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庐居士林文瑄小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469
颗粒名称: 南庐居士林文瑄小传
分类号: K820
页数: 4
页码: 256-259
摘要: 林文瑄字圭甫,号南庐居士,又号痴虎,宁德城关南门人。清宣统元年己西科拔贡生(优秀的廪生选拔为拔贡生。贡生,俗称“明经”。是指明清两朝秀才成绩优异者,可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授文林郎,浙江补用县丞。民国时期,担任宁德县莲峰书院山长,宁德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长,鹤场吟社社长等职。林文瑄出生于蕉城的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林芝华,祖籍罗源河阳杨家墩。清道光十二年壬辰科乡荐第一名举人,授湖北宜昌府通城县知县。林文瑄生活在在这样的家庭,深受祖父的熏陶影响,为民办事,也得到群众的爱戴,享有很高知名度。丙子六月,予偕内子及郑氏姊避暑龙湫山寺。近寺有“龙湫石笋”、“狮子听泉”、“石人面壁”诸胜。
关键词: 林文瑄 传略 宁德县

内容

林文瑄(1883-1946)字圭甫,号南庐居士,又号痴虎,宁德城关南门人。清宣统元年(1909)己西科拔贡生(优秀的廪生选拔为拔贡生。贡生,俗称“明经”。是指明清两朝秀才(又称生员)成绩优异者,可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授文林郎,浙江补用县丞。民国时期,担任宁德县莲峰书院山长,宁德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长,鹤场吟社社长等职。
  出生书香门第接受良好教育
  林文瑄出生于蕉城的书香门第。他的祖父林芝华,祖籍罗源河阳杨家墩。清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乡荐第一名举人,授湖北宜昌府通城县知县。咸丰十年(1860年)授奉政大夫,署湖广荆门直隶州知州。为官清正,勤政廉明,锄强植弱,吏畏民怀,兴学校,修水利,教民树艺,民众安乐。林文瑄生活在在这样的家庭,深受祖父的熏陶影响,为民办事,也得到群众的爱戴,享有很高知名度。
  用心教书育人桃李遍蕉城
  林文瑄中拔贡后授浙江省补用县丞,但他没有到任就职,而是就任莲峰书院山长、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长。他热心教育事业,培养一大批优秀学生,如霍童潘宝瑛、濂坑王克鸿(后考上福建师范学院,任福建省立三中教师)、蔡汝梅、张璚城等都是宁德诗坛名将和社会名流。
  林文瑄著述颇多,有诗集《龙湫消夏小草》、《魂南集》传世。并撰《墨壶铭》借以明志,并以自勉。在担任明伦小学第一届毕业班语文教师时,编写过一首激励同学奋进的毕业歌。歌词是:“姐和妹,弟和哥,大家共砚快乐何多!光阴数载白驹忙,前程万里,今日初航。外患急,内忧烦,读书救国,薪胆莫辞劳。行兮!行兮!不可留,休忘记啊!明伦湖畔,风浴泳歌!”
  后来,又作《宁德初中校歌》,歌词是:
  “庇我多士,广厦万间,捐田兴学,义举足观。筚路蓝缕,邦家多难,正赖力除外患,任侠果敢,生动活泼,勿畏难,勿苟安,能奋斗,肯牺牲,造成我宁中同学们的精神集团。
  鹤山巍峨,鳌湖绿波,复兴民族责在吾曹,树木树人,功效唯高,承继海滨邹鲁,莫让岁月蹉跎,如挂角,如负薪,共攻玉、永同心,造成我宁中同学们的精神集团。”
  这些歌词也充分表达林文瑄的爱国热忱。
  教子有方支持革命
  林文瑄在当时的家庭条件下,完全可以购置田地、房产。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把积蓄的钱用于办学校和供儿女读书。他的长子亮章,霞浦汉英中学毕业后,被林振翰聘请到上海,在其家塾担任家庭英文教师。后来在上海考上英国人所办的盐务局;次子国章,1926年在北大附中读书时曾与北大学生郑长璋一起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南下回宁德家乡,以筹建国民党宁德县党部名义,组织开展工农革命活动。“四一二事变”发生后,1927年4月,林国章、蔡威、郑长璋三人先后在福州被捕,林文瑄与蔡家、郑家一起到福州积极营救。后来,林国章在上海中国公学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1932年毕业回国,后任福建省银行宁德分行经理时,拿出部份工资支持宁德城关革命同志开办“红叶酒家”,作为地下革命联络地点,解放后被评为“老革命授予纪念章;三子敏章,就读福建茶叶专科学校,1946年到台湾从事茶业工作,为台湾种植和培育茶树新品种、提高茶叶产量做出贡献。
