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城关的传统名牌产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21
颗粒名称: 宁德城关的传统名牌产品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4
页码: 136-139
摘要: 宁德城关本有马仁记、阮中记两家生产,打算继承此传统产品的生产。并配上10名学徒组成竹编车间,专门生产竹枕、竹席等。而把竹枕留给马家后代人自己生产。在城关福山街一带有熟洋人开店铺经营。烟花彩炮 民国初年由一个叫林一五的人在宁德开始生产。后来因制造场地在居民区内不合安全要求而被停产。合作化中与心泉成、通源、春记等三家酱园合并成立蕉城酱油厂。1959年2月并入综合酿造厂成为一个车间。采用其它代用品所产酱油质量差,使用原料聚乙烯、丙烯、色彩等大部分也来自台湾。
关键词: 宁德县 城关 名牌产品

内容

宁德依山面海,鱼米之乡,钟灵毓秀之地,历来传统名牌产品很多,其中在一都城关的有:
   马仁记竹枕
  宁德马仁记竹枕因做工精巧,在清代曾被列为皇宫贡品而名闻遐迩。其工艺据说是很久以前从古田杉洋一带传入。它系取用生长期三年以上,节长2.5公分左右的黄竹,经过切片、刨光等精细加工后编成。宁德城关本有马仁记、阮中记两家生产,清宣统二年(1910)最盛时从业者有40多人,到民国18年(1929)年产量已降到500多个,后来逐渐减少。解放后,只余马仁记一家生产,全年才产70多个,1956年合作化前更减至50个。1958年县工艺美术厂成立,打算继承此传统产品的生产。于是招收马、阮两家后代马锦铭、阮灿灿等5人进厂,并配上10名学徒组成竹编车间,专门生产竹枕、竹席等。但因师父不愿传艺,开始时平均一天半才出一个枕头。经过一个阶段生产,发现进展缓慢,平均每个竹枕用工达7天,每床竹席则要28个单工。制造成本实在太高,收不抵支,车间难以为继,只得改产竹篷、竹簾等其他竹器,而把竹枕留给马家后代人自己生产。该竹枕当时还很热销,曾出口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国家每年广交会上都有陈列,还特别给毛主席配送过。
  九十年代后,因空调普及,竹枕这一夏令特产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蒸笼
  原产于虎贝熟洋村,解放前后,在城关福山街一带有熟洋人开店铺经营。
  系采用百年树龄柳杉树,先加工成薄片,再弯压成圆形,配以少量竹片,滕条,制成大小圆桶形加盖蒸笼,供蒸饭、馒头、小笼包及其它食品之用,因工艺精细,轻便牢固,且具有特殊香味,而受到人们喜爱。销往省内外及香港,东南亚等华人地区。至今仍在大批生产,只是所用材质已发生很大变化。
  脱胎漆器
  县工艺美术厂成立时,将其作为主攻产品,派人到福州工艺美术厂学习,并从该厂聘请2名师傅到宁德传艺。其做法是:利用破布圈垫成各种模型,刷上清漆制成。主要品种有烟盘、烟盒、手杖、花瓶以及人物像,菩萨像等。精巧美观,当时主要供出口,1959—1960年,每年生产4000多件。六十年代后因国际形势变化,出口受限,而逐渐减产以至停办。
  烟花彩炮
  民国初年由一个叫林一五的人在宁德开始生产。合作化中组成鞭炮小组,生产节目烟花彩焰。因该鞭炮爆响之后,天空中会出现神话幻影,如《白蛇传》中“许仙借伞”、《西游记》中“孙悟空过火焰山”等故事画面,很受各地群众欢迎。并一度成为出口产品,畅销香港、东南亚等地。后来因制造场地在居民区内不合安全要求而被停产。
  茉莉花绿茶
  宁德本是绿茶产区。抗战前后,在宁德大桥及镜台山下,由林廷伸、林昆生父子创办“一团春”茶庄。种植茉莉花、玉兰花等窖制花茶,年产5吨多,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奖。远销天津、上海等地。
  七十年代后,在琼堂村,由地区茶厂生产天山银毫、天山春毫、天山明毫等五种花茶,曾多次获省部级大奖。其中光天山银毫一项先后获奖十一次。
