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女牌羊毛衫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35
颗粒名称: 天女牌羊毛衫的故事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8
页码: 140-147
摘要: 这是一首曾登载在《宁德当代诗词选》中的《西江月》,当时的宁德针织厂因各地订单纷至沓来,省内外时也有不少兄弟厂派人前来取经、学习。羊毛衫成长过程的许多故事至今还深深地印刻在人们脑海中…… 艰难的起步上世纪八十年代前”1979年宁德县工业局召集17个家属由黄皆配带领。后来决定由原来手套厂扩大羊毛衫项目,并抽调当时正在宁德瓷厂当工作队的我去主持此事,工业局办手套厂时,并派工业局倪维光同志和我一起去上海置办。由一家设备公司介绍到江北启东县乡下一个生产针织机的社队厂。
关键词: 宁德县 羊毛衫 故事

内容

万水鱼沉雁落,千山月闭花羞。若非天女下神州,谁把娇装织绣? 尽阅八闽春色,乘风四海遨游。腾龙舞凤应无俦,休问虫禽鸟兽。
  这是一首曾登载在《宁德当代诗词选》中的《西江月》,讲的是“天女牌”羊毛衫的事。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宁德人,大都见过那式样新颖,色泽鲜艳,一度风行八闽,走遍全国的“天女牌”羊毛衫。当时的宁德针织厂因各地订单纷至沓来,厂里日夜加班应接不暇,省内外时也有不少兄弟厂派人前来取经、学习。“天女牌”羊毛衫成长过程的许多故事至今还深深地印刻在人们脑海中……
  艰难的起步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宁德针织行业一片空白,针织机一台也未曾出现过。1979年宁德县工业局召集17个家属由黄皆配带领,组成针织品厂,生产工业用的白纱手套,供应各工厂用,年产值不过万元,仅够维持职工日常生活开支。1980年福建省在漳州建成毛纺厂,生产腈纶毛线,并选定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崇安、宁德各设一个厂,用该毛线生产腈纶羊毛衫。宁德县接过通知后,开始有些犹豫,后来决定由原来手套厂扩大羊毛衫项目,并抽调当时正在宁德瓷厂当工作队的我去主持此事。由于我对针织事业茫然无知,实在不想去,经委主任杨伯民对我说:“你当过党、团委干部,善于政治思想工作;当过会计,熟悉财务管理;又当过供销,通晓市场营运,相信你一定能胜任此项事业。”我推诿不过,只好勉强接过担子,但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感到困难重重:县里没资金,没设备,更没有技术人才,很难着手。工业局办手套厂时,曾从各工业单位借来2.8万元筹办,仅够维持运转。这时又向包装厂等单位借来1.2万元,作添购新设备之用,并派工业局倪维光同志和我一起去上海置办。到上海后,由一家设备公司介绍到江北启东县乡下一个生产针织机的社队厂,从那里买了七台所谓电动针织机,每台1200元(当时针织机都是手摇的,每台才500多元,因使用电动很容易跳针,打坏机器,带来麻烦,实际速度比手摇更慢,所以没有人使用,他那些产品很可能是设计错误,我们买回来后,电动部分始终闲置着),共花去8000多元。因为太笨重,离铁路线又远,无法办铁路托运,由生产厂商派一部一吨重汽车,请了两个驾驶员,从江北历经江苏、浙江一路运回。
  这两个生长在平原地带的驾驶员,平生从未见过大山,他们从江北南下,沿途平原还算顺利,但到达闽浙交界的分水关时,见到这里山高,坡陡,路险、弯多,便叫苦不迭。走过柘荣,向福安下开时,因下坡加上车子超载(一吨运量的车子,装了七台机器约1.4吨)。又恰遇台风登陆,风狂、雨暴、路滑,倾盆大雨把挡风玻璃打得吱吱响,满是水流,外面能见度不到七、八米,二人被吓破胆。这时我见他们握方向盘的手一直在发抖,只能用刹车阀强行减速,以每时5公里速度行进。更奇趣的是有一个农民穿着蓑衣,扛把锄头或横在前面,或和车子比肩摇摇摆摆地走,似乎在取笑我们。从柘荣下坡到福安,平时半个小时路程,却从中午走到天黑。我一路生怕刹车阀磨坏失灵,真是危险万分! 机器到厂后,为解决技术问题,便抽选宋秀兰、龚焦妹、陈灼美等七位年轻女工,由林彩叨带队去福州羊毛衫厂学习。该厂开头很热情,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大约是同行相忌吧),变得很冷淡,七个人去了半个月,回来后,依旧不会操作。还好彩叨在福州羊毛衫厂时,结织了技术员邹丽华,由邹派她的媳妇陈淑梅私下来宁德秘密传授技术。到宁德后不敢暴露身份,对外称是从南平请来的师父,一年多时间里,工人们都习惯叫她“南平师父”。由她一个一个手把手地教学,经过一个多月培训,终于一个个“毕业”过关。使机台运转起来。
