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箸(筋),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68
颗粒名称: 2.箸(筋),筹
分类号: H07
页数: 2
页码: 211-212
摘要: 箸,即普通话里的筷子,《韩非子·喻老》、《礼记·曲礼》已有用例。箸也写作筋,《世说新语·忿狷》载东晋以性急闻名的王蓝田(王述)吃没剥壳的鸡蛋,尝食鸡子“以筯刺之,箸(筋)在闽方言区保留得最普遍”《广韵》迟倨切,《集韵》迟据切,现在一般用在复音词里”如箸筩(插放箸的小竹筒,后来扁形的陶器也称箸筩,筩音筒),下箸(《晋书》卷33《何曾传》记载何曾生活奢华,伸箸(伸是普通话动词,如闽东方言南片的代表福州话或北片的代表福安话,箸(筋)已经不常单用,单音词的箸(筋)。宁德方音剃油切“酒杯、酒筹杂乱放置。
关键词: 方言 口语词 宁德县

内容

箸,读zhu,去声,即普通话里的筷子,《韩非子·喻老》、《礼记·曲礼》已有用例。箸也写作筋,《世说新语·忿狷》载东晋以性急闻名的王蓝田(王述)吃没剥壳的鸡蛋,“尝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箸(筋)在闽方言区保留得最普遍,其读音,《广韵》迟倨切,《集韵》迟据切。宁德城关读如“短”(本地音),现在一般用在复音词里,如箸筩(插放箸的小竹筒,后来扁形的陶器也称箸筩,筩音筒),冰筋(冰棒),下箸(《晋书》卷33《何曾传》记载何曾生活奢华,厨膳滋味过于王者,“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无处下箸,是很标准的宁德人的说法。)(拿箸夹取食物,此时方音“下”读ha而不读a),伸箸(伸是普通话动词,宁德方言说成“拢”),等等。也用作量词,如一箸麵,两箸菜。
  宁德话较之邻近县市,如闽东方言南片的代表福州话或北片的代表福安话,箸(筋)已经不常单用,单音词的箸(筋),一般表达为“筹”。筹,《广韵》直油切,宁德方音剃油切,阳平。古语“觥筹交错”,觥为酒器;筹为行酒令的筹码,酒杯、酒筹杂乱放置,意为酒桌上场景热闹。箸、筹都是条状的竹制品,古语又说“借箸代筹”,典出《史记·留侯世家》或《汉书·张良传》,说的是郦食其向刘邦献策,张良“请借前箸以筹之”,拿起筷子在餐桌上比划,指出郦食其的错误和自己的对策。但箸、筹形制、用途本不相同,宁德民间方言“以筹代箸”其实也属一种词汇借用现象。笔者推测,这里的北方移民与当地土著或不同批次的南下移民之间,在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借用和混合,对“箸”、“筹”含义、用法的混淆和误解可能与此有一定关系。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