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县民国时期的三次大兵过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518
颗粒名称: 宁德县民国时期的三次大兵过境
分类号: E296
页数: 8
页码: 391-398
摘要: 宁德县人说的“大兵过境”,指称大量军队从本县经过的事件。民国时期,宁德县历经三次溃退大兵的过境,他们挟败绩后怨恃兵器余威,大肆烧杀掳掠,给本县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第一次是东南五省联军第四方面军总司令、福建军务督理周荫人的部队二个旅和一个团约计三万人,从1926年12月9日至15日,历时7天。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东路军攻入福建。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系统的福建周荫人部队仓皇溃退。霍参谋率董孝标的福建陆军第二旅和蒋起凤的福建陆军第一补充旅及王云岳的督署卫队团取道宁德,北上浙江。十二月八日,农历丙寅年十一月初四,宁德城关频传周督军“大兵”已抵达罗源县城,不久将经宁德赴浙江。
关键词: 宁德县 民国 军事

内容

宁德县人说的“大兵过境”,指称大量军队从本县经过的事件。民国时期,宁德县历经三次溃退大兵的过境,他们挟败绩后怨恃兵器余威,大肆烧杀掳掠,给本县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第一次是东南五省联军第四方面军总司令、福建军务督理周荫人(人们称之为“周督军”)的部队二个旅和一个团约计三万人,从1926年12月9日至15日,历时7天。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以下简称“国军”)出师北伐,东路军攻入福建。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系统的福建周荫人部队仓皇溃退。霍参谋率董孝标的福建陆军第二旅和蒋起凤的福建陆军第一补充旅及王云岳的督署卫队团取道宁德,北上浙江。
  十二月八日,农历丙寅年十一月初四,宁德城关频传周督军“大兵”已抵达罗源县城,不久将经宁德赴浙江。消息传来,人心惶惶,人们争相抢购粮食、食盐、咸鱼、煤油;富有人家携带贵重财物,纷纷举家出逃;一般家庭的年轻妇女也躲入了农村;山上寺、观挤满了避难的人群。学校停课,教员和寄宿学生大多回乡暂避。
  九日,雨雪霏霏,阴寒逼人。商店关门,小商贩不上街,街道上偶有行人匆匆走过,好象穷凶极恶的大兵就紧随在身后似的。人们窝在家里,在惶恐和无助中等待。午后,终于有二千多名周兵沿白鹤岭纷纷而下,不久即漫入城中。那个时候宁德城关很小,城墙内东西约三里地,南北也不过五里地。因为天寒地冻,城内稍为宽敞的房屋,几乎都住进了大兵。城外周边的乡村也都驻了兵。
  十日。又有大量周兵从白鹤岭涌入县城。近午,有十多名周兵来到县第一高等小学校(原址即今宁十中)“号房”,留校看管学校的彩轩和另一名教师壮着胆子上前要求说:“这里是学校,驻有很多乡下来的寄宿的学生,一时不便遣散,请移驻别处。”副官说:“这次兵来得多,其他地方都已住满,我们只不过暂住一、二天就要出发了,校具财产自当保管无虞。”说着竟板起了脸,采轩他们吓得不敢再说什么。于是,和尚未来得及撤离的师、生拎起其实早就整备好了的行囊,匆匆离校。午后,周兵把教室、宿舍都住满了。
