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宁德辛酉之变死难知县李尧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98
颗粒名称: 晚明宁德辛酉之变死难知县李尧卿
分类号: K827
页数: 12
页码: 247-258
摘要: 宁德“辛酉之变”事件通了天。事闻,大明天子嘉靖帝朱厚熜震怒、问责。于是,一桶污水全倒到不会申辩的死人——当时的死难知县李尧卿身上。福建省督府巡抚游震及军门以李尧卿谩敌:“蔑视倭寇,竟不申请救援”上报,向朝庭搪塞诿过。此后这“蔑视倭寇,竟不申请救援”,成为“史笔”定案,赫然写进《宁德县志》(乾隆志)。当时宁德周边倭氛已经大炽,并数度犯境,杀官杀民。在敌众我寡,外无救援的情况下,守了三日夜。最后城破,李尧卿、王梦麟、孙商伟,全体县一级官员,均以身殉。撤下广福岭守兵,使守城方失去掎角之势,困于孤城,作瓮中之鳖,是下下之策。
关键词: 宁德县 李尧卿 明嘉靖

内容

晚明宁德辛酉之变死难知县李尧卿 明嘉靖四十年十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公元1561年11月28日。这一天,是宁德(蕉城)遭受惨绝人寰的大灾大难日子。来自日本的倭寇攻陷城防,掳掠、奸淫、纵火、屠杀、无所不用其极。“男、妇被戮、赴水死者无算”,知县李尧卿、参将王梦麟、训导孙商伟死难。“官舍、民居及库存案卷、旧法家物、载籍悉为灰烬”。史称:辛酉之变。
  宁德“辛酉之变”事件通了天。事闻,大明天子嘉靖帝朱厚熜震怒、问责。于是,一桶污水全倒到不会申辩的死人——当时的死难知县李尧卿身上。福建省督府巡抚游震及军门以李尧卿谩敌:“蔑视倭寇,竟不申请救援”上报,向朝庭搪塞诿过。此后这“蔑视倭寇,竟不申请救援”,成为“史笔”定案,赫然写进《宁德县志》(乾隆志)。
  李尧卿,广东番禺人,举人出身,嘉靖三十九年任宁德知县。当时宁德周边倭氛已经大炽,并数度犯境,杀官杀民。他会在这危难之秋受命来宁德主政,安置在抗倭前线,一定是被上峰看好的一位干员。他来宁德不到两年,官声确实甚好,“政平讼简,民安其业”,算得上一位好官。倭寇几番进逼宁德,他在有“省军门”正规部队的协防下,几次吓阻和打退了倭寇的进攻。可是,十一月福建省城危急,为保福州,省巡抚及军门决定放弃宁德,撤走在宁德城防的省正规部队。趁这时宁德城防空虚机会,数千倭寇驾百余号船只,直薄宁德城下,架起三架云梯攻城。李尧卿在正规部队走的走了,余下杂牌府兵也临阵开溜的危急中,却毫不含糊,以大无畏精神与留下来的参将王梦麟一起,在保卫家乡的号召下,发动、组织本城地方兵勇、民众上城与倭寇舍命相搏。在敌众我寡,外无救援的情况下,守了三日夜。最后城破,李尧卿、王梦麟、孙商伟,全体县一级官员,均以身殉。可歌可泣。
  李尧卿,以及王梦麟、孙商伟都是铁骨铮铮的与国土共存亡的“正气英雄”。
  诬说李尧卿谩敌:“蔑视倭寇,竟不申请救援”,造就千古奇冤!作为宁德人有责任为李尧卿剖白,以回报这位誓死不抛弃宁德子民的父母官。
  一
