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街“阮陈槌膏药店”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13
颗粒名称: 八仙街“阮陈槌膏药店”轶事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2
页码: 127-128
摘要: 八仙街“阮陈槌膏药店”的前身是“打皮鼓膏药店”,其中的缘由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清末,阮陈槌的父亲阮旬先(生于咸丰九年,1859)从古田邹洋搬迁宁德,在东门外碧山街(俗称八仙街)居住,并开了一间客栈。当时,有一位来自上海的民间青草医名叫黄金龙,经常住宿阮旬先客栈贩卖自己加工制作的膏药,日子久了与阮旬先结成金兰之交,每次黄金龙在客栈加工草药时,阮旬先常常在一旁帮助。
关键词: 宁德县 八仙街 轶事

内容

八仙街“阮陈槌膏药店”的前身是“打皮鼓膏药店”,其中的缘由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清末,阮陈槌的父亲阮旬先(生于咸丰九年,1859)从古田邹洋搬迁宁德,在东门外碧山街(俗称八仙街)居住,并开了一间客栈。当时,有一位来自上海的民间青草医名叫黄金龙,经常住宿阮旬先客栈贩卖自己加工制作的膏药,日子久了与阮旬先结成金兰之交,每次黄金龙在客栈加工草药时,阮旬先常常在一旁帮助。黄金龙外出到宁德乡镇或者罗源、连江、古田、福安、霞浦等邻县贩卖膏药时,阮旬先就代为保管草药。起先黄金龙制作的膏药并不出名,有一年溪流坑附近发生“并村”(械斗),有一人被砍48刀,浑身是血,被人用门板抬到客栈,黄金龙先用药粉敷伤口止血,然后贴上膏药,一星期后,伤者痊愈,前来道谢。从此黄金龙和他的膏药在宁德一带出了名。原先,黄金龙是沿街边敲皮鼓边叫卖膏药,人称“篷篷鼓”膏药,后来人老了,不能出行,就在阮旬先客栈开起膏药店,起名“八仙街打皮鼓膏药店”。
  在长期的接触和交往中,黄金龙见阮旬先为人忠厚,乐于助人,就对阮旬先说:“我已年老,又无子嗣,想借住你家过老世,不知可否?”阮旬先当即答应让黄金龙在客栈长住,并帮助他制作膏药。黄金龙临终前就将膏药的秘方口头传授给阮旬先,并叮嘱:“要好好保存和传授后代,治病救人,切不可失传于世间!” 此后,阮旬先就正式继承黄金龙的膏药铺,按照秘方配制膏药。他医治病人时只收膏药的成本费,遇到贫穷困难的病人,则免费赠送膏药,义务看病,逐渐赢得社会人士的好评。
  1911年,阮旬先逝世前,将膏药的秘方传授给儿子阮陈槌。阮陈槌于是制作了由三块边宽15公分正方形木板的边角串起的招牌悬挂店门口,每块的正面当中都涂成黑色圆形,像膏药形,四角分别写着楷体的“无名肿毒”、“跌打损伤”、“修口生肌”;三块的背面则分别写着“传授上海膏药专治各种无名肿毒跌打损伤能散能化”、“修口生肌化肿拔脓诸症可癒本铺原住宁德碧山街右边”、“第一间俗呼打皮鼓先生诸君请认招牌以免鱼目混珠”。
  阮陈槌死后,制作膏药的秘方由其妻子继承,妻子死后由其儿子继承,现在则由阮陈槌的孙子阮光斌继承,一直开青草店,经营祖传膏药,治病救人。1992年因锦福城建设,阮陈槌膏药店也在拆迁之列,阮光斌就将膏药店移到贝墘路墘溪弄11号自己新盖的房屋里。他至今仍保守着膏药的秘方和“秘方传男不传女,传媳妇要年过五十”的祖训,并保藏着祖父手上制作的膏药店的招牌(见图)。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阮光斌
责任者
郑贻雄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