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璚城 蔡汝梅二、三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470
颗粒名称: 张璚城 蔡汝梅二、三事
分类号: K820
页数: 10
页码: 260-269
摘要: 张璚城、蔡汝梅二人同年出生,因家境不同,一个从小接受新式学校教育,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由于刻苦努力他们都学有所成,成了民国时期宁德社会知名人士。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在多年的党务、政务和商务活动中,他们曾一起共事,为推动家乡的社会革新、教育发展和迎接解放做了有益的事。俗话说“人去留名,雁过留声”,如今斯人已离去半个多世纪了,笔者通过采访知情者和收集有关历史资料,整理出一些片段材料,以飨读者。三个多月后,蔡泽鏛、林国章由于身份没有暴露,经亲友多方营救被保释出狱。围攻党部事件平息后,参加筹备处活动的骨干青年陆续返回宁德,有的选择了外出求学深造,有的选择从事教育或商务活动。
关键词: 张璚城 蔡汝梅 传略 宁德县

内容

张璚城、蔡汝梅二人同年出生,因家境不同,一个从小接受新式学校教育,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由于刻苦努力他们都学有所成,成了民国时期宁德社会知名人士。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在多年的党务、政务和商务活动中,他们曾一起共事,为推动家乡的社会革新、教育发展和迎接解放做了有益的事。
  俗话说“人去留名,雁过留声”,如今斯人已离去半个多世纪了,笔者通过采访知情者和收集有关历史资料,整理出一些片段材料,以飨读者。
  家庭背景及求学经历
  张璚城,字祈仁,号铁崖,光绪丁酉年(1898年)出生于宁德城关一个小商家庭。其父张恒明有一定文化,从事宁德传统的饮食生意,经营做鱼丸及面食,生有三男一女,大儿早逝,二儿仁山,璚城排行第三。张恒明信奉基督教,一生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除自己带头捐献外,还亲身向乡亲劝摹,筹集资金用于修桥补路,城内的状元里、竹兜街、学前街、西门路、下尾街,曾由他发起疏竣路沟,铺平路面。为节约资金,他带人去城外收集石料,雇人抬回来堆在张家祠堂的院子里,请来浙江泰顺师傅加工,用于铺垫路面。他听说南较场关帝庙住有许多乞丐,就经常带上自己经营的食品并买来旧绵袄、棉被去接济乞丐。他的行善受到当地民众和乡绅的交口称赞。1928年,福建省长萨镇冰来宁德赈灾时,听了当地官员的汇报后,很受感动,曾赠送“乐善不倦”匾额予以褒扬。张恒明重视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他的子女从小就被送到莲峰学校及毓秀女校,接受新式教育。
  据张福生(张璚城侄儿,82岁),杨雪卿(张璚城外甥女,85岁)回忆:张璚城在县城莲峰高等小学①毕业后,考入霞浦县省立第三中学就读。在这里,他结识了郑长璋、林国章等人,同学加同乡,他们很快成为亲密无间的学友。那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热潮也深刻影响了这些青年学子,反帝反封建,追求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的影响使他们成为思想活跃的进步青年。当时霞浦也爆发了声援“五四”运动及抵制日货的游行示威活动,张璚城和郑长璋、林国章等青年伙伴也积极参加了游行示威活动。
  初中毕业后,郑长璋(1921年)考入北大(政治系、系主任是李大钊)预科班。张璚城选择到省城福州英国人办的“三一”学院念书。他学习用功,并较好掌握了英语基础知识和会话本领。毕业回宁德后,他能跟教会、毓秀学校及永生医院等单位里的洋人进行英语对话交流。每年寒暑期,从各地求学深造的知识青年回乡后,张璚城常常为他们辅导英语并交流各自的学习生活及各地的时事和社情。