  十一日。晚间,周兵开始拉夫,本来白天避在周围山上,因为晚上冻得难耐,摸黑回房避寒和拿食物的青壮年被抓走了不少。社会名流林圭甫先生举家乘黑夜渡船避向三都岛。
  十二日午后,王云岳卫队团和其他部队的人马又一拥而至。王团比董、蒋旅更凶悍,一时,城内外拉夫,开箱、撬柜、破仓门掠财物、粮食行为越发暴虐。前天原驻扎在城内外的部份周兵开始向七都、金垂村方向移动。周兵所过乡村的粮食、家禽、畜被劫掠一空。濂坑、增坂、六都、三屿等部份沿海村民,农渔兼作,这时小船派上了用场,不少人家把粮食、衣被搬上船,停泊在海面来避免兵祸。
  十五日。三万余名周兵陆续渡过八都、金垂村,从南埔(今属福安县)向福安、霞浦县方向进发,退浙江与孙传芳残部会合。
  周兵洗劫了宁德后,前脚刚走,后面接踵开演了军队拉锯闹剧。
  十六日。海军和早在四年前被驱逐出福建的原督军李厚基分别传来电信,说要派兵追逐周兵。
  十七日,海军陆战队一千多人登陆县城,驻守宁德,数日后悉数退出,接着,打着李厚基旗号的部队一千多人,经飞鸾从南门进驻县城,数日后也悉数退出。
  十二月底,数百名从上路(洋中、虎贝一带)而下,不知归谁统属,宁德人称之为“不正式军队”的官兵进驻县城。
  1927年1月5日,海军陆战队又登陆进驻宁德。晚上,两支部队各派出官兵上街示威性地巡逻,剑张弩拔,吓得市民躲在家里大气都不敢出。次日,那支“不正式军队”撤出。至此,宁德县才算渡过了一场兵劫,抚平烽烟,恢复平静。
  第二次是日本侵略军过境。提起日寇,宁德人无不恨得咬牙切齿。明朝开国以来,日寇第二次侵犯中国,八闽大地上第一次遭受日寇蹂躏的事件就发生在宁德县。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1372)六月二十二日,日寇攻陷宁德县城,烧杀掠夺,以至十室九空,消息传开,朝野震动,朱元璋亲自过问。此事被郑重地记录入《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中。自此至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数十次屠城,掠劫人口、粮食、财物,罪行累累,馨竹难书。
  日寇于1937年7月7日在芦沟桥打响全面侵略中国的第一枪,狂妄宣称三个月内征报中国,铁蹄到处,中国人民陷入深重的战争灾难。中国军民浴血抗战,给日寇以沉重打击。1945年,日寇四面楚歌。驻在福州地区的独立混成第六十二旅团旅团长长岭喜一率5个步兵大队、野战炮队,沿闽东傍海山路向浙江方向撤退。
  5月22日,宁德县城内街巷中突然响起急切的报警锣声,报警人敲着锣边跑边吼,告诉大家日寇可能将在这二、三天经过宁德,要民众准备疏散,保家卫国。顿时,城内慌乱起来,各各准备避向山上、农村。
  5月25日(农历四月十四日)午后,城关白鹤岭头突然传来“嗵嗵嗵”三声炮响,接着是一阵枪声,只见沿岭道漫下大批日寇。一些还在观望而没有出城的人们也急起来,四散逃出县城。倒有一个外号叫“六六”,四十多岁,家住八仙街池头坪(今锦福城“金泰商场”)的汉子,因为上午蒸的发糕没有卖完,舍不得丢弃,竟然懵了头,挑着放在“新桥头”(今“锦福城”),让匆匆出城的人购买,被日寇逮个正着,发糕被抢去吃了,人也被拉夫,从此了无踪影。学前街一位姓郑的屠夫,在慌乱中找不到地方存放还没有售完的猪肉,忙来忙去,日寇已经破门而入,猪肉被搜出,人也被绑在柱子上,用水烟壶的水灌入眼晴,房子被放了一把火,烧个精光。致使郑屠夫双目失明,愤恨交加,不久就死了。
