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城郊区工业兴衰小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14
颗粒名称: 宁德城郊区工业兴衰小史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7
页码: 129-135
摘要: 宁德城郊区工业兴衰小史概括了壮志难酬的福安专区钢铁厂、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造纸厂、一度火红的宁德县合成氨厂、独领风骚的罐头厂、闻名全国的宁德茶厂、顺时应运,朝生夕逝的一批小企业等企业工厂的兴衰。
关键词: 宁德县 郊区 工业

内容

一都城郊的金涵地区,处蕉城西北郊,是平原与丘陵交汇地带。近城处一片平坦农田,村落分散,大大小小有几十个村,大多是百户以下小村,居民以农耕为主,没有工业。
  1958年大跃进号角吹响以后,因它靠近城关,且地广人稀,自然成了兴办工业首选地。许多国营工厂纷纷来这里落户。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先后兴办的工厂有:福安专区钢铁厂,闽东造纸厂,宁德县合成氨厂,宁德地区罐头厂,地区茶厂等地、县主要骨干企业和一批集体、私办小企业。当时这一带许多村庄,工业人口已接近或超过农业人口,而成为宁德的工业区,风风火火地过了几十年。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原有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在竞争环境中,渐显劣势,多因亏损严重而不得不停办,也有一些被强制下马。现将这些工厂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壮志难酬的福安专区钢铁厂
  它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来金涵筹办的第一个企业。1958年9月大跃进声中上马,福安专区(至今宁德地区)从各部门抽调180多名干部、职工,投资200多万元,并从宁德各乡、社调集民工500多名仓促上马,劈山挖地,开公路,盖厂房,建高炉;其负责高炉承建的福安通用机器厂曾动员全厂600多名工人,日夜加班,奋战了四个多月,动用了4.5吨钢和36吨铁,耗去15.3吨焦碳、5.11吨木炭和5吨石灰石等原材料,建成重达32吨的大量的生产设备。工厂整个基建到1959年一季度结束,建成的有:28立方米高炉一座,热风炉二座和30米高烟窗一座,此外还有水道、蓄水池等大批附属工程。
  工厂筹备忙了一年多,到头却因原料铁矿无法落实而停办。最后,机器搬走,高炉拆去,人员遣回原处。工厂虽然未获成果,但留下一片空地,也为后来工厂的兴办打下基础。其开通的单石碑、琼堂二条公路,至今仍为金涵乡对外主要通道。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造纸厂闽东造纸厂坐落在原钢铁厂地址,是由1958年创办的宁德县造纸厂和1972年创办的闽东造纸厂合并而成。
  宁德盛产毛竹,根据1957年调查,全县共有毛竹面积45660亩,年产竹45万担,主要分布在洋中、八都、飞鸾、霍童等地。历史上都以毛竹丝、石灰为原料生产土纸,年产2900多担,除供应本县外,还外销福州等地。1957年当时县政府原计划投资2万元,办个年产5000担的土纸厂,后来考虑到该纸质次价低,无法盈利,便决定走土洋结合道路创办造纸厂。1958年4月由县工业办公室抽调机关干部17人,吸收社会青年11人,共28人,到福州造纸厂学习,8月学成归来,9月开始,全部采用土办法上马。例如:以铁板焊接为锅炉,煤油桶当纸机,用石臼打桨,使用十二匹柴油机,木质水轮机作动力,加上手摇切纸机等,原料以稻草为主,配合甘蔗渣、竹丝、废纸等进行试制。经过半年实验,1959年3月开始试产,4月正式投产。当时日产仅0.2吨,因量低,质差,成本高,1959—1961三年总共亏损14万元。1961年后,经过不断工艺改进,生产逐渐稳定,开始转亏为盈。1963—1965年进行逐节大规模技改:原料由稻草改为芦苇,燃料由柴片改为煤炭,加上漂白工序,日产从原来0.2砘提高到1.5砘以上,质量由黑变白,纸质由厚变薄;开始生产18.22克有光纸,卷烟纸和包装用纸等。1964年后开始盈利(年盈7万元)。此后,生产规模逐渐扩大,至1978年职工人数已有119人,年产值88万元,利润9万元。
  1979年后与闽东造纸厂合并。
