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丁大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97
颗粒名称: 闲话丁大全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243-246
摘要: 元代脱脱在编纂《宋史》时:元代无名氏在《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中不仅嘲笑丁大全是;却使奸臣一夜之间面皮变青的生动情节”都定论丁大全是一个臭名昭彰、恶贯满盈的大奸臣,丁大全初入宦途,他在宁德任主簿时就为百姓办了一些好事。如陆游、闵文振、储右文、李肇源、李雄、朱景英、刘家谋、刘玉璋辈;如宋棐、曹辅、颜师鲁、叶衡,丁大全得中进士,极力巴结倍受宋理宗宠信的内侍卢允升、董宋臣,调尚书禁监所检阅江州分司,丁大全极力排挤宰相董槐。
关键词: 宁德县 人物 丁大全

内容

宁德县(今蕉城区)自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置县以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其间任职宁德之外籍人员也有数百人之多。这些地方官员中,不仅有文人学者,如陆游、闵文振、储右文、李肇源、李雄、朱景英、刘家谋、刘玉璋辈;也有的官至极品,如宋棐、曹辅、颜师鲁、叶衡,同时也包括我们下文要提到的丁大全。
  据史料记载,丁大全(1191~1263),字子万,江苏镇江人。生时有异相,面呈蓝色,令人不寒而栗。嘉熙二年(1238),丁大全得中进士,首任萧山尉。由于此人奉迎有术,极力巴结倍受宋理宗宠信的内侍卢允升、董宋臣,平步青云,升职为大理司直、添差饶州通判。入为太府寺簿,调尚书禁监所检阅江州分司,复兼枢密院编修官。升任右正言兼侍讲,旋即改为右司谏,拜殿中侍御史。荣登显职后,丁大全极力排挤宰相董槐。董槐落职后,丁大全又进升为右谏议大夫、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丹阳郡侯,不久进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宝祐六年(1256),拜参知政事,同年四月,拜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国公。丁大全巴结阎贵妃,与马天骥专恣用事,朝野上下岌岌可危。时有“阎马丁当,国势将亡”之说。丁大全还任用党羽,陷害与排挤了程元凤、徐俨夫等一批忠直大臣,把持朝政,朝野怨声载道。开庆六年(1259),蒙古军队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昌),中外震动,边关报急的文书传到朝廷,丁大全隐而不报,以致战事日益转向不利。在大臣们交章弹劾之下,宋理宗如梦初醒,将之一贬再贬,最后被发配到海岛。舟过滕州(今属广西)途中,被押解将官挤入水中淹死。
  试观丁大全一生,作恶多端,误国殃民,寡廉鲜耻,贪财好色,可谓“五毒俱全”。有一次,他为儿子聘妇,见儿媳长相标致,竟夺为己妻,为世人所不齿,最后终于落得一个可悲下场。历史对他的评价是公正的:元代脱脱在编纂《宋史》时,将丁大全列入《奸臣传》,与万俟离、韩侂胄、贾似道之流并列;元代无名氏在《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中不仅嘲笑丁大全是“风子丞相”,还列举了当时盛传的“恨无汉剑斩丁公”民谣,极尽讽刺。甚至对于丁大全的死,同时的三山(今福州市)人林桂龙也题诗曰:“幸事不沉湘水死,有何面目见灵均。”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之中,更是虚构了大侠杨过欲为天下锄奸,虽未成功,却使奸臣一夜之间面皮变青的生动情节。可见无论官方民间,时人后人,都定论丁大全是一个臭名昭彰、恶贯满盈的大奸臣。但奸臣并非天生就是奸臣,丁大全初入宦途,也着实想成就一番事业,他在宁德任主簿时就为百姓办了一些好事。
