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届国会参议员黄树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464
颗粒名称: 民国第一届国会参议员黄树荣
分类号: K820
页数: 11
页码: 236-246
摘要: 在黄树荣从出生到去世的60年间,即通常所说的从洋务活动兴起到护法战争失败的60年间,中国一方面内外战争连绵,边疆危机严峻,不平等条约纷至沓来,另一方面异质文化冲突激烈,“教案”频起,政团党派、书局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勃发涌动,“维新”、“新政”、立宪、国会,各种“和平”的政治斗争形式虽然步履蹒跚,却也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尝试。这是一个中西交混、新旧纠缠的过渡时代,复杂的时代造就了许多复杂的人物,我们倘若只用革命和反动,或者趋新和守旧等二元对立范畴简单作出非此即彼的二分判断,就往往会悖离事物丰富的内质和本相。这篇文章的传主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比较生动的例证。但并未标出具体事迹,今日自然难以查证。
关键词: 黄树荣 传记 宁德县

内容

在黄树荣从出生到去世的60年间,即通常所说的从洋务活动兴起到护法战争失败的60年间,中国一方面内外战争连绵,边疆危机严峻,不平等条约纷至沓来,另一方面异质文化冲突激烈,“教案”频起,政团党派、书局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勃发涌动,“维新”、“新政”、立宪、国会,各种“和平”的政治斗争形式虽然步履蹒跚,却也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尝试。这是一个中西交混、新旧纠缠的过渡时代,复杂的时代造就了许多复杂的人物,我们倘若只用革命和反动,或者趋新和守旧等二元对立范畴简单作出非此即彼的二分判断,就往往会悖离事物丰富的内质和本相。这篇文章的传主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比较生动的例证。
  黄树荣是宁德县(今宁德市蕉城区)的文化名宿,其生平和诗文,本为中上人家所津津乐道,到上世纪的80年代,即在亲友间也仍有许多线索可以寻访。当时笔者对地方文史素养太浅,兴趣欠浓,未及蒐求,而今故老凋零,当年亲历亲见亲闻者已不复存世,偶有幸存者亦不复能言,这是无可挽回的遗憾。不忍先贤行实堙没变形,心有歉歉,力有未逮,聊作此文以自赎。材料不足,而旨在求真,两端差距甚远,盼望识者讨论补正。
  黄树荣的生平事行
  黄树荣(1863—1923)原名有濬,表字作敷、柏樵,自号沧海道人,蕉城霍童人。家学基础较好,9岁能写文章,16岁县试成绩优秀。娶霞浦邑绅陈泽政女为妻。1895年他33岁时考中进士(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骆成骧榜,《宁德市志》《宁德地区志》的《人物传》均误作1892年中进士,而两志的《人名表》或《人物表》均不误),在京城当过户部江南司主事(兼山东司行走),实际是个闲官,很难有所作为,便以养亲(父母)为名暂时离职。树荣“回乡养亲时期”的情况,留下的资料很少。只知道他做过宁德县丞,驻治东洋分县(后独立为周宁县),1900年曾推荐广源泰茶行老板陈步桐到福州担任“宁(德)周(墩)会馆”董事;1902年福宁知府李增霨聘请树荣和霞浦县绅王邦怀(捐纳候补知县衔)共同组成学董会,创办宁郡中学堂,这是全省最早的府立官办中学(泉州、延平、龙岩州,1903;汀州,1904;邵武、漳州,1905;建宁、兴化、永春州、厦防厅,1906;福州,1909)。
