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县志民国续修本事钩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555
颗粒名称: 宁德县志民国续修本事钩沉
分类号: K291/297.57
页数: 10
页码: 483-492
摘要: “民国志”从1916年发轫,至1948年,终民国一朝,历经三十余年,目前所见却只是一束残稿,这里面隐存了多少故事和谜,值得人们探索。我想,大家一起努力去发现、挖掘,或许顺藤摸瓜,能找到足本,完成几代人为之不懈努力的续修县志大业,真正完全地填补那个时段的历史空白。为此,笔者不揣浅陋,先行一步,根据民国时期的有关档案、民间资料,进行探讨,抛砖引玉,以待后之君子。各区还指定了专人负责“勤募修志费”,捐费收上后,由沈守经亲自签收,然后转修志局。1919年冬,黄树荣返京参加护法斗争。他联合在京闽人,策动福建军民,联合驱逐盘踞闽中的直系军阀李厚基。黄树荣旋于1923年12月在京因病逝世。编纂重担主要落在林文瑄肩上。
关键词: 地方志 宁德县

内容

《宁德县志<民国续修稿本>》(以下简称“民国志)由王致纯先生提供,区政协出资印行而面世,这是宁德县当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虽然只是十一卷残本,但基本赓续了本县自清乾隆四十六年至民国六年这一期间社会发展、山川变化的史实,为后人了解、研究、利用这段历史,提供了确切的鲜活的史料,其功德无量。
  “民国志”从1916年发轫,至1948年,终民国一朝,历经三十余年,目前所见却只是一束残稿,这里面隐存了多少故事和谜,值得人们探索。我想,大家一起努力去发现、挖掘,或许顺藤摸瓜,能找到足本,完成几代人为之不懈努力的续修县志大业,真正完全地填补那个时段的历史空白。为此,笔者不揣浅陋,先行一步,根据民国时期的有关档案、民间资料,进行探讨,抛砖引玉,以待后之君子。
  一
  “民国志”的采访、编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在1916年秋至1923年前后。民国五年,即1916年,县知事沈守经遴选城乡士绅,组建了“修志局”,以黄承志等为局董,聘请黄树荣为总纂,聘请陈世勋、黄光宇为协纂,聘请林文瑄、郑崇膺、叶开铭、陈经昌等为分纂,还聘请了部分采访员,如周墩的林锡芳、方锡彝、郑谟光等七人专司周墩部分的采访。
  县志续修在陈世勋带领下,有效运作后,为了解决经费问题,沈守经在民国六年四月十日撰写了《宁德县修志勤捐序》,文中曰:“然吾与吾同胞约,凡家道充裕者,可如量捐助,而艰难者,一免捐,捐之数目,以五元为起点,能进而上之,亦各听人之自概由。凡捐户姓名,概登县志,书成之日,分别送与,不收书资,则吾同胞虽费少数之资财,竟可得不朽之名誉也,而何乐不为哉!”文出,广为散发。各区还指定了专人负责“勤募修志费”,捐费收上后,由沈守经亲自签收,然后转修志局。
  黄树荣,又名有浚,表伯樵,柏樵,字作敷,宁德县霍童乡石桥村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张謇榜进士。历任清季户部江南司主事兼山东司行走、广东茂名、阳春县知县,广东全省巡警学堂监督;入民国,曾任福建省议会议员、国会参议院议员、国务院咨议等职。1917年秋,因国会为北洋军阀政府所解散,又适家丧,返里“退处田间”。1919年冬,黄树荣返京参加护法斗争。他联合在京闽人,策动福建军民,联合驱逐盘踞闽中的直系军阀李厚基。那篇著名的“福建旅京同乡会”《致福建民军各首领电》,就是由他撰写的;以“国会议员黄树荣”名义,致电云南省长唐继尧,主张尊重宪法,兵权统一于中央,省里军、政应分权;他热心乡梓事业,还身兼“福建会馆(今‘北京菜市口中学’址)”董事,当年,即袁世凯“洪宪”元年冬,鲁迅二弟(周作人)曾任文字职的“北京首善医院”租借会馆前院开办,就是黄树荣为首与院方签订的租约。