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蕉城拾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504
颗粒名称: 民国蕉城拾锦
分类号: K81
页数: 13
页码: 370-382
摘要: 本段介绍了民国时期蕉城区的地方史料和清代官员出使日本的情况。
关键词: 人物 访问记 宁德县

内容

瞿兑之曾读《海国生还集》
  曾阅民国瞿兑之先生《养和室随笔》,发现一则与蕉城地方有关的史料。书中有一篇《日本写经》,讲到清代官员何如璋出使日本时,得唐人写经的经过。并引用了我邑明代诗人蔡景榕《海国生还集》中的记载:“倭僧背负一龛,到一州则收买写经一部。”文章结尾,还留下了瞿兑之一首七律,作为观后感。诗曰:“礼乐衣冠异旧型,蒙哥十万血犹腥。八龙山远屯兵气,九鲤波回见使星。总为至元金册表,强参贞观玉华经。先王大典庐陵泪,讵待倭刀绣涩零。”
  蔡景榕(1565~1619),字同野,一都城关(今蕉城市区),是明代宁德县学的一位普通生员。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攻陷蔡景榕家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次年二月,掳掠男女数千,乘坐大楼船返回日本。蔡景榕也在这个行列之中。他被解往日本国西海道萨摩州鹿儿岛(今鹿儿岛县萨摩町),剃了光头,以八千文钱卖给肥前州(今长崎县)一位商人为奴,饱受凌辱。一次偶然机会,蔡景榕遇到当地南林寺的俊可和尚。由于他才识过人,得到了俊可的赏识。被赎出后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回到了祖国。蔡景榕回国后,把两年半来的异国经历,写成《海国生还集》。《海国生还集》收存蔡景榕的自序及诗作八十首,好友同僚所赠诗文五十余首(篇)。还附有《日本乡土记》一卷,内容包括日本的行政区划、风情民俗、饮食起居及夷语汉译等十六类,弥足可贵。瞿兑之引用的正是《日本乡土记》中的内容。他所记述的与原本也有较大出入,兹引蔡景榕原文如下:“又一样倭僧背负佛龛,遍游六十六州,到一州则收买其州人所写法华经一部。”
  《海国生还集》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道光二十九年(1849)两度刊行于世,今福建省图书馆仍有藏本。
  瞿兑之(1894~1973),字铢庵,晚号蜕园。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现代史学家、文学家、画家。他是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的儿子,曾任北洋政府顾维钧内阁国务院秘书长、编译馆馆长等职,后任南开、燕京等大学教授。
  周忠魁驻守飞鸾岭
  周忠魁(1863~1966),号诚卿,小名开湖。福鼎县硖门东稼洋村人氏。光绪六年(1880),应福宁镇台武秀才试,名列第一,历任福宁镇巡捕官、泉州提督署巡捕官等职。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同年11月8日,周忠魁率一批志士跟随福建革命军总指挥许崇智,投入福州于山之战,任作战指挥部参事。战前,他提出“三面围攻,网开一面”的歼敌之策,对是役的取胜起了积极作用。攻占于山后,周忠魁身先士卒,作战英勇,率所部与清军展开巷战,并捣毁将军衙门。9日,省城福州光复。
