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女画家潘玉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478
颗粒名称: 民国女画家潘玉珂
分类号: K820
页数: 6
页码: 280-285
摘要: 闽东才女、民国女画家潘玉珂,福建省宁德市霍童镇洞天街道人。她生于清朝末年,前半生从青少年到“而立”“不惑”之年都生活工作在民国时期,其艺术上的成熟、成名也在这个时期。她一生坎坷,颇具传奇。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笔者在中共宁德县委统战部任职,将她以党外知名人士推荐当选宁德县第三届政协委员,跟她有过直接的工作联系和友好交往。在这片肥田沃土和商贾齐集之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霍童人民。一九三六年,玉珂先生来到中国南方大城市广州,任教于仲元中学,经友人、画家庞熏琴介绍成为黄宾虹的入室弟子,受业于黄先生攻山水画。成为书画兼优的书画家。一九四五年,她在涪陵、丰都、重庆等地举办个人
关键词: 潘玉珂 传略 宁德县

内容

闽东才女、民国女画家潘玉珂,福建省宁德市霍童镇洞天街道人。她生于清朝末年,前半生从青少年到“而立”“不惑”之年都生活工作在民国时期,其艺术上的成熟、成名也在这个时期。她一生坎坷,颇具传奇。
  笔者是玉珂先生的同乡,同住在一条街,家隔不远,儿时常有见到,印象颇深,对她的传奇人生早有耳闻。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笔者在中共宁德县委统战部任职,将她以党外知名人士推荐当选宁德县第三届政协委员,跟她有过直接的工作联系和友好交往。她晚年的居所地在蕉城鹤峰社区桔场下,与笔者的住所同在一个住宅区,又有缘成为近邻,她虽年老深居简出,也还偶有相见,还曾到她家探望。今宁德市蕉城区政协出版《民国宁德》专辑,确有必要将这位历经磨难,矢志不渝、师古不泥的女画家编入该专辑,于是欣然领受约稿。今撰本文,一是作为晚辈,以表对这位女画家的缅怀之情;二是为了褒扬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她向往进步、热爱生活的精神。
  霍童镇是宁德的历史重镇,地处蕉城、屏南、周宁、古田交界的重要地理位置,是几县的物资集散地,背靠道教、佛教名山——支提山,素有洞天福地之美称。蕉城的母亲河——霍童溪在该镇南边缓缓流淌,河宽水清,直达三都澳入海。在这片肥田沃土和商贾齐集之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霍童人民。其中,有的勤学好读而荣取功名,有的善于经营而发财致富。玉珂的祖父是镇上的一介普通村民,生有六个儿子,除了老四自幼喜好读书,曾任中学校长、语文老师,其他兄弟或农耕或经商,也只过着一般温饱生活。玉珂的父亲排行老二,自小头脑灵活,虽没上过学,只靠自学识些字,但做生意很工于算计,从经营小本的薪炭生意开始,逐步发展成为有一定资本的茶商,在霍童开设了茶行,并兼营布匹、制糖等行业,还树立起“潘欢记”的招牌,是霍童有名的工商业十五家之一,客商远达福州、上海、天津等地,赚钱后置田买地盖房,成了镇上一户殷实的人家。玉珂的母亲汤氏是周宁县玛坑村的一户农家女,自幼缠足,虽不识字,但善持家务,扶助丈夫成就了家业。
  一九0八年十一月的一天,潘氏祖屋里一个女婴呱呱降生,有着浓厚封建“重男轻女”思想的母亲知悉降生的是一个不能传宗接代的女孩时,竟把她放到一个脚桶里加上木盖,要将她闷溺遗弃。是好心善良的伯母、叔婶听到女婴一阵一阵似乎呼救的啼哭,想办法用蛏壳盛着米汤或茶水,掀开木盖进行喂养,终将这条幼小的生命有幸存活下来。望着这个可爱又可怜的小女孩,妯娌们都说她命大,将来必有出息。这个刚降生人间就面临一场生死抗争的女孩就是后来成为名家的潘玉珂先生。这场幼时死里逃生的博弈,稍长后便从婶娘口中得知并深深地留在她的记忆中,也成了她长大后勤学奋进和身处逆境顽强生活的内在动力之一。
  获得了重生的玉珂,从小长得清秀玲珑,聪明伶俐,但在清末民初的年代,又身处封建传统观念十分严重的闭塞山乡和家庭,使她儿少时期不能得到上学读书的机会。只是在善于经营算计的父亲身边,通过自己的耳濡目染和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她学到了不少商业知识,尤其是珠算。由于天资聪慧又加勤学苦练,在她十岁时,已能加、减、乘、除,都算得既快又准。更让人惊奇的是,在她十一、二岁时,还能左右手同时打算盘,对同一帐目,能两只手同时操作两个算盘计算,而且结果相符,在场见到潘家这个小女子如此高超算术的客商和村民无不交口称赞,一时在霍童全街传为佳话。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后,风气渐开,在外经营生意的父亲和堂兄给她带来了省城和上海、天津等地的社会新闻和时代的新信息,尤其是在县城中学任教的四叔和在外读书的一位远房堂哥给她带来的女子也能上学堂的消息,倍使她兴奋不已。