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宁德“一团春”茶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03
颗粒名称:
宁德“一团春”茶行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3
页码:
99-101
摘要:
“一团春茶行”行址在原碧山街上的“新桥头”与“池头坪”之间,临护城河开二个大门,一在正面,架一木桥于河上,通城内,二在池头坪通城的石桥边。在上世纪初至日寇侵华战争爆发前,这是一家声名显赫的巨型家族企业。“一团春茶行”由居住在碧山街上街“碧山别墅(又称‘可园’)”里的林廷伸创办。
关键词:
宁德县
经济
茶行
内容
“一团春茶行”行址在原碧山街上的“新桥头”与“池头坪”之间,临护城河开二个大门,一在正面,架一木桥于河上,通城内,二在池头坪通城的石桥边。在上世纪初至日寇侵华战争爆发前,这是一家声名显赫的巨型家族企业。
“一团春茶行”由居住在碧山街上街“碧山别墅(又称‘可园’)”里的林廷伸创办。林廷伸(1867—1929年),字聘直,号理斋,清贡生,曾官罗源县学教谕。从清末民初间福建文坛领袖陈衍在《清故罗源县学教谕林君墓志铭》的记载中能看到,林廷伸虽执儒业,但思想先进,跟上了当时的资本主义思潮:“(教谕)任满,念母老乞养,归才壮岁耳。慨然曰儒官以闒茸被诟病也久矣,乃提倡实业,创办蚕桑,更新制瓷制纸,同志翕然从之。……以本邑产茶出售属粗生品,损失甚大,乃盛莳珠兰末丽设厂熏制,运销南北洋,西商踊跃争购”。
上世纪初,“一团春茶行”的创办者林廷伸敏锐把握当时国内外茶叶市场上的旺盛需求信息,一开始就生产、经营精制绿茶、工夫红茶、特色花茶。这方面,茶业界前辈周玉璠先生在《宁川与福海关茶事》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记叙: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林廷伸督导子弟在“可园”、宁德大桥头溪畔种植茉莉花、玉兰花等窨制花茶的香花,同时,开始加工窨制茉莉花茶,并结合制造工夫红茶。宣统二年(1910),试制“玉兰片花茶”成功,民国四年(1915),选送“玉兰片花茶”,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荣获银质奖,奖牌高挂天津总行大厅(安徽太平猴魁、浙江惠明、江西狗牯脑、信阳毛尖、四川蒙顶茶获金牌奖)。民国后,加工花茶1000担左右,运销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寡识如我,认为,利用“玉兰”、“茉莉”熏制花茶,在闽东北地区“一团春茶行”当时是第一家。
“一团春茶行”发轫即生产、营销并行。为了开拓市场,林廷伸把“一团春茶行”总行设立在天津,并在北平(北京)、青岛、上海、宁波等地分设“茶庄”。天津,是清季以降与外国通商的主要港口,林廷伸委派第五子振琮住津门主理“茶叶运销事”。振琮,小字永忠,号琴甫,毕业于上海惠灵英文专修学校,曾供职湘、鄂、赣、皖四岸食盐济运局及南京邮政储金汇业局,有深厚的英文功底,有工作历练,由他经营,自然得心应手。林廷伸又令曾就读于著名的福州格致书院的第六子振士主理茶厂制造事。由此,“一团春茶行”办得越发红火。每年海运津、沪仅花茶就达100多担。运往福州的,由福州茶行、宁德会馆代售,尤其经“生顺茅茶行”销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陈衍慨叹“厂中男女职工赖以糊口者数百家”,可见其生产规模之巨大。
