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民国时期宁德“另类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480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宁德“另类人物”
分类号:
K820
页数:
8
页码:
298-305
摘要:
既难界定,当属常人,但有些举动或境遇又与常人不同而已。下面谈及的数人均生活在中华民国社会的最低层,贫穷、落魄和潦倒是其共同的特征。
关键词:
人物
传略
宁德县
内容
何谓另类?各有说法。既难界定,当属常人,但有些举动或境遇又与常人不同而已。下面谈及的数人均生活在中华民国社会的最低层,贫穷、落魄和潦倒是其共同的特征。1982年初,我参加中国民协福建分会组织的闽东籍会员在宁德城乡采风活动,发现这些已作古的人和事,是如此深扎在人们的心中,于民间口头广为流传,却又不登儒家大雅之堂,更不在革命史迹之列,则戏称曰:未能“登堂入室”的另类。今特供出同赏。
鼎济开生吊
常言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你说,这人还活生生的没有死就给自己开吊做丧,奇不奇?它决非故弄玄虚,耸人听闻,而是中华民国年间发生在宁德城关的真人真事。其人姓陈名鼎济,城镇贫民,夫妻二人,年过半百,膝下尚无一男半女,就怎么简单的俩口子,过的仍是时饱时饥的紧日子。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在自己家中摆起灵堂,立下自己的灵位,还请了吹吹打打的哀乐班。把自己伪造的病故讣告分发给平时有门头(礼包)往来的诸亲人等。丧事正日,还请来近亲帮忙料理做丧事宜,收支账目和接待吊客,操办中午丧宴颇丰盛,不缺水酒上桌。这时,一副怵目惊心的大棺材就摆放在后厅里,陈鼎济静静的躺在尺床(为死人铺的平板床)上,雪白的寿被盖过面部,让其妻披麻戴粗坐在床边哭丧。整个丧事,除“虚棺不殓”外,与真的毫无二致。听说,当时接到讣告的人多数已知道是陈鼎济出孬式(耍花样),确很作难,但仔细一想,还是包上“奠仪”前去吊唁。全场“丧事”办得有板有眼,上门的吊客也就有模有样。事过七日,陈鼎济又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公众面前。背后有人问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旁者答道:鼎济开生吊呗!此话,就此流传开了。
再说,这事怎能做得出来呢?用现在的话说,难道陈鼎济患有精神病吗?不,他不癫也不痴。主要是他僻性乖张,心浮气躁,行事过激,也因此白得了这次做丧的一副大棺木。这话怎讲?民国七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城关海滨路妈祖婆做生日,各埠头船家店户纷纷捐钱庆祝,从福州请来时髦的女班“群芳”剧团做神戏。但这时宁德县知事(县长)沈守经不给演出,派警察进行干预,理由是“勤课农桑”,演戏影响春耕生产。当时管理庙务的董事去县衙门说理,沈又推托不见,大家很着急。这时,陈鼎济即挺身而出,条件是要董事购棺木一副,备抬夫四人,事成后棺木归他所有。董事答应了,他回家找一块木板写上:“问沈守经民权何在,我陈鼎济以死相争。”而后手棒木牌领头往县衙门里闯,抬棺木的四人在后面紧跟,到门卫处就吵闹起来,惊动了里面的沈知事,传唤将领头人陈鼎济叫进问讯。陈见沈时据理力争,说妈祖是海上保护神,演戏是水上船民的事,不影响农业春耕生产。沈知事心想当前正在提倡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此人既是抬着棺材进衙门,不达目的是不会善罢干休的,如把事情闹大对自己也不利,就答应让他开台演戏了。
事成后,这副棺材就给了陈鼎济。故有人说,鼎济开生吊,是收了棺材就得做丧。也有人说,鼎济是为了收礼包,试探人情,才开此生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扒手卿哥
过去,宁德人在茶前饭后的闲谈中,卿哥几乎是个传奇式人物。奇在他的动作似魔幻般快捷,奇在他行走江湖不失为人的义气。