在四叔的帮助和她的一再要求下,父亲同意她到省城求学。一九二四年,她毅然剪去长发辫子,女扮男装,走出山乡,跋山涉水到省城福州入中学念书,成了霍童镇历史上第一位外出求学的女子。她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读书非常勤奋,较短时间里,学习成绩便从跟上同学到超过一般同学,各门功课都取得优良成绩,只有英语课程,由于全没基础,就利用放假时间留校补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修完了全部中学课程。省城让她开阔了眼界,读书让她明白了道理,此时正值“五四”运动不久,她在这里结识了进步青年,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参加了抵制日货运动,阅读到了进步人士创办的书刊,在获取书本知识的同时,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升华。此前,在家乡时,给她影响很大的是儿少时在外读书的堂哥给她的一本《芥子图画传》,使她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所以,一九二八年,中学毕业的她就报考了当时中国美术的最高学府上海美专,录取了该校西洋画系。一九三一年毕业后,她又决然改学中国画,而在当时,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正被质疑和抨击,不少青年画家飘洋过海远涉法国,视巴黎为艺术殿堂。玉珂先生此时却逆流而动,从西洋画改学中国画。一些人的劝说,仍改变不了她已定的志向。时值著名画家潘天寿在上海美专兼教国画课程。她把自己想学画兰的想法告诉潘老师,而潘老师却不以为然地说:“自古少有女子画兰有成就者。”老师的这句话没有改变她的心意,反而更加坚定了她学兰学国画的决心。因为在她中心有着一股“哪有女子不如男”的内劲,凭着执着和好学,她的第一幅兰花习作得到了潘天寿老师的首肯。之后,在潘老师的指教和自已的勤奋下,她的国画技艺,特别是画兰和梅、松、竹,成绩日臻。一九三二年毕业后,就受聘成为上海美专国画研究所研究员。这期间,她创作了不少以兰和梅、松、竹为题材的名画和山水画作品。如《一缕幽香压千红》、《素影娉婷》等。她的画作是以线为主,并传承恩师潘天寿的用线,喜用刚直挺拨的直线,其笔下的修竹、梅干、荷梗无不卓然挺立。其画面黑白对比强烈,她的画从不敷色,满纸氤氲,尽显笔墨情趣,让人品味无穷。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画作落款常书“洞天潘玉珂”,由此可见她对家乡霍童的眷恋,热爱和引以为荣的情愫。
  玉珂先生在上海求学和工作期间,同在上海求学的宁德籍进步青年林国章、蔡威与她常有往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她不仅同情革命,而且慷慨解囊资助蔡威等从事革命活动。蔡威此后参加红军,成为红军无线电情报创始人,曾任红四军二局局长,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和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终因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牺牲在长征路上。八十年代初,蔡威战友在寻找这位宁德籍中共早期革命家,被徐向前元帅誉为“无名英雄”的蔡威烈士家人的同时,发现了玉珂先生在这期间同情革命并资助蔡威从事革命活动的史实,其爱国之心和革命之情昭然可见,更增添了这位民国女画家的知名度和人们对她的敬仰之情。
  一九三六年,玉珂先生来到中国南方大城市广州,任教于仲元中学,经友人、画家庞熏琴介绍成为黄宾虹的入室弟子,受业于黄先生攻山水画。她可以说是画坛的幸运者,在堪称二十世纪传统中国画四位巨匠: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和潘天寿中,竟有幸得到其中两位大师的指授。她师从黄宾虹学画半年多,因抗战事起,就随汉民中学辗转到大西南的桂林、重庆。期间,她在继续练画的同时,又苦练书法,时任校长的书法家任中敏先生鼓励她在篆书、草书上多下功夫,将来的书法成就当不在画下。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她的书法技艺大有长进,尤其篆书、草书在传承的基础上又独具风格,用笔凝重、力透纸背,成绩斐然。成为书画兼优的书画家。一九四五年,她在涪陵、丰都、重庆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许多书画爱好者、书画家和社会名流前往观赏,著名漫画家丰子愷还曾赠漫画以赞之。玉珂先生在上海就读、工作及其后在西南各地任教期间,还与中国现代画坛著名的刘海粟、丰子愷、关山月、游寿等都有着或深或浅的交往。民国“大人物”宋庆龄、李济深、张治中等,或晤面、或赏画、或收藏丹幅,与玉珂先生也都有一面之交。