  说李尧卿谩敌,当时的李尧卿哪有这种“资本”。嘉靖三十五年倭寇在浙江岑港(舟山)易手,接连遭到重创后,就大批大批窜来福建。而“福宁为闽奥区,宁德其岩邑也”。宁德县城的富庶已成倭寇势在必得的“脔肉”。
  嘉靖三十五年倭寇从罗源来(宁德),直抵北城下,见城中已有防范,只烧陈廉使的房屋退去;嘉靖三十六年倭寇从古田水口下来,盘据在宁德洋中杀人掳掠;嘉靖三十七年倭寇自古田下来,宁德备倭指挥使刘炌、参将王月出城郊巡防,与倭寇遭遇,被杀害;同年倭寇经金涵犯县城,训导刘文化御天王岭死之,同难有庠生彭嘉贞;嘉靖三十八年倭寇攻破福安县;嘉靖四十年,新倭大批继至,营巢穴于云淡门。二月千余倭寇自云淡门由水路来攻打东门。知县李尧卿,参将王梦麟,坚壁据守,倭寇不得逞,退去。
  当时蕉城已成为四面受敌的孤悬之城,形势岌岌可危。这种形势能容人轻谩吗?说李尧卿谩敌,见于“官方”说法,所据有三点理由:一、没有加固城防。从《林大尹重城宁德记》中,得出消息是:当时有议论,“城尚陋不足恃”,而李尧卿没有在意实行加固工程,“但累石护之”。所以后来这“不足恃”的城防被攻陷了;二、兵力布置有失误。撤去广福岭守兵,兵力移入城内,除去倭寇的侧翼牵制,让倭寇可以“无所顾忌”。让倭寇实施从海路而入,直迫城下“屯兵扎寨”全力攻城;三、事到临头,势在危急,不向上峰请求救援。
  以上三点都是瞎话!其一,蕉城,旧为感德场,唐长兴四年,升场置县,才筑起土城。至宋代已倒塌。明正德因防海盗,(张士诚等残兵败卒,多入海为盗)才用砖块垒叠。嘉靖三十年也就是为了防倭寇,又改垒成石头城。从嘉靖三十年垒石头城,到四十年城破于倭寇仅十年时间。城池不是房屋,才垒筑十年的城池应该算是新城。何况,当时倭寇已侵占城池周边,四出骚扰。这时要大规模筑城谈何容易。倭寇盘踞左近,粮赋全断了,钱向哪里筹措?工向何处征集?对这种“提议”李尧卿当时“以公私力诎,辞”,实是万般无奈。但李尧卿并没有大意,在左支右绌中还是进行了砌石加固。
  仓卒筑城不容易,在后来城破、李尧卿殉职,“贼去关门”,报请上峰,也核定工程五千一百金重修,先期已发下藩帑二千。结果是“摄县者无固志……工非就”,也没能搞成,足以反证。
  再者,据记载,当时倭寇“以三云梯攻城”,“炮如雨集”,在城头上发生过白刃肉搏。守卫士兵余湖“御倭城上,手毙一敌”。却未见城墙崩塌、城门被攻破的记载。参加守城战斗被俘的左承宣,在刺杀守卫倭寇,逃回后写下一首诗,曰:“可惜不施平寇策,城门空闭万民枯”。也说着了当时的溃败,与“城尚陋不足恃”没有多大关联。
  其二,撤去广福岭守兵,让倭寇“无所顾忌”。撤去广福岭守兵,这确是导致城防坠毁极其主要的原因。广福岭守卫至关重要。
  广福岭在哪里?在现在单石碑村出县城大路左侧山头。单石碑村以前地势很高,现在的单石碑是经过开辟入城大道,三次“降坡”的结果。原来地势高,在广福岭山头,监视金涵洋了如指掌。且广福岭与天王岭形成一个隘口。其下有个绵(馒)头墩①,墩前是深潭,潭旁是绵(馒)头墩渡口,这个绵(馒)头墩渡口世代由坑里人管理(坑里村在现在的大桥头旁边)。大金溪绕过金涵洋,把城关与金涵分离开,从金涵进城要过这个渡,又爬一段小岭,下个坡才到单石碑。巢据在云淡门的倭寇,趁潮水驾船不出二小时进西陂,可达铁沙溪(现在井上村前下方)登陆,再半小时过绵(馒)头墩渡,下单石碑才能直扣蕉城北门。这是云淡门倭寇进攻宁德蕉城最近便的路线。但是倭寇知道有部队在广福岭扼守了单石碑隘口,要渡水、要仰攻,无胜算。
