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地筑室 取名“耐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719
颗粒名称: 择地筑室 取名“耐庐”
分类号: K827
页数: 3
页码: 290-292
摘要: 刘氏归里养病,再赴关外理政安民。令年近花甲的刘公扼腕叹息“所以选择蕉城西面的白岩山下筑室而居”相传旧有白鹤常集其顶”刘氏筑室之处,在毗邻灵溪禅寺右下边的百米之处盖起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四扇房子,富贵贫贱总须耐“晦明风雨此为庐”先生以酒为涯,刘氏则引古人之多耐,指望诸友欲拯救万民勿操于急。
关键词: 清末 刘廷珍 宁德县

内容

刘氏归里养病,祈早康复,再赴关外理政安民。但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割地赔款,加以慈禧当政,光绪被禁,新政告罄,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令年近花甲的刘公扼腕叹息“匹夫老也,无能为也!愿归山野,以农为乐。”所以选择蕉城西面的白岩山下筑室而居。白岩山又称“白鹤山”,峰顶称“白鹤鼻”,俗谓白岩鼻。相传旧有白鹤常集其顶,故名。顶下悬崖峭壁,架阁如俏,硿洞幽深,泉水清冽,此山乃县治负依之山。山腰还有一座始建于宋大观二年的古刹灵溪禅寺。刘氏筑室之处,距城区六、七里,顺坡而上,有山有水,丛林蔽荫,风光旖旎。儒家经典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熟谙儒学亦知地理的刘廷珍选择此地建庐的主要原因。再者是因刘廷珍兄弟多人,祖遗房屋无留份额,难能挤住之故。由刘廷珍亲自操持,在毗邻灵溪禅寺右下边的百米之处盖起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四扇房子,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落成,取名曰“耐庐”(当地民众俗称“山亭”)。刘公还亲笔撰写一幅楹联,上联曰:“耐耐耐,前事过,后事在,良辰美景谁能再,富贵贫贱总须耐。”下联曰:“庐庐庐,小人剥,大人居,玉宇琼楼不可逾,晦明风雨此为庐。”刘氏居此以诗为乐,以酒浇愁。有客相问“先生以酒为涯,以山为居,优游且适焉,何耐之谓,而庐之云也?”刘氏则引古人之多耐,说明“耐庐”之深远含义,说服诸友,且曰:“凡事以耐而成,指望诸友欲拯救万民勿操于急,从长议之,则大功告成,何为不耐?”又曰:“耐,富则满而不溢;耐,贵则高而不危;耐,贫则知足不殆;耐,贱则知足不辱。耐之多义矣。余今所谓者,以自警焉,亦以教诲后生而已。”对“庐”字,刘氏曰“余所得有山一隅,泥土数橼,有庐以蔽风雨,吾已足矣,尚有何求?”表现了他对世事人生的至深感悟,对后人很有启迪。
  1.身居村野,忧国虑民
  1906年,孙中山创立同盟会,主张三民主义思潮,刘氏深究其学说,百般拥护,赞叹曰“从兹国有救,民有望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驱除鞑虏,建立共和,正合刘氏平生之夙愿,他毅然剪去辫子,用布巾扎顶,以表反清之志和推崇三民主义之心。对于身居山野的满清封建朝廷命官,晚年能有这种民主思想并见之行动,其忧国虑民之情怀颇为感人。
  2.以诗为友,以诗会友
  刘氏通“四书”,善诗文。入仕前,就常游宁川各地,与文人墨客交友,吟诗作赋。至今,在距六都村约四里的洚水溪观音堂左侧还留存一块由刘氏于光绪二十一年题写的《洚水溪·泰安桥石碑志》。此碑志是当年刘氏与六都秀才周寄盛(又名周作霖)在六都“泰和元气堂”交往中,应周秀才之邀而撰的(碑文见文末附录)。退居“耐庐”后,饮酒写诗,成为他日常生活的最大爱好。其诗作多为写景抒情,亦衷表平生之志,倾吐心中之愁。刘氏遗作甚丰,著有《耐庐唱和集》流传后世。刘氏的诗作,尤以《题耐庐二十四景》为佳,他以西山耐庐四周之美景为素材,写了四十八首歌咏二十四景的诗,每个景点都以五言诗和七言诗各写一首,对二十四景的山势,岚光、云影、月色、波痕描写得可谓淋漓尽致,宛似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诗的题目分别为:龙岗叠嶂、猴屿浮江、松峦绕翠、酒屿流舟、南屏晚风、东湖夜月、镜台斜照、笔架排空、莲峰千仞、蕉堞万泉、玉马勒云、金蛇咽浪、白岩宿霭、石笋攒春、玉笏朝天、仙笠戴水、猴子渡海、牛头枕流、八仙聚顶、双桃并头、鸾江塔影、鳌渡人声、石洞留仙、云溪喷玉。其诗作多首选登在《宁德县志》和《蕉城鹤鸣诗社志》中。
  刘氏还以诗会友,光绪三十三年,亲撰“耐庐征诗启”,辽东耆宿谈国楫、谈国桓,外地诗翁聂昭潜、孙葆青、黄曦、牛元慎等,地方诗人陈赞勋、林栋、郑宗霖、蔡祖熙、郑崇膺、马燮臣等都有留题,成为诗坛好友。
  3、魂归故里,墓葬西山
  民国十五年(1926)刘氏病逝,享年七十四岁。酷爱故乡山水的刘廷珍,尤对西山福地情有独钟,生前就在“耐庐”门前山坡下方约50米处选好佳城之地。其墓的规格和形制与普通士民一般,墓为“风”形,宽约6米,两层墓坪。墓碑上正楷刻书“清赐进士奉天盖平知县显考刘公聘臣之墓”,虽经近百年风雨,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后人年年祭扫,以纪念这位生于封建之世,进能筮仕亲民;退则体仁见智,乐水乐山;一生能耐,两袖清风的宁阳乡贤。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