  大致在1904年前后,黄树荣到吏部请求铨补官职,授高州府茂名知县(高州号称广东下四府的首府,茂名为高州府治所在),不久改任肇庆府阳春县令,后来又被广东巡抚调至省城,历任省警务公所总务科长、臬署审案委员、勤业道署会计科长、全省巡警学堂监督等职。广东是接触近代西方新文化的前沿地带,当时清朝廷正在推行“新政”乃至“预备立宪”,这一段经历对从小浸染于传统教育的黄树荣,应当是很重要的思想补课。
  1909年秋天,树荣到京师考察警政,公务之余,很注意学习西方的法律、政治著作。林振翰说他“近年于泰西法律、政治诸书,亦靡不研究,虽身历重洋,亲受西人衣钵者,聆其言论,莫不惊其眼光之高且远也。”这里有过誉,也有实情。中国在20世纪的头十年,已经出现了一股研究、谈论“社会主义”的小热潮。最著名的一些学者,如,梁启超把康有为思想划为“社会主义派哲学”(1901),国学保存会的主要发起人邓实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世界主义”(1903年),孙中山则主张把西方的“社会主义”译为“民生主义”(1906年)。受这种时代氛围的影响,树荣也认为“社会主义为世界最新学说”,“欲强国,非由家族主义进而趋于社会主义不可。”这给当时在北京读书的同乡青年林振翰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对他立志翻译世界语教材可能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树荣这次是赴京出差,实际逗留时间并不很长,便仍回粤。不久,改任广州府龙门县令。林振翰称赞树荣在广东的政绩,“其官粤东时,筹办新政,不遗余力,于警务一端,尤加注意。以故不数年纲举目张,纵民俗强悍,伏莽堪虞,亦足以震慑而安抚之。”林氏语焉未详,伏莽云云,涉及“民变”,或当包括革命党的武装起义。当然,树荣办的“新政”,警务改革最为出色,从警政现代化的角度看,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这里或许应当说明,查检广州又新堂民国38年铅印本《阳春县志》(蓝荣熙、吴英华著)的职官、经政、宦绩、人物、事记、艺文诸卷,广州汉元楼民国25年铅印本《龙门县志》(招念慈、邬庆时著)的职官、宦绩诸卷,都没有见到黄树荣的名字。清末民初粤省政局动荡,世风崇武轻文,县宰频频换马,志书易毁难修;树荣任短事寡,史志失载并不奇怪。另有茂名人林正煊(字温伯)于民国28年开始修《茂名县志》,历10年而成,由其子林德涛带到香港,1971年出版(海珠书院,或称海天印刷公司)。此书笔者无缘得见,情况不明,但树荣在茂名任职时间极短,纵使列名职官卷,也不会有具体事迹介绍。
  综合以上几节,总的来说,黄树荣仕宦在外,虽然政绩无奇,却是一个颇有西学、新学修养的立宪派士绅。
  武昌首义尚未发生,黄树荣已从北京回到家乡,倡办保安分会,招募地方团练,以防受到邻境匪徒侵扰。福州光复后,树荣担任宁德县保安分会主任,加入福建公会共和促进会。在酝酿选举福建省临时议会过程中,共和促进会曾对选举章程个别不合法理之处提出三条改进意见,黄树荣和林振翰也在145位具名会员之列。树荣当选省临时议员后的具体活动,多已湮没不彰,我们只知道1912年留守南京的黄兴倡办“全民国国民捐”,闽省临时议员包括黄树荣在内也发起于6月28日成立“福建国民捐”总会,推动各府、县成立分会。其时他正好50岁,许多亲友都来祝寿,林振翰也写了贺词。这一年南京临时参议院(1月28日)和北京临时参议院(4月29日)相继召开,他虽然没有资格参加,但翌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在北京成立,参议院议员274人,树荣以福建省议员当选国会参议员。根据海内外知名学者台湾张朋园搜集的资料,福建的10名国会参议员是:宋渊源(闽侯),陈祖烈(闽侯),林森(永春),雷焕猷(宁化),杨家镶(晋江),潘祖彝(崇安),刘映奎(宁化),黄树荣(宁德),李兆年(建瓯)和方圣徵(云霄)。