  蔡汝梅,又名西山(西珊),生于1898年。其父亲从事南杂店小生意,生有三男一女,蔡汝梅排行第三。据今年90高龄的蔡汝梅堂弟蔡妹细介绍:由于父亲生意不好,家景困难,蔡汝梅从小寄养舅父林文瑄家(蔡汝梅的母亲是林文瑄堂姐)。林文瑄是清末秀才(拔贡生),家中设私塾,蔡汝梅就跟随舅父念书一直到十多岁。后来林文瑄受聘担任县莲峰高等小学校长,蔡汝梅就跟随舅父进入莲峰小学学习,与张璚城成为同学。莲峰小学是当时宁德的最高学府,在这里读过书的人后来大多成为宁德的出名人。有舅父的培养和自己的用功努力,蔡汝梅学会了写作诗文并练就一手流利的毛笔字。当时常常有人请他当文书,曾经熟人举荐到罗源县政府当过秘书,后来因母亲病逝返乡。
  民国4年(1915),蔡汝梅受聘担任第一国民学校校长,有学生38人,共编为3个年级。该校办在状元里张氏宗祠,就在张璚城老家的前面。此时,张璚城正在霞浦中学念书,他与在自己家门口办学的蔡汝梅有了进一步认识和交往,从此结下莫逆之交。
  参加党部筹建与重建活动
  1926年,正值国共合作共同北伐并取得节节胜利之时,这年11月宁德早期共产党员郑长璋受北京地下党组织委派,与表弟林国璋(在北大附中朝阳中学念书)一起从北京返闽,经中共福州特委党团组织部长陈应中与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工人部长马式材(中共党员)研究后,委派郑长璋回宁德以筹建国民党县党部的名义,组织工农运动以响应北伐并秘密发展中共党的组织。12月国民党宁德县党部筹备处成立,郑长璋任筹备处主任,张璚城被推选为工人主任,蔡汝梅任秘书处主任,与林国章、蔡泽鏛、阮元皋等人成为筹备处的骨干力量。
  县党部成立后,郑长璋根据福州特委的指示,积极组织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相继在县城成立了工人协会、农人协会、商人协会和妇女协会。通过组织“街头剧”、演讲等形式揭露封建地主压迫农民的罪行,反对阶级压迫,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和封建迷信行为。县党部还积极帮助地方人士开办新式学校,动员工农子弟入学读书。在郑长璋的领导下,张璚城作为工人主任与蔡汝梅、林国章、蔡泽鏛等骨干一起积极开展工作,很快在县城掀起一场很有声势与影响力的工农运动。尤其是县党部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反对渔霸和清算县商会坐办贪污公款的两场斗争,打击了士豪劣绅的不法行为,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和拥护。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前后,形势突变,白色恐怖遍及全省,宁德的反动势力乘机抬头,他们组织“拥蒋护党”大会,准备向县党部夺权。四月中旬,林国璋、蔡泽鏛、郑长璋相继前往福州汇报工作,听取中共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不幸先后被捕入狱,宁德县“拥蒋护党”大会头目李某某趁机率众向县党部筹备处发动突然袭击。一场恶斗之后,县党部落入“拥蒋”势力之手。随后,他们在全县大肆搜捕筹备处的骨干成员和革命同志。有一部分同志在保卫党部的战斗中受伤回家养伤,大部分同志分散躲避,张璚城、蔡汝梅、郑长懋等人分别经三都、霞浦坐船到厦门避难。四月二十七日,郑长璋与福州特委书记方尔灏等七位共产党员在福州西门鸡角弄刑场英勇牺牲。据郑长璋女儿郑启如(85岁)回忆:曾听我母亲说,当年父亲牺牲后有许多党部的同志赶到福州帮助收殓并护送灵柩回宁德,宁德这边也有许多同志和郑家众亲友一起参加迎接和吊唁活动。杨雪卿回忆:曾经在二舅(仁山)家见过一张约一尺宽的相片——下雨天,许多人穿长衫,撑雨伞,围站在郑长璋灵柩旁。据说是在福州鸡角弄照的。