由于“一团春茶行”经营的茶叶经海道运销量日趋增大,为了使茶叶在船上不受潮,包装物牢固,装卸方便,林廷伸特地从福州请来一名专长制作茶箱的陈而步(别名“乌俤”)师傅,长期驻厂。他的工艺精巧,用杉木制成的茶箱,板厚仅2分,长、宽各2尺3分,高2尺9寸,板块间用炒竹钉契实,围、底板锯成三角榫头卯眼,相互扣牢;规格统一,装叠轻便,牢固防潮。由此可以大批量长途运输,节省了成本。工人们装茶时,先在箱的内底、四边铺敷一、二层箬叶片,再套上布袋,然后往袋里装实定量茶叶,袋头还要压上箬叶片,扣下盖子,即成一箱。陆运的,则把茶袋套在竹茶笼里,袋的内底、边敷上箬叶片,然后往袋里各装实70斤茶叶,再压上箬叶,捆袋头时扎个便利上扁担的布环。以前,陆道上福州240华里,要花四、五天时间,途经外县时,会有人“拦担”,即当地人以赚取运费的名义,要由其代运出境,这时往往给些小钱,让放行,特别是临近榕城个别乡村的一些人平时很难缠,可他们竟不敢为难“一团春茶行”的挑担队,可见这家茶行名声之大,况且,每次由几十人组成的挑担队,人家也惹不起。
“一团春茶行”制作精制茶所用的初制茶,据故老相传,主要来自本县西部山区。宁德县历史盛产优质茶叶,茶叶专家认为,早在唐末(907)前后即经营茶叶生产。《宁德县志(清乾隆刊本)》记载:“于今西乡……其地山陂、洎附近民居,旷地遍植茶树,高岗之上多培修竹。计茶所收,有春夏二季,年获利不让桑麻。”洋中乡天山山麓的章后、漈头、留田、芹屿等近百个村子所产的“天山芽茶”,和支提寺周边所产的“支提茶芽”最为著名。明万历间,文学家、科学家谢肇淛(1567—1627),邀集郑孟麟、徐兴公等名士在“汗竹巢”,品评武夷、鼓山、支提、太姥、清源五山名茶,认为:“建溪(武夷)粟粒追泉洞(鼓山),太姥云芽近霍林(支提)。” 为了保护“天山芽茶”和支提寺周边所产的“支提茶芽”,清康熙四年(1665)六月十六日,福建右路福宁镇标右营游击高满敖奉太子太保、闽浙总督李率泰令牌,在支提寺张榜禁谕:“照得支提禅林所产茶芽,悉皆僧众培植,赖为焚修养廉之需,近闻文武各官及棍徒影射营头名色,短价勒买或贩卖觅利或派取以餽,遗所产之茶不足以供,溪壑络绎,骚害混扰清规,殊可痛恨,除出示严禁外,合行申飭。”从上列史实,可见西部山区及支提山周边所产茶叶品色之优,在当时名气之大,它自然也成了日后本县各茶行的首选。
以林廷伸为首的林氏家族经营“一团春茶行”,获得丰硕成果,但他们不忘回报社会。他们打开“林氏宗祠”大门,举办碧山学堂、国民学校,接纳贫民子弟入学,传播新学。1938年中,他们深明抗日救国的大义,慨然出借“林氏宗祠”,做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后方留守处;林廷伸长子振翰,曾任四川盐运使兼四川盐务缉私统领,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盐务、盐政专家,他于1932年积劳谢世时,蒋介石、宋子文等国民政府领袖、大佬及财界知识界知名人士一百多人赠送了挽词、挽幛,多地进行公祭;以林氏家族当年的名望,我想应该没人敢强开他们宗祠大门的。1943年,抗日战争白热化,全国民众踊跃捐款捐物支援前线,在宁德县妇女联合会劝募一架妇女号飞机活动中,林廷伸次子振玉(字昆生)慷慨解囊,捐出一百银圆,为全县之最,而这时他们家的资财已是今非昔比。
“一团春茶行”经营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因日寇大规模入侵,我国陷入战乱,交通阻塞,百业俱废,经济崩溃,民生凋蔽而停业。逮至日寇投降,大江南北又浸淫内战的炮火中,茶行因之彻底关闭。
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一团春茶行”行址、建筑物被当地政府使用,相继在这里开办了红星米厂、新生米厂、宁德县政府招待所、第一旅社,宁德县供电公司等单位。1996年,这里及碧山路一大半的民房、商店被房地商开发为如今的锦福城。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玉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