根据台湾著名史学家张玉法的研究,10人中国民党占7名,共和党2名,民主党1名;7名国民党籍参议员的姓名皆历历载明。方、李、黄三人所属党派不能确指,但若非共和党,便是民主党。共和党以黎元洪为理事长,民主党以汤化龙为主席,都反对同盟会和国民党。1913年5月底,共和、民主、统一等三党合并为进步党,仍以黎元洪为理事长,理事有梁启超、张謇、伍廷芳等9人,名誉理事有蔡锷、唐继尧等19人。这样,树荣又成为进步党这个保守派大党的党员。
  第一届国会又称民元国会、老国会,它的第一期常会的最大政治特点之一是国民党与进步党两强对峙,实质就是抑袁、拥袁两大势力对决。总统选举后,袁世凯以“叛逆”罪名两次大规模收缴国民党籍议员证章,迫使国会不能凑足法定人数召开会议,次年1月10日被正式解散,进步党不再有利用价值,也很快走向解体。袁死后,继任总统黎元洪在全国主流政见的推动下,申令恢复民元约法和国会,于是有第二期常会(1916年8月1日—1917年6月12日),其突出特点是议员小党小派林立,国民党内部分分合合,政治核心层中则府院之争日益激烈。直闹到张勋复辟,国会再次解散。
  黄树荣的好友覃寿堃在所写的墓志铭中称赞他这个时期“以老成卓识,见重议席;中经政变,维护国、法,斡旋时局,备极劳瘁”。但并未标出具体事迹,今日自然难以查证。但大致而言,有几点可以作些说明。其一,所谓“见重议席”,主要应指他在保守派中下层议员中的影响。当然,民国肇始,议员爱惜既有成果,顾忌重启战端,言行多有妥协倾向,有它一定的道理,还不能轻率地一概归于“反动”。其二,所谓“维护国、法”,重点在于戮力恢复屡遭毁坏的民元国会和约法。但这样的立场并不为孙中山一派革命党人所专有,宪政保守派和激进革命党的一大分歧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维护”,是武力解决还是合法抗争?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前者更重视法理程序的维护。其三,宪政保守派也没有一概排斥武装斗争的形式,1915年袁世凯完全抛弃民国的牌子,悍然决定称帝,最早公开吹响讨袁护国号角的正是原来的进步党首领梁启超、蔡锷等人。黄树荣也和许多立宪派官员一样,清末比较同情革命,支持武昌首义;民初比较亲袁;洪宪前后转而反袁,对共和、约法始终比较虔敬。其四,所谓“斡旋时局”,即在军阀当权时代试图对不同政见作一定程度的居间调停。扮演这样的角色,必须具备某种中立的地位。树荣自认为他从1914年民元国会解散后,既未被“安福俱乐部”所收买,也未贸然南下广东,“退处田间,不入政治漩涡,观察较为明确”。照他的“观察”,1917~1922年的护法,徐世昌由非法的“安福国会”举为总统,孙中山由广州“非常国会”举为总统,都不具有法律上的程序正义,只有黎元洪复位最得其正,呼吁南北对峙双方在法律的框架内求解决,清理“毁法”议员,重开国会。这个建议颇合法理,实际成效则未容乐观。
  当然,斡旋调停者并非没有自己的政治立场。那么,这位“居间人”的基本思想倾向如何呢?仔细阅读尚得传世的黄树荣手稿,不难发觉,他心目中最尊重的人物是黎元洪,对孙中山则多有微词。关于这一点,下文再详叙。
  1922年黄树荣在北京寓所度过了60岁寿辰。但这却是让他很不省心的一年,仅京、滇、闽三地,就都不断有大事发生。3月,一度被迫出走的唐继尧率军回滇;4月,被省议会推举为省长;8月,改组云南政府,设立内务、财政、军政、外交、司法、教育、实业、交通八司,欲推行联省自治。这件事引起树荣很大忧虑,特别给唐写了一信,强调地方自治不能妨害国家统一,建议他撤消外交、司法、交通三司,统由中央派员驻省;改军政司为警备司,以免名义混淆。也是在8月,民国六年议员议会和民国八年议员议会同时在北京召开,“民六”“民八”互争正统十分激烈。