  三个多月后,蔡泽鏛、林国章由于身份没有暴露,经亲友多方营救被保释出狱。由于郑长璋已经牺牲,又联系不上上级党组织(福州自“四·三”事变后,陈应中被捕,马式材等人已经转移隐蔽),一时间筹备处的骨干同志群龙无首。据八旬老人郑长懋生前回忆:蔡泽鏛出狱后从福州打电报到厦门,召集大家秘密集中福州,商议今后的对策和活动计划②。有人提议,动员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出面呈请县政府秉公处理“拥蒋护党”派围攻“筹备处”的武斗事件并惩办首恶分子。这一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郑长璋、林国章、蔡泽鏛、张璚城等人的父辈及亲友如郑崇膺、林圭甫、郑宗霖等在宁德都是社会贤达或名流,每位新任的县长初到宁德都会登门拜访他们并听取社情民意。这些乡绅对“拥蒋护党”派用武力围攻党部,造成郑长璋等多人的不幸死伤也很伤心和义愤。于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县政府终于出面处理了此事。虽然目前还未见到有关处理此事过程的历史资料,但是据笔者了解到的资料表明,李××当时的确被县政府处理并羁押过③,而其余帮凶也从此收敛或匿迹。
  围攻党部事件平息后,参加筹备处活动的骨干青年陆续返回宁德,有的选择了外出求学深造,有的选择从事教育或商务活动。张璚城、蔡汝梅与周玉堂、郑长懋等人自筹资金,办义务教育,创办明伦小学,郑长懋任董事,办了一年,终因经费缺乏,难以为继,经张璚城多方奔走,申请改办国民学校,即蕉城中心小学(蕉一小前身)④。之后,他们还应校长之邀在这所学校当了一段教员⑤。
  1927年9月,国民党省党部筹备委员会委派张璚城为宁德县党部筹备委员会负责人,负责重建党部,“筹委会下设秘书处及组织、宣传、组训三部,张璚城、吴运连、项志雄等为筹委会常务委员,罗树生为委员兼组织及训练部长,阮元皋为委员兼宣传部长”⑥。这时,张璚城的父亲要他继续做教员,不要参加政界活动,但由于得到省党部的信赖和委任,张璚城很快说服了父亲并召集原筹备处的骨干投入县党部筹建及基层组织建设。他和阮元皋等人通过宣传与发动,吸收基层知识青年参加国民党,并很快组建起乡镇的分区党部。这期间,张璚城和蔡汝梅还时常抽空到蕉城小学义务授课。
  为了缅怀郑长璋,在张璚城、蔡汝梅、阮元皋等人的策划下,“1927年10月18日,宁德国民党各区党员、教育界人士具呈省政府,请求抚恤郑长璋”⑦。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县党部所在地——考坪内建立一座用石头砌成的六角形的纪念亭(长璋亭),并经过县政府批准,将郑长璋故居所在街道命名为“长璋街”,作为对郑长璋的长久纪念。这在当时宁德县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国民党宁德县党部成立后,遵照上级规定,党部的领导机构改称为党务指导委员会。张璚城从1928年12月至1932年7月,一直担任指导委员兼宣传部长⑧。此后,还被省党部派往南平担任过一段党务指导委员。而蔡汝梅除承担县党部文秘工作外还从事县商会的工作。
  筹建宁德县立初级中学
  清末,闽东只有一座设于霞浦的福宁府中学堂,创办于1902年,民国成立后改为省立霞浦初级中学,面向闽东各县招生。当时各县小学毕业生要升学都得去霞浦。由于交通不便利,民国22年省教育厅决定,霞浦初级中学迁至三都(松岐),改名省立三都初级中学。由于是面向闽东各县招生,招收名额有限,加上去三都学校学习必需住宿,增加费用,又不方便,所以宁德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小学毕业生无法升学。