  民国2年(1913),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授周忠魁开国银质奖章一枚、二等勋章执照一件。并补授其为厦门水师游击,赴安溪清剿残余清军。大功告成,获嘉奖,并被擢为诏安游击。后因痛感军阀混战,国无宁日,遂解甲归乡,创办女子学校,推广普通话,开创闽东教育之新河。1955年,受聘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1966年10月3日病逝,享寿104岁。周忠魁热心国事,为两岸和平统一大业曾上书宋庆龄云:“攻城易,攻心难,两岸不睦,不必炮击,以和平协商解决为善。”其拳拳爱国之心深受社会各界钦敬,被后人誉为“辛亥革命世纪老人”。
  周诚卿先生冢孙周文南,与笔者为忘年之交。一次闲谈时,他告诉笔者,他的祖父周忠魁早年在福宁府任职时,曾于光绪六年(1880),奉命驻守飞鸾岭。当时这一带地面很不太平,强盗土匪横行无忌,抢劫过往客商财物,人心惶惶。周忠魁上任后,制作了一面大旗,上面绣有一个大大的“周”字,让士兵插于岭头,迎风招展,过往行人远远就能看见。那些恶人听说是福宁府第一名武秀才镇守于此,均为之震慑。周忠魁又一鼓作气带兵围剿,飞鸾岭官道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闽东、浙南各县茶、烟、纸等土特产得以顺利抵达省城。这段事迹在新修《福鼎市志》周忠魁先生传记中没有收录。也许这件事在周老先生传奇人生中显得微不足道,但作为造福一方的善举,却不应该使其泯灭。
  飞鸾岭地界罗、宁两县之间,地势险峻,地理位置重要,行旅不绝,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乾隆版《宁德县志》称:“岭之上下俱十里许,闽浙往来称便道焉。”据南宋郑思肖《心史》记载,南宋端宗景炎元年(至元十三年1276),嗣秀王赵与檡扈驾三千兵过飞鸾岭上,遇元将鞑酋阿剌罕领兵三万人至,在岭上进行惨烈的斗争,赵与檡全军覆没,被俘不屈而亡。明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1657)十二月,郑成功命部将甘辉统舟师在飞鸾梅溪登陆,就是经飞鸾、白鹤二岭攻罗源县。明清两代,飞鸾岭俱有官兵把守。清道光时期,由于海氛严峻,福宁镇总兵在飞鸾汛设有千总、把总、外委各一员(俗称“汛官”),带兵在此轮流当班。这在道光版《福建通志·卷八十三·兵制·福宁镇》有详细记载。据周瑞光《摩霄浪语》记载,周忠魁当时任周宁汛官,秩正七品。
  许世英宁德留善政
  许世英(1873~1964),字静仁,号俊人,晚号双溪老人。安徽秋浦(今东至县)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拔贡生选送京师参加廷试,得一等,以七品京官分发刑部主事,从此开始了宦途生涯。民国以后,国务总理赵秉钧组阁,委许世英以内阁司法总长。民国四年(1915),任福建巡按使。九年(1920),任安徽省省长。民国十三年(1924),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旋兼财政总长。三十三年(1944),授以国民政府高等顾问。三十五年(1946)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蒙藏事务委员长、总统府高级顾问等职。1950年赴台,受聘“总统府资政”,直至1964年病逝,终年九十一岁。
  许世英跻身官场,历经晚清、北洋、民国三个时期,宦海浮游六十余年,成为我国近代政坛上一位著名历史人物。为此中国文史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了《许世英》一书。该书由安徽省、东至县两级政协文史委共同编写,选材得体,记叙翔实,是一部研究许世英生平历史的重要资料。对于民国初年他在福建的为官业绩,书中也多有记述。笔者从中发现了不少有关宁德的资料,借政协文史资料《民国宁德》予以揭示。
