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筛坪旧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536
颗粒名称: 米筛坪旧事
分类号: K269.5
页数: 2
页码: 428-429
摘要: 上了年纪的宁德城区居民,不会忘记八年抗战期间日机轰炸,群众疏散的经历。自1938年9月,日机轰炸三都岛之日起,宁德县国民政府在城区做出了一些防范措施,以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如1939年8月,拆除城墙,便于空袭疏散。白天不许穿白衫上街,夜间实行灯火管制。中小学改为半日制,上午7点上课,9点放学。1940年5月,在镜台山设置警报台等等。警报台接到省城方面发来的日机入境的通知,就拉响报警器,声如汽笛,响彻蕉城,并规定:三短声是预备,两短声是紧急,一长声是解除。同时在城区各道路巷弄的墙上,钉着带箭头、写有“由此疏散”字样的木牌。群众听到警报声,就从城区疏散到城郊的村庄寺庙,深山密林。本文专述一处疏散点——米筛坪。
关键词: 民国 宁德县 抗日战争

内容

上了年纪的宁德城区居民,不会忘记八年抗战期间日机轰炸,群众疏散的经历。自1938年9月,日机轰炸三都岛之日起,宁德县国民政府在城区做出了一些防范措施,以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如1939年8月,拆除城墙,便于空袭疏散。白天不许穿白衫上街,夜间实行灯火管制。中小学改为半日制,上午7点上课,9点放学。1940年5月,在镜台山设置警报台等等。警报台接到省城方面发来的日机入境的通知,就拉响报警器,声如汽笛,响彻蕉城,并规定:三短声是预备,两短声是紧急,一长声是解除。同时在城区各道路巷弄的墙上,钉着带箭头、写有“由此疏散”字样的木牌。群众听到警报声,就从城区疏散到城郊的村庄寺庙,深山密林。本文专述一处疏散点——米筛坪。
  米筛坪,因传说古有米谷纷纷飘落到此坪地而得名,距城西北2公里,方圆七八百米。米筛坪冈面积有10多亩,四周多是芒草丛林;其东北山坡间,有广福禅寺、米筛坪村,都可供人们躲藏隐蔽。人们站在米筛坪冈,远望东南方(宁德城区),可以发现从罗源方向、城东海面前来的日军。远望东北方(烟亭等地),可以发现西陂塘方向的敌情。这两路如有日军进犯米筛坪,人们有充足的时间从米筛坪往后撤,经老鼠峡到达院后村的溪里自然村……。由于米筛坪有如此独特的地理环境,因此每天天一亮,城区就有居民携儿带女,疏散到米筛坪;放学的学生,身背书包直奔米筛坪。原只有樵者涉足的米筛坪,一下子聚集几百号人,显得“热闹”起来。但是每当人们看到日机向三都岛上、宁德城区投掷炸弹,火光冲天之时,莫不心如刀割,怒火填膺。待到日机离境,警报台发出解除信号,人们心急火燎,飞奔下山,有的人一路哭回。
  1945年5月22日,日军第23混成旅旅团长乔木率部北撤浙江,途经宁德,来到涵道溪下游名叫渡船头的渡口(即今104国道宁德大桥处)。
  摆渡人听说日军到了单石碑村,早就弃船而逃了。这一天是农历四月十一日,因前段时间春雨连绵,溪水高涨,致使日军和被抓来当挑夫的广东人、闽南人共300余人,无法过渡,急得团团转。日军从望远镜中突然发现米筛坪一带,人影攒动,经过一阵“叽哩哇啦”之后,立即转身,从瓮窑村后的桥头山爬上去,一路鸣枪壮胆,向米筛坪迫进。聚集在米筛坪一带的人们,早已后撤。日军到达广福寺时,忽与一支“中央兵”(当时群众对国民党军队的称呼)相遇。这支“中央兵”是由白鹤岭抄小路直扑米筛坪的。两军相遇,枪声大作,从中午直到下午,“中央兵”居高临下,迫使日军撤退。日军撤退时,放火焚烧瓮窑村民房(那时瓮窑只有几座民房)。交战中,许多挑夫趁机逃跑,当时群众张佬登等2人被日军枪杀,日军也被“中央兵”打死2人。(据史料记载:乔木部途经宁德沿途烧杀奸淫,计杀平民73人,捉561人,烧毁民房158座,财产损失近亿元法币。)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订投降书。9月3日上午9时,宁德镜台山警报长鸣,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此后,光临米筛坪的,仍然只是砍柴采薪人。
  本文部分资料由南漈路马绪慈,瓮窑村蓝春财、冯德凑提供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澍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