福建会馆还内设“福建旅京同乡会”,这个同乡会可是个实体,设有《章程》五章二十三条;等等。他在《辛酉日记》中也披露了自己在京行止。如辛酉年“元月四日(1921年2月11日),晴,报纸自元旦停刊,仍未出版。外间喧传库倫(旧地名,1924年蒙古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乌兰巴托。本文作者注)失守。友人夏某自蒙边來,为言褚大祥一旅五千人……。”从以上简要介绍,可见他在京忙得不亦乐乎,况且,当时宁德处于李厚基的势力范围,他是有家回不得的。黄树荣旋于1923年12月在京因病逝世。回顾这段历史,意在说明黄树荣在乡居留时间不长。“民国志”编撰主要倚重陈世勋。
  陈世勋,字铭石,宁德县一都东门人,清光绪十一年拔贡,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宣统三年(1911)任县劝学所所长兼县视学(相当于后世的教育局长),还是当时宁德留云诗社的祭酒。浙南名士黄式苏在1918年秋调宁德接沈守经为县知事(邵焯《宁德县志序》作1915年,误),下车伊始,赋《呈陈铭石年丈》二律,屈尊造访。其一曰:“一代方州志,丛残待后贤。风微征献日,火急著书年。盗贼诚何世,文章不值钱。荒江头白叟,犹自抱遗篇。”(句下自注:时丈方修《宁德县志》)。陈世勋在“七十自寿(九章)中也曾赋言:“邑乘丛残岂等闲,民情风土两相关。百年文献衰微日,当代词章绝续间。(句下自注:邑志自乾降间修辑,今百载,
  始行续修)。肯任遗编为覆瓿,莫亏一篑不成山。颓龄尚磨灯窗墨,万目千秋亦强颜。”从以上辞章不难看出,在黄式苏莅任前,县志续修事业已在进行中,三年后任满他调,而陈世勋毕竟年已古稀,不久即谢世,续修大事随即陷入停顿状态。
  此时,郑宗霖为生活所困,正欲往四川谋发展。黄式苏甫到任,即为郑入蜀送行,赋《送郑守堪同年入蜀》:“……。破碎山河尚可收,送君此去未须愁。锦江春色应无恙,瞿峡寒塘自合流。在昔诗人多入蜀,只今名士复依刘。草堂他日携樽过,定有新诗寄远邮。”第二年,他得知郑宗霖在川发展欠意,又赋“郑守堪同年入蜀不遇,屈就中江场长,非其志也,闻书来颇有归思,又叠前韵奉寄”。事后,郑宗霖在“六十自述”诗章中也诉及了这段历程,诗曰:“四十伏乡里,天地既易位,天若非我天,地若非我地。故人贻我书,蜀道上天似。愤然拂衣行,宁作驾盐駬。蜀中天下奇,官冷兴偏美。林逋肺腑交,此行剧堪纪。蹉跎四十九,出关渡黑水。沍寒不可当,安得久居此。自兹归会垣,牵率入社里。闲闲复闲闲,十年去如驶。”
  其实,宁德县在民国初年,除了郑宗霖,尚有不少高年资的清季文化遗老,足可担负起编纂之责,为什么在黄树荣、陈世勋之后空档了许多年,陷续修于停顿?或许是自黄式苏1922年秋去任,至邵焯1927年冬到任,短短5年间,如走马灯般轮换了7任知事、县长(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6月后,县公署改为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尤其是1927年,一年中换了4任,这些知事(县长)忙于打叠行李,抑或忙于政务,无暇顾及?或许是连年战乱,人们安不下心来修志?这是个谜。
  二
  第二阶段,约从1929年冬到1939年夏。县长邵焯在1929年冬临卸任前想到:“一县之志,官斯土所有责者也。”所以“十八年冬爰属郑君守堪取前此诸君采访之稿,汇齐而删订之,并聘会垣林君鼎燮,斟酌损益辑成斯篇,开局年余杀青,始就篇名、篇次悉用陈总纂之例(注:陈世勋设立的民国宁德县志体例,是参照陈衍主编的《福建通志》而制定的)。
  第二阶段续修基本延续了上阶段人员。陈世勋其时已作古,他艰辛开局,为续修谋编布局,并为后人留下了丰硕的未定稿。
