时间。就在这种背景下的乾隆年间(1711~1799),古溪村出了一位名叫陈师忍的坐堂医生,他瞄准时机,毅然弃医从商,并闯出了一条成功道路。
  陈师忍(1772~1846),小名天生,字永容,号和轩。乾隆三十七年(1772)出生于古溪上厝一户殷实人家。父希佐,母翁氏。师忍为家中独子,自小聪慧过人,饱读儒家典籍。弱冠应童子试,名列案首,名噪一时。补县学增广生,后应乡试不第,便断绝了入仕的念头,杜门不出,埋头攻读医学典籍,造诣深厚。嘉庆三年(1798),二十七岁的陈师忍开始挂牌行医,由于学有所成,对诊治诸科皆有独到见解,往往药到病除,名声渐起。且医德高尚,对家境贫寒的病人,从不计诊费多寡,上门求诊者络绎不绝。当时南北交通不便,“山东船”(宁德民间大型商船)一年只能航行两次,一些中药材不能及时供应,延误了病人最佳医治时期,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陈师忍富有经商头脑,他认为药材贸易不仅给医家、病家带来方便,而且还是一项很好的经商门路。中国古代有重儒轻商的传统思想,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陈师忍弃医从商的想法,却意外得到父亲的首肯与支持,从此开始了经商生涯,并一发不可收拾。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奋斗,货物畅销,且效益丰厚,奠定了十分雄厚的基础。发家以后,陈师忍在家乡盖房做墓,还购买了田园地产。前后三进的大宅第高大气派,三座大宅的正厅分别取名修吉、午梦、如心。这三座厅堂各有来历。修吉为奉行善举之意,表现了主人诚心向善,力求造福乡民的意愿;午梦取自北宋泉州人蔡确《夏日登车盖亭》:“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表现出主人淡泊名利,追求恬淡舒适、平静安详的生活;如心取自《礼经注疏》:“恕字之文从如从心。”明代浙江嘉兴名医唐君善故庐有“如心堂”,徐一夔撰有《如心堂记》。陈师忍身份即为郎中,其寓意不言自明。在如心堂后进还设有花园、假山,花木扶疏,环境优雅。陈师忍经商致富以后,并没有忘记贫困的家乡父老,他积极公益事业,不仅在宅院外修建书馆,聘请塾师,让村中儿童都能免费就学;还在宅院附近开办药铺,聘请名医坐堂,每遇家庭贫苦的病人,往往减免诊费,甚至不收药费,得到了村民的拥护爱戴。
  陈师忍娶妻冯氏、叶氏,生四子,俱有所成。长子良列,次子良本,皆为国学生。三子良卿,例捐按察司知事,例捐布政司理问,钦加同知衔,诰授奉政大夫。四子良弼(1831~?),字淑言,号霭如,同治四年(1865)以府学第七名入泮。同治十三年(1874)附贡生,咨部候选儒学训导。陈良弼幼承庭训,继承父亲衣钵,以活人济世为志向,谙熟中医经典著作。陈良弼病逝后,长子集奎(字孔庸)成了第三代传人。陈集奎苦读医书,并翻阅祖辈父辈遗留的单方、验方,加以整理加减,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为病人及同行所称道。陈集奎为人为学谦虚谨慎,尊重同道,与罗源中房名医陈佬焕(民国三都特种区区长陈拱北父)引为莫逆之交,每当遇到棘手病情,陈集奎总会寄函给陈佬焕,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法,征求对方意见,加以结合,往往获得满意的疗效。陈集奎祖孙三代儒医,至今后人仍引以为荣。
  陈集奎娶妻西门黄氏,膝下生有二子,长子朝亨继承父业。朝亨小名上俊,字则履,号吉斋,少时家道中落,只进了几年私塾,被迫辍学。家居期间,他随侍父亲左右,以便领悟中医治病救人的一些本领。由于记忆力很强,加上长期耳濡目染,他对病理、药理了然于心。可惜父亲过早去世,陈上俊失去了一位慈父,更缺少了一位孜孜教诲的良师。由于知识有限,陈上俊对家传的医古籍一知半解,再加上家境清寒,不能够拜师学艺,只能凭借良好的天赋,刻苦钻研,长期摸索,积累了深厚的治病经验。他为人忠厚,和蔼可亲,服务对象多为贫苦百姓,尤其得到鳌江、贵岐一带渔民的信赖。在东湖塘未围垦以前,潮水可以漫延至古溪村东南“塘沿头”地带,当时这里设有里澳、外澳两个船只停靠点。每到傍晚涨潮时分,渔民纷纷上岸,出售当日捕获的海鲜,还要购买日常用品,一部分渔民则趁机到村里求医问药。每天这一时刻,陈上俊都要连续应诊一二十位病人,经过问诊号脉,他将每一位病人的病情默记于心,等全部看过一遍以后,才开始开方配药,有条不紊,从无疏漏。病人往往服过一两剂,便告痊愈,而且价格便宜,所以陈上俊医名享誉鳌江流域,被渔民称作“活菩萨”。而与之同时的古溪另两家诊所却门可罗雀,自叹不如。