  云淡门倭寇进攻宁德蕉城,另有一条优选路线,应是凭藉岛民优势,驾船进港越东湖大小门,直迫县治东门、南门正面抢滩攻城。大潮水时船只可以迫近城下灰炉坪,即现在的电影院前头。(现时的县城城墙拆了,留下一条路便叫环城路,现在叫南环路。南环路的走势基本就是古城墙的走势)。到了灰炉坪,城墙近在咫尺。嘉靖四十年辛酉之变,倭寇正是采取这条进攻路线。采取这条路线,可发挥倭寇善于操弄舟楫的长项。但采用这条进攻路线,在广福岭有守军时,潜伏巨大风险。
  要知倭寇从云淡门来,云淡、蕉城虽然都靠海,但都属浅海区域。退潮了,到行船人行话中的“汐底”,这时云淡门河道会出现一片砂碛,蕉城面前也会出现一片泥滩,即再小的船只也会因水位浅无法动弹。所以从云淡门开船到达蕉城城下要用“一对时”、“两条水”(一白日一黑夜两次涨水退潮)。当时没有“机器船”,从云淡门接潮水涨开船,划到现在的东湖塘前,已经水汐(潮水退尽)。这时船要在现在的大门山之外的江面候潮,再接潮水涨或进大门、或过小门,(大门、小门是接水涨进城的港汊,现所在地叫大门山),才能驶到蕉城城下。这条进军路线在我兵员足,广福岭有守军的态势下,倭方绝不敢轻易采用。因为从涨水(平)到退潮只有三小时。采用这条进军路线,如两三小时之内攻不下城池,水退了,船都要搅浅。更可怕的是这时广福岭守军可以越过单石碑隘口,下天王岭实施夹击,使倭寇暴露在毫无掩蔽的海滩前,腹背受敌,就无法全身而退。嘉靖四十年,新倭大批继至时,倭寇做过尝试,见不得逞,急速退走。
  撤下广福岭守兵,使守城方失去掎角之势,困于孤城,作瓮中之鳖,是下下之策。但出此下策其责任不在李尧卿、王梦麟的不智。李尧卿、王梦麟出此下策,在于无奈,在于有苦难言。早先蕉城守卫兵力号称四千众。一部分二千人是由“省军区”参将冯镇带的正规军,一部分是由百户汪贞、白麟带的地方府兵、地方塘兵,杂牌军。可是就在十月初,这紧要当口,参将冯镇奉省军门命令丢下宁德“撤所部二千回福州”去了。
  “省军区”参将冯镇带的正规军“开路”走了,百户汪贞、白麟带的地方杂牌兵,又出现“不稳”(必然之势)。这时撤下广福岭守兵,收拢“拳头”防城,就万不得已了。正规部队退走,地方兵不稳,所以倭寇这时敢于“无所顾忌”地实施其优选路线进攻。而且到倭寇薄城,地方府兵也一起“走了”,城池能不陷吗。
  其三,不向上峰申请救援。不单是瞎话,还是屁话。宁德辛酉之变,正是在参将冯镇带着省管正规部队于十月上旬“开路”后,在当月中旬出了事。可以想象,当倭寇在福宁(闽东)到处攻城纵火,杀官戳民,并几次实施攻城的情况下,这鲜血淋淋的时候,知道守卫部队要撤离,地方官不吁请留防吗?百姓不牵儿带女遮道挽留吗?而省管部队决然“听命”走了,还能向谁“请求救援”,向远在北京的嘉靖帝吗?同时,到倭寇攻城时,地方府兵“百户汪贞、白麟并部兵俱逃去”,很难说只是临阵怯敌怕死保命,或是早得到授意有计划地作“保全”撤离,所以事后不见军门对这极其严重的“临阵脱逃”事件有问责。这“并部兵”三字自有玄机。
