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夕北方传入的舞步歌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47
颗粒名称: 建国前夕北方传入的舞步歌声
分类号: J732.2
页数: 4
页码: 164-167
摘要: 而他们带来的产于北方的秧歌、腰鼓以及北方民歌,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陕甘宁边区出现了蓬勃的群众性‘新秧歌运动’,形式朴实健康的新秧歌,被群众称为‘翻身秧歌’。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统称‘秧歌’”有一位北方干部教我们扭秧歌时:口上唱的伴奏音调。为了让文化水平低的人能迅速学会音符定律“就把扭秧歌曲调。学着秧歌曲调,宁德人最早在大街上表演的秧歌队,奏时用绸带系鼓,男的还学习北方腰鼓那样。随着鼓点发出咚咚哒哒哒、咚咚哒哒哒的旋律(哒哒哒是鼓槌敲击鼓边的声音)。
关键词: 宁德县 建国前 歌舞

内容

建国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某部,以及南下服务团,先后南下福建,1949年8月15日,宁德县(今蕉城区)解放,成立新政权。宁德依山面海的地理环境,勤劳纯朴的民情习俗,给他们留下特殊的情感。而他们带来的产于北方的秧歌、腰鼓以及北方民歌,也给宁德人增添欢乐和热闹。但是,60多年前的这些活动,对我们同龄层的二代、三代,或许感到陌生,或许认为是“古老的传说”了。现凭记忆,纪录实况,留作资料吧。
  一
  据《辞海》资料:秧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起源于农业劳动。因流传地区不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1942年以后,陕甘宁边区出现了蓬勃的群众性‘新秧歌运动’,创造出具有革命内容,形式朴实健康的新秧歌,被群众称为‘翻身秧歌’。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统称‘秧歌’”。可见,秧歌盛行于北方地区,传入宁德,实属珍贵。
  秧歌队伍,人数可多可少。表演者腰扎绸带,左右手各执绸带的一端。扭起时,两手绸带左右摆动,头部也左摇右摆。脚步随着乐曲旋律“三进一退”,逐步前进。伴奏的曲调是:索拉索拉|多拉多|索多拉索|咪来咪|……。有一位北方干部教我们扭秧歌时,口上唱的伴奏音调,像是报数字:五六五六|一六一|五一六五|三二三|……。逗得大家笑弯了腰。
  后来知道,这批来自陕、甘、晋、鲁、豫等地的军人,文化水平一般都不高。尤其农村文盲约达70-80%。少数能说会唱的,根据古老的“宫、商、角、徵、羽”等音符来规定韵律。“1、2、3、4、5、6、7”是舶来品,接触这洋玩艺儿的人较少。但多数人都明白“一、二、三、四、五、六、七”是什么意思。为了让文化水平低的人能迅速学会音符定律,把“多、来、咪、发、索、拉、西”改变为“一、二、三、四、五、六、七”来唱。所以,在陕北和晋鲁等地的农村,就把扭秧歌曲调,由5656|i6i|变成数字五六五六|二六一|唱起来。
  当时,解放军秧歌队,人人身着军装,舞姿整齐豪迈,首次出现宁德街头,引起当地群众的好奇,有人就用本地话,学着秧歌曲调,随口唱出:“仔呀仔呀孙呀孙,满街都是解放军,我爹叫我去买烟,烟仔买来快些转,快些转……”却也增添欢乐气氛。
  据记忆:宁德人最早在大街上表演的秧歌队,是1950年秋冬之际,由蕉小教师陈文翠组织城关五所小学青年男女教师,在城关各街扭了几个小时。
  二
  又据《辞海》:腰鼓是“击乐器。古今形式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制,长形,两端小而腰较粗,双面蒙皮,用于民间腰鼓舞,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初盛行于陕北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流行全国”,也流行到宁德。