  目睹县城小学毕业生不断增加,却因经济及外出求学有困难而大量辍学的情形,1939年秋,担任宁德商会会长的张璚城便带头倡议在县城设立一所县立初级中学。他与龚幼翰、蔡汝梅等人利用在县党部和商会任职的便利,多方奔走,四出募捐,最终动员城关各族姓同意捐献祠堂田产的十分之一,共筹得学田4000亩作为县立中学的办学基金,还借助各行业商会向商家及当地机关、工厂募得开办费8000元。接着张璚城等人又忙着校舍的建设和教员的选聘工作,一直忙了数月,开办与招生工作才基本就绪。学校于1940年春正式开学,但由于日本飞机轰炸宁德,第一期招收的学生改在七都林氏宗祠上学⑨。一年后迁城关原莲峰书院校址。由于刚刚开办,学校面临校舍、教员及经费等诸多困难,张璚城继续发动社会各界支持办学。他也经常到县立初中兼课,教授英文。原省电台台长黄岑、宁德一中教员林国在等都回忆说,他们曾先后受教于张璚城。
  全面抗战爆发以来,张璚城和蔡汝梅利用在县党部和商会担任执行委员、商会会长及秘书的职便,积极发动各社团组织及民众踊跃捐款捐物支援前线。1942年3月,他们一起参加了由县妇女联合会组织的“劝募妇女号飞机公演抗战话剧”演出活动(当时国民政府号召一县捐一架飞机支援抗战,宁德县由妇女会负责牵头劝募,将所捐飞机命名为“妇女号”),并带头出“券资”,观看抗战话剧演出⑩。
  1943年县立初中“基金保管委员会”成立,张璚城以县党部执行委员和商会会长的身份担任“基金保管委员会”委员兼保管组组长⑩,负责“基金田产案卷册据印信”、“基金田产所收租谷”及“现金账目”的保管业务。为了管好用好基金,张璚城花了不少的精力和时间。后来,他和蔡汝梅都被推选为“县立中等学校学董会”成员,这时张璚城由于参加县临时参议院的筹备工作,他的商会会长职位便由蔡汝梅接替。
  [=此处为插图=]
  1944年5月宁德县临时参议会成立,郑宗霖当选议长,张璚城当选副议长,蔡汝梅等17人当选议员。同时蔡汝梅、王克权、阮元皋又被推选为驻会会员,负责参议会的日常工作。借助这一参政机构,他们对事关民生的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心。如民国卅三年十二月廿二日县临时参议会就以大会议决的方式要求县政府“县立中学校……明年度班级增加,经费应予增列以适应实际需要”,“依本县实际需要卫生(如卫生药品器械购置费仅4500元,不敷甚多,应予增列)及社会救济支出应各予增列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于保安支出预算内予以调整……请查照办理。”(见县政府的公函《送复县卅四年度总预算书审核情形请照办由》⑫)。由于参议会的决议对县政府的行政有监督权和约束力,所以上述决议得到县政府的采纳和办理,使得教育与卫生等社会事业的经费预算比较接近省定的标准。
  1946年1月,县参议会正式成立并举行换届选举。张璚城、王克权当选正副参议长,蔡汝梅等17人当选议员。在第一届第一次大会上,蔡汝梅提出《限期清葬各乡镇住宅及丁寮停柩案》⑬,要求县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限期清理各乡镇住宅及丁寮的停柩,以整肃社会风气。各乡镇住宅及丁寮的停柩问题由来已久,也引起有识之士的热议,所以蔡汝梅的这一提案得到多数议员的赞同并在第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后提交县政府办理。
  投身迎接宁德解放活动
  1949年初,解放区报纸发表了元旦社论《将革命进行到底》,全国解放的形势已经很明朗。在国统区,中共党的地下组织也积极开展对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策反和统战工作,为迎接全国解放争取更广泛的支持和帮助。这时,张璚城、蔡汝梅、龚幼翰等人从报纸、电台广播中也了解一点国内的形势变化并作出了明智的选择。
  杨雪卿回忆:当时在二舅(仁山)家,我看见他们天天晚上躲在后面房间用收音机收听广播,并做记录,在场的有两个舅舅和龚幼翰等人。
