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川奇士陈起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707
颗粒名称: 宁川奇士陈起元
分类号: K827
页数: 7
页码: 279-285
摘要: 宁德县城出了一位名叫陈起元的读书人,且对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星命、占相等悉皆精通。并为前辈著名诗人黄任诗作《香草笺》作注而闻名于世。下笔必称心而出。晚年闭户不出,格物致知研制漏壶陈起元一生最为后人称道的,就是自制刻漏壶。又名漏刻、刻漏、壶漏,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气象卷》中说过:中国则对水钟与刻漏十分重视“宁邑理学家石堂先生陈普就曾铸刻漏壶。
关键词: 宁川 陈起元 清代

内容

宁川奇士陈起元 清代乾嘉之际,宁德县城出了一位名叫陈起元的读书人,此人不仅熟读儒家典籍,工于诗文,考取过功名,且对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星命、占相等悉皆精通。因研造漏壶,并为前辈著名诗人黄任诗作《香草笺》作注而闻名于世。
  少步庠黉 晚耽经史陈起元,字开德,号古愚,自署寄闻轩主人。清乾隆十三年(1748)九月初八出生于县城西门一户书香门第。父嘉祥,字子政,号平川,善读书,具解悟,作文有法,自具机杼,不以浮华见长。乾隆十三年应县试,邑侯徐兆麒阅其卷,击节赞赏,拔置第一,次年督学葛取入邑庠第十名。生有四男,起元为其长子。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入泮,十九岁录取进邑庠第十名庠生。三十五年(1770),岁试取录一等第八名,补增广生。五十三年(1788)科试,擢一等第一名,补廪。嘉庆十八年(1813),按例充岁贡。是年,咨部铨选,以教职例授修职郎。
  陈起元自少聪颖,力学不辍,为文不苟,下笔必称心而出。但仕途蹇涩,以一领青衿终生。晚年闭户不出,药炉茗碗,酒盏诗筹,以书史自娱。道光十四年(1834)十二月二十五日,病卒于家,享年八十六岁。与妻孙、姚二氏葬三都池下。后以孙世盛贵,貤赠文林郎。
  格物致知 研制漏壶陈起元一生最为后人称道的,就是自制刻漏壶。漏壶,又名漏刻、刻漏、壶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西洋所谓水钟。古代在西方钟表未传入中国之前,作为计时工具之一,主要是本土发明的漏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气象卷》中说过:“中国则对水钟与刻漏十分重视,这种计时器在他们的文化中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宁德人对于漏壶的研制,在全国领先。早在宋朝,宁邑理学家石堂先生陈普就曾铸刻漏壶,因为玲珑精巧,应时升降,无纤毫爽,为时人所激赏。流传至明末的福州府城鼓楼之漏壶,即为石堂先生手建。石堂先生之后,技艺失传。清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说:“福州城中鼓楼,相传旧有刻漏壶,应时升降无爽,……为宁德陈石堂先生所制”,“闻旧物后为周栎园先生(即周亮工,任福建左布政使)取去,不移时,亦沉于海”。侯官县人郑杰在《闽中录》也对刻漏制作技艺的失传而深感惋惜。五百年后,陈起元步乡贤石堂先生之后,依靠自身的聪明智慧,刻苦钻研,重新造出铜壶滴漏。据《南埕陈氏族谱》记载,陈起元晚年“仿石堂陈先生遗意,造铜壶滴漏,分左右两壶,一昼一夜。两壶共设金童十二,各持一牌,牌书十二时,按时持牌者,出时昼而入。左右旋转以分昼夜,杪刻不差”。清魏敬中续纂的《福建通志·卷之二百四十七·国朝艺术·陈起元传》作如下记载:“陈起元,字古愚,岁贡生,宁德人。尝以意制漏壶,其《序略》云,铜壶滴漏,其法不传。往于庭阶悬水以滴,察其缓急,久乃恍然得其要领。乃节之调之,使滴滴有准,然后定壶式尺寸,令善冶者范金为之。漏分昼夜,壶分左右。左盈则滴转而右,右盈则滴转而左,其机出于自然也。至于壶水,盈则退而虚,虚则进而盈,盈虚进退,如潮如汐,不假人力也。壶中设童子持筹者十二,次第而升,一上一下,更为出没,自子至亥,无一不与时协。又设小钟,每旦晚自鸣。鸣适当卯酉之中,乃百刻平分界也。漏审十二时,而钟判平分之界。制虽非古,而分至盈缩,昼夜长短,时刻分秒,则庶乎验之不差矣。”正如《礼记·大学》所说的:“致知在格物”,即知识都来自对各种事物的考察、认识和研究。陈起元就是通过长期观察屋檐滴水,从而得到启示。
