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各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10
颗粒名称: 风光各行业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5
页码: 116-120
摘要: 八仙街演化成客栈一条街后,服务于山客、挑夫的一些行业、家庭作坊应运而生,林林总总,其中有的在当时的宁德县还称得上只此一家,别无他号呢!这些行业繁荣延续了客栈一条街,与之同发展共休戚,留下了历史印记,让后人不时愐怀。
关键词: 宁德县 八仙街 行业

内容

八仙街演化成客栈一条街后,服务于山客、挑夫的一些行业、家庭作坊应运而生,林林总总,其中有的在当时的宁德县还称得上只此一家,别无他号呢!这些行业繁荣延续了客栈一条街,与之同发展共休戚,留下了历史印记,让后人不时愐怀。
  新桥头饭店。新桥头弄道长约80米,路面宽不足3米。弄道中,有在宁德久负盛名的“瑞昌”药材店主人姜氏住宅后院和一家杂货店、两家渔货店,余下的地段是饭店,一家紧挨着一家。饭店里只供应“草包饭”,这是把稻米,或是由稻米、粳米、秫米混合的“三合米”,分装进一只只蒉草编织的草包中,扎口,堆放在锅中煮成的。煮后的饭粒渗透着淡淡的海草香味,抱成一团,糯润可口。“草包饭”分大、中、小三类: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包的装十二两(当时十六两合一斤)米,值一角钱;中包的半斤米,值八分钱;小包的四两米,值五分钱。行客在这里吃过饭,往往还要买上一、二包,挂在扁担头,备作途中便餐。城里人为了应急或尝鲜也常来买“草包饭”。饭店里只蒸煮几种咸鱼、蚵,主要是带鱼、瓜兑(腌制黄瓜鱼)、黄梅仔、蝊干(龙头鱼干)和带柳(小带鱼),还有切成片的卤猪头肉,用小缽装着,任客人选买。没有蔬菜。有时也免费供应洒点虾米的捞饭米汤。那个年代,挑夫、山客们下县城,来去匆匆,由于赶路程,赶海鲜,且翻山越岭艰难险阻,忌讳也多,因而,大多选择在据说出行“四方吉”的“寅时”(凌晨3—5时)就动身了,这里的饭店可能因之就少开早饭,而每届中午,小弄中则人挤人,从饭店中散发出的蒸气,裹着饭香弥漫在街道上空,久久不会逸去。食客们或围坐在“八仙桌”边或散坐在长板凳上,托着“草包饭”,吃得满足。这里由此被赋予了“昼店”、“草包店”的雅称。它是宁德早期的快餐店。它的经营不但方便了住客的饮食,更是繁荣巩固了八仙街的客栈业。
  新桥头弄道还见证了著名的宁德县“十八坊”的去向。以前,县城北门外从三元宫前至单石碑大樟树下的这段大道上,次第树立有构建于宋以来的不少石牌坊,可谓“坊林”,至清末尚有十八座,人称“十八坊”,其中有功名坊、德政坊、孝节坊,已知的年代最早的一座署“孝廉坊”,是宋绍兴三年(1134)为孝子陈嗣光所立。石牌坊中,三元宫前一座与另三座各拥有三间四柱二楼,每坊八面夹柱石上都蹲踞有一只高大威武的石狮子,使牌坊更显得气势恢弘和庄严。
  [=此处为插图(十八坊忆写关引光画)=]1950年夏秋间,政府为了堵塞“曲尺塘”溃口,起用关押、拘禁在城区原有的2个牢狱和3个临时拘留所里的犯人,由县大队监押着拆除了“十八坊”,然后在巨石下垫上圆木,石上捆长绳,由“犯人”拉着,依靠圆木的滚动,艰难行进。有的料石构件重达数千斤,需要滚运二、三天时间。料石顺护城河沿拉着,拐进新桥头,这里不但路窄,溪卵石路面凹凸不平,而且连接库门处是急弯,人们费了好大“功夫”才渡过这里,经下尾外街径送填海现场。料石构件大部分填了海,余下的则运到当时中共宁德县委会驻地(现区政府接待处、行政服务中心)架构部分办公室木板地面,那些大石狮则被就地掩埋。