  1972年宁德地区投资450万元,在原地区钢铁厂旧址兴办闽东造纸厂,原设计能力为日产5吨,年产1500吨凸板纸,1976年10月建成投产。1979年与宁德县造纸厂合并,增加铜板原纸和有光纸等品种,1980年后,又增加单胶、双胶纸、扑克牌夹心纸和各种色纸等。主要设备来自上海东方红造纸机械厂。其中有1092厘米长网纸机一台,园网纸机2台,6.3吨和4吨锅炉各一台,蒸球4个以及由原县造纸厂迁来全部设备。装机电耗电量为1200千瓦/时,原料取用本地资源丰富的芦苇。1983年试用电石渣替代液氯漂白成功。主要产品是单胶凸版和有光纸,年产量1800多吨。1985年曾一度达到2865吨,。此后,由于原材料提价,成本增加,竞争中呈劣势,产量逐年下降,到1992年,年产仅余713吨。最后,因严重亏损而停办。
  一度火红的宁德县合成氨厂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们国家大化肥成套设备一时无法上,而农村又迫切需要化肥,因此决定先发展小化肥厂(即碳酸氢铵),福建省共建三十多个,宁德地区三个,包括地区合成氨厂,连江化肥厂和宁德县合成氨厂(当时古田不属宁德)。
  宁德厂1970年开始筹建,厂址设在金涵涵道村原竹林院附近,两次征用金涵大队李树园和地瓜农地共43.47亩,1973年基本建成。1974年大泽溪电站发电后,开始投产,国家先后投资700多万元,工厂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立方米。设有原料、锅炉、造气、脱硫、铜洗、变换、合成、碳化等9个车间,共有职工360人。原设计年生产能力3000吨,后经技改,提高到5000吨,实际年产碳氨4000吨左右,另加农用氮肥2600多吨。该厂生产原料用白煤,燃料用烟煤。烟煤大多采用山西、淮南一带生产的,大部分由福州供应,福卅市汽车运输公司派车调运,少部份由船运到赛岐后转运。日用煤量达30—40吨。1975年以前,原料供应采用邵武白煤,因含炭量低(40%--45%左右),出氨少,产量低,1974年全年只产314吨碳氨。1975年下半年以后,改由福州燃料站供应永安上京、龙岩坎市等地优质无烟煤(含炭70%--75%),产量迅速上升。1975年达1554吨,1977年更跃上2855吨,曾一度成为同行业先进企业。当时县委书记曾在全县干部会议上提出“工厂学习合成氨,干部学习苏风荣”口号。党委书记苏风荣还出席省“工业学大庆”会议。合成氨厂一度成为全县企业榜样,许多人纷纷要求到那里工作。该厂还不断向工业系统的兄弟厂输送领导人才,先后向包装、针织、食品、标准件、酒、建材等6个厂调派出厂长、书记8人,被人们誉为工业界的“黄埔军校”。
  八十年代后,因管理不善,技改不配套,未能跟上全省兄弟厂行列,能耗大,产量低,亏损严重,且全国成套设备的大化肥厂大批上马,化肥紧张局面业已改观,这个厂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史命,于1986年停产。
  独领风骚的罐头厂
  宁德地区罐头厂,1975年创办,地址设在金涵琼堂村。1975年9月,地区从霞浦三沙罐头厂调来一批干部开始筹建,并选送第一批工人赴厦门、福州等地学习,回来后,1976年11月开始试产,制成第一批罐头。1977年8月,被轻工部列为出口罐头厂之一,从而边基建,边开始生产,于1978年正式建成投产。此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设备不断更新,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拥有职工1000多人,固定资产1900多万元,成为宁德第一大厂。工厂大约占地面积6700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年产各类罐头近5000吨,天然果汁饮料600多吨,年总产值3000多万元,税利40多万元。其中,销路通畅的1989年,当年便创税利502万元。
  1992年后,实行多元化经营,先后与香港华宁实业公司合资518万元,建立森青天然饮料有限公司;与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合资1383万元,办德丰罐头食品公司;与县包装厂合办纸箱公司;又与宁德地区经委、财政等单位合办闽东富得发电机公司。使生产规模和范围扩大,年生产能力达到罐头8000多吨,饮料5000吨,其附属厂生产线一年还可提供缩胫罐加工量3000万套,包装箱164万平方米。其加工生产品种有30多种,使用“水仙花”和“家佳”为商标的有:蔬菜类的蘑菇、金针菇、草菇、三鲜菇、竹笋;水果类的荔枝、龙眼、枇杷、桔子、杨梅、弥猴桃;水产品类的红烧带鱼、沙丁鱼、花蛤、海蛏等。以“乡情”、“顺发”为商标的天然饮料有:荔枝果肉汁,龙眼果肉汁、枇杷果肉汁、猴头菇原汁、燕窝银耳汁、粒粒橙汁、草莓汁、芒果汁、水蜜桃汁、八宝粥、冬瓜薏米汤等。产品远销西欧、北美、中东、日本以及港、澳、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89年评为省先进企业,1992年评为省文明单位,香菇、蘑菇罐头曾获省优质产品、三鲜菇罐头获省、部优秀产品奖。
  1995年后,形势变化,市场上新鲜果菜日渐丰沛,人们生活习惯开始改变,罐头逐渐被淡出,销路锐减;再加上本身经营不善,亏损、负债严重,而最终破产。
