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县的“茶盐古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德一都》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602
颗粒名称: 宁德县的“茶盐古道”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5
页码: 94-98
摘要: 宁德县的“茶盐古道”到达著名的天山、支提山茶区,这条仅在宁德县境内就蜿延达二百多里的宽阔石砌。延伸向古田、屏南、周宁县、政和县”福州府额定宁德县官盐税课征收111924斤。而宁德历代官、私盐并存。宁德县地处内海”拥有官井洋渔场及虾蛄衕、三都、漳湾、金蛇头等作业海区“尤其官井洋渔场是全国著名的大黄鱼产卵场之一“本县是我国东南沿海海产品主要集散地之一,浙江省沿海及本县周边的霞浦、罗源、连江等县也源源输入海产品,宁德又是茶叶生产大县,本县地处鹫峰山脉入海缓冲带,于今西乡……其地山陂、洎附近民居。
关键词: 宁德县 经济 “茶盐古道”

内容

福建省宁德县三都澳是闻名中外的深水、避风良港,同时被誉为近代中国东南“海上茶叶之路”。路的另一端衔接经石壁岭、鞠多岭、天湖岭、华严岭,到达著名的天山、支提山茶区。茶区涵盖本县西部、西北部大山区,面积约达513.229平方公里,占本县陆域面积的34.409%。这条仅在宁德县境内就蜿延达二百多里的宽阔石砌“茶盐古道”,延伸向古田、屏南、周宁县、政和县,乃至闽北的广袤大山区。这条古道始发何年,谁也说不清,但盐、茶、油、糖、醋是人们生活必需品,由此而生产、流通、交易,积以时日就形成了这条茶盐古道。宁德是海洋大县,经历历代析分,至今尚有海域面积172.96平方公里,岛屿海岸线长96公里,有大小岛屿21个,礁岬89个。环境使然,先民们很早就认知、应用和制作海盐。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于此设置感德场,因场在白鹤峰下,故俗称白鹤盐场。五代唐长兴四年、闽龙启元年(933),升场为县,即宁德县。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庚辰科状元、福建晋江人梁克家,淳熙八年(1181)在福州知府任上曾编撰了世称宋代方志名作的《三山志》。其中,《卷第九·公廨类三·诸县官厅》记载:“宁德,县本盐场。”是志《诸县仓库》又记载:“县仓有三,一曰盐仓,二曰省仓,三曰常平仓。盐仓者,国初有之,分贮漕盐于此,其旁置场,听民自市焉。”“宁德仓场在县门内之西,兵火后重创。”这是存贮财赋性质的官盐仓库。宋淳熙间(1174—1189),福州府额定宁德县官盐税课征收111924斤,每斤9文,合1308贯204文,“随春秋二税催驱”。盐是历代王朝财赋主要收入之一,历来为官方专营专卖,而宁德历代官、私盐并存。私盐屡禁不止。因为这里海洋水域辽阔,海岸线长,岛、屿众多,私盐生产、运销便利;更因部分半岛和海岛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为求生存,铤而走险。一些乡、村应业而名,如“盐仓村”、“盐仓坪村”、“贩艚头村”等。三都青山岛上的“百秤潭村”,村西古有一大坪,每天可晒盐100斤,为一秤,竟引为村名。
  宁德县地处内海,拥有官井洋渔场及虾蛄衕、三都、漳湾、金蛇头等作业海区,水产资源丰富,海洋捕捞年产量数千吨。尤其官井洋渔场是全国著名的大黄鱼产卵场之一。《福建省自然地理》载:宁德官井洋是大黄鱼产卵场,过去(年)捕获量达2500吨。1935年曾达到3500吨。本县是我国东南沿海海产品主要集散地之一,日常,浙江省沿海及本县周边的霞浦、罗源、连江等县也源源输入海产品。
