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宁川的两位末代皇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96
颗粒名称: 流落宁川的两位末代皇孙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3
页码: 239-241
摘要: 流落宁川的两位末代皇孙“南明时期驾幸福建的朱明帝胄有鲁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键、淮王朱常清、勋西王朱常湖,至于流落蕉城的是哪一位(或许是他们的子侄辈),(六月)十三日……准安仁王长子慈口移居宁德县公署。安仁王为明末藩王朱常瀛封号。封第七子朱常瀛为桂王,朱常瀛携子朱由楥、朱由榔逃往广西梧州避难,弘光元年(1644)十一月初四病死于梧州。由四弟朱由榔(即后来在广西即位的永历帝)袭爵,《思文大纪》出自明末福州人陈燕翼之手。起自弘光元年六月唐王监国。书中颇载当时诏谕、奏疏。
关键词: 宁德县 人物 蕉城

内容

蕉城数百年来广为流传着南明“太子”流落宁川,在东门道头陈过元宵节的传说。故事有板有眼,甚至还留下“春王正月,天子万年”的板联。据资料显示,南明时期驾幸福建的朱明帝胄有鲁王朱以海、唐王朱聿键、淮王朱常清、勋西王朱常湖,至于流落蕉城的是哪一位(或许是他们的子侄辈),史书没有记载,地方史学界也各说纷纭,莫衷一是。
  偶然的机会,笔者接触到一册古籍《思文大纪》,书中第八卷作以下记载:“(六月)十三日……准安仁王长子慈口移居宁德县公署。”时为顺治三年(隆武二年,1646)。安仁王为明末藩王朱常瀛封号。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时,封第七子朱常瀛为桂王,建藩国于湖广衡州府。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率部攻陷衡阳,朱常瀛携子朱由楥、朱由榔逃往广西梧州避难。弘光元年(1644)十一月初四病死于梧州,随即由第三子安仁王朱由楥承嗣,为第二代桂王。不久朱由楥去世,由四弟朱由榔(即后来在广西即位的永历帝)袭爵。《思文大纪》出自明末福州人陈燕翼之手,有学者认为“本书所记,尽属闽行朝事。起自弘光元年六月唐王监国,至清兵陷福州,曹学佺等殉难止。据事直书,不加论断。书中颇载当时诏谕、奏疏,虽不无繁琐之嫌,然悉为直接史料,实多可取。”故是书所记可信度很强。由此可知,寄寓蕉城的朱慈口为朱由楥长子,也就是明神宗之曾孙,永历帝之胞侄,虽与蕉城民间所传之“太子”身份不符,但也是货真价实的“凤子龙孙”。弘光元年(1645)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受郑鸿逵、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拥戴,称帝于福州,改年号为“隆武”。朱慈口也就在这一时期受到封爵,移居宁德县公署。道头陈与宁德县署仅一墙之隔,陈家主人陈邦校又是明室旧臣。唐王即位,授陈邦校为礼部员外郎,加太仆寺卿。朱慈口在移居宁德县署之前,很可能就住在陈邦校家中。只可惜好景不长,同年八月二十二日,清兵由仙霞关入闽,攻占崇安。秋八月,逃亡汀州府(今长汀县)朱聿键与皇后曾氏、忠诚伯周之藩同时被捕。九月,清军克福州。自此“闽地悉平”(见《通鉴辑览明季编年》)。朱慈口遭乱不知所终,陈邦校则避居二十四都陀罗窟(今属虎贝乡),终身不出。
  至于道头陈那副“春王正月,天子万年”的板联,笔者认为与顺治五年(永历二年,1648)春正月,南明监国鲁王朱以海命刘中藻遣兵攻取宁德县的历史事件有关。
  在飞鸾镇梅溪村,也流传着南明太子夜宿当地陈家的传说。这应当与永历十年(1656)十二月,郑成功率领军队在梅溪登陆,通过飞鸾和白鹤岭进攻罗源的历史事件有关联。
  比朱慈口早了将近四百年,还有一位皇族逃亡到了宁德县。据南宋郑思肖《铁函心史》“杂文卷”记载,南宋德佑元年(1275),元军铁骑南下,文天祥、张世杰连战失利,致使宋恭帝被俘。次年临安城失守,宋军由海路退至闽中,张世杰与文天祥、陆秀夫等拥立益王赵昰即位,是为端宗,君臣同德,上下一气,殊死抵抗。兵败后,被迫率余部由南台出闽江口,南奔广东沿海,坚持斗争。当时有“嗣秀王赵与檡将护驾三千兵过飞鸾岭上,遇鞑酋阿刺罕领兵三万人至,与死战数合,杀贼十之八九。与檡全军覆没,与檡被贼擒不屈,被贼杀”。同书还收录了一篇《祭大宋忠臣文》,这位“嗣秀王赵公与檡”与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李庭芝、陈文龙等抗元死节名臣并列,可见地位之崇高。
  嗣王之封高于郡王,又低于亲王,是唐宋时期的第二等封爵。实际上,嗣王在两宋时期地位比较特殊,整个宋代只封了四个嗣王,而且他们又非普通亲王之苗裔,而是皇帝生父或嗣父的后代。第一代嗣秀王赵伯圭是宋孝宗赵昚(原名伯琮)的同母兄,据《宋史·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记载:“嗣秀王伯圭字禹锡……逾年召见,迁太保,封嗣秀王,赐甲第于安僖祠侧。”赵伯圭有子十人,第二子师揆袭爵。赵与檡为赵伯圭曾孙,也就是宋孝宗的侄曾孙。关于赵与檡的殉难地点,元佚名《宋季三朝政要·卷六》认为是在福安县,民国蔡东藩《宋史演义》认为是在处州(今浙江丽水市)。《心史》作者郑思肖生于宋元交替之际,耳闻目睹了诸多重大事件,所以书中记载更为真实可信。不过书中对于一些细节描写不尽符合事实,以上提到的“杀贼十之八九”就有些夸大之嫌,这与作者当年的悲愤情绪有关,表现了作者对正统的极度维护,但这毕竟是不可取的。
  顺带记一笔,在明清地方文献中,对宋少帝赵昺流落闽东海域事迹也偶有涉及。明人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载:“百辟岩,在(福安县)二十九都。相传宋少帝航海入闽,集勤王之师于此,因名。”清翁洲老民《海东逸史》留有钱肃范(钱肃乐胞弟)在福安县被清军攻取后,“望百辟山叹曰:‘此宋少帝入海处也’!赋绝命词投缳。”的记载。乾隆版《福宁府志》、光绪版《福安县志》也有类似内容。当时宋少帝赵昺是否驻跸宁川,蕉城历代地方志中没有交代,故笔者亦不敢妄加揣测,有待后来者作进一步考证。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