  由于买来的机器过于粗糙,无法运行,又从福州以月120元高薪聘请了一位退休机械师到厂,配合原来的技师李光华,一台一台重新修理过。
  “天女”的诞生
  1980年的国庆节,宁德针织厂在半个多月的学习试产中,生产出第一批羊毛衫产品,便决定在这一天进行了试销。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因货源紧缺,每当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商业,供销部门总会拿出一些热门商品来放销一下,以增加人们节日气氛。这一天自然也成为农村青年男女们进城购物好时机。
  当天上午9点多钟,当我们把色泽鲜艳的晴纶羊毛衫刚刚排上货架,即被蜂拥而来的人们所包围,因为她们从未看过如此娇丽的服装,不到一个小时,300多件即被抢购一空。
  第一仗打的漂亮,使工人们得到很大鼓舞,但随后由于产量的大批增加,日产从40来件一路提高到100件,200多件,宁德的市场逐渐饱和、停滞,我们便到福州开辟市场,福州几个商场经理都提出商标和包装问题,他们说福州人对没商标产品不信任,质量再好也没人敢要,建议我们立即搞个商标,并且包装还要尽量出色一点。
  在拟定商标过程中,有人建议用“宁川”牌,有人建议用“美蕉”或“白鹤”牌,我比较倾向于白鹤牌,但“白”字忌讳,被大家否定了。此事还在争议不休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技术员陈淑梅身着一件当天夜里织的粉红色十分艳丽新衣,从楼上走下来,不知哪个女的喊了一声“天女下凡啦!”众人把目光一齐集中过去,我顿时一悟:“天女牌”!这不是个很响亮、富有诗意,而且适合服装行业,能扣动人心弦的名称吗? 为了增加诗意色彩,我顺势拟了一句:“若非天女下神州,谁把娇装织绣?”诗句,到福州找了一家美术设计单位,请他们按此字义,设计出包装袋画面,一个女的设计员接了过去,她想了想,叫我先付50元定金,说三天后来取。三天后我如期去取时,她果然端出一个端庄美丽的天女图像,着实令人喜爱,可她提出要300元设计费,并说一分钱也不能少,你不要可以,但定金不能退。我犹豫一下(当时300元足可顶上我厂工人半年工资啊?)咬了咬牙,付了。便持此样交由福州印刷厂印制出第一批包装袋,后因其印刷质量差,又找周宁印刷厂专门制了一付铜板,代为印刷。并且发动厂里绣花女工,把天女模样绣到晴纶衫上。“天女”,就这样诞生了。
  “机台费”之争
  当我们冲破重重困难,使设备,技术等都走上正轨时候,地区工业局小马(马广秀)却传来一个不好消息:省羊毛衫计划定点已被划给柘荣县羊毛衫厂。原来,省里把六个定点之一定在宁德时,宁德县领导未及时表态,而柘荣县获悉后,却出动了县委书记、县长等大批人马,以贫困县名义,到省里要求把这个项目给他“扶贫”;在他们多次活动后,省里终于改变了主意,把定点从宁德改向柘荣。失去计划定点,这意味着今后我们的原料没有国家供应,只能向市场上购买,每吨要1.5万元左右(计划供应的毛线每吨只有0.9-1万元),凭空增加50%原料成本,给工厂生存发展带来强大压力。
  宁德针织厂这时已面临着生存的十字路口:全省除原来6个定点厂外,实际上已自行发展到100多个,宁德地区除柘荣外,福安、霞浦、福鼎都办了厂,宁德本县也有二轻、华侨、三都三个厂。论条件,宁德厂没有一项能胜过人家;厂房是选在一个阴暗,潮湿的鱼潞行中,面积不到100平方米,设备是存在严重缺陷的七台针织机和十余台老旧手套机,全部资金只有工业局从其他厂借来的区区4万元,除去设备购置外,剩不到几千元,工人大多是文化低下的家属工,而其中不少还是老弱病残。事实告诉我,工厂要生存,只能在管理上抓效率,以先进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积极性,发挥人和设备的潜能。