黄在会前专门起草《致国会护法议员联欢社诸君书》,从中斡旋(联欢社地点在北京头发胡同,核心人物为谢持、焦易堂、王用宾等人,政治上拥护孙中山,反对曹锟贿选)。9月,孙中山手下粤军第二军长许崇智入闽占领建阳、邵武一带,10月,北洋皖系将领徐树铮又在南平设立“建国军政制置官”,加上此前已经盘踞在闽的军阀李厚基(督军)、王永泉(旅长),福建一时“客军”纵横,战云密布。黄召集旅京同乡紧急会议,商量对策,寄希望于当地民军,又拟了《致福建民军各首领电》,主张“闽人治闽”,提议各县各办乡团保卫治安,迎请萨镇冰回闽主政。但时局纷乱,树荣人微言轻,不能扭转颓势。覃寿堃写的墓志铭在誉词之外,也说“国是靡定,乱且益滋,公亦以此深忧积念,抑塞以老”,这个评语还是相当公允的。翌年腊月,树荣忧病而卒。
  另外,民元六年(1917),宁德县长沈守经有意组局编写县志,树荣曾接受聘金,担任总纂,确定体例,分派任务。各采访员事冗时费,而树荣常住北京,沟通不便,具体指导无多。直到树荣去世,志书刍稿也远未成形。这里一笔带过。
  黄树荣的晚年诗作
  黄树荣一生勤于写作,少量遗稿由其孙女黄国英(原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民盟工委秘书长)保留下来,并于1995年捐献给宁德市(今蕉城区)政协。这个材料的主体部分,是《先君沧海道人遗稿》(以下简称《遗稿》)。据黄国英的捐献说明,《遗稿》四分之一为树荣亲笔所书,近五分之四为他的三儿子运枢(国英父)整理抄录,少量为他长子运唐的笔迹。封面内页有树荣的学生、知名学者黄寿祺的题识:
  《遗稿》诗为上,文次之,笔记虽少,而考覈详实,足资徵信也。
  酬应之作及判词之伤轻靡者,须酌删;残缺字及诗落题者,不妨请能手补缀之。
  癸酉夏五 寿祺读罢谨志
  癸酉为1933年,正是树荣辞世十周年。黄寿祺对老师遗稿不同内容的不同价值的判分,直到将近八十年后还为我们所认同。限于篇幅,这里只叙述树荣的诗作,视点不在其艺术成就,而在其思想倾向。
  《遗稿》存诗32题106首;另“落题”6,又有诗19首,合计125首,大致都是暮年寓京所作。其中感言时事的诗不少,酬应之作也不少,但酬应诗中有些也涉及时局民生(所以黄寿祺建议要甄别)。试看集子中的第一题《恭送君常先生巡按沈阳,即叠元均奉和》(诗中原注用括号区隔,下同):
  欲访桃园世外人,乱离何处著闲身。鸡虫得失如朝局,蛮触东西有战尘。锁鈅长城劳坐镇,貔貅故部喜重亲。老来充国雄心在,十册安边孰与伦。
  皇华再赋送征人,半壁河山百感身。关塞极天盘鸟道(公《辽东集》中有“风起马头尖到骨,路盘天际细如绳”之句),腥膻满地逼胡尘。斧斨东国经营苦,宾从南楼宴笑亲。封事一函诗一箧,燕公才华故无伦。
  发难仓皇似柏人,劫轮不坏是金身。攀轅难驻心如水(去秋公由闽辞职入都,国会同乡议员拟上书挽留,遣树荣先往道意,公力却,乃止),悬镜当空眼不尘(公主试出闱,即被命)。笳鼓出关诗思壮,觚楼恋阙梦魂亲。巨源旧日稱知己(借用吴梅村句),启事名贤敢比伦。
  道场一散阒无人,说法修罗几化身。鸡犬攀髯登碧落,鲸鲵跋浪避红尘(进步、国民两党议员或涉要津,或逃海外,余皆款段出都门矣)。鬓华禅榻垂垂老,花事斜街款款亲。欲向辽东访遗逸,高风皂帽世谁论。
  诗题中的“君常先生”,指张元奇(1858-1922),即围棋大师吴清源的外公。他是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字贞午,别字君常,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出生、通籍都比黄早了五六年。君常清末官至奉天锦州知府,民国初历任北京政府内务部次长、福建民政长、北京政事堂铨叙局局长。张氏当奉天巡按使是1914年9月的事,这时树荣52岁。这四首诗除了称赞张元奇的雄心、谋略和才华,边省视察的重要、危险和艰苦,以及俩人交情之深,还谈到对时局的观感。在树荣笔下,当时社会政治有两个恶症,一是内外战火的威胁和无处逃避的离乱,二是政争纠缠私利(所谓鸡虫得失)和政客缺乏担当(第四首见出诗人对进步、国民两大对立政党的一般成员都不抱好感)。