  玉珂先生的艺术创作,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道,风格浑厚纯朴。她的作品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观后让人赏心悦目,韵味留长。她曾聆听过国画大师丰子愷说画的一段名言:“梅兰竹菊,实物都极为平常,真的梅树不过是几条枯枝,真的兰叶不过是一种大草,真的竹叶散漫不足取,真的菊花与无名的野花也没有大差,经过画家的表现,方才美化为四君子,世间的凡人俗子,看见了画家笔下的梅兰竹菊都会啧啧称赞,也会渐渐发现其可爱了。”玉珂先生亲得大师点拨,理解大师的艺术真谛,并化解到自已的艺术创作中,所以她的作品充满着内在之美,很值细细品尝和鉴赏。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为她一身男式的装束而发出赞叹,尤其是她那独特的引人注目的男式短发,几乎让人过目难忘,既映透出她的飒爽英姿,又显示了她的男子气质,笔者脑中还自然浮现出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形象,进而连想到她一生历经磨难,逆流而动,虽为女子,却敢为人先的男子气概,历尽艰辛终成艺苑良材的人生轨迹,堪为后人之风范。
  玉珂先生的画作是以兰、梅、松、竹和山水见高、见多,也有画虫鱼、鸟兽之类。百鸟中她最常画的是苍鹰。她的一位外甥(堂妹的儿子)少时曾跟她学画一段时间,见到姨姨在案桌上经常画鹰时,有一天脱口相问:“姨姨,你怎么常画苍鹰呀?”不苟言笑的她,简短应答:“因为苍鹰能翱翔天空,会博击长空,我喜欢!”廖廖数语,寄画于情,看出她那芊弱的身躯上所蕴存的阳刚之气和向往自由,顽强奋进的性格特征。
  一九四六年,是玉珂先生父母六十荣寿双庆之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二年,在外飘泊十几年,行程近半个中国的她,在这年十月,怀着抗战胜利的喜悦和为父母贺寿的孝道之心和愉快心情,决定从重庆东归回到阔别以久的家乡霍童。临行前,在渝的许多友人前来送别。游寿、任中敏、关山月、庞熏琴等著名书画家还作书画相赠。闽东霞浦籍出身翰林的女书法家、历史学家游寿是玉珂先生在福州读书时就相识的好友,在她为玉珂双亲荣寿双庆的题字中,盛赞霍童奇
  秀的山水,深表二十年的旧友之情和为老伯、伯母贺寿的孝怡之心,情真意切,十分感人。玉珂先生把友人相赠的书画视为珍宝留存至今。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玉珂先生踌躇满志和艺术创作的旺盛年华,一场家庭变故和历史的“误会”,中断了她的艺术生涯。回乡探亲期间,唯一的弟弟不幸身染时疫英年早逝;只隔半年,年老的父亲又突病离世,家庭的两支顶梁柱接连倾倒。无比悲痛中的她,面对年迈的老母亲和年幼的侄子侄女,她不忍心撇下一门孤寡再做远游。且因家中别无兄弟姐妹,她自然成了家庭主事,挑起了支撑这个家庭的重担。解放后,其家庭评为地主成份,她替父受过,行动受到限制。此时的她,如同一条本来张帆行进的航船,遇到风浪,搁浅不前了;又宛如一只翱翔的苍鹰,受伤折翅,不能再博击长空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和艰辛的生活重压,迫使她潜声艺坛二十载。
  玉珂先生的百年人生,还有一件逆常道而行的传奇,即终身未嫁,一生操守处子之身。而她把母爱全都倾注于侄子女,含辛茹苦培养他们长大成家,事业有成。她的侄孙女一篇习作《姑婆的手》刊登在《福建省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上,招来全国各地小朋友和家长的来信,其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她的艺术青春又重新焕发,在一幅梅兰图上奋笔题书“舞风蹈雪召唤皆回”,表达了她欣喜若狂的心情,直到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一九八六年当选宁德县政协委员,后又担任宁德美协名誉顾问,省老年艺术协会理事等职。一九九三年在宁德市举办个人书画展。二00四年出版《潘玉珂书画集》,原福建省副省长潘心城和原省科协党组书记林思翔为其作序,原中共宁德市委副书记、省文联党组书记陈济谋为其题写书名。中共宁德市委书记陈荣凯为其题签四个大字“艺高品洁”,这是对她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
  二00五年九月二十四日,潘玉珂先生在蕉城家中病逝,终年九十八岁。

附注

作者简介: 1962年毕业于福安师范,1984年毕业于福建省委党校,大专学历。先后就职于宁德县教育局、县委宣传部、统战部、宁德市(县级)人民法院、宁德市(地级)科委,2004年退休。现住蕉城。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承威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