  “省军区”参将冯镇带的正规军“开路”走了,其中有原委。当时新倭源源入闽,自福宁到连江到福清到兴化,沿海相继失陷,“北自福建福宁沿海,南自漳、泉,千里萧条,尽为敌窟”(《戚少保奏议》)。省府福州已处于被倭寇团团包围的格局。把宁德驻军召回福州,弃卒保车,守住省城自然是大局,势在必行。但到宁德城陷,天子一震怒,省督抚府和军门知道这位嘉靖帝的历害。这位皇帝虽然长期不理朝政,但对关系到皇朝存亡的事是有责必究。这之前正为浙江没有按期限拿下被倭寇占据的岑港,锁拿了总兵俞大猷进京。所以对宁德的沦陷省督抚府和军门就顾不得许多,只好诬李尧卿“竟不申求救援”,脱却责任。
  大敌当前撤走军队!老百姓或不知就里,李尧卿、王梦麟自然心知肚明,自己已成敌我博奕中的弃儿。外无救援,势穷力孤,只好拿出孤臣志气,英雄本色,一死而已!若说谩敌,辛酉之变下一年,兴化府城失陷才叫谩敌。②
  二
  李尧卿被诬上“谩敌”,蒙上不白之冤,其本人为国损躯既得不到应有光宠,且招来种种不公平待遇。同时,使这场由李、王两位指挥的抗倭守城之战——在明代抗倭中绝对是一场值得大书特书的卓越保卫战,也因之得不到彰显。
  封建王朝时代,一个地方长官,讲究公平正直、勤政爱民,而当有外侮内乱时重守土,讲气节,重以身殉。历史上的颜杲卿、张巡,已成为万世典型。明嘉靖头几年,外侮西北有小王子,东南是倭寇。并叠见一些内乱。嘉靖元年“宁津盗起,德平知县龚谅死之”。“辛酉小王子犯丁字堡都指挥王纲战死”。“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犯嘉兴,都司周应桢战死”。同年“陷崇明知县唐一岑死之”;等等。武者曰战死、文者曰死之。朝庭为奖掖直臣、激励忠节总慎重其事,毫不含糊。以“战死”、“死之”所谓春秋笔法,载入正史,予以流芳,是国中最大的褒扬。随其后当然有风光的抚恤。知县李尧卿和参将王梦麟与宁德城共存亡死难,在明史嘉靖四十年中就不见有参将王梦麟战死,李尧卿死之的记载。在明史《戚继光列传》中,记有“明年(指嘉靖四十年的下一年):倭大举犯福建”,“攻陷寿宁、政和、宁德”,“是时宁德已屡陷”。也没提到知县李尧卿和参将王梦麟、训导孙商伟三个人的死难。可见,在“谩敌”的诬陷下,知县李尧卿和参将王梦麟、训导孙商伟是被列予贬谪之例,是死有余辜。
  这在志中,也可以找到“旁证”。上文提到,嘉靖三十七年倭寇自古田下来,(宁德)备倭指挥使刘炌参将王月在出郊巡防时与倭寇遭遇被害事。他们死后的待遇怎样呢?具申省军门后,军门批复曰:“以无能之将,而统无制之兵,肩舆出,哨舆尸”(意为:“轿子坐着人出去,却抬着尸体回来”),结论是此等人:“死固不足惜”,而有“愧余生”。
  但有人或许会提到,见《府志》有载李尧卿的事:“城破,身死之,赠太仆,荫一子”吗?且说,这“赠”已是如现在的平反,荫一子,更不知如何落实。现从明《万历宁德志》中查明,《府志》所载是根据明万历《宁德志》。明万历《宁德志》是万历辛卯十九年(1591年)是辛酉之变后三十年编的。这次编志是由当时被称作“文豪”的知县舒应元一手主持,主笔的人则是自号琼海游人的陈琯,本身是辛酉之变被倭寇掳过的受害者,这时他应已是七十高龄。