  再看诗集第二题《喜晤覃君孝方,追叙契阔,并咏近事》(十首选三):尉佗台上叶飞秋,独立军声动地愁。道路先传旗变色,一城权拜小诸侯(辛亥九月,孝方为香山令,先省城独立五日)。
  乱后飞蓬返故乡,蒯缑一剑伴身忙。春申江上风云急,万纸喧传遍洛阳(君由鄂至淞,为民主报主笔)。
  荀子居乡推祭酒,杜陵垂老客诸侯(去春被举为鄂省议长,旋二次革命事起,参入黎都督幕,并偕李仲仙赴九江,会商赣督)。功名瞥眼浑闲事,日夜滔滔汉水流。
  这一组诗当写于1914年,题中的“覃君孝方”,名寿堃(即黄树荣墓志铭的作者),湖北蒲圻人(?~1959),1902年与兄寿恭、寿彭同榜中壬寅科举人,1904年取得“同进士出身”,历任广东新宁、香山知县。在武昌起义,全国响应的形势下,11月4日宣布香山独立。后加入共和党,当过湖北省议长、黎元洪总统秘书、河南教育厅长。诗注中的李仲仙即李经羲,字虑生,仲仙是他的号,为李鸿章弟李鹤章之子,清末官至云贵总督,1913年任政治会议议长、参政院参政。“偕李仲仙赴九江,会商赣督”,就是陪同李经羲到江西与李烈钧都督协商。在“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与袁世凯是尖锐对立的两方,黎元洪试图居中调停,覃、李也是这种立场。树荣与寿堃交情很深,诗中对覃“先省城独立”(在全国广东独立较迟),到上海办报宣传政治改良,投依黎元洪,斡旋“二次革命”等作为,都挺赞赏,可见他还是支持辛亥革命,拥护民国政府的,而且倾向于尽可能用和平手段维持共和体制(主要是民选议会、以法治国等)。这是比较难能可贵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黄树荣的诗文作品中,凡有提及黎元洪名讳,都敬称“黄陂”,极示尊敬。(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黎在民国初12年中,三次被推举为副总统,两次出任总统,但位尊权轻;他当过袁世凯的帮凶,但维持共和之志不改;他对中国近代政治转型很有贡献,但诚如著名辛亥革命史专家章开沅所说,“长期以来没有享受过历史的公正”。)树荣对孙中山(孙文)则迳呼其名,笔端常常含蓄不满。这在他《致国会护法议员联欢社诸君书》中(该社为拥护国民党的一个议员团体)对比最是鲜明,文长不录(《闽东文史资料》第一辑有载)。以下只举三诗为例。
  《故乡书来,以长安近事相质,无可言亦不忍言,偶成绝句十首,奉寄留云斋诸同志,并乞扶鸾者呈云鹤山人索和》其一:满地萑苻啸聚多,纤儿坏尽好山河。图南有志舒鹏翼,其奈罡风断羽何。
  《云鹤山人以我佛之慈悲,效风人之讽刺,为诗十又二首,盖答余去秋都中近事之作也。客中依韵率和,录寄留云斋诸君,指事类情,亦仍原作编次云》其二:楚尾吴头折戟沉,大江东去望无垠。暗中排定三分局,多少孙郎帐下人。
  《友人自粤来,以耐公“除夕书感”诗见示,依韵奉和,代简却寄》其二:交情醴酒醇能醉,臭味苔岑异亦同。分手乌飞三匝后(余前两年游粤三次,旋以老病,欲行不果),伤心貉在一丘中。刘盆继汉疑真主(中原无主而有主,正朔耶,闰位耶),陈涉亡秦冒首功(十年来老百姓受伟人之赐多矣)。善骂山膏亦多事,且谈风月付吟筒。
  上述三诗都是赠答故乡友朋的,诗题中的“留云斋”是清末民初宁德县城文士结的诗社,常聚集灵谿寺的留仙洞扶乩作诗;“耐公”则是刘廷珍,归隐前当过奉天凤凰厅知县。第一首诗,指斥的是拥兵在手的“民军”(包括义军)和品行无良的政客(“纤儿”);第二首诗中的“孙郎”,或即暗喻孙中山;第三首诗“陈涉”句小注的“伟人”,明显也是讥刺孙中山一类革命派领袖人物。这里表现出树荣对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的严重不满和失望,对用武力解决政治问题的斗争方式的深度警惕和忧虑。但他不是强势人物(身份、性格),改变不了历史,又不喜欢扮演愤世者的角色,高调抨击时政,招惹是非,便只能以古籍、作诗、音乐等等来自我排遣心中的抑郁了。第三首末联用典,“山膏(音huan)”见《山海经·山中经》,是一种形状长得像猪的动物,很喜欢骂人。“善骂山膏亦多事,且谈风月付吟筒。”表达的就是这种情绪。