  其制作的漏壶是个铸件,设有昼漏夜漏,壶分左右,两壶工作自动替换,壶中有十二个持筹童子,顺次升降报时,而不同于漏壶所用浮箭。设有小钟,两壶交替时鸣钟一响,也与传统漏壶不同。该漏壶“广不盈尺,高倍之”,故形体较小。有主动运转的特点,无需照料。报时的准确度较高,“自子至亥,无一不与时协”,“时刻分秒”,“验之不差”。
  这部漏壶的成功制作,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许多文人墨客都叹为观止。六都庠生诗人许若梅在观看了漏壶之后,赞叹有加,并赠古风一章,其中有:“铜壶丁丁漏水多,元精炯炯罗胸腹!”之句。邑学师陈治衡也赠以《铜壶序言》,爰录如下:“授时之器,从古为重。顾玑衡藏于天府,既非外人所得窥。而钟表来自海外者,启不如法,修不以时,则恒差而易敝。求其法自然之运,利公私之用者,则莫如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之便而可久,此挈壶氏所为列于《周官》也。晋慧远创莲花漏于庐山,隋耿询有马上刻漏,其制不必尽同于挈壶之旧,而数无不同则运无不合,亦可见道之无隐,而人心之灵果无无往而弗通也。然其好学深思,灵心妙悟,如古愚其人,又孰能操制造之秘于寸衷,若是哉。宁阳在宋时有石堂先生者,其学粹于理而世。而达于数,造有铜壶滴漏,迄今历年久,其制无有闻而知之矣。今古愚以格物致知之学,旁通曲畅,独得五百载不传之秘于意匠中,谓非心源默契者乎?从此推之扩其分量,吾又乌能测古愚之学之所至也哉?!”陈起元对刻漏壶的成功复制,使这一失传数百年的科学技术重现于世。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王立兴先生对有关史料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认为这是一种颇值得研究的民间计时仪器,于1981年上半年制定陈起元漏壶的复原设计方案,下半年完成加工图纸和复原件加工、装配、调试等工作,而后将复制品送交“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展览”,1982年又送往加拿大参加“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展览”,该漏壶运转计时情况良好。1986年王立兴先生以《陈起元漏壶的复原》为题,刊文于《自然科学史研究》杂志第5卷第4期上。
  抉奥阐幽 点注名作陈起元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突出成就。道光年间,魏敬中在续纂《福建通志》时,将陈起元列入“艺术”卷目。陈起元在文艺上的造诣,主要体现在他为清代著名诗人黄任《香草笺》作注上。
  黄任(1683~1768),字于莘,又字莘田。因喜藏砚,自号十砚老人、十砚翁。永福(今福建永泰县)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官广东四会知县。是清代闽中最具代表性的著名诗人。工诗,以轻清流丽为时人所称,七绝尤负盛名。著有《秋江集》、《香草笺》。他的诗作历来受到诗家和诗论家的推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源出温、李,往往刻露清新,别深怀抱。”清学者袁枚在《随园诗话》中高度赞赏黄任诗作,认为其“诗有音节清脆,如雪竹冰丝,非人间凡响;皆有天性使然。非关学问。在唐则李青莲一人,而温飞卿继之,宋有杨诚斋,元有萨天锡,明有高青丘,本朝继之者,其唯黄莘田乎?”由此可见,黄任的诗作在乾嘉时代大受推崇。因此为其诗作注释者,不乏其人。据清道光年间宁德训导刘家谋在《鹤场漫志》中记载:“《莘田香草笺》注者皆隐其名。一署云窗主人,为吾邑陈处士宜豪;一署寄闻轩主人,为宁邑陈明经起元。”嘉庆十三年(1808)仲秋,寄闻轩主人《香草笺偶注》二卷正式刊行,此后广受青睐,因而多次刊印,留存至今。现福建省图书馆收藏有民国五年(1916)上海萃英书局石印本,这一石印本仍以“寄闻轩藏板”为蓝本,扉页署“秋曹陈采圃、孝廉阮恕斋两先生鉴定”。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也藏有民国三年福州宏文阁印行的版本。