  民国四年(1915)5月3日,许世英被袁世凯委以封疆重任,就职福建巡按使(原称福建省民政长,相当于后来的省长)。入闽以后,他遵照袁世凯“上为大总统宣布恩德,下为各地方兴利除弊”的指令,从1915年5月24日至7月4日,偕随员许兆桂、俞绍瀛、胡韫玉(即胡朴安,《中华风俗志》的编著者)等,对福建沿海地区进行了长达四十二天的巡视。巡视中,他对当地物产经济、风俗人情、山川形势、名胜古迹等考察的详细经过和情况,回来后整理成洋洋数万言的《闽海巡记》付梓印行,不过这已是后话。巡视路线由福州出发,循闽江至马尾。先北行,从连江的琯头,经马祖,于5月27日,来到了当时的宁德县城。在县城逗留两天后,于29日乘油轮进入三都澳。次日转道北上,巡视与浙江交界的福鼎沙埕港。
  许世英在宁德虽只逗留了短短三天时间,却留下了不少值得称赞的事迹。他在三都澳洋面巡视时,听当地官员汇报,得知霞浦长腰岛在民国元年(1912),被梁某(生平不详)私下以五千大洋卖给了日本人时,气愤不已。当即做出决定:“国家土地,不许私卖外国人,立即从日人手中赎回长腰岛。”严命属下予以实行。
  许世英视察三都小学时,了解到学校经费拮据,便动用省库特别补助款,给三都小学每年增加四百八十元的教育经费。
  在宁德三都、连江壶江等地,许世英目睹了一些尚未破除的陈规陋俗。如有成年男子蓄辫,女子裹小脚,不少渔民子弟不识字等等。即向地方政府官员布置成立劝学所,教民开化,引导渔民脱贫等扶持政策。
  许世英还为宁德留下宝贵的诗章和墨宝。在三都澳时,许世英见岛上洋行林立,经济命脉皆为外国人所控制,呈现出一派殖民地色彩的畸型繁荣。感而赋诗:“万姓疮痍经丧乱,百年涕泪总离愁。只今沧海多群盗,莫使蛟龙不自谋。”其御敌之意,溢于言表。
  在宁德通往福州的交通要道——白鹤岭古官道上,留下了许世英书写的“白鹤”二字,供过来行人探寻那段尘封的历史。
  小记《虎口余生图》
  民国八年(1919)①某月,担任四川川南稽核分所经理的林振翰,因公由渝返回自流井(当时尚未设立自贡市,隶属富顺县)。由于当时成渝道上土匪猖獗,自流井旅渝人士范慎甫和一些采办百货的商人等,都认为稽核所是“洋”机关,连军队都退让三分,林振翰经理又有缉私兵护送,定可保险,便不约而同地结成大队人马尾随同行。行至永川(今重庆市永川区)某地,忽听一阵枪声响起,先行的尖兵不见踪影,匪徒渐渐围拢上来。缉私兵鸣枪抵抗,立被打死几个,余者或逃或降。同行人员,除搜检荷包后放了一部份外,其余便连人带物,一齐驱赶上山。消息传到自贡,稽核所和驻军着急万分,火速筹商营救,为顾忌林的生命安全,只好采取平缓手段,利用“袍哥”关系,托付袍界郑泽夫和分所职员宋天祥等进行交涉。经过往返议价,议定赎金二万八千元,连同馈赠、旅费等,花了将近银元三万,才把林赎回。林振翰在匪窝逗留前后共二十一天,备受楚毒②。
  林振翰回到任所后,惊魂未定,二十多天的煎熬生活犹历历在目。不久就写了一本《永川遇匪始末记》,详细纪述匪巢中二十一天的闻见和生活情况。四川盐务总局及国内文化界友人为其吉人天相,纷纷送礼祝贺。其中以闽籍著名学者林纾(字琴南,号畏庐)所赠十轴《虎口余生图》最为引人注目。图画以山君(老虎)为素材,衬托以山水,通过着色渲染,画面栩栩如生。林振翰收受馈赠,喜出望外。此后随带身边,视若拱璧,并得海内名家题赠,前后共收藏古今体诗一百一十多首。其中有湖北樊增祥、江西陈三立、四川赵熙、浙江黄式苏、福建陈宝琛、陈衍,以及同县郑宗霖、林圭甫等人的留题。为了便于保存留念,林振翰嘱咐部下陈况仲代为甄选其中精卓可传之作约百首,拟以珂罗版精制印行。不料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十二月调离四川,调任福建盐务稽核分所经理兼福建盐运使,此事遂作罢。
  林振翰调任后,将《虎口余生图》以及其他珍藏带回福建。同年五月,突发脑溢血不治而亡。《虎口余生图》又由其家属收藏于宁德林氏故居“碧山别墅”中,解放以后下落不明。据宁德城关人、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教授黄建琛撰文回忆,抗战初期,他与林振翰的侄儿林彩章是同班同学,曾应林彩章邀请,到“碧山别墅”见过此画。而今时过境迁,沧桑变幻,未知这套珍贵的文物还存世与否?
