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余生的民国续修《宁德县志》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554
颗粒名称: 劫后余生的民国续修《宁德县志》稿
分类号: K291/297.57
页数: 8
页码: 475-482
摘要: 本县的文史资料征集、撰写、编辑和出版工作受到重视,开始向社会各界人士发出征文启事。笔者即根据这份《宁德县志》,参考其他史料,写出《宁德县建置历史沿革》一文,刊载于《宁德文史资料》第一辑。民国期间的宁德县长30名,兹志已记载至11年。至此,使间断了一个多世纪的宁德县行政长官,得以全数补齐。
关键词: 地方志 宁德县

内容

这是一部编纂于民国六年,杀青后未付梓,而致佚落民间,直至建国后的“文革”大浩劫中,被“红卫兵”查抄出来,在烧毁前为笔者所抢救的《宁德县志》残稿。它的幸存,填补了原宁德县(即今宁德市蕉城区全部和周宁县大部)自清乾隆辛丑至民国丁巳的一百三十六年历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10月,正式成立政协宁德县委员会,本县的文史资料征集、撰写、编辑和出版工作受到重视,开始向社会各界人士发出征文启事。笔者即根据这份《宁德县志》,参考其他史料,写出《宁德县建置历史沿革》一文,刊载于《宁德文史资料》第一辑。编者在《后记》中作了特别提示,拟今后还将陆续整理刊出本县的历代官制、循吏、风物、大事记、山川名胜和名人轶事等。后来,由于其他原因,除在《宁德文史资料》第二辑续载《宁德县历代职官、武备、刑法的建制》和《倭寇侵入宁德和戚继光歼寇志录及其他》两篇文章外,就未能再整理发表该志书中的内容了。
  20世纪90年代初,时属宁德市(县级)建制的方志委聘请我为《宁德市志》编辑之一,负责采编卷一的“建置”和卷十八中的“政权”部份。我即根据平时积累的资料,以此志书记载为主,综合考量,补续了自清乾隆四十六年李令肇源任满(有下延二年)之后,至宣统季世的81个宁德知县名录。民国期间的宁德县长(16年6月前称知事)30名,兹志已记载至11年。其余,主要是靠查阅本地档案馆的“民国档案”来完成。至此,使间断了一个多世纪的宁德县行政长官,得以全数补齐。
  二
  这部志书,是原宁德一代知识精英,呕心沥血,付出辛勤劳动所获取的重要成果。不说民间采访、资料搜集、调查研究和构思谋篇,需要大量工夫,就是这洋洋数十万言,用楷书誊写一遍,也颇费时日。
  从《序言》看,这次修志,是按照《福建通志》总纂陈石遗先生设定的体例编写,比较规范,具有提纲挈领、条目分明、不简不烦之利,而无偏颇箝束之弊。自然,其容量也远超前志。今特将尚存8册11卷内容,作一简介。
  卷之一,疆域沿革志。内有历代(分唐、虞、夏、商、周、秦、汉、东汉、三国吴、晋、南北宋、齐、梁、陈、隋、唐、五代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元、明、清、民国),统部(县所隶),郡州府(县所属),县境(面积、周至、地界)等。
  卷之二,纬候表(略)
  卷之三,大事志(灾祥附)。宁德县的大事,宋建炎元年(南宋高宗,公元1127年)前已渺无征考,有记载者则从建炎二年起,分宋、元、明、清和民国初期的大事(含灾祥)共112条。
  卷之,循吏传,实际上是为宁德县历任官吏中颇有政绩的人歌功颂德,书写小传,共91篇(内知县45篇、县丞10篇、教谕11篇、训导11篇、主簿6篇、县尉1篇、典史2篇,游击5篇)
  卷之十三,职官志。历代官制(分宋、元、明、清和民国初期宁德县官员的编制)。
  职官表。按朝代、年号依次记载宁德县知县(元朝改称县尹,民国初期改称知事)、县丞、主簿、县尉(明后改称典史)、教谕(元始)、训导(明始)、巡检(明始)、典史(即宋、元之县尉,民国初期之管狱员和承审员)姓名、籍贯、出身、任期等。
  明置河泊所所官、税课局大使、阴阳学、医学;清置武官游击、守备、千总、把总等名录。
  卷之十六,武备志。县有营讯,分县城专防和各地分防寨。有漳湾、东墙、河西、周墩四个分防寨,寿宁县汛步守(该县武备归宁德营汛),小箭道,三县寨和南门外、东墙寨、闽坑寨三个土堡,以及南靖关、三都营房等都有详细记载地点、兵舍、委员名额、驻扎兵力、武器装备、官兵工资等。
