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县的城墙街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493
颗粒名称: 宁德县的城墙街市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3
页码: 330-332
摘要: 宁德古为七闽地。唐开成年间析长溪县宁川和古田县东北地置感德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升场置县,取宁川之“宁”、感德场之“德”,命名宁德县。始筑土城于白鹤山阳之下。历史上曾有鹤场之称。旧城形似蕉叶,故称蕉城。明正德元年易以砖。至嘉靖四十年为倭寇所陷,被夷为平地。嘉靖四十二年县令林时芳主持采石重造。城周五百九十二丈,高二丈五尺,广一丈六尺,游廊六百九十有九,敌台四十。城内外各开马道,外马道环以深濠,上通山涧,下接海潮,势屹然矣。此后皆无所变化。为邑城左右夹护至东湖会合,连接海潮。蕉城的小食糕点多,且各具特色。
关键词: 古建筑 民国时期 宁德县

内容

城墙
  宁德古为七闽地。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年)析长溪县宁川和古田县东北地置感德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升场置县,取宁川之“宁”、感德场之“德”,命名宁德县。始筑土城于白鹤山阳之下。历史上曾有鹤场之称。旧城形似蕉叶,故称蕉城。立四门:东曰崇仁,西曰和义,南曰德化,北曰朝天。岁久而圮。宋时环以木栅。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易以砖。开五门:东曰跨鳌,西曰憩亭,南曰清宴,北曰朝天,增小东门曰登瀛。上各建楼。至嘉靖四十年(公元1562年)为倭寇所陷,被夷为平地。
  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4年)县令林时芳主持采石重造。城周五百九十二丈,高二丈五尺,广一丈六尺,游廊六百九十有九,敌台四十。城内外各开马道,外马道环以深濠,上通山涧,下接海潮,势屹然矣。城辟四门,门上皆有城楼。东镇静(即现在815中路与815东路交汇处);西曰崇顺(即现在西门路口面对宁德十中与蕉城北路交汇处);南曰永宁(即现在大华路通过南环路与南大路交汇处);北曰遵化(即现在北门街城隍庙门前大路与北环路交汇处)。塞登瀛门(小东门)。
  清朝初年复登瀛门(小东门,即现在前林坪至登瀛桥之间的路中心地带)。顺治]2年(公元1655年)于西、南、北三门各设炮台一座;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又于正东添设炮台一座、西北隅添设炮台一座;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捐修城增高3尺、垛三百四十,敌楼五大座,大炮台七座、小炮台三座、游廊六百四十。雍正、乾隆年间均各略修葺。所谓设险以守,其庶几乎。此后皆无所变化。
  邑西白岩峰,山涧数支,直泻西城濠。左支由西达北,至北门外与三元桥溪和蝉辉桥溪汇合而东;右支由西达南,至南门外与汛塘桥溪和战场桥溪汇合面东。为邑城左右夹护至东湖会合,连接海潮。海潮吞吐于东湖,左入小东门城濠,至登瀛桥下与涧水接;右入南城濠至德化桥下与涧水接。涧水自上而下,海潮白自下而上,东湖乃其总汇也。
  1939年8月,县政府为了便于防空疏散,征调全县壮丁民夫,拆卸城墙。城墙拆卸后将城基开辟为南环城路和北环城路。
  街市