  与陈上俊同辈的五服内堂兄弟陈朝勋也是一位颇著声誉的名医。陈朝勋(1889~1960),学名世英,字伯咸,号建侯,其祖父良卿,父集询,例贡生,敕授修职郎,母蔡氏,云南按察使蔡步钟次女。陈朝勋相貌过人,且出身富足之家,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光绪三十年(1904),年方十六岁考中福宁府第二名庠生。民国三年(1914),被推选为宁德县议会议员,不久担任宁德县商会坐办(清制,凡非常设的机构中负责日常事务的称为坐办,略次于总、会办),与县城名流黄笃夫、叶鼎侯等共事。民国十六年(1927),郑长璋、蔡威等人回乡筹建国民党宁德县党部,期间开展清算县商会会长黄笃夫等人贪污粤军军饷案,陈伯咸为躲避风头,潜居廉坑岳家,日常无事,随岳父王德苞(字布南,号采亭)习医。王德苞为中医世家,平生活人无数,在他的悉心传授下,陈伯咸医术大有长进。由于陈伯咸科举起家,为古溪一乡之人望,民国二十七年(1938),古溪乡设联保自治,他东山再起,担任古溪乡乡长兼联保主任。至民国三十八年(1948),任期长达十二年之久。陈伯咸为人谦逊和气,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贫苦农民,他都一视同仁,从不蔑视。任职期间,乡里谁家有病人,他都有求必应,从不推辞。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陈伯咸仁心妙术,成为了贫苦百姓的救命稻草。据村里老人回忆,旧时农民种地砍柴,风里来雨里去,外感风寒是最常见的,陈伯咸采用小柴胡汤加减,且每次都是重用毛柴胡,剂量达到三、五十克,往往一剂而愈,且花费甚少,为村民财力所能承受。
  建国后,陈伯咸继续行医,为县城某药铺坐堂。1958年7月,县卫生学校成立。同年8月开办中医进修班,陈伯咸与阮子骥、邓梦萧、王克澄三位名老中医被荣聘为讲师,为乡村医生传授中医课程。这些学员成为以后宁德县中医界的骨干力量,一些学员至今仍活跃在医疗战线上。
  与陈朝亨、陈朝勋同辈的陈朝琛(小名建周,字则琳,其父陈集渠为陈集奎仲弟)也经营医药业,他转盘堂兄陈上俊三字街药铺,聘请良医坐堂,时间长达三十多年。
  陈朝亨次子登峨,又名登金,生于民国三年(1914),卒于1980年。十六岁时入赘二都上村颜家为婿,遂迁居岳家,开设中医诊所,悬壶济世。他自幼承父严教,熟读医书,以“医不求名但求实,术不求异但求精”为己任,服务民间,扎根群众。陈登金从医期间,妻子颜氏也每日在诊所帮忙抓药,她待人热情,不分贫富,态度总是和蔼可亲,给病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二都、古溪群众提起陈登金高湛的医术时,都会翘起拇指,对颜氏的为人啧啧称赞。
  陈登金的三个儿子,俊廉、俊庆、俊庚,以及陈伯咸之孙陈俊琳均从事医药业,他们勤勤恳恳为农村群众服务,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陈俊琳甚至还为此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第六代行医人员以陈俊廉最为著名。陈俊廉生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幼时读过几年私塾,十三岁辍学在家,跟随父亲学医,他虽身患残疾,从不自暴自弃,刻苦钻研,掌握了牢固的理论知识。1954年,进入宁德县飞鸾卫生院工作。1959年,肄业于宁德县卫生学校,学习期间得到堂叔祖陈伯咸亲自教诲。1988年荣获中医师职称。陈俊廉医术过人,风格高尚,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儿科、温病诊疗,在民间有一定口碑。且生活节俭,不抽烟喝酒,没有买过一件高档衣物,群众以“布衣大夫”喻之。
  在陈家的第七代子孙中,陈俊廉独子陈仕文毕业于福建省中医学院,现任蕉城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两个女儿慧生、慧聪得到父亲精心传授,均能坐堂问诊,殊为难得。
  自陈师忍至陈仕文,繁衍已历七代,时间跨越二百余年,后裔枝繁叶茂,人才辈出;其医术一门,亦箕裘相继,愈远愈盛。孔子曰:“三年不改父之道,是谓孝矣。”而古溪陈师忍家族,二百余年谨守祖业,尊奉祖上“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的高尚情怀,孜孜不倦,耕耘医林,爱民敬业,为了造福广大患者,做出了无怨无悔的抉择,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仕玲
责任者
陈师忍
相关人物
陈朝亨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