  李兆珍与崔晋元民国九年(1920)夏,县城下井堂秀才崔晋元(字伯乾)北上赴南京参加全国高等文官考试,孰料名落孙山。怅然若失之余,崔晋元深感时局动荡,遂于同年弃儒从商,在天津开设茶庄,并且一干就是十多年。十多年间,崔晋元往返南北,历尽艰辛,开创出一条成功的人生道路。他虽然置足于生意场上,闲暇仍手不释卷,且广交文人名士。从商天津期间,崔晋元有幸结识了寓居津门的近代著名学者章梫和下文提到的书法家李兆珍。
  李兆珍(1846~1927),本名廷忻,字星冶,生于长乐沙京乡上李村一平民家庭。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光绪初,授河北望都知县,立倡农事,蠲免赋税,颇有政绩,被誉为“李望都”。历官至河南开封知府、河南分巡兵备道等职。辛亥革命后,出任豫南观察使,入京任司法筹备处处长、内务部司长、参议院参政、审计院院长。最后做到安徽巡按使、安徽省省长。所任为官清廉,政绩显著。晚年寓居津门秋山里,自署养寿老人。李兆珍工书法,临摹王羲之,得王书神髓。其书法浑厚古朴,清脱飘逸,为袁世凯、徐世昌等所赏识。
  早在光绪初年,李兆珍就曾应宁德同年举人黄履刚之约,到宁德游玩达半月之久。其间,又经黄履刚介绍,认识了崔晋元之父崔泮泉。崔泮泉才学超群,也曾得中举人。三人文酒相娱,盘桓终日,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由此,崔晋元初到天津,就以父执之礼前往拜访。交谈之余,李兆珍获悉黄履刚、崔泮泉已先后逝世,深感痛心。崔晋元“长身玉立,卓尔不群”(:李兆珍撰《崔氏族谱序》。),又使他感到“明经(指泮泉)有后”(:同上。)的欣慰。此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二人“无一日不相见也,闲或别余去,必贻书殷殷致意,情溢乎词属者(:同上。)”,可见过从之密。民国十六年(1927)四月,宁德崔氏重修族谱,李兆珍应崔晋元之请,亲为作序。就在谱序完成后仅三个月,即同年七月十七日,李兆珍在天津寓所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陈季良母家蓝田
  陈季良是我国近代的海军名宿,历任“海容”舰舰长、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海军部常务次长等职。同时也为国民党抗日立过赫赫战功,曾指挥过著名的“江阴保卫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陈季良之所以能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人才,这与他的慈母吴氏是分不开的。
  陈母吴氏名重妹,五都蓝田村(今属蕉城区漳湾镇)吴世北次女。自幼因为家境贫寒,被卖到福州文儒坊陈家做丫鬟。吴氏聪慧贤淑,且容貌出众,被陈季良父亲陈镜河(举人、江苏候补知县)纳为侧室,生下陈季良。而原配蔡氏,已生有三子一女。吴氏虽出身卑微,却从不溺爱儿子,循循善诱,颇有大家风范。据有关资料记载,陈季良小时,常随母亲到外祖父家小住,每次到宁德,母亲都让他登楼观海,对他说:“海上无门,外国人最易来犯。”有一回,登楼观海时,陈母指着渔民在泥埕上的土橇说:“明朝倭寇犯境,戚继光将军借助土橇,潮退时,令士卒乘坐前进,攻破敌人巢穴,大获全胜。”陈母勉励儿子要学习戚继光将军,报效国家。蓝田村背山面海,是五都下(旧指漳湾镇)有名的鱼米之乡,百姓安居乐业,所产“蓝田花蛤”享誉闽东沿海各县。这些都给幼年的陈季良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