《万历宁德志》中是为李尧卿说了公道话:“不幸倭变失陷城池,非其罪也。盖城既单薄,又外无援兵,虽墨子守无术。势穷力尽乃至破亡,以身死之,是亦得其正而毙于义,固无愧也。赠之太尉,荫其一子,春秋祀之,食报固宜。”《万历志》这段为《乾隆府志》摘录引用的记载,提供了如下信息:一、宁德城破,上峰定性是因李尧卿谩敌所致,已定谳李尧卿应负罪责;二、民间有强烈舆论,且不依不饶,认为定李尧卿负罪不公,宁德城破是上峰“弃民”恶果;三、照应一下上峰权威,抚慰一番民心,用“毙于义”在有限范围内作一下“平反”。
  不过这第三点或者只是陈琯的一点企望,舒应元的一种良好意向,因为这文字带着讨论式,不是史笔文字。或正因为此,《乾隆志》才不予原原本本照《万历志》转载,而削去其褒扬文字。
  更有佐证。当时的宁德人,包括亲历灾难者的见证人陈琯,人人尽知道城是怎样才失守的,知道县长李尧卿是为何死难的,舆论有不平(包括对省督抚的弃民有怨声)。民众出于积愤更出于感戴之情,辛酉之变后,在北门建有一个忠烈祠,塑李尧卿像以纪念。可是,也就是这位为李尧卿讲好话的知县舒应元却觉得有违“法度”,为不触动民意,便借要在这个祠的位置建义仓,将祠拆除了。所谓改建义仓“而意则他,有所谓未经申请不在常祀之列”云云。
  这足以说明《万历志》所云:“赠之太尉,荫其一子,春秋祀之,食报固宜”存在着“猫腻”。
  三
  宁德城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如不为诬陷掩没,宁德抗倭,自嘉靖三十五年,倭寇入侵北城,烧陈廉使房屋去,到辛酉之变五年时间,守住孤城不使人民遭受外侮涂炭,实属难能。当时,日本处于战国时代,在国内的部族武士道和浪人、战败中的亡命之徒,以骠悍著称成为倭寇的中坚。侵入中国靠手中一把著名的“倭刀”,狼奔豕突,涂毒东南。明史载:“嘉靖三十三年正月,倭寇自太仓掠夺苏州,攻松江,复趋江北,薄通泰。四月陷嘉善、破崇明,复薄苏州入崇德县。六月由吴江掠嘉兴还屯柘林,纵横来往,若入无人之境。”更载三十四年九月,倭寇仅六七十人历八十余日在苏皖一带“经行数千里,杀戮战伤者几四千人”。相较之下,宁德之守城卓越自见。
  省督抚府、军门撤走驻在宁德的部队,放弃宁德。在时间空间上给倭寇提供了攻陷宁德城池的最佳战机。让倭寇可以从容采用驾船直薄城下的优选进攻路线。省部队旧历十月初撤走,月初到十八日、十九日又一“大水头”(指涨潮最大,民谚:初三十八大),水可直漫当时宁德的城东南灰垆坪,南门战桥头。十九日下午,大约在黄昏五时左右倭寇从云淡门起碇发兵,过樟屿,过横屿,十时到达三都对过金蛇头外灶屿,借夜色掩护待潮,二十日凌晨零时进港抵达城前灰垆坪。县城城池护城河甚窄,城池这时已成“触手可及”。一时左右发起攻城。
  据记载当时倭方“以三云梯攻城”,在城头上发生过白刃肉搏:守卫士兵余湖“御倭城上,手毙一敌”。“炮如雨集”,民间壮士林应桂、孙文麟、文达拒战死之。可见双方攻防的惨烈。辛酉之变留下许多民间故事传说。传说城东门的“竹兜街”原来叫“筑头街”。其来由是倭寇见城池久攻不下,组织一批敢死队,夜里从东门城边水巷头,水道下爬进城内,从暗沟出来,以便里应外合。而守城壮士早防着,出来一个,杀一个,一会儿就杀了十几个爬进来的倭寇,砍下的头颅一路儿到处撂着,所以后来人把这条街叫成“筑头街”。叫常了成为后来的“竹兜街”。竹兜街,即现存的“张巡庙”门前街,自现时的宁德商城到明伦堂(蕉一小)。当时是靠城墙边的一条街道。
