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进士刘廷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713
颗粒名称: 清末进士刘廷珍
分类号: K827
页数: 6
页码: 288-293
摘要: 光绪三十二年(1906)告病还乡,为了传扬这位清末进士宁阳乡贤的事迹和精神,清廷先后任命刘廷珍赴职奉天凤凰厅(今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和盖平县(今辽宁省营口市盖县),刘氏任职凤城期间,奉天巡道面对外敌,但刘公严词拒之。排桌正襟独坐衙门正堂侯之,见刘公朝服端坐,进城兵士亦不敢扰乱市境,吓退俄兵的壮举。清政府宣布严守,此时任职盖平知县的刘廷珍,但刘公不顾病痛,仍然同往常一样端坐中堂理政,沙俄官兵摄于刘公雄威,刘氏任职盖平期间,适逢清廷实行立宪时期,在盖平倡导新学。
关键词: 清末 刘廷珍 宁德县

内容

清末进士刘廷珍 刘廷珍,又名斯盛,字式儒,号聘臣。宁德城关西门人。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末科进士。光绪廿二年出知奉天凤凰厅,后调任盖平县知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告病还乡,民国十六年(1926)病逝。为了传扬这位清末进士宁阳乡贤的事迹和精神,笔者最近在参阅宁德县志等有关资料的同时,走访了其嫡孙刘有春先生(现年九十三岁),曾孙女刘慧如女士(现年六十三岁)和外甥王致铮先生(现年七十七岁),参谒了他的陵墓,特执笔撰写本文,以志后人。
  出身中医世家 自幼聪慧好学
  刘廷珍先祖六代行医,以中医之道悬壶济世,为黎民解除疾病痛苦,颇得民众拥戴,口碑甚佳。其父生有九子,刘廷珍排行第四,儿时天庭饱满,面廓方圆,灵气不凡,聪慧好学,父知其是个读书良才,就延师教学,刘廷珍潜心攻读“四书”、“五经”,光绪二年参加乡试,为丙子科举人,后又继续研读深造,光绪二十一年进京应考,金榜题名,位登第三甲三十一名进士。
  奉天任职 恪尽职守
  光绪二十二年(1896)始,清廷先后任命刘廷珍赴职奉天凤凰厅(今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和盖平县(今辽宁省营口市盖县)。任职十载,恪尽职守,爱国爱民,留下诸多感人故事。
  1.大义凛然,抵御外侵
  刘氏任职凤城期间,光绪二十六年,沙俄侵略中国,占领陪都奉天,十一月四日,兵临凤城城下,俄兵荷枪实弹,虎视眈眈,民情忧惧,人心惶惶。而清政府腐败无能,奉天巡道面对外敌,本仪出迎,但刘公严词拒之,并发誓要耐守,要与城邑共存亡。然而,毕竟双方兵力悬殊,难能硬抗,刘公急中生智,勇敢沉着应对强敌。刘公朝服衣冠,浩气凛然,排桌正襟独坐衙门正堂侯之。俄军官兵直入县衙,见刘公朝服端坐,双目炯炯,威严逼人,心觉惊奇,只好骇叹而退。进城兵士亦不敢扰乱市境,县城赖之以安。刘公在危急关头,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智勇双全,吓退俄兵的壮举,永载史册,激励后人。
  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战争爆发,清政府宣布严守“局外中立”,却又划辽河以东为交战区,以西为“中立区”。此时任职盖平知县的刘廷珍,身处兵戒相见的交战区,且身体已犯疾病,维瘁维艰,以至呕血。但刘公不顾病痛,力持危局,仍然同往常一样端坐中堂理政,稳定民心,沙俄官兵摄于刘公雄威,不敢恋战而退,使百姓免于兵患。
  2.体恤民情,兴教重农
