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鉴生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700
颗粒名称: 崔鉴生平
分类号: K827
页数: 2
页码: 259-260
摘要: 卒于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崔鉴以岁贡入太学,升授南直隶镇江府同知,在任河南都司经历九载期间兢兢业业,凡城池营堡、舆马介胄、刍粮之属。罔不夙夜经心,自都护以下皆敬信,深得僚属赞赏,翰林院编修陈音在《崔克明公七秩寿序》中高度评价。明代嘉靖、清代乾隆两种《宁德县志》在为崔鉴立传时,操履端谨“时称良吏,地方志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个廉洁故事。半夜怀揣白金六十两前来行贿:廉洁奉公的崔鉴不但没有收受贿赂“深得当地士绅及百姓的爱戴,天顺元年丁丑(1457),崔鉴由公事赴京。向英宗皇帝上疏乞休:
关键词: 宁德县 故居祠墓 崔鉴

内容

崔鉴,字克明,行六,一都东井堂(今蕉城城区下井堂)人。为迁宁始祖崔提举十三世孙。后人尊称为“崔大夫”或“克明公”。生于明洪武己卯年(1399),卒于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寿七十八岁。
  宣德九年甲申(1434),崔鉴以岁贡入太学。正统九年甲子(1444),授河南都司经历,历任九年。景泰乙亥(1455),升授南直隶镇江府同知。
  崔鉴自幼务学勤勉,“方童丱时,已知励业修行”。在任河南都司经历九载期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凡城池营堡、舆马介胄、刍粮之属,罔不夙夜经心”,“自都护以下皆敬信,称为贤幕”,深得僚属赞赏。
  擢任镇江期间,恰好遇上干旱饥荒,他不但体察灾情,多方抚字,而且秉持操守,严辞拒绝了贪腐营私者的诱惑。翰林院编修陈音在《崔克明公七秩寿序》中高度评价:“盖锐志教养,凡宿弊为民瘼者,一廉而去之,民欢呼载道。”明代嘉靖、清代乾隆两种《宁德县志》在为崔鉴立传时,都称之:“学问精深,操履端谨,识达治体,宅心仁厚,时称良吏。”地方志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个廉洁故事:任职镇江期间,有个营私舞弊者为了谋取不正当的私利,半夜怀揣白金六十两前来行贿。廉洁奉公的崔鉴不但没有收受贿赂,还当即将他绳之以法。从此廉声大振,深得当地士绅及百姓的爱戴。
  天顺元年丁丑(1457),崔鉴由公事赴京。以年老,向英宗皇帝上疏乞休,获准后乃以奉政大夫致仕。随即奉诏进阶朝议大夫,赐金带黄伞。虽说恩荣加身,清廉自守的崔鉴在致仕时除了平时积攒的百余两俸银外,身无长物。据民国重修《崔氏族谱》记载,崔鉴曾孙崔廷复(详见邑志)在为其祖父崔昱(崔鉴次子)所撰写的《昱公针线田说》一文中提到:“及同府公(指崔鉴)居宦一十二载回家,仅得俸金百余两,尚不能充男女婚嫁之用。”虽优游林下,却是过着清贫的生活。其生平处事,由此可见一斑。
  成化四年戊子(1468),崔鉴七秩寿庆。由于其仁声著于仕林,宦界名流多有来贺。以序文相赠的有刑部尚书林聪、翰林院编修陈音。以诗相赠的有当时的文坛领袖太师李东阳、礼部尚书谢铎、状元彭教、榜眼吴钺、探花罗璟、进士吴希贤、康玠、翰林院编修黄仲昭等人。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