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魁驻守飞鸾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506
颗粒名称: 周忠魁驻守飞鸾岭
分类号: K81
页数: 2
页码: 371-372
摘要: 周忠魁,号诚卿,小名开湖。福鼎县硖门东稼洋村人氏。光绪六年,应福宁镇台武秀才试,名列第一,历任福宁镇巡捕官、泉州提督署巡捕官等职。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同年11月8日,周忠魁率一批志士跟随福建革命军总指挥许崇智,投入福州于山之战,任作战指挥部参事。战前,他提出“三面围攻,网开一面”的歼敌之策,对是役的取胜起了积极作用。攻占于山后,周忠魁身先士卒,作战英勇,率所部与清军展开巷战,并捣毁将军衙门。9日,省城福州光复。并补授其为厦门水师游击,赴安溪清剿残余清军。大功告成,获嘉奖,并被擢为诏安游击。明清两代,飞鸾岭俱有官兵把守。据周瑞光《摩霄浪语》记载,周忠魁当时任周宁汛官,秩正七品。
关键词: 周忠魁 传记 宁德县

内容

周忠魁(1863~1966),号诚卿,小名开湖。福鼎县硖门东稼洋村人氏。光绪六年(1880),应福宁镇台武秀才试,名列第一,历任福宁镇巡捕官、泉州提督署巡捕官等职。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同年11月8日,周忠魁率一批志士跟随福建革命军总指挥许崇智,投入福州于山之战,任作战指挥部参事。战前,他提出“三面围攻,网开一面”的歼敌之策,对是役的取胜起了积极作用。攻占于山后,周忠魁身先士卒,作战英勇,率所部与清军展开巷战,并捣毁将军衙门。9日,省城福州光复。
  民国2年(1913),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授周忠魁开国银质奖章一枚、二等勋章执照一件。并补授其为厦门水师游击,赴安溪清剿残余清军。大功告成,获嘉奖,并被擢为诏安游击。后因痛感军阀混战,国无宁日,遂解甲归乡,创办女子学校,推广普通话,开创闽东教育之新河。1955年,受聘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1966年10月3日病逝,享寿104岁。周忠魁热心国事,为两岸和平统一大业曾上书宋庆龄云:“攻城易,攻心难,两岸不睦,不必炮击,以和平协商解决为善。”其拳拳爱国之心深受社会各界钦敬,被后人誉为“辛亥革命世纪老人”。
  周诚卿先生冢孙周文南,与笔者为忘年之交。一次闲谈时,他告诉笔者,他的祖父周忠魁早年在福宁府任职时,曾于光绪六年(1880),奉命驻守飞鸾岭。当时这一带地面很不太平,强盗土匪横行无忌,抢劫过往客商财物,人心惶惶。周忠魁上任后,制作了一面大旗,上面绣有一个大大的“周”字,让士兵插于岭头,迎风招展,过往行人远远就能看见。那些恶人听说是福宁府第一名武秀才镇守于此,均为之震慑。周忠魁又一鼓作气带兵围剿,飞鸾岭官道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闽东、浙南各县茶、烟、纸等土特产得以顺利抵达省城。这段事迹在新修《福鼎市志》周忠魁先生传记中没有收录。也许这件事在周老先生传奇人生中显得微不足道,但作为造福一方的善举,却不应该使其泯灭。
  飞鸾岭地界罗、宁两县之间,地势险峻,地理位置重要,行旅不绝,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乾隆版《宁德县志》称:“岭之上下俱十里许,闽浙往来称便道焉。”据南宋郑思肖《心史》记载,南宋端宗景炎元年(至元十三年1276),嗣秀王赵与檡扈驾三千兵过飞鸾岭上,遇元将鞑酋阿剌罕领兵三万人至,在岭上进行惨烈的斗争,赵与檡全军覆没,被俘不屈而亡。明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1657)十二月,郑成功命部将甘辉统舟师在飞鸾梅溪登陆,就是经飞鸾、白鹤二岭攻罗源县。明清两代,飞鸾岭俱有官兵把守。清道光时期,由于海氛严峻,福宁镇总兵在飞鸾汛设有千总、把总、外委各一员(俗称“汛官”),带兵在此轮流当班。这在道光版《福建通志·卷八十三·兵制·福宁镇》有详细记载。据周瑞光《摩霄浪语》记载,周忠魁当时任周宁汛官,秩正七品。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