  刘氏任职盖平期间,适逢清廷实行立宪时期,他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变革,积极推行新政。在盖平倡导新学,设立师范传习所,创办初、高小学校,为培养当地人才做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贡献。同时,刘氏深知中国以农为本的国情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性,在该县首设了农商局,专管农业生产,发展经济,还发动民众兴修水利,劝导百姓栽树造林。并且还分设了巡警十余处,管理县城社会治安。工作余闲,刘廷珍则巡视民间,与民席地而谈,体察民情。对小官吏欺民之诉讼,他都亲自受理,还民以公道,给胥吏以警示。
  3.患疾还乡,万民相送
  由于刘廷珍生长于东南沿海的闽地,出仕为官是在远隔千里的东北内地,气候差异,水土不同,足以见之,加以尽职尽责,公务繁忙,所以积劳成疾,抱病理政,坚持十载,实属不易。终因病情日重,上奉朝廷,才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告疾还乡,是年54岁。
  刘氏任上维护国之尊严,驱除列强,免生灵涂炭,其抚揖之功,铭于黎庶,且兴教重农,体恤民生,颇得百姓爱戴,所以当盖平士民得知刘公要告疾还乡的消息,均攀辕而叹,载道而歌,并敬献“万民伞”一把、锦旗一面以纪其爱国爱民之心,以表万民惜别之情。“万民伞”高约1.8米,上宽约1.5米,下宽约1.2米,分上、中、下三层,绸布制作,每层都绣有祥云等花边。每层周边镶嵌有无数长约30公分,宽约4公分的白布条,上署各阶层民众的姓名。上层书写“感德”两个大字。充分表达了当地万名民众对这位父母官依依告别和以示表彰和纪念之情怀。为官离任,送此厚礼,史不多见。令人惋惜的是,“万民伞”在“文革”中已毁无存,所幸还留有相片供后人观之。
  择地筑室 取名“耐庐”
  刘氏归里养病,祈早康复,再赴关外理政安民。但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割地赔款,加以慈禧当政,光绪被禁,新政告罄,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令年近花甲的刘公扼腕叹息“匹夫老也,无能为也!愿归山野,以农为乐。”所以选择蕉城西面的白岩山下筑室而居。白岩山又称“白鹤山”,峰顶称“白鹤鼻”,俗谓白岩鼻。相传旧有白鹤常集其顶,故名。顶下悬崖峭壁,架阁如俏,硿洞幽深,泉水清冽,此山乃县治负依之山。山腰还有一座始建于宋大观二年的古刹灵溪禅寺。刘氏筑室之处,距城区六、七里,顺坡而上,有山有水,丛林蔽荫,风光旖旎。儒家经典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熟谙儒学亦知地理的刘廷珍选择此地建庐的主要原因。再者是因刘廷珍兄弟多人,祖遗房屋无留份额,难能挤住之故。由刘廷珍亲自操持,在毗邻灵溪禅寺右下边的百米之处盖起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四扇房子,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落成,取名曰“耐庐”(当地民众俗称“山亭”)。刘公还亲笔撰写一幅楹联,上联曰:“耐耐耐,前事过,后事在,良辰美景谁能再,富贵贫贱总须耐。”下联曰:“庐庐庐,小人剥,大人居,玉宇琼楼不可逾,晦明风雨此为庐。”刘氏居此以诗为乐,以酒浇愁。有客相问“先生以酒为涯,以山为居,优游且适焉,何耐之谓,而庐之云也?”刘氏则引古人之多耐,说明“耐庐”之深远含义,说服诸友,且曰:“凡事以耐而成,指望诸友欲拯救万民勿操于急,从长议之,则大功告成,何为不耐?”又曰:“耐,富则满而不溢;耐,贵则高而不危;耐,贫则知足不殆;耐,贱则知足不辱。耐之多义矣。余今所谓者,以自警焉,亦以教诲后生而已。”对“庐”字,刘氏曰“余所得有山一隅,泥土数橼,有庐以蔽风雨,吾已足矣,尚有何求?”表现了他对世事人生的至深感悟,对后人很有启迪。