  原宁德市(县级)党史研究室主任蔡作厦撰写的《吴修平组建宁德民盟组织》⑭一文对龚幼翰、张璚城在1949年初参加地下民盟组织的经过情形有这样的记述:1949年3月,龚幼翰(时任县党部书记长、县党部推选的国大代表)、张璚城(时为县参议长)⑮先后到福州会见黄小岑(中共地下党员、曾是龚、张的学生),表达了愿意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出一点力的心愿,希望能帮助与宁德中共地下党或游击队接上关系。之后,在黄小岑的牵线下,他们先后与福建省地下民盟组织及宁德地下党和游击队接上关系,后来他们被批准加入民盟组织并被任命为民盟宁德小组(有十多名盟员⑯)的负责人。
  1991年7月24-28日,由民盟宁德地区工委会、政协宁德市委员会、中共宁德市委统战部联合举办的“宁德盟史座谈会”在宁德召开。出席座谈会的有: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秘书长吴修平,民盟中央常委、福建省委常务副主委陈心铭,原宁德地区副专员黄垂明,原省电视台台长黄小岑,福州市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州市委主委朱柽,民盟福建省委宣传部长陈宗沅,宁德地区财贸干校副校长、支部书记高远,宁德市政协主席杨锡甘,中共宁德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李继梅,民盟宁德地区工委主委丁知足等23人。座谈会上,当年福建省地下民盟组织的代表吴修平、负责搭桥牵线的地下党员黄小岑、闽东地下党游击队的领导黄垂明和联络员高远等同志分别回忆了宁德地下民盟组织的建立以及在地下党和游击队领导下积极开展配合解放宁德的经过情形。⑰
  根据他们的回忆资料,宁德民盟组织为解放宁德所做的工作,大概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争取当地党政军上层人士投诚起义,负责对外出面联系,物色人物,接待各界人士、国民党县长刘德馨和党政军警头面人物的是张璚城;二是开展宣传和瓦解敌军工作,翻印山头游击队寄来的闽浙赣纵队司令员李定平的布告,分发全县军、政、警机关和各乡镇,张贴县城大街小巷和机关、商店门口,宣传我军政策,瓦解敌军,引起震动;三是通过募集资金,秘密给山头输送枪支、药品、布匹、电池、鱼干等游击队急需的物资;四是国民党败兵进城后,民盟活动除了坚持城关,应付形势变化外,盟员龚幼翰、马忠辉等转到扶摇村,以其为基点,联系山头游击队,沟通县城,在霍童、赤溪、八都等乡镇进行策划投诚起义的活动。最后龚幼翰转到三望村,通过增坂村与县城联系,配合解放军、游击队和平接管宁德县城。
  又据杨雪卿回忆:1949年年中,我订婚时舅舅张璚城来我家,看到我订婚有一对金镯子,几天后即对我妈说,宁德即将解放,目前游击队急需资金购买枪支和生活用品,动员我妈把我的一对金镯子借给游击队,我与爱人苏鸿章同意后,他即拿走了,并写了一张收条给我。他还到处动员亲朋好友捐献粮款。他自己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变卖拿去支援游击队,买了咸鱼货、药品、粮食等雇人挑往游击队驻地……8月15日,我在舅舅家,舅舅叫我们到北门迎接游击队。我和几个伙伴到了北门外,看见一队游击队准备进城,其中有龚幼翰、章钦端(黄小岑的爱人),都穿军装戴帽,有绑腿,雄纠纠气昂昂的。我们赶上前打招呼,接着跟随他们进了城。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宁德解放已经六十多年了。当年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龚幼翰、张璚城与参加宁德地下民盟组织的其他盟员一起为宁德的解放出了力,他们所做的贡献是不应当被遗忘的。正如原省电视台台长黄小岑在盟史座谈会上所说:“我南下大军解放宁德时,除曾在三都岛和国民党中央军打一次仗外,解放县城时,未费一枪一弹。游击队进城,张璚城、王克权(当时的参议长、民盟成员)等都作了布置,并亲自到金涵迎接。霍童、八都、九都、赤溪等乡都是和平解放。入城后,龚幼翰、马忠辉等一批盟员协助公安局收集档案,清除反革命势力,这一份功劳不应抹煞。现在中共宁德市委(县级)已为受冤的地下盟员个人一一平了反,但在宁德解放的地方史料上,还未见提到地下民盟的作用,我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地补上一笔,以昭公允。”