  丁大全是南宋什么时期在宁德任职的呢?这在国史中没有提及,地方志也存在多种说法。蕉城现存最早的一本地方志《嘉靖宁德县志》,在卷三《历官》中这样记载:“德祐年,丁大全。元年任。”德祐元年是公元1275年,而丁大全早在景定四年(1263)就已身亡。所以嘉靖志的记载不确切。万历四十四年(1616),州人张大光、陈朝策在编纂《福宁州志》时,仍不加考证,沿袭旧说。倒是万历十九年(1591),邑人陈琯续修县志时,觉察到了这段记载的讹误,但又找不到相关证据,只得在丁大全名字后面注上一笔“不知何年任”。
  乾隆四十六年(1781)修志,主笔者为晋江人张君宾,他针对这个公案,特地详细查阅《宋史》丁大全的传记,最后在《宁德县志》写下了自己的判断:“丁大全,镇江人。先为萧山尉。宝庆间(1225-1227)任。”后面还附上理由“旧志原列杨自得下,注云不知何年任。今考乞水龙潭事在宝庆年间,则大全为其时莅任无疑,因移载于此。”对于张君宾的看法,笔者认为,“宝庆任职”说得通,“先为萧山尉”全无道理。因为《宋史·丁大全传》明确记载:“(丁大全)嘉熙二年举进士,调萧山尉。”那么任宁德主簿就是在嘉熙二年(1238)以后,如何会上溯到十多年前的宝庆年间(1225~1227)呢?所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丁大全任宁德主簿,是在举进士之前。
  正因为丁大全任职是在四十八岁中进士以前,所以正史中没有记载。丁大全在宁德所担任的职务---主簿,是主管文书的官员,相当于当今的县政府秘书。地位仅次于知县与县丞,位列第三,故被后人称为“丁三爷”。莅任宁德间,他正值壮年,敢于拼搏,为宁德县做了不少大好事,其中以开辟白鹤岭官道最为世人瞩目(民间传说丁大全还住持修建酒屿灵瑞塔)。宁德自建县以来,最早的一条官道名曰“朱溪官道”,即地方志记载的“南路”。它是由县城南门(永宁门)为起点,经过今天的城南、飞鸾两个乡镇,通往罗源,再经连江,直达省城福州。由于特殊的地理情况,其间山高坡陡,迂回盘旋,是著名的“险道”。
  丁大全莅任以后,经过实地勘察,力排众议,克服资金等困难,以原有的白鹤岭古道为基础,募工扩建。石磴盘回,缘岭直上,由罗源叠石入宁德界首岭,过白鹤岭道直抵县城。这条道路虽然“其高摩天,其险立壁”,但大大缩短了通往福州的路程,方便了来往的客商以及宁罗两县的居民。
  因为丁大全的官声不好,“白鹤岭道”自修建以来,颇受非议,并屡经兴废。明嘉靖十四年(1535),有人从风水学角度指责这条官道的存在为“白鹤带箭”,时任云南道监察御史邑人陈褎在《募开南路记》中就指名道姓的说开辟白鹤岭路“是皆丁主簿之奸谋”。知县叶稠为此重开南路;崇祯三年(1630),庠生杨文炳等以“青鸾既变,士气不扬”为由,堵塞岭路。时任湖南桂东知县的邑人崔世召闻讯,欣然命笔《闻南路复开志喜》。随后不久,白鹤岭后村民向省衙控诉成功,县令杨定国奉命重修此道。实际上,历代主张堵塞岭道的都是封建士大夫,他们认为“岭路直射县城,有伤文运。”而宁罗边境的老百姓却是岭道的拥护者,他们不管什么风水不风水,只要求出行便捷为第一。此后至民国时期,此岭道一直是省城连接闽东各县的主要陆上通道。2006年,岭头三村公路修通后,白鹤岭道仍为临近村民所利用。正是这条路发挥的重大功能,作为外地人的宁德训导刘家谋在《鹤场漫志》中替丁大全说了一句公道话:“议者谓(白鹤)岭路直射县城,有伤文运。然宝庆(朱溪)旧路废后,终宋朝尚十进士,而阮登炳且大魁矣。元一朝三进士,明一朝二十一进士,理学如陈自新、韩古遗、陈褎;忠义如阮宗泽、崔世召、吴国华、陈昌胤;宦绩如陈宗孟、林聪、左浚、陈寓、陈勖;文学如林保童、陈褒、龚道,皆蔚然可观。”刘家谋还说道:“而嘉靖始复旧路,历二十七年。崇祯再复,历四、五年,无登甲乙科者,盛衰之故讵系一路乎?”刘家谋以史学家的目光,透彻鲜明的笔调,通过正反对比,抨击封建顽固保守思想,对丁大全的历史功绩予以肯定,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