  清光绪甲申(公元1884年)中法战争。法国主力舰队于福州马尾港击沉我福建水师兵船七艘,闽海局势紧张。宁德县城在明伦堂组织团练、斗帽岛组织渔团进行防卫。到光绪三十四年,宁德县开始有警察组织。民国肇基,增加水上警察队伍,有警备队、乡团、保安会、保卫团、清乡公所等。
  卷之十九,刑法志,宁德所用之刑法,清代以前,不必征矣,民国开始,其机制可得而言焉。
  初等检察厅。宁德尚未设立其检察长职权,暂由知事兼充。
  初等审判厅。宁德未设专厅,民国六年沈令守经改建衙署,附设法庭于公署大堂左边。所有民刑案件由福建高等厅委派承审员审理,仍驻县署。
  拘留所。县署从前区分两处,称为班管。一在大堂左边;一在头门右边。民国六年沈令守经改建衙署,移设署右旧米仓基址,周围土墙,内分两大间。外住看守丁役,名为看守所;凡拘役及未经判决诸人犯皆系焉。
  监狱。在县署仪门内右边,民国六年修理衙署仍前旧狱,分别改良。
  卷之,选举志(分上下)。这里的选举志是封建社会里,以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入选者,其姓名、籍贯、时间、科目等,记载较详。内分:
  宋朝:有进士120名,举人33名(其中武举正奏名32名,武举特奏名1名),其他33名(礼部奏名一名,太学释褐1名,太学舍选7名,童子举4名,漕举5名,荐辟5名,明经5名,孝廉1名,科目无考4名)
  元朝:有进士4名,乡举5名,荐辟3名。
  明朝:有进士22名,举人62名,乡贡185名。
  清朝:有进士5名,举人47名,贡生248名,选士17名,武举9名。
  卷之二十一,礼俗志。主要记述乡饮酒礼、跻堂祝寿礼和冠婚丧祭礼,然后是民间习俗,重要节日,如农历正月元旦,二月二拜土地神,三月二郊游,四月八佛节,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日曝书节,七月七掬井与乞巧,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登高饮,十月十五水官诞辰节,十一月冬至节,十二月修涤屋宇等。
  卷之二十二,惠政志。记载政府开办公益事业,突出积谷防饥,开仓济民。其时,有以各种形式建立的粮储,如常平仓、社仓、滞留仓、义仓。各地还有不同的仓名,像城关太平仓,二都永丰仓等。对宁德的育婴堂、救生局、宁德会馆等,记载也较详。
  卷之二十三,祠祀志。以记载三庙(文庙、武庙和城隍庙)为主,突出“崇文尚武”思想。尤其是对文庙春、秋二祀的时间(月用仲,日用上丁)、仪式、配祀人名、器具、祭品、音乐、伬艺、唱词等都有明确规定。
  三
  今日能留下这一志书的部份卷帙,首先应归功于原保存者。笔者不过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并在别人的帮助下,将其拣回而已。
  1966年8月,“文革”运动的红卫兵“造反”和破“四旧”正趋白热化。由于无政府主义思潮高涨,宁德的党政机关陷入半瘫痪状态。这时,我奉命抽到县“文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五·一六』通知和党的『十六条』决定这两个作为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及“红卫兵”串联的接待等。有一天,我下到蕉城中南街道了解情况,于后面的一间大屋里看到由“红卫兵”抄家来的书籍、图画、族谱、小艺术品和戏班里的龙袍、道具等大量东西堆放在地上,要送去焚烧,发现其中有好几本民国续修《宁德县志》誊写本,就随手拣起,在旁的驻街工作组(当时叫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组长陈铭同志即去找了两张报纸包好走出来。这在当时是要冒风险的,而我也已做好思想准备。要是碰上“红卫兵”来阻拦,就说我是县“文革”办的,要查阅民国资料,陈铭是县委组织部下来驻点,可以证明。
  后来,“文革”形势,一日紧似一日,原来的工作秩序已被打破,我也回到原“审干”办搞外调去了。回来时,宁德街口设关卡、筑工事,武斗紧张,连机关宿舍都没进,就避到乡下老家去。
  据回忆,这志书有13册(卷数无印象)均放在我所住的原中共宁德县委机关宿舍里,即今前林路蔡威纪念馆正屋左边前廊庑大间。此次到濂坑老家回避城关武斗锋芒期约有七个月时间,该房曾被他人借住过。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有遗失5册,内4册是“文征”和“列女”卷各上下册,是我在濂坑时交代胞弟从机关宿舍取回,放在濂坑我叔叔家里被人拿去看后没送还,另1册是何卷、何人拿去就不清楚了。