  附记:1951年,张璚城、蔡汝梅被分别以“反动组织罪”、“匪特罪”错杀于蕉城。1981年、1984年分别经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宁德县人民法院重新审理后认定:“张璚城…解放前即加入民盟组织,并与我游击队取得联系,接受指示,为我工作。解放后,未发现有新的罪行”,“蔡汝梅…解放前即加入民盟组织,为我工作。原定…参加刀会,下海为匪的主要事实失实,查无实据,不能认定”;对他们的历史问题应以‘既往不咎’的政策对待,原处…死刑,属于错杀。因而再审法院分别撤销原审判决,改判无罪。(详见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81)闽法刑监字第16号、福建省宁德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84)宁法刑复第009号)。
  注:
  ①今宁德十中所在地,民国元年(1912)莲峰高等小学堂改为宁德县立第一高等小学。
  ②④见本辑郑长懋郑贻猷《我在民国时期的一段经历》。
  ③据90岁的黄宝昭女士回忆(笔者于2010年元旦采访)说,“曾经听我大姆讲,李某某(宁德县“拥蒋护党”派的主要人物)曾因坐土牢造成眼疾,视力大减,除了戴眼镜,平时看东西还用放大镜”。又据叶果初女士《漫忆乐天居》记载:“宁德县继光街莲峰路4号是位于西门外在旧宁德一中与县医院之间,与旧宁一中毗邻的一座西式园林别墅,号“乐天居”。……其主人是解放前多年任宁德圣教妇幼医院、永生医院院长(1921-1924、1927-1948年)的我的祖母阮琼珠(又名阮继新)。我父亲说花了一千银圆(也有人说是一担银圆)。闻该花园原主人李氏为其外号“宁德一”的如夫人于民国初所置金屋。1927年祖母应邀再回宁工作。此时李氏被囚,其如夫人为救夫而出卖此别墅。”
  ⑤据张福生,杨雪卿回忆。
  ⑥⑧区档案馆档案(3-1-1)资料。
  ⑦1995年版《宁德市志》大事记p20。
  ⑨见本辑《民国宁德基础教育管窥》一文附录“宁中简史”。
  ⑩区档案馆档案(10-1-73)p35-37。
  ⑪区档案馆档案(10-1-53)p10。
  ⑫区档案馆档案(2-1-242)p104。
  ⑬区档案馆档案(10-1-53)p75《限期清葬各乡镇住宅及丁寮停柩案》。
  ⑭见《宁德文史资料第十辑》。
  ⑮张璚城曾于1944年当选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郑宗霖为议长),1946年1月当选县参议会议长(王克权为副议长),1947年11月参议会换届,王克权当选议长(张璚城为议员),1949年前后县参议会有无换届,目前尚未查到有关资料。但据近日张幸福(张璚城嫡孙)采访吴修平、黄岑,吴、黄二老均回忆说,当时(1949年4月)会见龚幼翰、张璚城时,龚幼翰介绍自己是县党部书记长和国大代表,张璚城是县参议长。又据《宁德县立初级中学请领三十八年(按,1949年)二月份员役薪饷清册》(见区档案馆档案10-1-87)王克权先生此时为该校教员,并领薪饷32000元(旧币)。张璚城、龚幼翰二人在1949年间的实际职务,有待查证,笔者暂取吴、黄二老的回忆之说。
  ⑯1949年宁德地下民盟小组成员名单:龚幼翰、张璚城、王克权、蔡汝梅、王和祺、蔡琨美、章茂华、林祖忠、马忠辉、黄奇逢、张福生(摘自民盟蕉城区委编《蕉城民盟1996—2006》)。
  ⑰1991年11月《福建盟讯—宁德盟史座谈会发言选辑》。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贝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