  当时情况是:七台设备(后增至20台)约七个人操作,正常每台日出货4-8件,因实行计件工资,依品种计价,一般每件0.25元上下,工人每天收入约1.3元至2元上下,月(25天计)入30-50元,工厂日出貨30-50件,每月因停机修理、保养等原故只能出800来件,按这个速度效率,工厂注定收不抵支。
  问题是每个人给一个机台,有的人日出8件,有的只出2-3件,外面一有生计,他就少打或干脆溜之大吉。认为我按件计资,你管不着。在当时产品热销情况下,无法跟人家订供贷计划。如把计划下到机台,他就装病请假,你也奈何他不得。工厂有时一星期出货不到200件,面临着亏损倒闭风险。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生产潜力,必须实行管理改革。
  改革的第一件事是实行“机台费”,有效的实现了奖勤罚懒。规定每台机月交机台费50元,同时把劳动报酬从每件衣工资的0.25元提到0.5元,这样正常日产8件的人,日收入4元,月收入100元(按25天计),除去交机台费外,亦可保持原来收入50元。但如每天多打2件,月收入即可达75元,反之少打2件,月收只25元。
  办法一公布,得到大部分工人积极拥护,七台机日产量立即从30来件提到80件甚至100多件,工人月收入大多达到80--100元,个别最高者曾达200元。措施虽好,但也遭到个别人死命反对,到处诽谤说工厂收机台租,剥削工人。工业部门个别领导开始不了解情况,也偏听偏信,横加指责,甚至下令,要我停止机台费收取,我对此据理力争,不过在弄清情况后,也终于得到他们支持。
  此后为防止工人过度劳累,准许一个机台配2人,把单班改为双班(日班7:00-15:00时,夜班15:00-23:00时),23时后坚决停机闭门休息。人员自由结合,机台费依旧保持每台机50元不变(每人只负担25元)这样工人日产保持在8-12件,月产200-300件,实收入可达75-125元。这在当时与宁德各工厂对比,针织厂女工收入约等于他们的一倍。工人提高收入,工厂收益更大,月产量达到3000多件,工厂迅速由亏转盈。积累了资金,就扩大购买新机台,设备从七台扩大到20多台(后来达50台)。1982年盖起一座200平方生产车间和仓库,工厂规模迅速扩大,工人也从原来17人增到60多人(83年后扩大到200多人)。
  “拉毛”的秘密
  1981年的8月份,我到福州某商场谈生意,他们经理指着货架上2件鲜艳无比、像呢绒一样的衣服对我说:“这叫拉毛衫,一件20元,(当时普通晴纶衫只卖8-9元)你们厂如能生产,不管多少,一千件,一万件我全要。”那时我不过听听而已,连想都不敢想,因为自已厂设备落后,像这种高级货,谁知道其中是用什么机器制作的呢? 这一年国庆前后,福州市场开始出现拉毛产品,听说是福州羊毛衫厂制作的。恰好该厂技术员邹丽华来宁访问她的媳妇陈淑梅(宁德厂技术员),我问她此事来历,她开始不敢透露,经再三恳求,出于县里领导对她媳妇的尊重,有所感动,就秘密对我说:“我可以传授给你们厂,但必须有选择的传授,即选择一批绝对可靠的工人,找一个秘密地点生产,绝对不能让外人知道是我来教的”。我答应她的要求,她便拿出一套工具,当场作了表演,果然工艺简单,效果良好,拉出的毛,简直和呢绒一个样,鲜艳无比。只是一点决窍,常人未曾想到。
  于是,我立即选拔20来个工人组织生产,日夜加班。此后,经过我厂工人钻研改进,拉出来的毛比福州市面上的更漂亮,远胜其它厂产品,但每批仅能生产七、八百件,三、五天一次往福州市场投送,产品一到,人们争相排队购买,不到一、二个时辰,便抢购一空。
  当时,省内外许多兄弟厂,都曾来打探消息,想仿造,都被婉言谢绝,拒之门外。
  1982年,针织行业曾一度出现萧条,全省大多数针织厂都出现亏损情况下,依靠高价原料生产的宁德针织厂,却意外获得盈利,年获税利收入4万多元,当省轻工厅纺织公司经理来宁德调研时,他看到这样一个简陋的厂房和设备,竟能盈利,竖着拇指不断地点头,简直不敢相信。
  1983年,宁德针织厂在地区经委和工业局大力支持下,终于被省、地列为引进先进设备重点企业之一,并正式给予定点,供应计划内毛线。
  丰田机的辉煌
  针织行业的过度扩展,使各地羊毛衫堆积如山,各厂间展开互相残杀,竞相降价,这时有人建议,叫我们去“拾遗补缺”,生产一时缺货的地毯。而轻工厅一位姓刘的同志却对我说:“你是新厂,应该有新眼光,要敢干别人未干的事,善于去开拓新项目,不要老跟在人家后面拣破烂。”寥寥数语,给我很大的启发,终于意识到针织行业要在这群雄逐鹿中领先,必须要有超人的胆量和本领。