卿哥,真名林赞卿,宁德县七都村人氏,生于普通农民家庭。虽身材短小,四肢不发达,却眼明手快,多有心计。这些天份,为他后来所选择的人生之路,提供便利条件。
据说,这卿哥生性聪敏,搞上这一扒窃行当,乃无师自通,仅到福州入行时,受些行内前辈的指点,就开始出山了,且屡屡得手,步步攀升,直至坐上称哥领班的头把交椅。但他始终信守离家时长辈给他的约法三章:一不贪得无厌;二窃富不窃贫;三不窃宁德人。
他深知扒窃是一种铤而走险的非法行当。有了这一思想准备,他始终把妻室留在七都家里,自己出去,寄居福州。其行窃对象多为贪官污吏和行商坐贾,数目也不求甚大,得手后就回到七都家中过清闲的日子。用完再出动,得手又回家。如此返复,旋环不已。故同村人称他为“无田地主”。他行窃的高超手法,略举数例为证。
一、卿哥的母亲林关氏是邻村的河墘人,他自然是河墘村人的外甥了。中华民国时,有一年正月,七都村做开台神戏,请的是福州“新国风”名戏班,消息一传开,邻村人即前往七都看戏,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这天傍晚,还下着毛毛细雨,河墘村来了6个人,在七都街上碰见卿哥,未免以甥舅或姑表之称打招呼,其中有一人给他开了个玩笑说,卿哥兄弟如果有本事能把我们6人的雨伞都扒去,大家才佩服你。当时,卿哥只笑笑,也不置可否。但至半夜,演出结束,大家走出戏场,伸手去打开雨伞遮雨时,个个都发呆了,只是你看着我笑,我看着你笑,这大家手中拿的那里是雨伞,分明是扫把柄,而雨伞都到哪里去了呢?方才记起在街上碰见卿哥时说过那开玩笑的话,就一同往卿哥家里去。此时,卿哥已在自家门口笑脸相迎,当大家向他要雨伞时,他却说不着急,我已给你们备好了水粉做点心,吃完夜宵,自然会有雨伞。果然,吃好夜宵,卿哥问大家要不要隔夜,要住我就去打铺,不住雨伞都在我厨房的门后面,各自认回去好了。
这扫把柄换雨伞的事,原来是卿哥从街上回去备好6根扫把柄带入戏场,当观察到他们看戏正入神时,趁着拥挤的人群,从一个个的手里把雨伞换了下来,就是这么简单。
二、建国前,七都街有一家叫“品记”的南北干货店,卿哥在家时常到那里买东西。一天上午,他来到这店铺,看到一伙计手里提个加绳袋沉甸甸的(一种袋口用带子串起的布兜),便问他干什么去?另一伙计接着答道,我同他去县城置货,卿哥说我今天也要去县,那手提布兜的伙计就指着兜子说,这里面有200块银元,咱三人同行,你如果窃得去,中午在县城的一餐饭吃我的。卿哥没答应是否可以,只说你二人等一下,我回家拿把雨伞一起走。没多久,卿哥手拿雨伞来了,那两个伙计即对他说,我们打赌要先讲好条件,这里到县城有30多华里路程,你一定要走前头,我俩走后面,中间保持一定距离。这两个伙计大概是趁卿哥回家拿雨伞时商量好的,认为前面人肯定不能窃取后面人的东西。一路上,他们都是“一前两后”的走着,到了县城,两个伙计就进了贸易货栈,才感到这布兜有些不对劲,打开一看,却傻了眼,里面那里是银元,全成了瓦片小石子。卿哥在旁却说没有事,吃了中午饭,银元自然会有的,两伙计才放下心。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走路快进单石碑时,有大金溪的阻隔,须在馒头墩过渡船。同渡的人中,走在最前面的把船头,即船靠岸要抓住船头,让船上过来的人放跳板下船,然后过去的人再逐个上船,最后面的要撑竹篙,艄公负责把舵,这是搭渡人的不成文规矩。故卿哥在把船头时,轮到手提布兜的伙计上跳板,故意将船头一推拉,使船摇晃起来,这伙计走不稳,卿哥伸手去扶他,随口说声请注意时,将他放钱的布兜换掉。此一装瓦片小石子的假布兜,是他动身前回家已备好存在身上的。
三、建国后,卿哥已洗心革面不干这扒窃的非法行当了,回七都家里分了田地,参加轻微的农业劳动。不过,他既被公安机关收审坐过牢,也为宁德地方的取缔窃患立过“功”。据说,被收审的原因是怀疑他建国初期通敌的事,经查是1950年运货去南竿塘岛(时为国民党占领区)做生意,无发现政治问题,予以释放。直到1974年,即文化大革命后期,这时的卿哥已年届六旬。因为当时福州有一批新生的扒手流窜到宁德扒窃作案,危害甚烈,群众叫苦连天。宁德县公安局刚恢复正常办公,在一时难以侦破的情况下,请了卿哥出来作耳目。果然,他仍宝刀不老,窃者均难逃脱他的锐利目光,纷纷落网,余者望风而逃,起到综治的作用。