  宁德又是茶叶生产大县。本县地处鹫峰山脉入海缓冲带,西部、西北部大山区分布有数十座海拔250至800米,间有1000米以上的峰峦,形成中、低海拔地带。这里气候温和湿润,水系发达,云雾蒸腾,为茶叶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气候地理条件。茶叶专家认为,早在唐末(907年)前后这里即经营茶叶生产。《宁德县志(清乾隆刊本)》记载:“于今西乡……其地山陂、洎附近民居,旷地遍植茶树,高岗之上多培修竹。计茶所收,有春夏二季,年获利不让桑麻。”以洋中乡天山山麓的章后、漈头、留田、芹屿等近百个村子所产的“天山芽茶”,和支提寺周边所产的“支提茶芽”最为著名。本县历代茶园面积、产量,尤其西部、西北部大山区情况目前未详,仅据民国25年(1936)统计,全县有茶园4.88万亩,产茶1600吨。这些茶园和产量大体是西部和西北部大山区的。至1949年,经过长期战乱,全县尚有茶园3.5万亩,产茶444.8吨。
  历史上宁德县茶叶经贸事业兴盛。茶叶专家周玉璠先生介绍:“自清末至民国中后期,据调查,已知宁德县有茶庄、茶行、茶栈、茅茶行、花茶行、茶叶店等共有100多家,其中较大的城关有10家、八都3家、九都1家,霍童13家,洪口1家,赤溪3家,石后2家,洋中21家,虎贝4家,飞鸾2家。”从中可见西部、西北部大山区的茶行占了近一半。民国三年(1914),国民政府颁发《商会法》,尔后,本县工商界按行业成立“同业公会”。最大的为“茶业公会”,蔡祖德(又名仁峰)任会长。为了协调茶叶外销事务,本县还曾组建了“宁德县茶叶输出业同业公会”,1949年间的常务理事为陈有熙。1950年间,彭瑞珍、姚福同、蔡毓光3人组建“南自茶庄”,在城关小东门蔡家及泗佛兜的一座大宅院(现小东路13号),收购茶叶,进行精制,然后销往福州,约一年多后,在当时政治、经济的大形势下关闭。这可能是宁德县历史以来的最后一家民营茶庄。
  宁德西乡的洋中村自古是闽东三大茶叶集散地之一。《洋中村志(1996年版)》记载:清末至民国,洋中街有“茶庄”或兼营“庄茶”的商店几十家,茶贩百余人(不含周边村庄),还有人在宁德城关、福州等地设点专营茶叶经纪业务。主要销路有三:一销华东、华北一带;二输福州为花茶原料;三出口欧、美等地。洋中村周玉敬于清同治、光绪间(1862—1908)采购毛茶运销青岛等地,所得茶银又在上海、福州购买布匹、百货、食杂,及本县海产品,在西乡出售,获得大利润,成为当时洋中村首富,光绪五年(1879),他一举构建三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新屋,同时上梁铺瓦,轰动西乡。目前已知的民国元年至十一年(1912—1922),洋中村同泰店、合兴店等都曾经营庄茶到福州的业务。其后,合记、聚成颐、同仁、恒新、新珍等十几家茶庄,也开张经营茶叶。“天山茶”名动远近,吸引了国内外茶商。清同治丁卯(1867)后,山东、天津一带的茶商(俗称“京邦”),每年茶季即在洋中村一带设茶庄收购茶叶,内销华北,外销南洋,其中,山东茶商谢某在鞠多岭头建房设“全祥茶庄”的遗址尚存;民国间,有传教士曾到茶区购优质名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洋中莒溪籍茶商冯杰(曾任美国华侨总商会会长的美籍华人冯近凡之父)收购天山名茶运销美国等地。
  宁德西北等山区住民以前的主食是薯米,薯米糖份高,吃了“烧心”、呕酸,必须以腌制的海产品、蔬菜去中和;日常生活尤其节日、婚丧喜庆时需要海产品来丰富;山区多清水田,农民往往施以“料盐”来种植农作物;山区中家家户户养猪,需要补充盐饲料;如此等等,从而人们依托茶盐古道,源源挑下以茶叶为主的山区农作物,盈盈运上以盐为主的海产品等生活必需品。
