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造纸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16
颗粒名称: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造纸厂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2
页码: 130-131
摘要: 闽东造纸厂坐落在原钢铁厂地址,是由1958年创办的宁德县造纸厂和1972年创办的闽东造纸厂合并而成。宁德盛产毛竹,根据1957年调查,全县共有毛竹面积45660亩,年产竹45万担,主要分布在洋中、八都、飞鸾、霍童等地。历史上都以毛竹丝、石灰为原料生产土纸,年产2900多担,除供应本县外,还外销福州等地。
关键词: 宁德县 郊区工业 造纸厂

内容

闽东造纸厂坐落在原钢铁厂地址,是由1958年创办的宁德县造纸厂和1972年创办的闽东造纸厂合并而成。
  宁德盛产毛竹,根据1957年调查,全县共有毛竹面积45660亩,年产竹45万担,主要分布在洋中、八都、飞鸾、霍童等地。历史上都以毛竹丝、石灰为原料生产土纸,年产2900多担,除供应本县外,还外销福州等地。1957年当时县政府原计划投资2万元,办个年产5000担的土纸厂,后来考虑到该纸质次价低,无法盈利,便决定走土洋结合道路创办造纸厂。1958年4月由县工业办公室抽调机关干部17人,吸收社会青年11人,共28人,到福州造纸厂学习,8月学成归来,9月开始,全部采用土办法上马。例如:以铁板焊接为锅炉,煤油桶当纸机,用石臼打桨,使用十二匹柴油机,木质水轮机作动力,加上手摇切纸机等,原料以稻草为主,配合甘蔗渣、竹丝、废纸等进行试制。经过半年实验,1959年3月开始试产,4月正式投产。当时日产仅0.2吨,因量低,质差,成本高,1959—1961三年总共亏损14万元。1961年后,经过不断工艺改进,生产逐渐稳定,开始转亏为盈。1963—1965年进行逐节大规模技改:原料由稻草改为芦苇,燃料由柴片改为煤炭,加上漂白工序,日产从原来0.2砘提高到1.5砘以上,质量由黑变白,纸质由厚变薄;开始生产18.22克有光纸,卷烟纸和包装用纸等。1964年后开始盈利(年盈7万元)。此后,生产规模逐渐扩大,至1978年职工人数已有119人,年产值88万元,利润9万元。
  1979年后与闽东造纸厂合并。
  1972年宁德地区投资450万元,在原地区钢铁厂旧址兴办闽东造纸厂,原设计能力为日产5吨,年产1500吨凸板纸,1976年10月建成投产。1979年与宁德县造纸厂合并,增加铜板原纸和有光纸等品种,1980年后,又增加单胶、双胶纸、扑克牌夹心纸和各种色纸等。主要设备来自上海东方红造纸机械厂。其中有1092厘米长网纸机一台,园网纸机2台,6.3吨和4吨锅炉各一台,蒸球4个以及由原县造纸厂迁来全部设备。装机电耗电量为1200千瓦/时,原料取用本地资源丰富的芦苇。1983年试用电石渣替代液氯漂白成功。主要产品是单胶凸版和有光纸,年产量1800多吨。1985年曾一度达到2865吨,。此后,由于原材料提价,成本增加,竞争中呈劣势,产量逐年下降,到1992年,年产仅余713吨。最后,因严重亏损而停办。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培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