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愤说事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11
颗粒名称: 悲愤说事件
分类号: K825
页数: 3
页码: 120-122
摘要: 悲愤说事件概括了林振翰“虎口余生”、林振翰次子殉难于重庆防空隧道窒息、践踏大惨案、“猫炮”大爆炸、土炮从天降,炸死无辜人等。
关键词: 宁德县 八仙街 事件

内容

林振翰“虎口余生”。1920年的一天,林振翰跋涉在四川永川县太平镇的路上。他这时任川南盐务稽核所首席主任会计兼代所经理,赴重庆料理公务后返所,由于为人低调,不事排场,竟一把雨伞一具行囊,混身于行旅众中,当途经永川县太平镇时,被惯匪劫持上山,禁闭匪巢达二十一天,备受折磨。林振翰一方面冷静应对,保持警惕,保护自己,一方面设法通知盐务稽核所。他在《永川遇匪记》中记述:“……匪徒监守渐松,然彼愈松,余愈格外留心。某日上午,二人外出,其余三人均熟睡,余正欲如厕,不得已等他们起来才敢出去,盖恐匪徒埋伏他室,不说我是大解,直以乘机脱逃,我必无幸矣。余在匪巢间,匪徒问所抢劫的赃物是否余的,余以匪心不测,除无关紧要衣服外,稍值钱者虽是余的亦不承认。”四川盐务稽核总所得到消息后,认为“其为盐务必不可少之人”,不惜以二万八千金赎出,林振翰得以死里逃生。有道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果不其然,翌年,川滇战争爆发,四川盐运使张英华去职,拟任人“慑于川中诸将之不易与,未敢遽就职”,中央政府为了杜绝军人觊觎盐务,擢升精通盐政、盐务,又以人品学识为刘湘、杨森等为首的川中将领所雅重的林振翰继任。
  事后,林振翰据遇难经历著成《永川遇匪记》一书。林振翰的业师,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书画家林琴南老人根据这个题材,绘成了《虎口余生图》相赠,书、画一出,海内文人竞相题咏,成为一时文坛盛事。《虎口余生图》一直张挂在“碧山别墅”内。共和国成立初期,“碧山别墅”被占用后,林振翰所有的著作、手稿,毕生辛苦收集到的全国各地各类盐标本,林家所有的书、画等物,经八仙街的溪卵石小道,由政府吱嘎吱嘎地运出了数天。从此,《虎口余生图》这幅有极大文物价值的画作不知所踪。
  林振翰次子殉难于重庆防空隧道窒息、践踏大惨案。1941年6月5日,农历辛巳年五月十一日,世界记住了这一天,宁德县人记住了这一天。这一天,由于日本侵略军对重庆市长时间的狂轰滥炸,导致避难在防空隧道里的数千名平民死亡。据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间接死于轰炸人数最多的一次惨案,即重庆较场口大隧道窒息惨案。惨案中,林振翰的次子、重庆大学学生林世冶蒙难。林世冶,字克京,生于中华民国七年,岁次戊午,即1918年,死难时,仅23岁,值风华正茂,蓄志报效国家之时。噩耗传来,八仙街人,宁德县人为之哀痛、惋惜、愤慨。
  “猫炮”大爆炸。1956年初夏的一天,在下街,蓦地一声闷响,随后接连一阵爆响,巨大的声浪把街道两旁人家的店门板震得纷纷倒下,接着熊熊火光从陈泰元客栈(其时已公私合营)腾起,人们惊慌失措,不知所以。还好县公安局就在边上,旋即警报台响起了凄厉的火警鸣声,附近街道的民间救火队员们,头戴竹帽,或手执铁丫,或手拎小桶,纷纷涌来。通过及时奋力抢救,虽然偌大一座客栈被烧、炸倒塌了,但火势被控制,保住了木板房粘连在一起的八仙街下街。在这场突发事故中,年仅十四岁的傅怀佺被炸身亡,有十多人受伤。
  这场突发事故是由于在制作“猫炮”中,不慎触发,引起了连环爆炸和火灾。宁德腹地山高林密,野兽众多,一些乡人用兽夹、土枪、“山猪坎”打猎。“猫炮”,是外地人在宁德县制作并贩卖的,工艺不复杂,是把炸药用油纸包扎成丸子,包外再“滚”上熟桐油,晾干即成。用时外包肉食,放置在人迹罕到而野兽经常活动的地方,当野兽踩到或嚼食时,当即炸成死、伤。大丸子乒乓球般大,能炸倒山猪、金钱豹等大型动物,小丸子似“龙眼”大,炸山猫、土狗等小型动物。这次一伙四、五人驻店长期制作的据说是浙江平阳县人。初期,生意很好,雇了一些人帮助包扎和“滚油”,后来售量削减,就辞退助工,但为了能方便得到熟桐油,保留了客栈斜对面雨伞作坊师傅的儿子傅怀佺。
  土炮从天降,炸死无辜人。1967年,宁德县文化大革命两大派间的“文攻武卫”斗得炽烈,高音喇叭的喧嚣声,不时爆发的枪炮声,搅得市民们心惊胆战,惶恐不可终日。“重阳”后的一天午后,碗窑粮点职工邹文发在自家客栈的后院(原是石家小酒窖,被邹家买为后院),和儿子同床午睡,突然一颗土炮从天而降,砸开瓦片和椽条,直落到文发的身上,把腿炸断,血流不止,经抢救无效而死亡,年仅二十多岁。儿子腿部也负了伤。事后,两派各执一词,推诿责任,据说,此血案至今未破。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玉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