  与此相联系,在黄树荣的精神世界里,恬退、遯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集子中此类诗不少,以下再举一例。前引和“云鹤山人”诗其十二:
  卜居无地避凡尘,文字论交恰有神。藏得古书足娱老,王城如海一闲人(近搜集明版及清初版书七千余卷,间有称善本者)。
  本诗似可与树荣的一则日记合观:
  (正月)二日晴。往厂甸,小憩某书肆。肆主人为余言:近来人心复古,明版、殿版,珍同拱璧无论矣。活字版初极畅销,近远逊于古香斋袖珍版。最近而购局版者益众。求过于供,安得不昂其值。余曰:诚然。……“殿版”指清代武英殿官刻本,康熙年间开刻,质量上乘,堪与宋刻本相媲美,嘉庆以后渐衰,正是文化人收藏的最佳对象。树荣诗注中的“清初版书”,应当主要是殿本。
  最后还应当指出,1992年以来,宁德蕉城区坊间或传黄树荣曾为孙中山总统顾问,但经过查证,并无实据。现存黄氏墓志铭和他手稿诸文的标题、内容、小注、落款均未署此职,在孙中山的文集和年谱中也无反映。更重要的是,如上文所述,这种传言和黄氏一生思想、事行严重不合。笔者2001年为宁德市政协编辑《闽东文史资料》,收录树荣诗文多篇,在“编者附识”中对此已作了简单说明,可惜留意的人不多。这里再引黄树荣遗稿《芸珊仁兄六十寿序》文末自署:清赐进士出身、户部江南司主事、选授广东茂名县知县、补授阳春县知县、广东全省巡警学堂监督,民国福建省议会议员、国会参议院议员、国务院谘议。
  该寿序收在遗稿二的第五至第八页。他的嫡孙女黄国英在捐献说明中特别指出:黄树荣遗稿二第八页后三行的落款是祖父后半生真实的简历。
  这应该是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宁德市(今蕉城区)政协多次派人访问黄女士落实树荣履历的回应。笔者所见霍童黄氏族谱,民国二十九年修本谱末已经毁损,1982年修本黄树荣(有濬)条载其历官很详细,中有“大总统顾问”一职,但没有“国务院谘议”一职。很可能,是故乡人在岁月流转中渐渐把两个官称弄混了。
  今特复予辨正,希望这个问题不再以讹传讹。
  主要参考文献:1.黄树荣手稿(部分),载《闽东文史资料》第一辑,鹭江出版社,2001年。
  2.林振翰:《黄伯樵先生五十寿序》(现存宁德市蕉城区政协)。
  3.覃寿堃:《黄公伯樵墓志铭》(黄墓在北京香山公园)。
  4.谢彬:《民国政党史》,上海学术研究会丛书部,1926年;中华书局2007年整理重印。
  5.福州私立光复中学编辑委员会:《福建辛亥革命史料》,1941年。
  6.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
  7.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岳麓书社,2004年。
  8.《阳春县志》(蓝荣熙、吴英华),广州又新堂民国38年铅印本;《龙门县志》(招念慈、邬庆时),广州汉元楼民国25年铅印本。
  9.郑谟光:《发起周墩区志引》,载民国二十七年印本《周墩区志》。
  (2008年春,前章初稿;2010年冬,补写、修改)
  作者简介:1982年1月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虎贝梅鹤插队,今为宁德师范学院教授。现住蕉城。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校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