  四
  这部志书,从组织采编到杀青写序,历时一十五载。后却因故,未能付梓,岂不可惜。编写经过,今能看到文字根据的只有民国十九年宁德县长邵焯为兹志写的《序》,和民国二十七年邑人郑谟光为《周墩区志》写的《引》两篇文章。但二者虽瑜犹有瑕,结合来看,可以瑜瑕互补。兹志《序》曰:“乙卯之秋,前县令乐清黄君式苏议续修……。”按民国乙卯为四年,正文记载,时为沈君守经知事的到任时间,而非黄君式苏,黄是七年八月继沈任,故序言与正文有矛盾。《周墩区志》的《引》中说:“十二年五月……续聘孝廉郑守堪为总纂,奉上聘金及志稿至省,郑先生却以孱弱,转托福州举人林步瀛假榕南学校代庖。”这里,应该说明委林步瀛以协纂,后改总纂,也即“临阵换帅”的原因。
  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中华民国。因政治易制,官职更名,各地议倡修地方志。兹志即缘自民国四年,浙东名士、素具史才的沈公到任后,开始熟悉县情,物色人才和组织修志局,聘任邑绅黄承志等为局董。民国六年六月,有宁藉前清进士,时为国会参议院议员的黄树荣先生,因国会被军阀逼迫解散而赋闲,则返梓办学时,被聘为修志总纂,召开局董会议,决定兹志应步《福建通志》后尘,按陈石遗先生所设定的志书规范进行,并把编写的下限时间定在当年。下置分纂,根据门类,作出分工,各路同仁,深入民间采访。
  民国八年十月,恢复国会,黄树荣先生回京复职,事未告蒇。临行虽嘱同仁继续努力,却进展缓慢,直至民国十二年他去世前仍未接志稿。是年,有宁籍道署议员郑谟光面请道尹饬县转局,速成志书,才开会续聘郑宗霖为总纂。不幸,这时郑崇膺又已作古,把其分担的门类归并到林文瑄先生身上。民国十八年,稿件汇齐,送往会垣林鼎燮协纂案前,由其取舍,辑成斯篇。民国十九年十月,宁德县县长邵焯离任前,还写了《序》。人们以为邑志告竣有日,欣慰奚如。岂知时间延宕,变数颇多。《通志》出版,兹志搁浅。
  今笔者对该志稿还有两点未搞明白。其一,民国十九年县长邵焯在志《序》中写就的主、协纂名单,后来为何又被另笔所圈改。更难理解的是,随附修志诸人姓名中,竟有民国26年12月才出任宁德县长的徐永原为督修,这只能说明该名单在徐的任上被改动过,意在有利出书,而又未遂。其二,稿本的来历。首先考虑的是杀青送审稿,有资格保存此稿者,只有当时的主、协纂两个人。这两人中,主纂林步瀛(又名林鼎燮)是临时聘请的,又不住在宁德,唯有协纂邑人林文瑄才是真正的编纂者,可以保存。故笔者在写作本文前,采访过林文瑄先生的孙子、年届七旬的林坦。据林坦称,祖父于建国前去世时确有遗下一套民国续修《宁德县志》稿,内有24门(卷),尤其是宁德的农、林、渔记载较详,但在建国初由父亲林国章手上交给城关公安派出所了,此事在我思想上,印象有二:一是志稿交出后,他去派出所看见仍放在办公室里,大热天还被人当枕头用,回家有念乎过,我们都听见;二是1959年我父亲在宁德中学(今宁一中)教俄文课时,有一天,学校人秘干部毕可富找他谈话,查问我家保存民国续修《宁德县志》稿本的事,父亲对他说前几年已交给派出所了。他回家讲过此事,故我记忆很清楚。
  上面的时代大背景,已为笔者所亲历过。建国初期,党的政治运动,声势浩大。对封建和民国的东西,大有摧枯拉朽之势。由于威慑作用,像林某这样的乡绅之家,因惧怕把旧物交给政府是很正常的。1958年11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宁德县档案馆时,曾开办过一期培训班,由专职档案员传教档案基本知识和业务管理,受训对象为县直机关、学校的办公室人员,回去的任务是搜集建国前后的文书档案和有关资料,按规定整理归档。时为宁德中学人秘干部的毕可富同志是在受训之列,返校找林国章老师谈话,查问志稿,合符情理。这里可以值得庆幸的是,当时既然重视此事,开始着手调查这部志书,倒有被收回保存的可能。问题是此时已离建国多年,该志稿有无损坏,或者收存在什么地方,今已无当事人可查。
  此由看来,今笔者的收存本,并非当年的杀青送审稿,那就有自留底稿的可能了。存此者,当属县修志局的黄承志,因他是实际做事的局董。民国期间,这位成功的儒商,拥有城关“德顺”埠头和三都、漳湾等地的“黄日记号”与“黄月记号”鱼行多家。民国11年成立宁德县商会,他被公推为会长起,直连任至28年9月去世止。建国后,宁德县实行渔区“土改”,将其当作“海霸天”来批判。故“文革”中抄家,在所难免,况且他家又在中南街区内。即使这样,今仍不足以证明该志稿就是来自黄家。因缺事证,有待查考。