  倭寇在宁德几番进攻失败,最后绞脑汁用上云梯,这也是倭寇攻城略地中破天荒的事,而宁德还能坚守三日夜。这与倭寇在苏皖“纵横来往,若入无人之境”,可比性又如何?李尧卿、王梦麟在这场守城保卫战中,不但没有谩敌,而表现出卓越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他在部队退走、逃走的情况下,把民兵(实是平民百姓)组织起来,把城邑精英中诸生(秀才贡士)动员起来,加入守城行列。“宁德被倭患烈,伟丈夫、奇女子勇于义蹈,白刃不顾者,可胜数哉。邑诸生也,非有守卫之责,强勇之力。而执干戈,卫社稷,视死如归”。“民兵独御三昼夜”。“陈以绅、林钟被掳不屈骂贼而死。左庾被掳“杀贼逃回”叫人不忍卒读。
  宁德蕉城的失陷,省督抚府与军门应负全责。是他们在强倭压城(福州)之时撤走驻在宁德的部队,抛弃宁德县城,用宁德人民的生命血肉以喂狼吻,以争取保住省城时间。
  一番轰轰烈烈抗击外侮的英雄史事,因为当事者被诬,亦在这种伤天害理的构陷中湮没了。
  四
  辛酉之变,倭寇破城,烧杀奸淫掳掠无所不用其极。纵火三日,焚烧官廨民居,义学、义仓也一概不免。“惨毒从古所未见”、“人民肝脑涂地莫信计”。“百里荒墟,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散者不得复聚”。
  城中妇女更坠入空前浩劫:生员崔允约妻薛氏淑鸾,倭寇陷城不受污而死。吴生员林执中妻吴氏,夫被执,奋身与贼争持,贼怒斩之。生员林鸿渐妻崔氏,不受污,见杀;屋随遭焚毁,被燔尸。陈翰妻林氏被执,赴水死。曹逞妻谢氏与数妇被执,拘于东门林家楼,至晚托汲水盥浴,投井死。生员林邦京妻陈氏,不从骂贼,贼怒杀之。生员黄〓妻林氏,夫死,一子两月,及倭变,赴火自焚。林万山妻周氏,倭乱,洁身赴水死。林二杨妻阮氏,倭乱,洁身赴水死。徐元亮妻龚氏,倭乱,洁身赴水死。邑庠生崔文泰妻林氏,城陷氏不受辱,身被重伤。越数日,姑卒,氏恸哭,倭闻,复掳之,不从见杀。陈铨妻黄氏,掳于倭,不辱而死。陈茂官妻马氏,倭变,投水而亡。庠生彭道禀妻,林氏爱婉,年十七,有姿容,尚未成婚,掳于倭,誓死不受污,自抉破颜面,贼恨,杀之。汤日进未婚妻,陈氏继静,掳于倭,不辱见杀。贼掳掠遍乡村,五都林文奎妻何氏,与归女群逃,逃至江边赴水死。未见记载者定然更众。遭难妇女在倭刀下,纷纷以死明志,以死相抗,可伤可哀!倭寇占领了宁德县城,不久福建沿海、兴化相继陷落。这样倭寇就更肆无忌惮。开辟横屿岛新巢穴,以县城作前沿依托,来去如“逆邸”,四出掳掠。深入八都、洋中,赤溪“深山穷谷”,搜索匿存人口,“人以金赎免斩,屋以金赎免烧”,立“买港法”向往来船只勒索财物,“合邑无不罹凶害者”。前面提过的后来做到广东琼州同知的陈琯,被掳至横屿,因赎金一时交不上,日日不堪鞭笞。不得已,用四个未成年的孩子换他出来筹集赎金。到戚继光打下横屿,陈琯的四个孩子才解救出来。写《海国生还集》的秀才蔡景榕也在当时被掳到横屿。