  提倡男女平等女子应受教育
  林文瑄不仅自己勤于学问,还积极动员和支持两个妹妹林文藻、林文璇学习文化知识,在他的带动与帮助下,两个妹妹也接受了良好教育。后来林文藻嫁前林路祠堂边蔡家(是蔡威堂弟蔡泽钦的祖母),林文璇嫁南门竹兜街郑家(是北大英烈郑长璋的母亲)。两人都通情达理,会吟诗填词,成为当时女子中为数不多有文化学识的女子。林文瑄还积极鼓励女儿林依萍、林秀嫒到宁德南门下宅园办学,现在南门很多健在的土改干部都曾受到她们的教育。
  态度和蔼平易近人
  林文瑄一生待人和蔼,平易近人,待人处事始终秉持“和为贵”的原则。他曾经刻苦究读律法,熟谙法律知识,有时也替人代写诉状。在南门一带,若有群众发生纠纷和争执,人们一般都会请林文瑄出面评理和调解。他出面进行调解时,常常依法论理,又能深入浅出进行讲解,使人心服口服,这些纠纷和争执常常因此而化解平息。所以他在南门一带享有很高的威望,以致在他逝世时,南门群众自发为他办理丧事,他的丧葬在当时办得很隆重。
  遗有著作后人赞赏
  林文瑄在南门外战场溪畔修建一幢书楼,名“卧痴楼”,耕读不辍,宁德蕉城的骚人墨客和挚友经常欢聚楼中咏诗作赋,以取乐于桑榆。他主笔所写民国续修《宁德县志》于1946年完稿,因当时印刷困难没印成书。后来这些稿子流落民间,有一部份被人收存。《龙湫消夏小草》一书,现保存完好,这本书字迹清秀,内容丰富,写了“龙湫感旧”、“半间楼纳凉”、“赏雨”、“石笋”、“石洞”、“石门”、“大雨”、“孤松”、“瀑布”、“狮子听泉”、“石人面壁”等名篇章,厦门大学教授黄建琛对这册《龙湫消夏小草》极为赞赏。
  1982年,林文瑄的学生王克鸿在其所写《宁阳拾锦》(见《宁德民间文学资料》第八期)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述:“林圭甫(文瑄)先生,民国十一二年间,长莲峰小学,时余负笈莲校,见其案头有《墨壶铭》一篇,云:‘铿铿此壶,乃墨非朱,近之者墨,贪之者污,盖藏唯谨,磨砺以须,蕴为文采,发成典谟,我虽浅陋,胸宁点无,愿君饱此,以愈吾愚。,圭甫师为清季拔贡,诗名籍甚,诗作有《南漈消夏集》等(注:应为《龙湫消夏小草》),惜未付梓,十年浩劫荡然无存今所知者仅南漈寺观音堂楹联:‘泉从何处飞来,听石壁千寻,溅玉跳珠洒落四时随法雨;堂向最高卓起,俯蕉城一片,浓烟密瓦周遭万户荫慈云。’‘龙湫贮碧,鹤岭萦素,咫尺伴孤城,仗我佛威灵堂皇万象;地藏名庵,天王古刹,东西分胜概,与此间林壑鼎峙三方。’”
  另一位学生林家树也曾在《宁德民间文学资料》第八期《宁阳拾锦》中记述:“族人文瑄公,号圭甫,字痴虎,清末拔贡出身,寒儒,宅隔壁郑某酒库,自题中柱联对一副云:漫云蕉叶不胜,衬细雨微风,客至也赊邻舍酒;且喜梅花有主,颂暗香疏影,古来祗数我家诗。又城南有怀仁医师药铺,公题颂对曰:怀仁殷济世,市义慎居商。记得庆祝抗战胜利有文瑄公一副对联,曰:志见九州同,我比放翁真幸福,遥闻三岛碎(注:指日本国),谁怜武士等逰魂。”
  附《龙湫消夏小草·引》供大家观阅。
  《龙湫消夏小草》引
  丙子六月,予偕内子及郑氏姊避暑龙湫山寺。寺在南山中,距南庐六七里。为殿一,奉释迦、观自在诸佛。殿前为楼半间,万竹回环,石泉终日潺湲流。竹间凭楼,栏上凉阴,绿荫拂拂襟袖,於消夏为宜。近寺有“龙湫石笋”、“狮子听泉”、“石人面壁”诸胜。楼前面正对镜台山之麓,孤城傍海,风帆沙鸟出没。烟波风景之佳,在附城诸兰若中,当以为最也。郑氏姊信宿即去;内子意颇恋恋,以家事纷扰,居六七日亦复言旋;惟予独留。寺有壮、樨(稚)僧人各一,客一,奴一,并予凡五人。禅关长昼岑寂,一枕黑甜而外,日惟以诗为事。风晨月夕,雨霁云归,鸟语虫吟,钟鱼梵呗,一日之内妙趣纷来。凡予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思想之所到,莫不一寄之吟咏,伫兴而就,不暇推敲。积二十馀日,得诗若干首,褎(袖)然成帙矣。夫竹院逢僧,何啻偷闲半日;山堂煨芋,岂期作相十年。惟是山水因缘,此生願缔;文章结习,到老难忘。诗虽不工,固一时兴致之所由托也。未能弃置,姑录存之,庶几逋景可追,聊以为异时纪念云尔。南庐居士自识。

附注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蔡泽钦、王致纯、陈仕玲等先生提供资料及帮助,宁德师院林校生教授特为《龙湫消夏小草》标点,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作者系林文瑄长孙。1942年2月出生于蕉城,1962年宁一中高中毕业,在县交通局下属搬运公司工作,2002年退休。现住蕉城。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坦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