  宁德县茶盐古道的主要中转站是濒海的县城——蕉城。这里面海负山,水陆交通便利。茶叶外运,古代主要靠陆途。近代,在三都开埠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以海运为主。陆运的终点是省城福州。陆路从蕉城上福州,主要攀越白鹤岭、硃溪岭,经罗源、丹阳北上。从宁德至福州240华里,山高路远,途间有山匪,必须结茶帮成行。传说清朝末年,宁德一个张姓女子嫁入罗源叠石乡,其夫经商,一次贩运红花(药材)至福州出售,因迷恋烟花院,久而未归。其妻久等心急,从宁德娘家动身,沿着白鹤岭古官道步行上福州,并将沿途地名及特征一一记录,以方言编成《路引歌》: 宁德出城西门宫,白鹤山岭十里长;全条岭中亭三座,白鹤岭头观音亭。直行岭头一歇气,再行五里是塆亭;界首叠石隔十里,中间一观名半天;叠石街中建驿站,覆船岭下是坛亭。坛亭诸娘手叉叉,再行五里是王沙;王沙卖粥又卖丸,圣殿亭里卖汤丸。水槽店仔没乇买,三层猴岭好凄惶;护国前岭隔十里,起步过岭是罗源。罗源城里清又光,出了四爷黄正纲;父子兄弟三八座,叔侄儿孙五荣封。
  西门出去接官亭,再行上去玄帝亭;白塔和尚卖茶水,鳌峰卖粥又卖丸。排连应德上下楼,再行下去龙门塘;东禅大岭二十桥,梐栗树下好歇凉。丹阳又号竹排岭,朱公本是草鞋桥;周溪陀市分十里,两河十里潘渡头。潘渡搭船不使钱,岩角一铺沿溪乾;七里分坪八里汤,降虎岭仔透半天;北岭一铺透岭跤,十个诸娘九平跤;种田挑担伊都做,人人经过将伊夸。岭下一直透进城,好买好卖福州城;右手转弯西禅寺,左手转弯鼓楼前。福州城楼八角形,南台生意真繁荣;大桥桥下三条河,一条船仔驶过河。奴家今日来福州,只因丈夫卖红花;伊来东山贩卖药,迷恋东山烟花楼。可恶鸨母多狡猾,一心只想丈夫钱;十担红花去九担,只剩一担做盘缠。今劝丈夫戒酒色,卷起行李回家园;今编一本红花记,又作路词供人传。
  陆路上福州,另一条路是从洋中村经富浿(今溪富村)、梧洋、方家山、知府坪等村,翻越“三透天岭”,出后溪村,至罗源县的黄家墩、中房,径上福州城。
  1954年,“104国道”筑成通车,结束了肩挑背驮上福州的历史。
  宁德县茶叶海运出口主要是县城船头街和四都井上村边的铁沙溪诸码头。从西部大山区(西乡)挑下的茶叶,出“单石碑”,顺“十八坊”大道入城,由茶行、茶庄收购、加工、包装后运到船头街诸码头;或出岚头(今金涵水库),转道“野猫葚村”(现“上兰村”),抵达曾经是本县最繁荣的水运码头之一的铁沙溪码头。运达这两大码头的西乡茶叶,与由霍童溪运经云淡门出口的的支提山茶和梅坑红米、赤溪红糖等特产,殊途同归三都澳海区,然后出东冲口,北上宁波、杭州、上海、青岛、天津等地,南下的则趁潮入福州城。
  历史上经三都澳“海上茶叶之路”运出了多少茶叶,无从统计,仅能从“福海关”有关资料上窥其一斑。据福海关十年报统计,1900年,经此出口的茶叶30710担,1901年56834担。1902年至1911年十年中,总税收中95%是出口税,其中90%是茶叶。1915年达到142586担。
  长期以来,西部、西北部大山区以茶叶为主的山货源源送下,以盐为主的生活必需物资又盈盈输入大山区,车水马龙,构成一幅壮观的“茶盐古道”行旅图。“茶盐古道”承载有丰富多彩的地域经济、文化历史积淀,沿途风光秀丽,值得文化、旅游部门去开发、利用。

知识出处

宁德一都

《宁德一都》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街区村落、经济活动、文化民俗、人物事件、老街风貌、姓氏源流、社会杂谈、志书札记等8大类,共10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玉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