  宁德县的正规腰鼓队,在公众面前表演,大概在1950年底和1951年初,是土改文工队组建的,由20多名青年男女组成。女的穿红绸衣,男的着镶蓝边的白色服装,腰系一条宽尺余,长约三米的大红带子。男的还学习北方腰鼓那样,用羊肚白毛巾,扎成帽状,戴在头上。随着鼓点发出咚咚哒哒哒、咚咚哒哒哒的旋律(哒哒哒是鼓槌敲击鼓边的声音)。从文化馆出发,经县政府,过一中,从北门转到县委会,绕东门兜转一圈返回原地。
  当时的打腰鼓活动,在宁德人眼里是个新鲜事,难免产生种种联想。因为怀孕的妇女,腰部会逐渐鼓起来,而鼓起的肚子呈圆形,很像皮鼓,两者的情况联系到打腰鼓。所以就有人戏称怀孕七八个月的女人叫“打腰鼓”。如:某女人怀孕了,熟悉的人就对她的丈夫高喊:喂,你老婆打腰鼓了,恭喜恭喜! 自从县城有了电视机,人们从电视屏幕看到全国各地的打腰鼓节目,对照起来,感到宁德人打腰鼓,节奏没有北方的强烈,动作也没有北方的活泼。例如,安塞腰鼓表演起来,真叫人精神为之一振。表演者身缚腰鼓(有的表演者全身缚着好几个腰鼓),两手挥动鼓槌,上下左右前后,甚至胯下,都能打得鼓声咚咚哒哒。还能双肩耸动,头部摇摆。有时双腿劈开,腾空跃起,鼓声不停,咚哒震耳。表演结束,喘着粗气,满脸汗珠。这就是安塞腰鼓的风格,宁德人半点也学不到。
  三
  关于民歌,《辞海》的释文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劳动人民的诗歌创作,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中国民歌的曲调丰富多彩,有优美抒情的山歌,节奏强烈的劳动号子,流利畅达的小调等。”这段析文没有标明中国民歌的产地和类别,笼统的称“中国民歌”。
  现据《抗战歌曲选》(音乐出版社,1958年6月)、《革命歌曲大家唱》(音乐出版社,1964年9月)两本音乐专辑,凡属于民歌的歌曲名称,标注有产地和类别。如陕北民歌《东方红》、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陕北民歌《绣金匾》、陕北道情《翻身道情》、陕北黄羊调《拥军腰鼓》以及山西民歌《妇女自由歌》等。当时有个不成文的制度,开大会之前,有个“拉歌”活动,即由某单位集体唱一首歌,唱完后,就把矛头指向另一个单位,集体大声高喊:某某单位来一个!拉歌活动能活跃会场气氛,振奋与会者情绪(“拉歌”也是当时由北方传入的一种歌咏活动)。建国初期的拉歌,多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解放区的天》等歌曲,后来也有歌唱陕北民歌、山西民歌。像我们同龄层都会唱,但唱不出北方韵味和表达方式。
  宁德县最初组织的民歌演唱会,是1955年以后,由县文化馆陈继佑同志筹备举办的,地点好像在金涵,参加比赛的有苗、畲、彝等七八个队,参赛的歌手们身穿本民族最鲜艳的服饰。这些南方民歌,使身穿单调的北方干部和当地人看后顿感耳目一新。
  近年来,央视经常出现的山西歌手阿宝、陕西歌手王二妮两位北方男女歌手,唱出高亢激昂的北方民歌,给宁德人极大的启发。今年3月底的一天下午,央视“星光大道”节目,王二妮演唱陕北民歌《东方红》。当节目主持人毕福剑问到《东方红》的唱法时,王二妮说自己学的是山西唱法,还有河东唱法、河西唱法时,毕福剑发出“一首民歌有这么多种地方唱法,今后我再也不敢唱了(大意)”的感叹。宁德人唱不好北方民歌,这与南北地域迥异,音腔差别有关。还有专业与业余的不同。
  希望老年朋友,尤其是北方南下的老年朋友,将建国前夕的记忆感受,也写出来,让后代人知道这段历史轶事。
  (本文承蒙袁震先生修改补充。袁先生山东菏泽人,是南下服务团成员,建国后宁德县文化馆首任馆长。)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澍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