  陈季良显达之后,不忘外祖养育之恩,为蓝田也做过一些好事,但他公正廉明,从不以私情加以偏袒。民国十七年(1928),蓝田村与县城月爿坪黄承箕(字星野,碑记误作星墅)、黄承志(字笃夫)兄弟因海埕划分问题发生纠纷,双方各不相让,最后上告省府。时陈季良任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兼闽厦海军警备司令部司令,驻守福建。蓝田士绅通过吴重妹的关系,找到了陈季良,请求帮助打赢官司。陈季良通过调查事件经过,合理判决,使双方心服口服。为此,黄氏兄弟还感恩戴德,亲往福州陈季良府邸致谢。同年十一月三十日,陈季良以兼闽厦海军警备司令部司令的名义,下了一道公函,确定了蓝田所辖滩涂面积,委托宁德县县长邵焯发布施行,加以保护,并刻碑为记。这块石碑至今仍完好保存在蓝田太尉宫。
  民国二十三年(1934)元月,陈季良介绍其外甥林逸堂来宁任县长,临行反复叮嘱要林照顾“外嬷”①一家。林逸堂来到宁德后不久,就任命陈季良的堂舅吴炳文、吴炳呈入县政府担任要职。
  民国三十四年(1945)四月,陈季良在四川万县住所病逝,享年六十二岁。国民政府明令抚恤,追赠海军上将。关于陈季良的死因,外界普遍认为是“旧伤复发”,不治而亡。而在蓝田民间却有着不同的说法,这里的百姓一致认为陈季良在战场上虽然遭受严重的足伤,但并不致命,而是有仇隙的军界同事或部下,利用医生在治疗药物中做了手脚,害死了这位战功显赫的抗日名将。以上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一时也难以考证,只能作为一个历史谜案留待后人解析。
  值得一提的是,陈季良的曾祖陈鸣昌、祖父陈翼谋都曾宦游流寓宁德。道光时期(1821~1850),陈鸣昌担任宁德县学训导,后还应闽浙总督程祖洛、周墩魏敬中推荐担当《福建通志》审校工作。咸丰十年(1860),陈翼谋以内阁中书告假归里,受聘为宁德洋中周氏修谱。至同治二年(1863)告竣,前后长达四年时间。修谱之余,陈翼谋“游环峰(洋中),谒鞠多书院”,遍览西乡名胜。还留下了《谒光禄大夫祠》、《入国子先生里》等诗句。在一首诗中,他还把与洋中一水之隔的东山村认作自己的祖籍地,字里行间充满对西乡风物的倾羡之情。
  萨镇冰赈灾濂坑
  有关萨镇冰先生来宁赈灾的传闻逸事,王致纯先生在宁德文史资料第四辑《萨镇冰在宁德的几件事》中有比较详细的描写。笔者依据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些资料,稍加补充点缀,以期毋忘前人之甘棠遗爱。
  民国十七年(1928)农历二月初二清晨,八都吴山土匪陈安俤率部六百余人攻打觊觎已久的四都濂坑村。濂坑是个行政大村,全村皆为王姓,生齿繁盛,民居稠密,大户人家较多。村民虽早有防备,但由于敌人阴险狡诈,对濂坑进行前后夹攻。双方经三个多小时激战,濂坑百姓首尾难顾,且子弹已尽,不得已放弃坚守,四散逃命。濂坑遂遭土匪洗劫,顷刻间变为一座人间地狱。是日计被焚烧房屋及店铺四十七座,惨死二十一人,伤者十余人,又有多人被俘。金银细软、图书古籍、房产契约被掠夺者不可计数,损失惨重。时有濂坑人王克权任职省垣,经他的努力,又得在榕乡贤霍童郑宗霖、周墩魏锡滋两位先生的指引,得到从事赈灾工作的萨镇冰先生的关注。同年,萨镇冰偕郑宗霖、魏锡滋莅宁勘灾,目睹濂坑灾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的悲惨景象,于心不忍。返回省城以后,积极奔走,向省内外募得赈款八千余元,委县城举人林理斋管理,给濂坑盖了三座大房子,安排了三十多户灾民。还为村里修筑了一座碉堡,作为防御工事之用。不久,又为灾民减免田赋,并准予补做田产房屋契约。最后,还追赠二十一位殉难者为烈士称号,以告慰死者在天之灵。萨镇冰先生如此无微不至的关心,使濂坑百姓感恩戴德,感激不已。在十五年后的民国三十一年(1942),濂坑王氏重修族谱,犹念念不忘萨公再造之恩,特在族谱中详细记录了事件经过。又请族中文士王克堤撰《萨公颂》:“雁门长者,相貌堂皇。才储军政,绩著闽疆。清廉博爱,举国称扬。久司赈务,流泽孔长。濂坑被匪,蒙示周行。赈灾防患,筑堡建房。生资存活,殁获允臧。丰功伟德,百世流芳。”字里行间,表达了无尽的遐思和敬仰之情。