  嘉靖四十一年二月(1562年3月),倭寇驾大楼船数十,把掳去男女数千人,运去日本。五月十三日(1562年6月14日)又有一批船只运所掳的财货人口去日本,蔡景榕就在这一批送走,五月二十日到达日本九洲鹿儿岛,三年后才侥幸归国。
  倭寇荼毒东南,侵扰和占据宁德长达数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宁德也不能幸免。辛酉当年就大疫,雪上加霜。
  人祸天灾,这十数年宁德地方建设、农商经济遭到摧毁性破坏,由此对宁德造成深远影响。宋代,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宁德科第,高宗一科三进士,孝宗元年一科五进士。自淳熙二年至淳咸五年,历年八十有八,计科二十九,进士四十余人,两见状元及第,虽不能与苏浙比肩,但敢望其项背。理学有王宗传、陈石堂、杨复,都是国中翘楚。明代前期科第亦可观,显宦贤哲有林聪、陈褒、陈褎。而自辛酉之变,让三百余年营造出来的经济财富资源、积聚起来的文化氛围积淀,毁于一旦。表现在上层建筑人文层面“自明季衰乱,邑中贫士多废学,至有因粮累舍业,充营伍胥役者”。也就是说经倭寇荼毒之后,城乡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士子无法安定读书,不得不放弃“学而优则仕”这条封建王朝时代立言立德立功的道路,转而为生计奔走。
  从辛酉之变之日起到《万历志》出书,三十年时间,是明张居正主政的“中兴”时代,但宁德因为遭受过泼天大难,社会元气难以恢复。此后满洲崛起,国家多事,则每况愈下。宁德已失去恢复机会。曾为倭寇俘虏,后来赎出的陈琯在他的《宁庠庙学考》中,叹息“士气不振,文气不扬,科第寥寥落落”。已深深地有所觉察。可是,陈琯没有从亲身亲历的灾难中去找原因,而以为灾后重建明伦堂,措置不当,失去风水。由是更开启了此后数百年纷扰“公案”,聚讼纷然。到清代文化科举更一落千丈。乾隆二十七年,游击福兴,认为有妨文运的是宁德邑右弼山高压左辅,因此发动筑镜台。直到清未民初,宁德城乡故老还在说,宁德风水是因为改了官道,修了白鹤岭官道,有“冲射”之嫌。白鹤岭官道像一把利剑刺到县治“心腑”官廨,刺到圣人庙明伦堂所至,等等。
  从《万历志》成书到明亡,历一百余年。万历二十四年福建大饥荒。三十七年秋福建、浙江、江西大水。三十八年福建、四川饥。四十五年福建、广东灾,经明未流寇发难,到明代垂亡,闽东北地方坚持抗清。天灾兵燹不断。
  转入清代,清初顺治时的“迁界”移民,康熙时的耿精忠反叛。宁德仍是重灾区。宁德一直处于“邑有流民”的动乱中。清代顺治三年知县戴廷徽任内,“是时离乱之后,哀鸣者嗷嗷”“招集流亡,为粥赈饥”。顺治六年金光绪任内,时海氛未靖,邑多流亡。顺治十五年张承瑞知县任内,十八年因海氛迁界,濒海居民多流离失所。康熙四十四年,时海禁甚严,民坐困。二百年而下,宁德差不多三五年一小灾,十年一大灾。经济凋敝,更何论文化。
  所以进入所谓乾嘉盛世,到乾隆四十六年有心思修志,仍深叹迄今二百年“惜明季海氛屡炽,邑鲜藏书”,“而兵燹荡析之余,官府薄书,故家存版,湮没殆尽”。还一直没有摆脱辛酉之变的悲惨梦魇。
