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良吏崔秉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712
颗粒名称: 清初良吏崔秉镜
分类号: K827
页数: 2
页码: 286-287
摘要: 当时宁德县秀才崔伯乾在津门开设茶庄,为了给康熙年间担任宁海知县的先人寻找身世资料,特地拜访了这位籍贯宁海的前清翰林。崔家祖上去职虽已将近三百年,但他的事迹在宁海城乡仍然广为流传。章梫将光绪版《宁海县志·宦绩》中的传记抄录与之。在这篇《冰庵公知宁海县遗泽记》中。这位三百年后尤被宁海士民念念不忘的地方官就是崔秉镜”平南王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易帜反清。又与宁海游击林某造龙骨车数百辆。
关键词: 崔秉镜 清初 宁德县

内容

清初良吏崔秉镜 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作为晚清遗老的浙东名士章梫由上海北上天津,在静园觐见了末代皇帝溥仪。此后以年老力衰,不便南归,遂在次子章以吴(章文晋之父,时供职于津浦铁路局)家中养老。当时宁德县秀才崔伯乾在津门开设茶庄,适逢家族修谱,为了给康熙年间担任宁海知县的先人寻找身世资料,特地拜访了这位籍贯宁海的前清翰林。崔家祖上去职虽已将近三百年,但他的事迹在宁海城乡仍然广为流传。章梫将光绪版《宁海县志·宦绩》中的传记抄录与之。崔伯乾怀着敬意,又恳请章梫“记其事”,章慨然应允,但需假以时日。不久章梫移居北平,由于时局不稳,更因为“手中无一卷可稽”①,迟迟未能动笔,直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冬天才得以完成。在这篇《冰庵公知宁海县遗泽记》中,章梫对这位三百年前的父母官予以了较高的评价,并联想到时局动荡,日寇猖狂,不由发出:“近二十余年以来,人民愁苦,举国骚然。求如公者,卒不可得”之感慨!这位三百年后尤被宁海士民念念不忘的地方官就是崔秉镜。
  崔秉镜(?~1689),字公受,一字去尘,号冰庵,别号浯石。一都下井堂(今蕉城城区)人。父应雷,字惟春,号禹门,以子贵诰赠奉政大夫,母金峤陈氏。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乡试,崔秉镜高中全省第十六名举人。康熙十一年(1672),授浙江台州府宁海县知县。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平南王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令部下蓄发,改易衣冠,称兵反叛。次年,为策应吴三桂起义,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易帜反清。同年七月,命部将马九玉、曾养性攻打浙江,闽浙两省震动。宁海县由于地势平坦,为南北交通要道。朝廷遣兵平叛,都由地方预先供应足够粮草。沉重的负担,导致人心不稳。海盗、山寇乘机骚扰抢掠,宁海境内危机四伏,民怨沸腾,势如累卵。崔秉镜临危不乱,鼓励县民齐心协力,昼夜守护城池。内捕剧贼,外剿大盗,使南北要道保持畅通。崔秉镜不忍心骚扰民间,通过其它渠道征集粮草,保证了援兵供应。为了截断敌军来路,崔秉镜拆卸了城外护城河上的桥梁。又与宁海游击林某造龙骨车数百辆,逆水而上,以对付马九玉部之鸟枪,拖延了敌军的行军速度。不久,康亲王杰书、将军赖塔率兵入境,势如破竹,一举荡平耿精忠的入侵,保障了浙江的稳定。康熙十五年(1676),耿精忠兵败投降清廷。由于境内强盗趁势作乱,临近的天台、仙居两县无辜百姓被强行掳掠,索取巨额赎金。崔秉镜不惜重资,赎回二百五十多名男女,百姓感恩戴德。战乱平息后,宁海父老立生祠以祀。崔秉镜则以“蔽障东南,阻遏其势”之大功,升授顺天府北城兵马司正指挥。离任之日,宁海、天台、仙居三县士民数千人遮道相送,洒泪而别。宁海百姓还请画师绘《攀辕图》,由顺治状元、礼部侍郎史大成撰《崔知县德政碑》,勒石志思。并崇祀宁海名宦祠。乾隆版《台州府志》、光绪版《宁海县志》“名宦”均有传。
  在宁海任职前后五年时间里,崔秉镜又组织地方名士重修了《宁海县志》。这部由崔秉镜主修,华大琰纂辑的有清宁海第一部地方志,凡十二卷,今北京、上海、南京、浙江、南京大学等图书馆均有藏本。康熙十五年(1676),崔秉镜还重修了被大火烧毁的缑城书院,这座书院后来成了宁海县规模最大的一座书院。
  康熙二十八年(1689),崔秉镜以年老乞休,路经宁海,百姓仍念念不忘,相送至数十里外。归家逾二月,因病逝世。与妻薛氏、陈氏、杨氏、陈氏合葬于西门外准提阁后(今无存)。福宁游击张峨额其门曰“开国人龙”。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七·人物》有传。
  崔秉镜出身名门,工于词赋。著有《洗心堂集》、《勺园杂咏》、《勺园近草》。今存世者,除了《宁海县志》十二卷外,尚有《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序》一篇,诗三首。

附注

①:章梫《冰庵公知宁海县遗泽记》。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仕玲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