  萨镇冰先生虽出身军伍,却文武双全,具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每次来宁,都要与地方文士互为唱酬。在濂坑赈灾期间,他居住于武庠生王梅卿家小阁楼上,写下了不少关心民瘼的诗句,惜散佚无存。今天所能见到的萨公留给宁德的诗句,除了王致纯先生收录的一首七绝以外(:这首七绝其实也不是萨镇冰在宁德时所写。据萨兆桐、萨兆寅《萨鼎铭先生年谱》记载,这首诗写于1929(中华民国十八年己巳)新年这一天,题目为《元旦偶作》。),就是一首收录于他的《古稀吟集选》中的七绝《由大东(古田杉洋)入宁德》:“大东四月雨初晴,水复山重三日程。直到岭头劳远送,终教一别若为情。”
  在蕉城,至今还保存着许多有关萨镇冰先生的遗物。如为城关黄子文所撰写的墓志铭,为城关《崔氏族谱》所撰的序言,题赠崔氏大夫祠“祀炳岭南”匾额,题赠洋中太学生周洪烈“绛县遗风”匾额,赠霍童街章受诂“淳朴凝禧”匾额等等。
  柏文蔚赠诗
  在城南镇蚶岐村上澳有一座建造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的三合土结构大墓,造型庞大,雕刻精美,一看便知是富贵人家的安息之所。这座墓埋葬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黄毓英夫妇和他的长子黄家龙、长媳周氏。在这座墓的墓碑左右各竖一面青石围屏,围屏上的石刻书法笔走龙蛇,夹杂着点点青苔,格外引人注目。左右这两面围屏上各刻有两首绝句,它们的作者,一位是民国政府司法院秘书刘道蕴,另一位就是被誉为“辛亥革命四杰”①之一的柏文蔚。
  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安徽寿县人。清末秀才。1899年就读于合肥求是学堂,因痛陈清廷丧权辱国,被勒令退学。1905年,与陈独秀在芜湖成立岳王会,不久到南京任第九镇二十三标二营管带,并秘密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联络第七镇军队攻打南京。南京光复后,任中华民国陆军第一军军长兼北伐军总指挥。次年,任安徽都督。民国二年(1913),被袁世凯免职。同年七月,宣布安徽独立。并参加讨袁战争。失败后,东渡日本,跟随孙中山。民国六年(1917)回国,历任国民党北伐军第三十三军军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二十一年(1932)日军进攻上海,柏文蔚条陈抵抗意见,为时论所推崇。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兼国府委员。民国三十六年(1947)4月病逝于上海,终年七十一岁。
  鼎鼎大名的国民党元老怎么会赠诗给远隔千里的一位前朝举人呢?这就得从黄毓英的家世说起。黄毓英,字祖培,号荀如。城关街中头人。是闽东著名商号“黄砚记”的创始人。黄毓英的父亲书田、兄毓同皆为举人。自己则生有六个儿子,皆有成就。长子家龙,燕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硕士,留校任教,后当选为参议员(具体职务不详),结识了刘道蕴。黄家龙的妻子周氏是县城武举人周宇伦的孙女,“鹤场吟社”社员周月丹之爱女;次子家祥,上海政法大学毕业,参加革命后任山西代县司法科科长,革命烈士。三子家瑞、四子家禄、五子家香、六子家忠俱为大学毕业。黄家的人才辈出与家室富足,使之成为了当时宁德县屈指可数的大家族之一。