  闻名全国的宁德茶厂 “天山茶”曾闻名全国,它的生产厂家就是宁德茶厂,在金涵琼堂村。1971年9月动工兴建,1972年部分建成投产,该厂是福建省当时的165家重点企业之一,有职工500多人,固定资产840多万元,设4个车间和一个包装厂,拥有各类茶叶机械230余台,年加工能力为绿茶2500吨,茉莉花茶3000吨,工厂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八十年代曾与省外贸茶业公司联营,成立“闽东茶叶工贸联营公司”,年总产值近4000万元,全年总收入近3000万元,1992年年利润58.4万元。
  该厂1978年获大庆企业称号,1988年获全国轻工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称号和金龙腾飞奖。1989年又获轻工厅质量管理奖和省级先进企业称号。产品在历年评比中也屡屡获奖,所产天山银毫、天山春毫、天山特级和天山四级等茉莉花茶是当时全国闻名的系列名优产品。天山银毫从1979年至1991年先后八次获奖。两次评为省优产品,两次评为省花茶质量第一名,两次获商业部部优产品,一次获轻工优秀产品银牌,一次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金牌。天山春毫、茉莉花茶也先后6次获奖:1980年10月获省花茶质量评比第一名,1981年和1982年两次评为省优产品,1986年10月获省质量评比第一名和全国轻工优秀产品金牌,1988年12月获首届全国食品博览会金牌。此外,天山明毫也有3次获奖,天山特级2次获奖,天山四级1次获奖。
  1996年后,销路逐渐萎缩,最终被迫停办。
  顺时应运,朝生夕逝的一批小企业
  除上述国有企业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春风,一些集体、单位或个人纷纷来到金涵办起个体、合营或联营的小型企业,不过这些企业多因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落后,无法适应市场竞争,兴办不久就昙花一现似的凋落了。例如: 福建陶艺发展公司,生产炻器,炻器是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产品。1992年由省陶瓷公司与宁德市各出资150万元,选择在原县合成氨厂址内兴办,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有职工150人。原料取材于宁德和福安等地的陶、瓷土,加上部份进口色素等辅助材料烧制而成,当年试产成功,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及台湾、港、澳等地。原设计生产能力为年250万件,产值400万元。投入生产后不久,因外销停滞,且因其产品过于笨重,国内人使用不习惯,需求有限而大量积压,被迫停产。
  榫锁式抗震砌块厂,系福清何光程等6人于1992年合股兴办的股份制企业。生产建筑用的水泥砌块,产品曾经是国家专利局认定为专利产品,原料取材于宁德水泥厂生产的水泥和当地砂、石料配制而成,年产能力200万块,产值400万元,税利16万元。后因销路不畅而迁停。
  宁德市钢铁工业公司,1992年由浙江泰顺人集资100万元设立的,有职工15人,因当时城乡建房热,钢材供应紧张,价格上涨,他们收集废旧钢铁为原料,以本地低价充沛电力为燃料,用简单设备熔合铸钢,热轧加工,生产12—16厘米原钢,罗纹钢等,年产量3000吨,产值1000万元,主要销往本地及福州、温州等地。因其产品质量低劣,不久即被淘汰。
  宁德调味食品厂,原为霞浦长春味精厂,系股份制企业,1991年迁到宁德金涵乡工业小区,占地176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投资68万元,有固定资产30万,职工80人,年生产味精300吨,其产品曾一度畅销,并出口到香港等地,1992年实现产值200万元。但终因工艺落后,质量差,成本能耗大,在各地味精厂大批上马后,竞争中呈现劣势,产品销路受阻而停办。
  “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树前头万木春”。在城郊金涵这块土地上,曾经辉煌一度的国营企业花朵,因形势发展和时代变迁,先后凋谢了,花开花谢,秋去春来,本是人间寻常事。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目前,新的一批优秀企业,己在这块土地上落种生根。我们相信,未来它绚丽的新花,必将更加蓬勃地开放。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培昆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