  八仙街渔货店。这几家渔货店,店面上各用方形阔口浅底竹筐或圆形阔口浅底木桶装着各类咸鱼、蚵、鲞、海蜇皮、盐和品种不多的干、淡海货,而在店后则排列着装满鱼货的木楻,批量供应。这里不卖鲜活海鲜。住宿在八仙街中的山客随时能在这里选买上自己需要的海货。
  阮陈鎚膏药店。从下街进入,一眼就能看到他家小店门前悬挂着的一串店标,这是由三块形似膏药的斜方形木板串在一起组成的。他家的膏药是其祖上针对疖、痈、疽等皮肤病而研制的。坊间又传说为一名受过他家救济的乞丐传授的。膏药有用于尚红肿与已破溃两类,各有大、小贴膏数种,售价便宜,一贴仅一、二分钱。敷贴后见效快,没有不良反应;便于携带,贮存。行客往往要带些回家备用,城、乡有不少人会跑到这里来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年迈八十的“陈鎚奶”坐柜台,她常备一只压上火的竹火笼,当有人来买用于已溃口疖、痈的膏药时,她会把装膏料的小铁罐放上烘热,又根据患处大小用厚布剪出一片方块,涂上药,再从一只小磁瓶里倒上些许灰色粉末,揉匀,让患者贴上,或者带回去。人们传说,这些粉末是用刚出生尚未开眼的乳鼠烤干碾成的,当邻里与阮家人闲谈中聊及时,他(她)们往往不置可否,从而更加深了人们的揣想。
  李斗斗药丸店。这是八仙街中唯一标出了店号,且只专售一味药丸的小店。“李斗斗”三个二尺见方的行书大字镶嵌在侧墙上,引人注目。李斗斗药丸专治“过力”,所以又被称为“过力丸”。“过力”一词,相当于现今所说的体力“透支”、营养不足,积久成病,导致身体疲软,不思饮食,甚至皮肤、眼球泛黄,腹部鼓胀。在过去物质贫乏,营养不良,又要高强度劳动的年代,人们容易患上这种病。李斗斗药丸疗效明显,服用一、二料后,一般能肿退黄消,所以在山区和“五都下”一带很有市场。药丸类似现今的“六味地黄丸”般大小,呈褐亮色,辛香扑鼻。一日服一把量,用饭汤送服。患者一般都买上一、二斤,约服用一个多月。由于李斗斗药丸名闻城乡,人们自然又关心上了它的配方。坊间传说它由十多味中药和大麦、黑枣、桂圆等组成,其中有“针砂”、“桂末”,甚至说有俗名“屎虫”的“五谷虫”,听起来让人恶心。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代人们的物质生活优裕,卫生、医疗条件改善,健康水平提高,用这种药丸的人越来越少,李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终于停止了生产和销售。但,至今老一代人还念念不忘李斗斗药丸。
  箬片加工业。箬片加工是街中重要的家庭加工业。箬片,即是叶大质厚形状完整的竹叶排串而成,用于衬装水湿的海产品和外运商品茶。因本街是部分渔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又拥有“一团春茶行”,边上有“彭官记茶行”,平时对箬片的需要量很大。山客们源源送下箬叶,街上的杂货店、客栈中也都有箬叶、箬片出卖。平时,街上的妇女向茶行、客栈、杂货店称出一些箬叶,根据规格要求,在家加工。工艺简单,用小竹签先把箬叶平面横串成排,再把排串成方形或长方形,即成。活很轻松,但要小心,少撕裂,且工钱低,即使手工很灵巧的人,一天下来,也只能赚上一、二角钱。城内不少妇女也参加加工,赚些零用钱。或许这是宁德早期的家庭加工业。设想,在包装物落后的年代,如果没有这些勤劳妇女的贡献,可能就没有当年宁德茶叶生产和八仙街客栈业的繁荣。
  布板加工。不敢称为业,街中只有几家妇女在店、家务之余,把家中或从邻里处收来的“退役”衣、被等剪成小布块,然后在长大木板或门板上一层稀糊一层布地粘贴上五、六层,晾干后修边,就成了一块块约长2尺宽1.5尺的布板。山里人会不时捎买些回去,让家里妇女有了“纳”鞋底的原料,用巧手制作出一双双舒适、美观的布鞋。城内贫家妇女闲暇时也做一些,部分出卖,但难于找到买主,往往寄在八仙街亲友家代售。一张“布板”制成耗时费日,仅值几分钱,勤劳贤惠的女人们辛苦地帮撑着家庭。