陈采圃,即陈奇芝,字瑞三,号采圃。一都北门(今蕉城城区)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拔贡生,曾任刑部云南司员外郎、秋审处总办,充律例馆纂修。阮恕斋,即阮芳潮,字以平,号恕斋。六都东岐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科举人,授山东招远知县、莲峰书院山长。陈、阮二人皆为清代吾邑著名文士。其中陈奇芝与陈起元不仅同姓,又同居一里,素有通家之谊。阮芳潮更是陈起元堂叔陈嘉言(名子彰,号敬亭,起朝之父)门下婿。正如阮芳潮亲笔书写的《香草笺偶注》序文里说的:“寄闻轩主人者,以文学著名,专攻举业,兼事诗歌。偶读是诗,爱其芊绵婉丽,卷轴琳琅。……今主人于莘田之诗启钥发箧,悉心探讨,凡所征引,细加校讐,遇有异同,必衷一是,务求得乎作者本意而后已。”自古以来,为文章注释较难,为名篇注释,更难。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续笔》说:“注书至难”,清代张潮有言:“注得一部古书,允为万世宏功”。阮恕斋也说黄任的《香草笺》,“顾其中摭言隶事出入百家,后生喜其博,而亦苦其奥也”。但陈起元以其淹博的才识,为这部名篇作了严谨而精彩的注释。他在《凡例》说道:“是编侧辞绮语,人所共喻,亦无代注,第韶年所闻旧典,迄今半逐遗忘,偶读是编,因忆所闻,注以便览,亦燕公记事之珠也”。这就是他为《香草笺》注释的目的。书中注释引经据典、贯穿古今,还指出学者常犯的错误,如典故“朝云暮雨”,一般人认为此典出自《高唐赋》,而经陈起元考证,此典应出自《拾遗记》,可见其治学的认真态度。因而陈起元注释的《香草笺偶注》可以推为上乘之作,故能流传千古。
  现代旅台诗人陈子波对《香草笺偶注》大为赞赏,认为《香草笺》“惟诗中遣词用典,出入百家,甚为费解,读者喜其博而病其晦。幸寄闻轩主人为之笺释,凡所引证,不但信而有征,亦不背作者原意,于后学沾溉启发,功莫大焉!”。陈子波先生发现《香草笺偶注》盛行于台湾,台岛诗人于插架图书中,必置有是集。因此陈子波先生一回大陆,就将《香草笺偶注》大量翻印,分贻闽中诗友。《香草笺》久盛不衰,多少要推功于陈起元的《香草笺偶注》。
  地藏精蓝 犹存芳躅据民国《宁德县志》记载,宁德城关北郊地藏庵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修。道光八年(1838),由邑绅吴作新、陈德润为首捐资重建。至今山门前尚有一块道光八年所立石碑,记载了这次修缮的详细过程。碑文捐资信士名录中赫然注有“陈起元选定吉课一单”字样,这是除《香草笺偶注》外,现存有关陈起元事迹的唯一文物。
  陈起元生三子,大材、大本、大兴,均无科名。孙世盛,字声和,号鸣墀,起元次子之孙,天姿聪慧,为文下笔千言,有横扫词坛之概,能克振祖父遗绪,于道光十一年(1831)中辛卯科第六名副举人,道光十九年(1849)己亥科中第七十一名举人,授文林郎,以候选知县之用,董理创构莲峰书院,并欲内兴贤祠,但四十五岁英年早逝,而未了心愿。曾应同乡魏敬中(嘉庆二十四年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之邀,担任道光《福建通志》协修职务。民国版《宁德县志稿》人物部分有传。
  陈起元以一介儒生,读书稽古,励学潜修,而旁通多术,不可不谓其为一地方奇士。

附注

参考文献:福建省图书馆藏:嘉庆十三年仲秋版《新刻香草笺偶注》,1808 陈乾镕主纂:光绪十五年修《南洋陈氏族谱》,1889 魏敬中主纂:《福建通志》卷44及卷247,1835~1839 刘家谋:《鹤场漫志》卷下,道光戊申年,1848 郑宗霖等:民国版《宁德县志稿》,1915~1930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1959 刘修桥:《零玉碎金集刊》88,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80 陈子波:《重刊香草笺偶注》,福州影印本,2001 王立兴:《自然科学史研究》第5卷第4期,1986 作者简介:李怀涌,1979年宁德一中毕业,先后在三都卫生院、漳湾增板村卫生所工作。现在蕉城开办中医内科诊所。现住蕉城。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怀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