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台费”之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38
颗粒名称: “机台费”之争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3
页码: 142-144
摘要: 地区工业局小马(马广秀)却传来一个不好消息:省羊毛衫计划定点已被划给柘荣县羊毛衫厂。省里把六个定点之一定在宁德时,这意味着今后我们的原料没有国家供应,凭空增加50%原料成本,给工厂生存发展带来强大压力,全省除原来6个定点厂外:宁德厂没有一项能胜过人家,设备是存在严重缺陷的七台针织机和十余台老旧手套机,全部资金只有工业局从其他厂借来的区区4万元,工人大多是文化低下的家属工,只能在管理上抓效率,每月因停机修理、保养等原故只能出800来件,工厂有时一星期出货不到200件。
关键词: 宁德县 羊毛衫 故事

内容

当我们冲破重重困难,使设备,技术等都走上正轨时候,地区工业局小马(马广秀)却传来一个不好消息:省羊毛衫计划定点已被划给柘荣县羊毛衫厂。原来,省里把六个定点之一定在宁德时,宁德县领导未及时表态,而柘荣县获悉后,却出动了县委书记、县长等大批人马,以贫困县名义,到省里要求把这个项目给他“扶贫”;在他们多次活动后,省里终于改变了主意,把定点从宁德改向柘荣。失去计划定点,这意味着今后我们的原料没有国家供应,只能向市场上购买,每吨要1.5万元左右(计划供应的毛线每吨只有0.9-1万元),凭空增加50%原料成本,给工厂生存发展带来强大压力。
  宁德针织厂这时已面临着生存的十字路口:全省除原来6个定点厂外,实际上已自行发展到100多个,宁德地区除柘荣外,福安、霞浦、福鼎都办了厂,宁德本县也有二轻、华侨、三都三个厂。论条件,宁德厂没有一项能胜过人家;厂房是选在一个阴暗,潮湿的鱼潞行中,面积不到100平方米,设备是存在严重缺陷的七台针织机和十余台老旧手套机,全部资金只有工业局从其他厂借来的区区4万元,除去设备购置外,剩不到几千元,工人大多是文化低下的家属工,而其中不少还是老弱病残。事实告诉我,工厂要生存,只能在管理上抓效率,以先进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积极性,发挥人和设备的潜能。
  当时情况是:七台设备(后增至20台)约七个人操作,正常每台日出货4-8件,因实行计件工资,依品种计价,一般每件0.25元上下,工人每天收入约1.3元至2元上下,月(25天计)入30-50元,工厂日出貨30-50件,每月因停机修理、保养等原故只能出800来件,按这个速度效率,工厂注定收不抵支。
  问题是每个人给一个机台,有的人日出8件,有的只出2-3件,外面一有生计,他就少打或干脆溜之大吉。认为我按件计资,你管不着。在当时产品热销情况下,无法跟人家订供贷计划。如把计划下到机台,他就装病请假,你也奈何他不得。工厂有时一星期出货不到200件,面临着亏损倒闭风险。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生产潜力,必须实行管理改革。
  改革的第一件事是实行“机台费”,有效的实现了奖勤罚懒。规定每台机月交机台费50元,同时把劳动报酬从每件衣工资的0.25元提到0.5元,这样正常日产8件的人,日收入4元,月收入100元(按25天计),除去交机台费外,亦可保持原来收入50元。但如每天多打2件,月收入即可达75元,反之少打2件,月收只25元。
  办法一公布,得到大部分工人积极拥护,七台机日产量立即从30来件提到80件甚至100多件,工人月收入大多达到80--100元,个别最高者曾达200元。措施虽好,但也遭到个别人死命反对,到处诽谤说工厂收机台租,剥削工人。工业部门个别领导开始不了解情况,也偏听偏信,横加指责,甚至下令,要我停止机台费收取,我对此据理力争,不过在弄清情况后,也终于得到他们支持。
  此后为防止工人过度劳累,准许一个机台配2人,把单班改为双班(日班7:00-15:00时,夜班15:00-23:00时),23时后坚决停机闭门休息。人员自由结合,机台费依旧保持每台机50元不变(每人只负担25元)这样工人日产保持在8-12件,月产200-300件,实收入可达75-125元。这在当时与宁德各工厂对比,针织厂女工收入约等于他们的一倍。工人提高收入,工厂收益更大,月产量达到3000多件,工厂迅速由亏转盈。积累了资金,就扩大购买新机台,设备从七台扩大到20多台(后来达50台)。1982年盖起一座200平方生产车间和仓库,工厂规模迅速扩大,工人也从原来17人增到60多人(83年后扩大到200多人)。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培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