  五
  这一手写稿,当下已成珍本。它的保存,无疑是对今人了解和研究宁德历史有利。尤其续修的部分,“存史”价值更高。但从另一方面看,它又毕竟是个未成品,错漏不少,故引用时应加注意。如以志录宋朝宁德知县为例,清乾隆版《宁德县志》有60名,而兹志稿仅录37名,不完整。又如,清乾隆版《宁德县志》载:林魁,字元长,一都人,明永乐二十一年癸卯科举人,官江西赣州知县,升广东肇庆府。兹志稿将其错写成明永乐二十年癸卯科举人,为笔误。再如,清乾隆版《宁德县志》载:西门外“英惠庙”,祀陈太尉香火。条未援引《罗源县志》称:……陈太尉年十八,能凌空冲举,一息数十里,以功封太尉,殁亦为神,兹志稿把一息数“十”里,错写成一息数“千”里。一字之差,相去甚远。同时,还有些是年号或时序不对,容易发现。例一:兹志稿记载明正德三十五年丙辰,倭寇从罗源来焚掠而去。按明正德仅十六年,经核对丙辰系明嘉靖三十五年事误。例二:兹志稿记载保卫团,民国八年(疑为三年误)札饬举办,城乡计分五区,每区设团董一人,保董人数视区域之大小,四至十人不等。后因发现乡区团董不谙法律、滥用职权,至民国六年下令停办。时序倒置,显然有错。略举数例,以供参考。
  说到这里,还得告诉大家一点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笔者曾在宁德县文化馆图书室看过兹志同一手写本的其他卷帙。迄今过去三十多年了,为写本文,再去查阅时,却荡然无存。记得当时馆址在成德境弄“埠头”陈氏祠堂,已从图书管理员陈蔚新老师手上借出翻阅过,内容属于农、林、渔门类(卷),与我收藏的志稿,不仅纸张相同,连文字也和《选举志》一样(收藏本有两种字体,《选举志》上下册一种,其余是另一种)。并问过有几册,回答七册。今蔚新师已归道山,兹志稿也已不存,此事无考。
  再者,建国初期由林国章老师交给城关公安派出所的那套民国续修《宁德县志》杀青稿,经调查有可能收藏此稿的今宁德市、区两级档案馆,和区公安分局档案室与宁一中图书馆(含资料室),均无所获,暂可存疑。
  六
  前贤用名多,有名、有字又有号,字中还有谐音字。兹志《序》中用字,而民国续修《宁德县志》诸人姓名中又用名,不知底细的人,很难读懂,今特将能知道的有关人员名和字简介如下,提供阅读参考。
  沈守经浙江温州人,民国4年10月至民国7年7月任宁德县知事。
  黄式苏浙江乐清人,民国7年8月至民国11年10月任宁德县知事。
  邵焯浙江兰溪人,民国16年11月至民国18年10月任宁德县县长。民国24年9月至民国25年1月再任宁德县县长,后因病出缺。
  徐永原浙江兰溪人,民国26年12月至民国28年12月任宁德县县长。
  黄树荣宁德石桥人,(1863-1923),又名有浚,字作敷,表伯樵,又作柏樵,清光绪乙未科进士,授户部江南司主事,曾任广东省茂名知县,民国初任国会议员。
  郑宗霖宁德霍童人,(1874-1950),字侪骥,又字守堪,号少甘,筱甘,晚号“蝉窝老人”。清季举人,曾任江西省东乡知县,民国初考取第一届知事。
  林步瀛福州人,字鼎燮,号研斋。清季举人。民国初浙江盐知事,后从事于福建女师等中、高校教学工作,与郑宗霖有同年之谊。
  林文瑄宁德人,(1883-1946),字圭甫,号痴虎,清季拔贡,授文林郎,浙江省补用县丞,曾就教于宁德莲峰书院,民国间任宁德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长
  陈世勋宁德人,字铭石,清季拔贡,曾任直隶州分州纂修,历充本邑勤学所所长
  叶开铭宁德人,字鼎侯,清季副贡,民国初存记知事
  郑崇膺宁德人,字简卿,清季优贡,广东省补用县丞,福宁商捐局局长
  陈经昌宁德人,字贸乘,又字禹棠,由增贡考选巡检,民国初署上杭县丞,分纂乡士志
  黄承志宁德人,(1878-1939),字敬良,号笃夫,清季贡生,民国初存记知事,曾任宁德县商会会长,为宁德县修志局局董
  此外,在列的分纂人员,还有潘鸿康、姚贻谋二人的身份暂不清楚。再从志稿眉批:“本届同仁,另行列入”看,为此志书服务的还有许多人,因无记载,也不知道。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致纯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