  日寇在县城待了两天(一说三天),然后一部份取道单石碑、六都、七都,径往八都村。一部份则从单石碑拐道金涵、廷坪,出琼堂,往八都。当时城内有些人躲在廷坪的后山坡上。日寇人马从坡崖下经过,大家吓得大气都不敢出。有个妇女抱着婴儿也存身这里,婴儿偏偏在这时要啼哭,母亲连忙把奶头塞进他的嘴巴,孩子堵得慌,憋红了脸,踢着小腿,要破口大啼,母亲为了不使日寇发现大家躲在这里,毅然用手封严儿子的口,孩子虽然憋死了,但大家却因此得救了,至今人们说起日寇过境,还念念不忘这位舍已救人壮烈而悲情的母亲。
  日寇大队人马到达八都村。这里这时已是一座空村,面前横亘着一条宽阔湍急的河流,沿岸找不到船。日寇只好在村里驻扎下来,役使民夫从村里搬来木头、房门、店门板,在“米砂潭”上搭设便桥。日寇一住三、四天,趁机把八都村搜括了个底朝天,还在“过溪坂”农地上驰马取乐。便桥刚刚架成,突然从不远处山头向这里打来数阵炮弹,原来追逐的国军已迫近。日寇紧急集合过河,仓促间还丢弃了水壶、象牙章等物品。但断后的日寇并不忘向八都村炮击燃烧弹,上村民房被击中,引发了熊熊大火。
  日寇4000多人在宁德过境虽然只有短短几天,但洗劫宁德,造成重大损失。据《福建省情资料库》记载:“1945年5月,日本侵略军由福建向浙江逃窜,在宁德蕉城一带杀死无辜56人,捉走560人(其中妇女42人),烧毁房子146座。”
  日寇进城过村搜括财物、粮食,连家中禽畜都不放过。那时宁德农家和部分市民家中圈养着毛猪。日寇把猪杀死,往猪身上刺个窟窿,插入管子,从里吹气,等到皮与肉分离,即撕下皮,剁去头和四肢,扒下内脏,把肉放在火上烤着吃。吃不完的禽、畜到处扔。日寇撤后,人们回城。这时已是初夏,只闻得奇臭熏人,到处是禽、畜的内脏、皮毛和抛弃的臭肉。
  据传,城里有人在清扫日寇劫后的废弃物时,发现了一把带鞘的剑,经过辨认,是蔡家的祖传宝剑。那时的人很厚道,把它送还了蔡家。原来是,蔡家人匆促避难,没有带走平时深藏着的传家宝剑,让日寇搜括到,但那些“蠢猪”不识宝,把它丢弃了,这才使得“完璧归赵”。
  宁德人民富有光荣的斗争传统,在日寇大军压境的恶劣形势下,仍然威武不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斗争。
  一天,从下宅园村口踉踉跄跄地走出一个肩挂长枪腰挎马刀的日寇,走着走着竟离开大道,踩田塍趟水田,兜塔山村前沿向古溪村走来。当时塔山、古溪村没有驻扎日寇部队,但这里离城近,部分村民也出外躲难了。这名日寇踉踉跄跄,从古溪下厝来到大街。这时,街上休市,店门紧闭,没有行人。有几名本来躲在家里的小孩发现了,陆续走出来,远远好奇地蹑脚跟着。日寇来到大街中,撑着醉眼茫然四顾了一阵,爬上水粉店门前的大青石,站在上面,操日语叽哩呱啦地吼叫起来,吓得小孩们四处逃散。这时有几名男人闻声探头探脑地观察了一阵,两两商量了一下,贴着墙围了上来,一些来村里避难的南门人闻讯也围了上来。恰巧这时,日寇在县城烧房子发出的冲天火焰,被村民远远看到了,他们可都窝着一肚子的气。
  日寇见来了人更来劲,戳指人群,吼得更欢了。这时,村民陈细妹挟着一把护身用的“铁尺”和陈佬嫩以及县城学前街吴厝里一位姓黄的古溪村人的女婿,分别蹑到日寇身后,猝然出手把日寇卸了肩。人们一拥而上,拳腿交加,日寇一下子瘫在地上,只剩下了出气的份儿。大家顾虑引来日寇的报复,匆匆商量了一下,就由几名年轻人用二根木棍把日寇架到后山坪(今宁德师专大院后面的山坡)上,扔进前几年挖的准备抗击日寇进犯用的战壕里。有个叫林耳聋的又搬起一块大石头,气狠狠地砸下壕沟,日本兵一声惨叫后就没了声音。大家草草堆土掩埋了他。这名为奴役蹂躏中国人民而亡命出国的日本兵,最终被抛尸异乡。至今人们路过,还在指说,有一名罪恶的日寇被消灭在这里。
  日寇驻扎七都村时,也遭到了村民的严厉打击,丢下生命,悻悻而去。