  1982年冬,传来北京举办国际机械设备展览会消息,地区工业局丁毅局长带领我和福安县工业局薛局长等一行5人匆匆前往。
  由于信息误读和行程耽误,当我们到达北京,赶往展览会时,已是展览最后一天的下午5时,离闭馆只剩一个钟头,而且没门票,门卫不让进,这时再去轻工部领票,显然已来不及。当我们失落地离开回头走时,一个年轻同志却从后面追上来,把我们喊住,从袋里掏出5张票,由于素不相识,我们正感到诧异,并大表感谢时,他笑了一下,说“不必了,都是老乡”,原来他是福建某县人。真是巧遇啊,否则这一趟白跑了。
  进场后,因时间有限,五个人只好各取所需,找自己需要的看,我专找针织机械,看到一台正在操作的“胜家”牌针织机,机头上只要放入一张纸卡片,便能织出各式花色品种不同的衣服,鲜艳夺目,奇特无比,是国产机无法比的,正看得入神时,闭馆时间已到,参观者皆急急忙忙往外走,我只好跟着出来,其它信息一时无法了解。
  1983年春,我和蔡碧香、龚焦妹三人赴福州青年商场办事,临走时,总经理林品成办公室电话响起,林接过,我彷彿听他们在说进口针织机的事,便停下来问林,林说进口公司有30台日本丰田牌针织机,可打几十个花色品种羊毛衫,每台2000多元,问他要不要?我立即叫他们把30台全部拿下,我全要,林即复电定了。
  回来后,向工业局领导作了汇报,局领导问我:哪来钱?我说可贷款,因针织厂还贷及时,信誉好,银行乐意给贷。况且现在有“税前还贷”政策,赚了钱可先用于还贷,不必交所得税。这种产品目前国内还未开始生产,估计会畅销,按我们的生产速度,不用一年,即可全部收回成本,还清贷款。但局领导却认为这种机从未用过,不知其性能,一次购30台太“冒险”,只同意买一、两台试后再说,但我已答应过人家,又不可失信,讨论最后,决定先拿10台,试验后再买。幸好总经理林品成与我是亲戚,还有商量余地。
  不久,日本机到货,随来的有一位会说汉语的广部小姐,青年商场办起培训班,派吴毓秀等2人,针织厂也派陈淑梅、龚焦玉、张翠仙三人一同学习。广部小姐只是个推销员,对该机操作实际不熟悉,但她懂英文、日文,于是由她指导,我厂技术员陈淑梅等配合,依照说明书操作,一条一条地翻译检索,慢慢地啃,经过一个多星期努力,终于融会贯通,能打出衣服来了。
  学习回来后,厂里抽调10名文化程度较高的年青女工,边学边生产,经一个多月培训、试产,共织出900多件产品,拿到青年商场试销,因花色特艳,从未见过,不到两时辰,即被抢购一空。
  丰田机的出现,给宁德针织厂带来新的天地,此后,花色品种鲜艳齐全的“天女牌”羊毛衫产品,连续几年不仅稳稳占领福州各个商场,畅销省内,而且逐渐走向全国。针织厂也迅速扩大至200多人,机台增至50多台,并且盖起四层千米新厂房,资产从当初4万元增至50多万元。“天女牌”羊毛衫的畅销,同时也使丰田机声名隨之大振,全国各地求购者蜂涌骛集,青年商场一批又一批地向日本进货,1983年一年便售出4000多台。为此,丰田公司特邀请总经理林品成和技术员吴毓秀往日本作客,访问了东京,大阪等4个城市,逗留一个多月,这在八十年代刚开国门的中国,可是很难得的头一遭啊。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激烈的竞争时代,一个品牌要想在竞争中立足,必须不断地创新,不断更替其花色品种。“天女牌”羊毛衫正遵循这个规律,在1980--1985的五年时间里,每年都有新颖款式品种变换上市:81年绣花衫,82年拉毛衫,83年夹克开衫、高子服,1984、1985年丰田机投产,与国产横机配合,新品种更层出不穷……从而能够在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独领风骚,立于不败之地。
  1986年初,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往县体改委。告别了針织厂,结束了这一段难忘的生涯。
  1986年后,由于继任者不善经营,产品没能及时更新,款式陈旧、单调,逐渐失去市场。并且“天女牌”商标由于当初保护意识不强,未及时注册,被别厂抢注,再也不能使用。“天女牌”的终结,也正是工厂走向下坡的开始。此后,生产服装开始大批积压,工厂由盈转亏,到1990年因销路停滞,亏损严重,被迫停产,后来被拍卖。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培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