  在柏文蔚的绝句后面有一段小注:“荀如先生之次哲嗣履桢贤友识予游于中国公学,器宇恢弘,他日事业实未可量,兹以椿萱营寿藏,来乞予言,勉成小诗赐之。国民政府委员、中国公学校长柏文蔚题”。由兹可见,民国二十二年(1933),黄家龙病逝,黄毓英为了安葬长子,便为自己营造寿坟②。次子黄家祥为了宣扬父母的恩德,特恳请柏文蔚亲笔题诗,以壮观瞻。从这段不足百字的小注中,我们还有一些比较重大的发现。首先可以知道黄家祥的字是履桢③,其次黄家祥在上海政法大学毕业以后,还曾经到中国公学(设于上海)就读,这段史实罕为人知,有关黄家祥生平资料皆没有记载。另外一个发现就是柏文蔚曾担任过中国公学的校长,有关柏文蔚的传记也都没有提到这个职衔。这一发现对研究柏文蔚生平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信息,不容忽视。
  柏文蔚所题写的两首绝句如下:“青山十亩小樊斜,筑作菟裘分外佳。叔度汪波千顷阔,他年马鬣拥高牙。庭训由来出本源,窦家五桂正滋蕃。况君学更优堪仕,表圣高风德义尊。”诗中借唐代杜牧营建樊川别墅(黄毓英在墓旁建有“蚶麓山房”作为别业)、东汉黄宪(字叔度)、五代窦禹钧五子登科、唐代司空图(字表圣)等历史典故,对黄毓英家世评价甚高,并对黄家祥也寄以厚望。令人欣慰的是,黄家祥没有辜负了这位校长的一番好意,学成之后即投奔赴前线,最后为抗日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陈海梅陈培锟父子与南埕
  陈海梅,字香雪,号我园老人。闽县(今福州市)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会元,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补应殿试,列三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浙江龙泉知县。在任五年,以兴学、清讼、修水利为己任,所筑河堤被县人誉为“陈公堤”。后为郡守所忌,以“耽诗酒,疏民事”去官。归里,与里中故人钟大椿、林苍结诗社,以尽余年。逝后入祀福州西湖“宛在堂”,有《丁戊山房诗集》存世。
  陈培锟(1877~1964),字韵珊,陈海梅子。光绪二十四年(1898)与父亲同科进士,同点翰林,一时传为佳话。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光绪末年,东渡日本求学。毕业回国后,自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七年(1918),历任福建汀漳龙道、闽海道、厦门道道尹。至民国十一年(1922)起几任福建财政厅厅长,任内善于调节,与刘洪寿、林炳章同称“福建理财三杰”。民国十六年(1927),任省政府委员、代理省主席等职。抗战胜利后,曾任省政府顾问,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9年十月后,历任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长。