  丁大全在宁德任职期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与百丈龙潭的一段传奇故事。百丈龙潭地处万山之中,人迹罕至。虽然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有祈雨活动,但不为境外人士所知。它之所以扬名于世,正是因为潭边龙亭上一副对联的积极影响。而这副对联的作者,正是丁大全。
  丁大全祷雨百丈潭的记载,最早始于明代中叶。嘉靖版《宁德县志·卷四·异闻》:“潭易银瓶 主簿丁大全因旱,令人以银瓶乞水于百丈龙潭,取之得瓦瓶。民归告,大全疑之,复造银瓶,躬身往投之,又得瓦瓶。大全祝曰:‘潭龙有灵,吾后当显贵,幸示显异。’潭中果露龙爪。大全后登宰府,奏封龙王。架石龙亭,署句云:‘龙从百丈潭中起,雨向九重天上来’。今亭址犹存。”明代何乔远《闽书·卷之三十一方域志》:“(百丈潭)宋时,主簿丁大全旱祷,令人下银瓶乞水,缒上,得瓦瓶,大全疑之,复造银瓶,躬往投之,又得瓦瓶。大全祝曰:“神龙有灵,吾当富贵,幸示显异。”潭中遂露龙爪。大全后登宰府,奏封龙王。”这两段记载,后来又被谢肇淛《长溪琐语》、清乾隆版《宁德县志》等收录。
  宝佑四年(1256),丁大全劾罢宰相董槐,升签书枢密院事(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神龙实现诺言,使之如愿以偿,荣登高位。于是,丁大全奏请理宗封百丈龙为王,并赐建龙亭于潭畔。丁大全还踌躇满志地为龙潭撰写了一副对联:“龙从百丈潭中起,雨向九重天上来。”丁大全遗臭万年,这副对联却流芳千古,不仅记载于梁章钜、梁拱辰《楹联续话》,而且被万里之外的吉林龙王庙所收录,可谓推崇备至,极尽风光。
  由于丁大全名声狼藉,地方人士对丁大全引以为荣的这段历史,颇不以为然。乾隆版《宁德县志·职官》对丁大全的批语:“观其(丁大全)夤缘婢婿,谄事妃寺,逐右相董槐而胁以兵;窜上书六君子而削其籍。又岂特蓝色面,不吠犬见嫉于世哉?龙之有灵,适以彰其恶耳,曾何足重。”文中对百丈龙的行为予了辛辣的批判,认为这种“灵应”不值一提。丁大全确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奸臣,但他在宁德担任主簿期间,关心地方公益,为百姓办了一些实事。百丈龙出来捧捧场,鼓励一番,也在情理之中。丁大全如果能够以天下民生为己任,一如既往,兢兢业业,也会扬名后世。抚昔追今,建国后也存在不少这样“由廉转贪”的例子,解放初期,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利用职权,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贪污、挪用公款17162720000元(旧币,约折合今人民币1716272元),这些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老革命者,却倒在糖衣炮弹下面,制造了“新中国反腐败第一大案”。前几年,本市的一位书记,奉公职守,视老百姓为至亲,颇有口碑。后来,受不住名利的引诱,走上了不归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是很值得执政者深思的。所以回过头来,百丈龙没有辜负丁大全,而是丁大全辜负了百丈龙,辜负了天下苍生。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仕玲
责任者
丁大全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