  五
  明季辛酉日本人攻占宁德,再三百八十四年民国时代又复攻占宁德。这后一次为害已相当惨烈,但较之第一次却十不及一。因为第二次毕竟是败逃之寇。而第一次占据了好几年。历史往往在重复,作为宁德人应该铭记这惨痛的教训,铭记这两次重复着的历史。
  辛酉宁德城破,十年废墟,民众一直对抛弃自已的省头当政者有怨气,更对李尧卿被定罪有不平。省督抚既怕有人“上访”,但也觉得对宁德有“亏欠”。所以在戚继光来闽,扫除了寇患之后,派一位亲信林时芳来收拾残局。督府“慷慨”地拨下藩帑,修筑城池,重建县廨,动员民众回归县城。林时芳信誓旦旦:“予来抚兹县,必域尔于奠,安敢玩祸弃民,罪孰予逭,尔辈无恐哉”。信誓词中用上了“弃民”两字,算是林时芳暗示了“辛酉之变”的“过失”,为“辛酉之变”定了性质。林时芳在满目疮痍的宁德任上,为他的上司赎罪,做了一些事。宁德人感激他,把他奉作“神明”。留衣冠,塑生像。但林时芳毕竟是官油子,没有像后来的知县舒应元敢为李尧卿讲公道话。在任几年,讨得上司赞赏,撂下了李尧卿荣升去了。这样,也让曾与李尧卿一道抵抗外侮,轰轰烈烈为守城死难的民间英雄壮士,得不到抚恤而没没无闻。这对林时芳“政绩”应大打折扣才是。到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杨德仁知县应民众的强烈要求(历二百余年民间心结仍在)重修功德祠,写了《重修功德祠碑记》,才在祭文中对李尧卿作了充分的肯定:“李公抗敌,节比睢阳,英雄正气,日月争光。”并也高度颂扬了王梦麟、孙商伟。值得重新认识的是:在这碑文中,杨德仁赞扬了为李尧卿说公道话的明代知县舒应元,赞扬了清代安定流亡的顺治六年知县金光绪,而没有一个字提及林时芳。
  二十余年前宁德建南漈公园时修了一座时芳亭,我以为更应修一座李尧卿亭。
  最后,用我写李尧卿的一首诗,作这篇文章的结束:政平讼简誉何由,成败宜从大节求。
  藐视强倭缘有胆,筹防坚壁岂无谋。
  兵连三月民为用,身殉孤城烈可讴。
  抗日中原千里溃,几人尽节似君侯。

附注

①绵头墩下有一深潭,在旧时对宁德城里来说很诡异,它既偏僻又近便,旧时成为宁德寻短见者好去处。最后一位是土改时城里的地主老先生。 ②倭寇1562年包围攻兴化府城,福建巡抚游震急忙向周围各省讨救兵,广东总兵刘显带四千人马先到兴化附近,为让城内安心,派人向城内送信。倭寇居然混作送信人,一举赚开城门,拿下兴化。倭寇攻破一座严堞高垒的府城、屠城,举国震动。这回叫恶有恶报,这位曾诬陷李尧卿的长官被朝廷革职查办。 附言,上文加引号的文字,都摘自《乾隆志》、《万历志》或《明史》。 作者简介:阮大维:1954年福安高级农校毕业,同年分配罗源县茶叶局工作。1959年考入福安师专学习,1960年起先后在宁德一中、宁德县政府办、县茶叶局、外贸局、农办工作。1985年退休,现住蕉城。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阮大维
责任者
李尧卿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