  1.身居村野,忧国虑民
  1906年,孙中山创立同盟会,主张三民主义思潮,刘氏深究其学说,百般拥护,赞叹曰“从兹国有救,民有望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驱除鞑虏,建立共和,正合刘氏平生之夙愿,他毅然剪去辫子,用布巾扎顶,以表反清之志和推崇三民主义之心。对于身居山野的满清封建朝廷命官,晚年能有这种民主思想并见之行动,其忧国虑民之情怀颇为感人。
  2.以诗为友,以诗会友
  刘氏通“四书”,善诗文。入仕前,就常游宁川各地,与文人墨客交友,吟诗作赋。至今,在距六都村约四里的洚水溪观音堂左侧还留存一块由刘氏于光绪二十一年题写的《洚水溪·泰安桥石碑志》。此碑志是当年刘氏与六都秀才周寄盛(又名周作霖)在六都“泰和元气堂”交往中,应周秀才之邀而撰的(碑文见文末附录)。退居“耐庐”后,饮酒写诗,成为他日常生活的最大爱好。其诗作多为写景抒情,亦衷表平生之志,倾吐心中之愁。刘氏遗作甚丰,著有《耐庐唱和集》流传后世。刘氏的诗作,尤以《题耐庐二十四景》为佳,他以西山耐庐四周之美景为素材,写了四十八首歌咏二十四景的诗,每个景点都以五言诗和七言诗各写一首,对二十四景的山势,岚光、云影、月色、波痕描写得可谓淋漓尽致,宛似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诗的题目分别为:龙岗叠嶂、猴屿浮江、松峦绕翠、酒屿流舟、南屏晚风、东湖夜月、镜台斜照、笔架排空、莲峰千仞、蕉堞万泉、玉马勒云、金蛇咽浪、白岩宿霭、石笋攒春、玉笏朝天、仙笠戴水、猴子渡海、牛头枕流、八仙聚顶、双桃并头、鸾江塔影、鳌渡人声、石洞留仙、云溪喷玉。其诗作多首选登在《宁德县志》和《蕉城鹤鸣诗社志》中。
  刘氏还以诗会友,光绪三十三年,亲撰“耐庐征诗启”,辽东耆宿谈国楫、谈国桓,外地诗翁聂昭潜、孙葆青、黄曦、牛元慎等,地方诗人陈赞勋、林栋、郑宗霖、蔡祖熙、郑崇膺、马燮臣等都有留题,成为诗坛好友。
  3、魂归故里,墓葬西山
  民国十五年(1926)刘氏病逝,享年七十四岁。酷爱故乡山水的刘廷珍,尤对西山福地情有独钟,生前就在“耐庐”门前山坡下方约50米处选好佳城之地。其墓的规格和形制与普通士民一般,墓为“风”形,宽约6米,两层墓坪。墓碑上正楷刻书“清赐进士奉天盖平知县显考刘公聘臣之墓”,虽经近百年风雨,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后人年年祭扫,以纪念这位生于封建之世,进能筮仕亲民;退则体仁见智,乐水乐山;一生能耐,两袖清风的宁阳乡贤。
  附:
  洚水溪·泰安桥石碑志
  吾邑出北门二十里有溪马致邑志曰洚水洚水者洪水也意必因其流横而得此有桥卧其上不知始於何时故名鲜能言之者岁久水拓仰地无存或议以石更为之苦其宝不□也今余姻亲蔡幼乡太守毅然召臣为之幼乡名步峦水患惠公宪後也全□□□间襄公泉州时造万安桥成与人诵德弗哀厥後子孙暮盛科第相继论者成之称其事谓护报果不夾心藕龙之以口公必更有可传及观宋史载公生平人品高节与夫丰功伟烈之表见於时者而乃以公之信有可传已会幼乡跻二千石進身之□一如公知泉州时其生平人知□□□能效法公之为之□未□功烈表见於时而荀使一旦得见诸用吾知从能效命朝廷如公当日也然则斯桥之成安知百姓而下不旦与公泉州之桥恢先□□也哉是後也起於光绪乙未正月竣於九月计费铜钱千有□鍇既卒事余将之宦乡官幼乡遣伻来请为斯桥赐意名余因题之日泰安桥犹是取公之稳万安之义公尔若夫功德果报此佛家之臆说亦世俗之謏词周儒者所弗道余又何必为幼郷進耶請以质诸後之过以桥者督董王步艺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承威
责任者
刘廷珍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