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起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36
颗粒名称: 艰难的起步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2
页码: 140-141
摘要: 宁德针织行业一片空白,1979年宁德县工业局召集17个家属由黄皆配带领,宁德县接过通知后,后来决定由原来手套厂扩大羊毛衫项目,并抽调当时正在宁德瓷厂当工作队的我去主持此事。县里没资金,更没有技术人才,工业局办手套厂时,曾从各工业单位借来2.8万元筹办。并派工业局倪维光同志和我一起去上海置办,由一家设备公司介绍到江北启东县乡下一个生产针织机的社队厂。实际速度比手摇更慢,无法办铁路托运,由生产厂商派一部一吨重汽车,因下坡加上车子超载一吨运量的车子,倾盆大雨把挡风玻璃打得吱吱响。
关键词: 宁德县 羊毛衫 故事

内容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宁德针织行业一片空白,针织机一台也未曾出现过。1979年宁德县工业局召集17个家属由黄皆配带领,组成针织品厂,生产工业用的白纱手套,供应各工厂用,年产值不过万元,仅够维持职工日常生活开支。1980年福建省在漳州建成毛纺厂,生产腈纶毛线,并选定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崇安、宁德各设一个厂,用该毛线生产腈纶羊毛衫。宁德县接过通知后,开始有些犹豫,后来决定由原来手套厂扩大羊毛衫项目,并抽调当时正在宁德瓷厂当工作队的我去主持此事。由于我对针织事业茫然无知,实在不想去,经委主任杨伯民对我说:“你当过党、团委干部,善于政治思想工作;当过会计,熟悉财务管理;又当过供销,通晓市场营运,相信你一定能胜任此项事业。”我推诿不过,只好勉强接过担子,但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感到困难重重:县里没资金,没设备,更没有技术人才,很难着手。工业局办手套厂时,曾从各工业单位借来2.8万元筹办,仅够维持运转。这时又向包装厂等单位借来1.2万元,作添购新设备之用,并派工业局倪维光同志和我一起去上海置办。到上海后,由一家设备公司介绍到江北启东县乡下一个生产针织机的社队厂,从那里买了七台所谓电动针织机,每台1200元(当时针织机都是手摇的,每台才500多元,因使用电动很容易跳针,打坏机器,带来麻烦,实际速度比手摇更慢,所以没有人使用,他那些产品很可能是设计错误,我们买回来后,电动部分始终闲置着),共花去8000多元。因为太笨重,离铁路线又远,无法办铁路托运,由生产厂商派一部一吨重汽车,请了两个驾驶员,从江北历经江苏、浙江一路运回。
  这两个生长在平原地带的驾驶员,平生从未见过大山,他们从江北南下,沿途平原还算顺利,但到达闽浙交界的分水关时,见到这里山高,坡陡,路险、弯多,便叫苦不迭。走过柘荣,向福安下开时,因下坡加上车子超载(一吨运量的车子,装了七台机器约1.4吨)。又恰遇台风登陆,风狂、雨暴、路滑,倾盆大雨把挡风玻璃打得吱吱响,满是水流,外面能见度不到七、八米,二人被吓破胆。这时我见他们握方向盘的手一直在发抖,只能用刹车阀强行减速,以每时5公里速度行进。更奇趣的是有一个农民穿着蓑衣,扛把锄头或横在前面,或和车子比肩摇摇摆摆地走,似乎在取笑我们。从柘荣下坡到福安,平时半个小时路程,却从中午走到天黑。我一路生怕刹车阀磨坏失灵,真是危险万分! 机器到厂后,为解决技术问题,便抽选宋秀兰、龚焦妹、陈灼美等七位年轻女工,由林彩叨带队去福州羊毛衫厂学习。该厂开头很热情,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大约是同行相忌吧),变得很冷淡,七个人去了半个月,回来后,依旧不会操作。还好彩叨在福州羊毛衫厂时,结织了技术员邹丽华,由邹派她的媳妇陈淑梅私下来宁德秘密传授技术。到宁德后不敢暴露身份,对外称是从南平请来的师父,一年多时间里,工人们都习惯叫她“南平师父”。由她一个一个手把手地教学,经过一个多月培训,终于一个个“毕业”过关。使机台运转起来。
  由于买来的机器过于粗糙,无法运行,又从福州以月120元高薪聘请了一位退休机械师到厂,配合原来的技师李光华,一台一台重新修理过。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培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