  石第四灰炉。灰炉在池头坪,临护城河而设,与“一团春茶行”隔小弄道倚石板桥相邻。在东湖没围垦前,满载壳料的船只乘涨潮能驶泊石桥边,然后卸上灰炉店。壳料中,蛎壳烧成的灰细、白,韧度强,为上料,是灰墙壁的首选;蚶壳厚实,烧成的灰较粗糙,是中料;花蛤、海螺等杂壳质差,烧出的灰粗糙,韧度差,是下料,一般用于筑“三合土”、砌“空斗砖墙”和“白水秧”田间中耕的除草除虫与施肥。这里生产的壳灰,主要销往西部山区。宁德人传统的人生奋斗目标是“企厝做墓讨媳妇”,盖房子、筑墓、农业生产都需要大量壳灰。这座灰炉占了地利,销路自然通畅。宁德海滨,灰炉比比皆是,这座灰炉本不足为奇,但石第四擅拳、杖术,精“青草医”,为人倜傥,因而街上的年轻人爱上这里聊天,请他教几招,指点“交手”,或者协助推“风扇”烧壳灰、搥水灰,在那个缺乏娱乐氛围和场所的年代,这里俨然是年轻人的乐场。
  染布店。街上只有一家,是近代浙江省平阳县人租用黄细云店开设的,用化学原料染布,据说,当年城区也仅此一家。染布,当代年轻人在电视、电影上或在外地旅游时才看到,且工艺较复杂,花色品种多。其实,宁德县早在明、清时期即拥有传统的兴盛的染布业,至今尚有菁靛沤池、曝布坪遗址和辗布石可寻,但,工艺相对落后,以染兰、黑地缀白花为主。八仙街染布店则通染蓝、黑等“深色”的旧衣裤和少量布料。过去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的那些年代,贫民们缺少衣饰,传统美德也教育“暴殄天物,必遗后忧”,从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人们把褪了色的衣裤染一染,就可以欢欢喜喜地过节过大年了。城、乡民众经常送来衣裤、布料,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人们利用从日本进口的化肥外包装布袋,染上蓝或黑色,缝制成夏衣或被套用,使这家染布店的生意红火了一阵。
  一团春茶行。这是家声名显赫的巨型家族企业,由居住在上街“碧山别墅”里的林廷伸创办。行址在新桥头与池头坪之间,临护城河开二个大门,一在正面,架一木桥于河上,通城内,二在池头坪通城的石桥边。“一团春茶行”经营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因日寇大规模入侵,我国陷入战乱,交通阻塞,百业俱废,经济崩溃,民生凋蔽,而停业。
  共和国成立后,茶行被政府使用,相继在这里创办了红星米厂、新生米厂、县政府招待所、第一旅社,文化大革命中宁德县两大派对垒时,成了其中一派的据点和关押人员的地方(详见本辑《宁德“一团春茶行”》)。
  之所以把“一团春茶行”放在最后写,一因年代已远,文字、实物资料缺乏,二因笔者有个谜没有解开:是“一团春茶行”造就了客栈一条街,还是客栈一条街成就了“一团春茶行”? “一团春茶行”制作精制茶所用的初制茶,据故老相传,主要来自本县西部大山区。或许是,那里的茶叶及各类山货经宁德县的“茶盐古道”源源送下,而民生必需的盐、海货、日用品等物资又盈盈输入大山区。八仙街拥有经济、地理和人脉优势,通过经营发展,终于塑造成为了客栈一条街。
  八仙街上还有陈鉴清的“卫元药店”,河润、愚仈纸伞店,林永记酒库,陈志魁、鼎和(又名“细嫩”)父子传承及林春生的咸酥花生店,打铁店……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玉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