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秋“换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63
颗粒名称: 收秋“换茶”
分类号: K892.2
页数: 2
页码: 200-201
摘要: 每年的秋收季节,宁德民间称作,的蓝弟一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他要干炒许多黄豆(蕉城民间称作,田埂豆“用麻袋(民间俗称,)装起“和妻子挑到田间地头,逐家逐户分送,倒入田主自带的粗瓷茶罐,通常会放置于竹扁担(用于挑稻谷)的某个格子中;这时候田主就会主动回赠三五斤稻谷”每天蓝弟得到的馈赠都相当可观。大约会有两三担湿谷子。以前有的家庭劳力不够,会让小孩子下地帮忙。当小孩子们偷懒不干活的时候,大人们总会说。为了得到这一捧黄豆“孩子们都会鼓起干劲,认真地帮长辈们收稻子、打稻子。至夏末殷商时代出现货币以后。
关键词: 古溪村 民俗 宁德县

内容

每年的秋收季节,在古溪下马宫守庙(通称“庙祝”,宁德民间称作“宫公”)的蓝弟一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蓝弟是后山村畲民,在下马宫已经住了几十年。这几天,他要干炒许多黄豆(蕉城民间称作“田埂豆”,有时也用蚕豆),用麻袋(民间俗称“猪头袋”)装起。午后,就冲泡起自家炒制的茶叶,倒上两大木桶,和妻子挑到田间地头,逐家逐户分送。每户只限一次,茶水一瓢,倒入田主自带的粗瓷茶罐;黄豆一捧,通常会放置于竹扁担(用于挑稻谷)的某个格子中,或圆形稻楻的“楻耳”上。这时候田主就会主动回赠三五斤稻谷。每天蓝弟得到的馈赠都相当可观,大约会有两三担湿谷子。
  以前有的家庭劳力不够,会让小孩子下地帮忙。当小孩子们偷懒不干活的时候,大人们总会说:“打起精神,等会儿蓝弟就来‘换茶’了。”为了得到这一捧黄豆,孩子们都会鼓起干劲,认真地帮长辈们收稻子、打稻子,不再偷懒。
  以物易物之俗,起于上古时期,并广为盛行。至夏末殷商时代出现货币以后,这种交易方式逐渐式微,仅在部分边远贫穷地区可以见到。据笔者考证,宁德地处沿海,文化发达,“换茶”之俗不仅流行于古溪一村,在宁德其他乡镇也能见到。这种习俗应该不是沿袭上古,而与民间神灵信仰有关。一个区域所供奉的神灵,会被当地人视为“土主”。种田人家向“土主”奉献稻谷这是理所当然,况且守庙人家境窘迫,无田可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适当解决他们一家子的口粮问题。难能可贵的是,旧时代古溪村民大多租佃地主田地,一年收成有限,但对于“换茶”习俗却一代接一代,一年复一年,沿袭不变,如此精神境界,足令今人为之汗颜。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