汐头陈元标
汐头,即今城南乡的古溪村。在宁德东湖塘未围垦前,这里是城关南行船只的重要关口。村民多以水上运输和滩涂养殖为生。
听说,清朝季世,该村有个陈元标(一说陈文超),此人长得牛高马大,浑身是劲,力气过人,参加过省垣的武举考试,得何名次,已不重要,因他的长处不在武艺方面,而是有强烈的正义感,敢于向官僚的腐败行为作斗争。
过去,在城关南门外与古溪村交界的地方有个圣人塘,原系东湖围垦的土地,已经耕作多年。清末的一年八月十五大潮时,塘堤被海水冲决,庄稼淹没,颗粒无收,损失惨重。各庄户到县衙门要求蠲免粮税,知县将如实呈报上司核准在案。不久,这知县因三年届满,调离宁德,前来接手的新知县姓徐,原来是个贪官,他见到这份蠲免圣人塘粮税的公文,就问身边的周师爷,此文是否已通知下去,周说收粮税的时间未到,各庄户暂时还不知道,徐即令周此文不下达了,周当然明白徐的用意是要私吞这笔钱粮,则说庄户中有个名陈元标的人很厉害,恐怕惹不起。徐知县应道:“本官像衙门里的那棵大榕树般高大,陈元标他再厉害也不过如一把小剃刀,能砍倒它吗?”这话,后来不知道怎么会传到陈元标的耳朵里,他也不吭声。到秋后,县衙门派人来收讨圣人塘的钱粮了,陈元标就对收粮的衙役说,请你转告徐知县,圣人塘的钱粮免了就罢,不然,待我找到衙门里那棵大榕树的主根时,不砍倒它,也会让它自枯。衙役回去,将这话传达给徐知县,徐才知道此人确实很厉害,也就此作罢,不再催讨圣人塘的钱粮了。
另一件事是发生在中华民国二年,时为闽侯人郭传昌任宁德县知事(县长),奉上司命令,配合福建省水上警察署人员在三都澳筹办三都澳水上警察所,设船捐局于县城东关外埠头办公,强制进出宁境的船只挂牌合法行驶,征收船牌月捐,按船大小派费,以充当水上警察所的人员薪饷和其他支出。地方贪官则藉以加大税负,连长艚上的仔船小舢板也未曾幸免,宁德沿海、沿溪的船户叫苦不迭。这些人本属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穷苦之家,那里能交得起这繁重的捐税,故船捐局扣船、抓人已成常事,在城关三官堂临时增设监狱几十个号房,也已曝满。汐头陈元标忍不下去,身背一艘小舢板直接闯入县衙大堂,指问郭知事怎么小的船儿也要交捐纳税能合理吗?二人一问一答,后来郭知事发了脾气,把帽子脱下摔在桌上就走开了,陈元标赶紧抓起他的帽子走出衙暑,前往省垣告状去,说宁德知事郭传昌“露顶坐刑堂,无事抓百姓”。今有帽子为证,要求省里派人到宁德三官堂临时监狱查看关押多少无辜的老百姓。原因是我今天能背到这里的小舢板也要交捐纳税,百姓交纳不起,就被抓去坐牢,搞得沿海沿溪的船户鬻妻卖子,生活不下去。据说,不久省垣派员下来调查,小船被取消了船捐税。
开训回魂
“开训回魂”这个话,在宁德民间口头中已流传了近一个世纪时间。因是旷世少有的奇特事,则常被人们当作插科打诨的笑料来引用。
林开训家境贫寒,住在宁德城关北门外。他是民国初年,无地农民,父亲早故,母子二人以租种财主田地赚些粮食为生计。农闲时,砍柴出卖,补贴家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故年过三十,仍未婚娶。
由于他为人憨厚,卖出的柴薪一不叫价二不看秤,任凭买主称后计算给多少钱,就收多少,从无二言,故被人外号“〓马训”。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年夏暑的大热天,林开训从田间劳动回来,突然生病发高烧,请医生看了服下几帖汤药,也未能见好,且病情还在继续恶化,以至口出谵语。到第三天,医生再来看时就出现绝脉,不开方子,交待其母准备后事。果然,第四天林开训两脚一伸,就断气辞世了。任从老母嚎啕大哭,也呼唤不回来。
因为他家实在太穷,生病时的几帖汤药就把它吃光了。今这一死,连买棺木的钱也没有,还好左舍右邻看在他母子二人平时为人善良的份上,凑合点银钱给他买副六甲(一种由六块木板併合起来的差质棺材),草草的将其入殓,又怕天热坏尸,则从速抬上山去埋葬。这本来是万里无云、骄阳高照的大晴天,但当抬棺材的人走出单石碑村时,却忽然间乌云密布,雷声阵阵,一场滂沱大雨即将来临。故把棺材搁在村后不远的黄土山坡上,快速挖道坑放了进去,覆盖一层薄土,迅即离开现场,赶往单石碑村躲雨去,欲想雨后再来添土加固。岂料这场雨一直下个不停,以至夜幕降临,大家只好各自回家去。