  郑宗霖出任总纂,是时势需要,士人愿望。其“襁褓便识字,五龄毕四子……。不过读九年,十三经毕矣(郑宗霖·六十自述);其十七岁举秀才,二十八岁晋举人;其博学多才,诗文名遐迩,外邑名流喻之为:“闽东诗仙”。郑宗霖处世恬淡,然为饱腹及避乱计〔见董子良(字仲纯,号弓园。长乐人。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副贡。曾任福建省议会议员)《弓园诗钞》“次韵答郑守堪避乱榕城之作”〕,此时正羁留省城,辗转职场生涯,现今既是乡谊所请,又是黄业师柏樵的未竟事业,即慨然允任了,但又虑身体孱弱,事务缠身而有负众望,就转请林步瀛代庖,又举荐了友人林文瑄协纂。
  林步瀛,字鼎燮,福州螺洲人,与郑宗霖同为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林传甲榜举人,曾任浙江黄岩盐场知事。著名文学家谢冰心的启蒙老师。他虽在1929年冬应约协纂,而在1931年(一说1934年)即以五十三岁之身谢世了。编纂重担主要落在林文瑄肩上。
  县文献委员会(下简称“文献委”)在1937年6月5日召开全体委员会议,推选林文瑄为委员长,黄承志为总务股长、蔡汝梅为征集股长、陈经昌为编纂股长、黄光妫为保管股长,并增补林开琮为委员。经过努力,1939年夏,“民国志”基本脱稿。林文瑄在1939年5月间致友人信件中,提及:“县志仅一‘循吏传’未终卷,其余已完,均已送县政府核阅。‘循吏卷’之未终稿,为一、二篇要稿未至,故暂搁”。
  二十年何漫漫,无怪乎周墩人急起撤卷。1938年间,周墩特区的蔡谟光从“文献委”将周墩部分稿底自行撤走,然后由陈赞勋主修成《周墩区志》。陈赞勋在“序”中说:“吾宁德县志……,民六重修二十载,尚未成书,与其事者视若弁髦,一至于此,若不分道扬镳,其可得乎?”《周墩区志·凡例》中重申:本志关于《宁德县志》,民国六年开局纂修,身与其事者,迄今二十载,尚未成书,不得已分道扬镳,创修区志而发起之。其实这二十年,宁德人是在动荡不安中撑过来的。期中,1919年5、6月间,全国爆发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这次运动把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次运动也是彻底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传统思想、文化、行为受到了巨大冲击。修志以前被认为是封建文化遗留。这无疑给续修“民国志”造成一定冲击。1995年版《宁德市志》载:(1919年)“5月5-7日,宁德城内学生、店员及社会各界民众,举行示威游行,焚烧日货”。期中,匪乱纷起。股匪、散匪出没山海、津要,截击行客,绑架民众,打家劫舍,无恶不作。境外股匪也不时侵扰本县,重大的有1917、1930年间邻县惯匪郑威明、陈长平、余成才率匪相继劫掠霍童、赤溪、八都等地处要道的商业重镇,绑架富商,劫掠财产,致使商店时常关门、街市萧条。土匪危害最为惨烈的当数1918年7月,外县惯匪吴铁率300多匪徒,劫掠莒州村,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民众深恶痛绝,彭永康等联合附近乡村民众500多人,包围了羁留在村中的群匪,与之殊死拼斗,夺回了家园。期中,工农革命风暴席卷全境。自1931年4月间,霍童村颜阿兰率人“在石桥截击一艘资本家运‘茶银’的船,缴获大量银元、纸币”始,“霍童暴动”、“南埕盐工斗争”、袭击或攻打洋中、赤溪、虎贝、八都、莒州等地民团、乡公所等事件相继发生。至1934年底,县境内已拥有2个县级、8个区级、4个乡级、32个村级苏维埃政府,苏区人口近6万,约占全县人口的25.1%。期中爆发了霍乱、鼠疫等烈性瘟疫。赤溪村在1916、1917年相继爆发鼠疫,死亡二、三百人,村民杨维四一家10天死12人。1932年夏,全县霍乱流行,持续50余日,死亡数百人。