  宁德县署(县政府)座西朝东,背靠巍巍鹤峰,面向浩浩东湖,堪称风水宝地。署前有衙前街(县府路)横贯南北。向南经企头街(大华路)、下司井、跨学前街,过郑厝后门,越南门外四村(南门兜、桥头下、筱场、下宅园),往二都、飞鸾,登飞鸾岭通罗源界。向北一路经街中头(西门路)转向西过西门街出西城门,越白鹤岭经岭头、界首进罗源界。在西门外太尉宫南崇德桥一带,睛天有岭头、茶水洋和罗源满盾、中房一带农村群众运送自产的杉木、杂木、毛竹、土纸、茶叶和鸡、鸭等农副产品小集市。多由有关商号采购员收购。小量土纸、茶叶等则由小贩现场收买转手集中送茶行、纸栈收购。另一路从街中头转向北门街出北门城,过八角井、朝天桥、三官堂、十八坊至单石碑。此处还有一个北门外农副产品小集市。往北出县大道分两条在单石碑分岔:左一条过涵道桥经西乡(今石后、洋中、虎贝等乡镇)进古田界;右一条走六都、七都过霍童、赤溪进周宁界;
  沿衙前街中段向东,有状元里、街尾下、东门兜出东城门,过金鳌桥(桥头面)达土主宫前(即现在的815中路东段和815东路)。曾于1930年12月道路分别拓宽6米。1947年11月沿街商店皆按统一规划限期拆建。是当时宁德县城最繁华的中心街市。街道宽阔,市容整齐,商店林立,市场繁荣,绸缎布匹,日用百货,京果南杂,图书印刷,中西医馆,照相修表,镶牙补齿,山珍海味,鱼肉菜蔬应有尽有。还有铜、锡、白铁皮工具的加工打造及纸扎制作和金银器打造工艺巧夺天工,令人赞不绝口。
  土主宫前正中有座三透进规模的忠烈王黄岳庙(即现在的二月花小商品市场所在)。四十年代曾开辟为当时宁德规模较大、设备先进、服务周到的“社会服务处”菜馆(兼设客房)。内设礼堂和大餐厅,设备齐全、先进,聘请宁德和福州名厨师主厨,一时蕉城大多上流社会的婚宴、请客和同学聚会、迎送友人等宴席多在此举办,热闹非常。土主宫前的弹涂(俗称跳鱼)市场和碧山街的盐货市场尤具特色。
  黄岳庙右后方的碧山街,客栈林立,人称“客店街”。主要接待古田、屏南一带山区来客商和挑夫。1938年1月,新四第三支队第六团后方留守处设于街尾的林氏宗祠。
  黄岳庙左方的下尾街(复兴路)是城关著名的手工业一条街。前店(作坊)后居,店主多是福州、长乐籍手工业工匠。有打铁店(专门打具制农具、居民生活用具和铁打)、制薯切店、成衣店,白铁皮加工店、精制各种家具细木店和制鞋、制神香店。精制闻名海内外的宁德油纸花伞专业户也是在这一条街落户。还有一间小型织布局(厂)和一间制电池的作坊。“三座山”和“新三座”两间规格较高的旅社也落户于这条街。街尾的妈祖庙规模宏大,特别是堂前两根石雕龙柱别具风格。1937年10月中共闽东代表范式人与国民党省保安处长黄苏就“停止内战、合作抗日”在此再次举行会谈。
  绕过妈祖庙,进入船头街(海滨路)。在东湖塘围垦前乃宁德及周边的古田、周宁、屏南等县进出海货物的集散地。埠头林立。有海关埠、鱼货埠、德顺埠、福安埠、霍童埠和青苔坪等专用埠头,面向东湖。逢潮涨、潮落时只见江面千帆竞发,为进出三都港的万吨海轮运进来工业产品、送去农村土特产品。还有民船定期航班从蕉城往返于三都、八都、飞鸾、赛岐、盐田之间接送客人和转递邮件,方便交通。当时谓之“邮政船”。
  船头街为适应码头转运进出货物的特点,接待来往客商和服务于周边乡村农民、渔民、船民为他们提供生活、生产资料服务的商店林立。茶楼、酒馆、旅社较多并各具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月半和五月初各五天左右时间为官井洋大黄鱼鱼汛期间的“黄瓜暝”和端午节观看龙舟竞渡“看划龙船”活动简直把船头街挤得水泄不通。空前热闹场面难以忘怀。
  蕉城的小食糕点多,且各具特色。状元里龙首境有闽东闻名的江南丸摊点,街尾下前林坪路口的集锦轩糕饼店出品的软馅米糖、猪油糕、八果糕、炸油米糕和镜糖闻名城乡,街尾下肉包,后门衙口的蛎饼、糍饼,特别是道头陈和桥头面的楚丸、糯米糍、黄金糍、白糍和糯米红糖粥、白糖水软糕、各具风味。还有那头项、肩挑、手持小食品沿街叫卖的大人小孩,形成一条走闹市过小巷的特别风景线。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萍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