  五都南埕村,旧名南洋,屏山傍海,一马平川,是旧时宁德县最大的行政村。早在元末至正二年(1342),南埕陈氏肇基始祖吉水公就携三子由福安廉村迁入,繁衍生息。光绪二十三年(1897),陈海梅以“联谊同宗”的名义,来到南埕谒祖,“日与其乡之耆老酌壶酒话桑麻,盘桓逾月”,(:见陈培锟《大乡望耆宾霭山陈先生八秩寿言》。①:《福建文史资料选编·教育编》。②:福建省文史资料第十二辑。③:是诗由八都云淡村八旬老人林肇梨口述回忆。)并与当地名士陈德俭(祖籍南埕)、陈月仙互有唱酬。后陈月仙与妻子李氏七十双寿,陈海梅还撰有寿序。民国十二年(1923)五月,南埕陈氏重修族谱,陈海梅又应族人所请,撰写譜序一篇。
  民国十四年(1925)春,恰逢南埕名绅陈霭山八十大寿。陈霭山是个白手起家的商人,对家乡公益事业作有重大贡献。南埕修建祖祠,兴办小学,修缮塘堤,陈霭山都捐献巨资,且不辞年事已高,担任董事,为工程建设出谋划策,在南埕威望极高。早在前一年,南埕陈氏族人及陈霭山的戚友就酝酿为老人做寿,他们特地派人到省城,请时任全省赈务委员会主席的陈培锟代写序言。陈培锟欣然接受请求,撰《大乡望耆宾霭山陈先生八秩寿言》数百言。寿序完成以后,大家又邀请曾任南埕育才小学校长的书法家黄以褒先生书写,二者相得益彰,着实为陈霭山的寿宴增色不少。这幅寿幛至今仍由陈霭山后裔完整保存,颇为珍贵。
  郑贞文诗赞宁德
  郑贞文(1890~1969),字幼坡,号心南,又号龙山砚叟。原籍长乐,生于福州。十三岁中秀才,后入省城乌石山师范学堂就读。十六岁留学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理论化学,获理学学士。就学间与郭沫若结为挚友。宣统元年(1909),在日加入同盟会。三年后回国,应陈嘉庚之聘,任厦门大学教授。不久转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一年(1932),任国立编译馆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十二月,由林森介绍,被福建省主席蒋光鼐委任为福建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
  据郑坦《郑贞文回闽主持教厅的第一年》一文记载①,郑贞文在教育厅任上任期长达十二年之久,期间积极增筹教育经费,充实早期开办的省立中小学、师范、职业等校,并创办科学馆、公有林和进行民众识字教育,提倡著名的“笠剑学风”,颇有建树。
  郑贞文《在福建教育厅任职的回忆》②一文介绍,他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十一月,携属下到闽东视察学务,第一站到达宁德县。同月,得省府急电,“漏夜过飞鸾岭”,奔赴永安与陈嘉庚先生会晤。
  在宁德视察期间,他在县长熊方及县教育科长的陪同下,走访了省立三都初级中学、宁德县立初级中学、宁德县小学等学校,后又深入霍童、七都等乡镇小学,做详细调查,对学校存在的一些不足,督促县长进行整治改善。视察之余,宁德县富饶的山海资源,美丽动人的风光,以及淳朴的人文,使郑贞文为之惊叹不已,乃口赋七律一首,以表达他的仰慕之情,诗曰《视学闽东首站宁德感赋》:“飞鸾越岭是闽东,第一名山数霍童。渔米茶香财不匮,枕轻独秀技偏工。教儿义举严亲责,中馈调和主妇功。寄语蕉城诸士女,乘时奋发竞为雄。”③

附注

①:一作民国九年。 ②:根据陈况仲《盐务稽核所纪略》。 ①:外嬷,福州话指外婆。 ①:辛亥革命四杰的另外三杰是孙中山、黄兴、李烈钧。 ②:蕉城民间有长辈在世或未营造坟墓者,后人不能造墓的传统。 ③:《易经》有“幽人贞吉,视履考祥”之句。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仕玲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