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请仪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462
颗粒名称: 婚前“请仪校”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2
页码: 233-234
摘要: 蕉城民间对男婚女嫁十分讲究,比外省外县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古至今,蕉城还流传着许多特殊的婚嫁习俗,如沿海乡镇的“打醮”、“新郎伴睏”,飞鸾二都的“扭星”以及古溪村的“请仪校”。请仪校在古溪至少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它的来由,包括它的正式写法已无从查考。“请仪校”的时间都安排在结婚前一天,即新郎“打醮”的当天晚上,这项仪式多由村里年长的男性老人完成。装入“碗栳”,送到前去“请仪校”的老人家中。祭祀完毕,烧过锡帛,老人将蛋面带回家中,分给家人享用。装蛋面的“碗栳”必须在三日以后,等新郎(新娘)办完喜事后送还。孰是孰非,就是操持“请仪校”的老人自己也难以说清。
关键词: 风俗 婚嫁 宁德县

内容

蕉城民间对男婚女嫁十分讲究,比外省外县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古至今,蕉城还流传着许多特殊的婚嫁习俗,如沿海乡镇的“打醮”、“新郎伴睏”,飞鸾二都的“扭星”(新媳妇过门时,亲友要掐其手臂肉)以及古溪村的“请仪校”。
  请仪校在古溪至少已经流传了一两百年,它的来由,包括它的正式写法已无从查考。“请仪校”的时间都安排在结婚前一天,即新郎(女儿出嫁无此仪式)“打醮”(又称“请喜神”)的当天晚上,这项仪式多由村里年长的男性老人完成。当天晚饭过后,办喜事的家庭就要煮两碗线面,每碗面上放上两粒煮熟剥壳的鸡蛋(俗称“一碗面两粒蛋”),还要准备红烛一合,香六支,红酒一斤,锡酒壶一合,酒盅十只,锡帛一捆。装入“碗栳”,送到前去“请仪校”的老人家中。当晚夜深人静的时候,老人带上这些物品,到祠堂仪门(俗称“雨亭”上厝的居民多在陈氏上祠堂,下厝的居民多在尾谢祠堂)前,在廊前石板上就地祭祀。祭祀时间大约为半柱香功夫。老人在祭祀过程中,还要默默祷告,内容为新郎新娘双方姓名、年龄、住址,最后祈求神灵保佑夫妻白头偕老,生活美满。祭祀完毕,烧过锡帛,老人将蛋面带回家中,分给家人享用。装蛋面的“碗栳”必须在三日以后,等新郎(新娘)办完喜事后送还。也就是说,“请仪校”虽然是办喜事的人家分内之事,但至始至终,他们都没有直接参与。这样一个古怪风俗,它的祭祀对象是谁呢?有的说是祭祀临水夫人,但烧的却是鬼魂使用的锡帛?有的说是祭祀祖先,却为什么不在祠堂内祭祀呢?孰是孰非,就是操持“请仪校”的老人自己也难以说清。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