  第三次大兵过境从1949年5月20日至7月中旬,历时近二个月。人民解放军在1948年9月至1949月1月连续成功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4月21日,横渡长江,23日攻克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接着许多大城市和广大地区相继解放,国军节节败退,溃军南下。
  宁德局处东南沿海一隅,战火历史上极少漫延到这里。但战争对战区外经济、文化生活的影响,却也是深刻的,尤其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人民深受其害。1949年4月21日,即农历已丑年三月二十四日,谷价百斤早晨17万元,中午24万元,晚间28万元。市面上鱼鲜食物腾贵,一般市民不敢问津。第二天谷价早晨30万元,中午翻一番,达到60万元,傍晚时再次翻番,飞涨到120万元,而且金圆券从早晨开始被拒用。市面上只能用银元、黄金进行交易,但它们的“身份”都不如“米单”尊贵。“米单”成了一时抢手物。市场、排摊完全停市,商店无形休业,形同过年。宁德县境内七山二水一分田,本来就是缺粮县,这时又值青黄不接时节,粮食危机日陷恶化。就在这时十三万多国军溃败途经宁德,掠夺粮食、财物,抓夫拉壮丁,使宁德人民雪上加霜,深陷痛苦。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日,即农历四月二十三日,美式装备,肩扛“卡宾枪”的国军第74军一万三千多人从赤溪等地入境,沿霍童溪南下陆续抵达县城。军长劳冠英驻社会服务处(原址即今“二月花商场”)。其他官兵散住县城及周边的古溪、溪口等乡村。74军前身是整编74师,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1947年5月,在山东孟良崮战役中,师长张灵甫被击毙。战役后重组建成74军。淮海战役中,该军又受到重创。战役后再次重建,劳冠英中将出任军长,下辖第51、57、58三个师。解放军渡过长江后,74军从浙江丽水地区向福建撤退,受命协同保卫福州,负责福州北侧的守备任务。74军一抵宁德,即与县政府和商会议定:驻宁德期间每天供应饷粮大米180担。这天,官兵倒是持有崭新锃亮的“船番”(宁德人把银元称为“番钱”。“船番”是国民政府发行的一种“番钱”,正面嵌蒋介石头像,背面嵌一艘帆船)在街市上购物,因此市面正常营业。入夜,军方上街巡逻,市民可就只能窝在家里,不敢轻易外出了。第二天,劳冠英率74军前头部队撤离,但后续部队和独立第36师、104军(106军?)、88军等部队相继接踵蜂拥而来,县城和霍童溪沿线以至往飞鸾的沿途村子都挤满了官兵。城内吴名嵩家,房子不大,前后驻兵两次,第一次五十余人,把前、后厅都塞满了,驻了五天,第二次十八人,驻了三天。县政府、商会和沿途乡、村长要筹集粮食、马草、木柴供应,要安排住宿,有的地方还要安排船只渡兵,各忙得焦头烂额。
  二十三日。城内外保安状况开始恶化,各种不祥消息不断涌来,折磨着民众。城内各学校紧急停课,遣散师生。宁德县立初级中学初三学生毕业考暂定推迟进行。旋即各学校都驻进了部队。
  二十四日,军方分别在县城北门外和大桥头(今104国道金涵大桥边)设立岗哨,对来往行人进行身份盘查,消息传开,一时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当夜,四条运兵木帆船分别停靠熨斗、田螺村(今属漳湾镇仓西村),官兵上岸后肆意扰掠,妇女号哭不已。
  二十五日。八都村驻兵要乡公所增加船只在金垂、八都渡渡兵。由此,乡公所派出队兵于二十六日凌晨赶到云淡岛,要求云淡村立即派出五条船,下汐村三条船。