期中赤旱、水灾、泥石流、飓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期中爆发了抗日卫国保家战争。1937年7月7日,日寇在芦沟桥发动侵华战争,甫一个月多,即于同年8月15日上午,有数架飞机掠入宁德县城上空,盘旋后逸去,从此把宁德人民推进了战乱的旋涡中,饱受了日机轰炸、日舰炮击,日寇登陆后烧杀掠掳,造成家园破碎、人口伤亡、财产毁损,以及战事中粮食、物资匮乏,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困苦。人道太平盛世修志,我们的先辈却是在这样风雨如磐的岁月里,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终于完成了“民国志”未审初稿。然而是稿既出,却又为什么迟迟没得审定付梓呢?这又个谜。谜底有多种说法。我分析认为:一是社会动荡不安。主要是日寇压境。县政府机关、经征处、司法处、福建省银行等机关、团体都应变撤离,分别易地办公了;县政府要求城内人口疏散,老弱病残先行撤至离城50里外的安全地带,耆老及知识者以霍童为疏散地,其他人口整备行装、粮食,随时听令撤离,城内商店营业时间也相应调整为上午5至9时,下午5至9时;为了方便紧急疏散,县政府组织民夫把始建于明中叶的城墙拆至地平。因为机关、学校等纷纷撤离,县政府下令临近乡、村每保派夫14人,轮流上城协助搬迁,可见当时场面之悲壮。其实,“民国志”在1937年秋已基本定稿,当年8月15日,陈经昌、蔡汝梅、林开琮等有关人士聚会于林文瑄的南庐卧痴楼,品读“民国志(未审稿),就有关史实进行回顾议论,可是第三天全县开始挖防空洞筑战壕,25日,三都民众陆续内迁,城内富有人家亦开始避往乡间。随着形势日趋紧张,蔡汝梅等去了福安,黄承志因病暂避漳湾郑岐村,由于有关人员星散就不易集中审核了。如此形势下,修志工作处于停审状态,理所当然。其二是“文献委”中对已成初稿的“民国志”的体例产生了分岐,这可是功败垂成的憾事。郑宗霖为慎重起见,特地与当时在福安县图书馆工作兼责任编纂福安县志(民国本)的林开琮书信往来,探讨“民国志”体例的瑕瑜。其三是继徐永原之后的县长熊方,为人贪婪,当时民间纷传他与驻军某团长朋比为奸,发国难财,又豪赌成性,从而激起民愤,罗绍基等人控告其七大劣迹,为此受到查办。熊方之后的县长钟干丞(1995年版《宁德市志》作“翰”丞,误)任职甫数月,也因“才能未能驾驭属员,致大权旁落,又以私戚过多,纵容则有之”,而被撤职。熊、钟之流还哪有心思去料理文献大事!
  三
  第三阶段约从1947年7月至48年2月。1945年8月14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伟大的抗日救国战争胜利结束。之前,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官员没有心情也无暇坐下来评审县志稿子。上阶段“民国志”主要召集、编纂人林文瑄,从1938年秋始,身体不好,“日高卧南庐卧痴楼”,为此,他为自己在郑湾上塘营造了“生圹”,郑宗霖为其撰写了一篇400余字传闻遐迩的“生圹志”。林圭甫在1946年,时年63,即驾返道山。他对“民国志”倾注了半生精力,在郑崇膺作古后,还把其分纂的门类也尽归自己修撰,但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日见不支,看到陈经昌也已年逾古稀(于1947年3月18日逝世,寿76),又看到抗战风云变幻,艰苦卓绝,所以在42年2月间,林文瑄与郑宗霖商量后,在“文献委”上提出,并获得通过,聘请时尚在福安穆阳学校任教的林开琮,为该委员会干事,具体负责“县志整修”工作,为“民国志”编纂后备了人才。