再说,林开训的母亲,原是上了年纪的人,自从儿子生病至死亡的四天四夜里,都不吃不喝也不睡,特别是见林开训的棺材被抬出埋葬时,更是哭得死去活来。这天夜里,外面打雷下雨,家里一片无寂,至下半夜她累得实在顶不住,就朦朦胧胧的有些睡去。不觉间,被外面的敲门声惊醒过来,问道你是谁,门外即叫声妈,我是林开训。这时,林母完全清醒了,心里虽然有些害怕,嘴上仍是答道:“孩子,你是不是鬼魂回来要带走老娘?”开训在门外应曰:“不,我是人回来和娘一起过日子,现在我肚子很饿,快点开门,给我弄点东西吃。”尤其听了后面说的要吃东西这句话,才开始相信他是人。因为这林母毕竟是年高识广,她想起前辈人有说过,人与鬼的区别有两点:一是人有形有影,鬼有影无形;二是人会饿会吃,鬼会饿不吃。故立即起来,把灯火挑得亮亮的,开了大门,果然开训踩进门槛时,人影投射在厅里的墙壁上,见到的是有形有影的林开训,就高兴起来。这时的林母也是几天没吃东西了,感觉有些饿,母子二人共同进去弄点东西却吃得有滋有味。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林开训患的是伤寒急症,内火中烧,假性休克,被埋到黄土地下后,一场大雨将黄土浆渗入棺材里,祛除了他身上的热火,就苏醒过来,还好棺木有隙能通气,覆盖的土层也很薄,一脚就将棺材盖踢开去,自己起来走出墓穴,才有活命。
第二天,林开训出来向左舍右邻道谢帮忙的事,说明回魂的经过。“开训回魂”,就此传开。
彭记友年
在宁德方言中的“友年”,就是男性患单思病(通称精神病)的代名词。此话源自民国中期,即彭友年的青年时代。从“描述流行病学”角度讲,它是一种思想性的疾病,症状为见了年轻貌美的女子就“嘻皮笑脸”,仅此而已。此病没有传染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还能作治病的“免疫剂”。譬如,有人在靓女面前表现稀拉时,别人即会提醒他,不要那样“友年”了,他就会自敛。这话,或许对外地人听来,甚感茫然,但对宁德人来讲,已是明白不过了。
彭友年,民国初年生于宁德城关一个家道中落的家庭。幼年上过学,粗通文墨书画之道,也和别的孩子一样,有过欢乐美好的时光。青年时期的他,身材高挑,五官端正,爱好琴棋,能说会算,也有过自己的美好憧憬和生活向往。但逢乱世,命运多舛,父亲早故,家况愈下,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使其难以承受。特别是在个人婚姻上,定调过高,未能如愿。而思想上又过于执著,故酿成痛苦无法自拔。据说,到了中年,经人介绍,娶了个外地女人为妻,他却将其整天锁在房间里,不许同外人接触,故该女人撬开地板,从下面的环城河逃跑了。此后,成为鳏夫。
他母子二人住在南门兜环城河面搭盖的一透木屋里。前面向路开了一间小杂货店;后面是厨房和卧室。与人不同的是在店门口刷了一条白灰壁,上写“彭记友年”四个正楷字,每个字还外加一黑色圆圈,引人注目,招徕顾客。
建国后,友年已届不惑之年,放弃了成家的念头,尽心孝敬年老的母亲。闲时,他在家拉着二胡琴,既是自己取乐,也为老母解忧。邻居小孩来听,他即问人家好听吗?因为经常这样,小孩感到很厌烦,当走出店门口时,就有意嘲笑他,把琴谱的音符66·22,故意说成咹咹,咽咽,友年没老婆不过瘾。
后来,彭母病故,南门兜的小杂货店也不开了。友年转为做旧衣服的买卖生意,身上挂满各色的男女衣衫,站在东门兜人流最多的地方招揽顾客。“文革”前,也就是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中期以前,国家生产的工业品有限,人民的购买力也很低,穿过的旧衣衫仍能出卖再利用。这时,已至暮年两鬓斑白的他,身穿大方格的衣裤,与当时流行的“青一色”装扮,的确反差很大。加上夏天将皮鞋打洞作凉鞋穿,更被人们看作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其实他也没惹过谁,仅为赚些小钱过日子,才有这副落魄相。今日提到他,应给更多的同情,而不是嘲笑。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致纯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