  八都、金垂渡连日昼夜渡兵过河南下。五月三十日即农历五月初三日,渡兵稍稀。六月九日后,又有一拨官兵涌来,又增加船只过渡,直至十五日基本渡完。
  过境部队中不时夹杂着马队,多时有成百匹,是辎重队伍,驮着装备、军需品,也有的驮官长和女人。进城后马队驻南、北体育场等一些地方。
  过境部队陆续攀上白鹤岭、二都岚口岭、飞鸾油车岭,继续向福州方向进发,最后留驻下一个团,直到八月初才撤走。十多天后,宁德县解放。
  这次十三万大兵过境,为时二个多月,沿途乡村被折腾得一片狼藉。其中已知的有七都、六都、濂坑、井上、野猫〓(今金涵乡上〓村)、郑岐等村损失浩大。在溃兵中,八十八军最为野蛮。六都村有一个村民怕被拉夫,跳墙逃跑,被抓住后枪毙示众。城内观音弄蔡家全家外避,大门被捅开,驻进官兵后,值钱的东西都被掠走,很多家俱被劈碎当木柴烧。有一队兵已经在七都村驻扎下来,又回头跑到八都乡,再去勒索饷银。八都村地处霍童溪入海口,水陆交通便利,是货物集散地,平日商、客船云集,市面繁荣。大兵过境的日子里,码头断了往来船只,商店休业,农、渔货物断档,市面一片萧杀。县城内百业停顿。米厂、米店关门,无处可以购买到大米、杂粮、副食品和毛巾、肥皂、火柴等日常生活用品。公教人员停发工资,这些靠微薄的工薪养家度生的人群陷入了生存困境。
  这次大兵过境,客观而论,城内保安状况稍好,离城越远,村子越小,受到的骚扰越大。以亲历者的话来说,可能城里驻有长官,这些长官要留一点面子。1937年7月7日,率团在芦沟桥打响抵御日寇全面侵华战争第一枪的现独立36师师长吉星文就曾屈尊登门拜访当时的社会名流,向他们示好。驻在西门吴名嵩家的军人撤离时,也曾向吴家人道声“再见”。军方为了安抚民众,也曾派出纠察队维持治安。如北门外一户人家的毛猪被几个兵痞强抢宰杀,被纠察队发现后,把为首的兵痞枪毙,还把猪肉退还了这户人家。最后留驻下来的那个团,一天接到民众哭诉:南门有个妇女被强奸了,团长官表示要查办。第二天,全团人员集中,列队让那个妇女辩认,指认后,那名士兵被当场捆绑起来,随即枪毙了,随后,团部写了布告贴上大街,宣布他的罪行和惩处结果,招来很多民众围观。
  增坂村是临海大村,大兵进村满以为能捞到一把。这时,村国民小学校长李肇馥出面周旋,他能说会道,安排官兵住宿,又筹集了十多担薯米(西陂塘未围成前,该村农业以种植甘薯为主)和一些海鲜犒军,可能是大兵看到增坂村并不富裕,村民连大米都吃不上,所以倒也没有多大骚扰。
  一些乡村对过境大兵的骚扰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
  一天,十几名散兵进入赤溪岩头洋村。那时的岩头洋只有几座房子。这些散兵在掠夺时遭到反抗,双方对峙起来,消息传开,周围几个村一下子涌来了上百人,他们宣称是“法兵”,手执刀、杖、铁尺、长矛等民间武术器具,把那些兵围堵在一座房子里。散兵虽拥有枪支,但看到“法兵”越来越多,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知道自已占不了便宜,只好固守待援了,后续部队上来了,地方长者也作了周旋,才仓皇逃离赤溪。

附注

作者简介: 彭起旋,1960年3月生。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从事中学教育工作。中学高级教师。现住蕉城。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彭起旋
责任者
陈玉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