  林开琮,号义园,1903年出生于八都云淡岛一户农医家庭。幼年受过良好的国学和新制学校教育。能文善诗,擅书法、精棋艺、谙中医、通易学,为人谦逊,居贫乐道,深得郑宗霖、黄毓同、林文瑄,以及福安的陈文翰、郭梓雨,福州的胡孟玺等人的器重。1946年,开琮父辞世,黄其荣撰写挽联:“邑志将成,硕德大年宜并纪;杵歌休罢,流风余泽尚长存”。张祈仁、陈长苷等十二人联名挽联:“志乘宣才,羡挺挺冡君,宿学无惭林藻裔;少微隐曜,观茫茫象数,返真竟兆谢敷占”。字里行间都对开琮赋予了很高的评价和对其协纂县志的期望。
  林开琮没有辜负众望。1947年7月,他应老学友陈启昭之请,利用学校暑期,着手义务“整修”“民国志”。“文献委”某公在工作日志中,为林开琮忠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7月14日,从某人处取出县志稿,17日下午,义园开始编写;21日,编县志沿革表成;22日,编城市志,以市区变革尚待细查补充;23日、24日,编建筑志;26日阅祠祀志(稿底),重在菓木呈寸与祭祀;30日,编宋职官志;31日,编宋职官志;8月1日……。8月10日,义园与黄玉樵商论县志中大事记与灾祥之分合,玉樵认为:“灾祥因五行志之演变,除一二祥瑞怪异外,余如水火兵灾皆大事也;合而为一固当,强而分之,若不成章焉”。又言,“职官表以年代分列佳,选举表亦可比照”。11日,编大事记,由宋至明,参阅府志、通志、旧县志为之;16日,编户口志;……。林开琮时任县立中学教务主任(相当今教导主任),还兼任二个不同年段班级的国文、历史教学责任,工作十分繁重,学校开学后他尚利用晚间,处理好学校、班级工作后,继续编纂“民国志”,自9月中旬后,不明原因停止了编纂。直至1948年1月11日,因新任县长刘德馨过问,他又开始伏案撰写了。据某公记载:2月3日,即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在家家户户祭灶的鞭炮声中,“义园尚在续写选举表”。4日,义园把县志稿交还某人,渡船回云淡岛的家中过年。1948年3月11日,刘德馨县长约了林开琮、王克权、陈启昭等人商谈修志事,王克权提出聘请曾在修志局工作过一段时间的黄玉樵,协助开琮工作。随后,林、黄共同去“民教馆”提取县志稿纸和借取“福建通志”。4月4日,林开琮、林谦愫、黄玉樵同去某人处,商借原县志稿件,某人以问题未决暂未借出。17日,林开琮、张祈仁等人又同去商借,某人“仍以编例为重,未将原稿借出”。嗣后,因各忙事务,越年国军溃兵十多万人过境,继而社会鼎革,“民国志”就此封笔。
  “民国志”编纂从一、二阶段均遵从陈世勋设定的体例,到了1937年将终稿时,“文献委”内对该体例产生了分岐,这本来也是件好事,通过异议、统一、提高,让其更科学、真实地反映史实。郑宗霖为此也作了不少努力,曾频繁与友人陈文翰、郭曾嘉及林开琮等人书信往来,探讨地方志体例的设定和《宁德县志民国续修本》体例的瑕瑜,嗣后他因身体健康和一突发事件陷于苦恼中,无暇顾及了。他曾撰写了“泥滑滑”句:“泥滑滑莫陷入,陷入不可拔,胡为泥中泥滑滑……”。可见其当时的心、身感受。其时林圭甫,陈经昌也老病缠身,不久相继谢世。体例设立之岐有否定议,目前看不到文献资料记载。如果说没有议定,为什么林开琮接手后能进行有效的工作,如果说已议定,为什么某人一再强调编例为重,不让稿件取出进行最后编纂?这是个谜。局外人现在看它,谜得离谱,因为它导致了“民国志”功亏一篑。这件事,民间还有一说,是因县政府与议会不和,县政府印行“民国志”的经费预算得不到准许,经费没有着落,所以迟迟没有付梓。我想这一传说,缺乏实际,民国期间,几任议长均为名绅、文士,这些人跟县府关系不一般,大概不会去设置障碍的。郑宗霖在1944年5月5日当选临时参议会参议长。王克权当任过多届议员、副参议长。1947年11月17日王克权、黄呈琦当选正副参议长。王克权与刘德馨友善,与林开琮为莫逆交。说开了,林开琮还是王克权的“义务家庭医生”呢。三十年代中期,克权在濂坑的一位家人病重,请了几位医生都感难施药石,急迫中突然想到友人义园善医,于是半夜中把之请去,扣脉布药,一剂起沉,三剂见效,王克权既佩服又感德。王克权知道林开琮热衷修志工作。我觉得他于公于私,应当不会滥用职权,以区区款目去阻扰修志大业的,何况他还是一个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文化人。黄呈琦与林文瑄文字交情已久,时常一起论诗说文,他应也不会去阻扰这件事。