  公和晋酱油
  由莆田人陈珍远于民国25年(1936)创园,共有6个股东,产品酱油及酱,味道鲜美,远近闻名,合作化中与心泉成、通源、春记等三家酱园合并成立蕉城酱油厂。1959年2月并入综合酿造厂成为一个车间。1960年后,因于黄豆等原料短缺,采用其它代用品所产酱油质量差,造成销路停滞而停产。
  茶机
  其生产厂家,原名蕉城农械厂。后来因主产茶机,改名茶机厂,所产的6CI-65型茶叶割青烘干联用机,1988年获商业部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定为高效节能产品,曾畅销省内外。
  学生彩笔
  1990年4月由台商远东彩笔公司生产,其设备自台湾运入。使用原料聚乙烯、丙烯、色彩等大部分也来自台湾。加工成十二种颜色水彩笔和多颜色腊笔。产品远销西欧、南北美、非洲、中东等地。1996年后,本地人创办的虹霞彩笔厂,也效仿该厂生产同样水彩笔。原料用国内的,其产品优点是水彩可长期使用不会干涸。产品销往浙江、安徽、上海等地。曾一度红火,后因股东内部不和而停办。
  皮鞋、胶鞋、工夫鞋
  解放前,宁德城关便有大东华、雅新两家制鞋店,合作化前发展到10多家,从业者92人。1955年组成鞋革社,1959年转为鞋革厂,生产各种皮鞋。1980年大量生产出口功夫鞋,远销全国各地,职工一度增至1000多人。1984年从该厂分出部份职工组成胶鞋厂,生产男、女和童用胶鞋,远销欧美等地。
  天女牌羊毛衫
  1980年宁德针织厂生产,采用漳州毛纺厂生产的腈纶羊毛线,编织绣花衫、拉毛衫和开衫、高子服等。1984年引进日本丰田针织机,大量生产织花羊毛衫。其产品一度十分热销,供不应求,远销省内外和全国各地。
  肉燕
  上世纪二十年代自福州传入,由学前路林家七兄弟生产。其原料是采用精猪肉加鸭蛋白,菇粉等,精肉经槌碎成糊状后,加上茹粉,研压而成,可制作燕丸和切成“鱼面”供酒宴之用。林家在传入后,将福州传统原料之一糯米改成鸭蛋白,所制出燕皮坚韧度好,在沸水中不易软化松散,用作酒宴上“太平燕”鱼面,更受欢迎。上世纪逢年过节,婚丧喜庆,几乎家家都要购买,十分畅销,产品远销福州及闽东各县。进入本世纪后,由于林家后代大多数改事其他职业,生产人员变易,加上猪肉质量变化(速生猪肉质不好)和茹粉质量降低(过去生产茹米用洗粉,现在将甘茹榨粉)所产肉燕皮质量大不如前。不但口味欠佳,而且硬度不好,大多数厨师不愿使用,逐渐淡出酒宴。
  鱼丸
  和肉燕一样,原也是林家兄弟特产,自福州传入,已经三、四代,主要原料是鳗鱼、鲨鱼,也有采用其他鱼类。原来作法是:将鱼切片,刮下肉,除去骨头,用刀剁成肉酱,用手搅拌成糊状,加入茹粉混和,捻成丸,放水中煮沸捞出而成。文革后,改为机制,产量大大提高,一度十分热销。八十年代后,因林家后代大多从事其它职业,此艺外传,城关还有福清等地人前来经营,不过仍很热销。九十年代后,也因茹粉质量降低,加上鱼价偏高,一些生产者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把鱼、粉比拉高(原手产鱼丸,鱼与茹粉比依鱼类不同,分别是1:0.7至1:1,据说目前有的作坊已达到1:3以上)风味大不如前,也己被淡出酒宴。
  鱼钩
  是宁德万家传统产品,民国初年万家由泉州迁入,并带来此项技艺。其技巧在于钩口处有一个倒刺,鱼儿吞下食饵就被兜住,无法吐出来。这倒刺就是技巧所在,一般人打不来,万家代代相传,并规定只传男、传媳,不传女,独家垄断生产。据1954年材料,年生产量约为130万条,产值1800多元。合作化后一度停产,后又恢复,1959年产量134.6万条。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因机制鱼钩出现,手工产品逐渐被取代。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培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