  到底是什么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看来只有让历史老人去破解谜团了。
  四
  从以上阶段,可知“民国志”有二个底本,一为林文瑄主纂,已报县政府审定,二为林开琮编纂,尚未终编报审。现面世之本,为谁家手泽?深入探索,继而按图索骥,或可玉成其事。我以为可从以下二个方面去分析发现:
  一、据某公工作日志记载,1947年8月4日,林开琮从“通志·名宦传”中发现“民国志”的职官卷中脱漏了两个人,一是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知县谢雩,二是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县丞季光弼。他又从“通志”中发现明代督银课御史张铎、张鹏、应颢、王珉四位中有有关宁德的史实,均予摘抄,在“民国志”有关章节作了补充。
  二、探研现面世之本出自哪位前辈的手笔。范围似可缩小到林文瑄、林开琮、陈经昌、黄玉樵四位先哲。林文瑄、林开琮上文已作简介。陈经昌,字贸乘,又宇棠,一都城内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选士,授福建上杭县县丞。自“民国志”开编至1947年历经31年,均从事分纂。1937年间还荣膺“县文献委”编纂股长之职。陈宇棠思想活跃,在民国诸多文人中,他偏爱填词;民国八年秋,政府动员、扶助民众植桑养蚕,他即在西门“牛头岗(今‘地藏庵’周边)”开垦荒地,种上桑树,养起蚕,并缫了丝,终因销路不暢,半途而废;他在家设塾,教授生童;他还当起了讼师。笔者日前与区政协文史委郑贻雄先生一同拜访了陈经昌前辈的哲嗣——陈继佑先生。他年迈九十一岁,但思维清晰,谈吐从容。他叙述了父亲于民国间与人共同编纂“民国志”的一些史实,但确认现面世本非其父手笔。黄玉樵,名廷璋,乳名勤兜,八都水漈村人。生于1902年,卒于1983年。幼年攻读国学,及长就读宁德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省立第三中学和福州格致中学,奠定了良好的中西文化基础。是民国间宁德鹤场吟社及福州说诗社社员。其诗作曾得到福州大文豪陈衍的赏识。其一生任教,间于1942年,又1947至1949年受聘“文献委”工作。选定他,系因其曾协助林开琮编纂,并曾对续修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过独到的建议。我把从民间收集到的以上三人的手稿附后,通过笔迹去对照、辨识,来确定“续修志”出自谁家之手。
  研究了“民国志”编纂历史,我冒出个想法,前人为续修县志费时耗日千辛万苦,他们的功绩应得到世人肯定,所有参编者的芳名应入列“民国续修宁德县志诸人姓名”中,如此则:
  督修:沈守经,黄式苏、邵焯、徐永原、刘德馨。
  总纂:黄树荣、郑宗霖
  协纂:一、按成就:林文瑄、林开琮、陈世勋、林步瀛。
  二、按时间:陈世勋、林文瑄、林步瀛、林开琮。
  分纂:潘鸿康、陈世勋、黄光宇、林文瑄、叶开铭、郑崇膺、陈经昌、黄承志、姚贻谋。
  编务:黄廷璋
  附:林文瑄、林开琮、黄廷璋(硬笔)手稿片断(由上至下为序)。

附注

注:据山东大学关引光教授说,陈经昌系其舅公,曾听祖母谈及陈经昌曾任清京畿宛平县末任知县,辛亥革命后即解职回籍了。特备此一说。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玉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