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九月十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461
颗粒名称: 做“九月十四”
分类号: K892.3
页数: 3
页码: 231-233
摘要: 古溪是个完全信仰本土宗教的村庄。民国时期,这三个居民点皆设有保长,各自为政。这两位神灵,被村民尊称为“社头公”。除了春节,被古溪村民视为最大的节日应该就属每年农历“九月十四”的黄岳诞辰庆典了。忠烈王宫的公产不多,只有少量的土地和海埕出租。每一年负责庆典各项活动的人员皆为二十名,称作“社头头”,由村里成丁男性轮流充当。据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每年到了农历九月十三这天早上,新当选的“社头头”就会开始准备供品,制作大量“寿桃”。这一活动俗称“庆赞”。旧时缺吃少穿,一年难得吃上几回好东西,这一晚能吃到香喷喷的白面糖包,所以也成为小孩子们最为高兴的节日。
关键词: 风俗 宗教 宁德县

内容

古溪是个完全信仰本土宗教的村庄。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天主教、基督教教徒都试图在村里传教,皆由于村民宗族意识强烈,未能实现。村中旧时有五大姓,即陈姓、谢姓、林姓、倪姓、池姓,按居住界限划分,又分为上厝、下厝、内厝。民国时期,这三个居民点皆设有保长,各自为政。古溪村民所尊奉的神灵十分复杂,有忠烈王、普济明王、临水夫人、师公、田元帅、齐天大圣等数十位,以忠烈王黄岳、普济明王林亘(即林公忠平王)、临水夫人陈靖姑为主神。村里供奉忠烈王黄岳的庙宇一忠烈行祠赫赫有名,在历代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它所建成的时期仅次于城关东门外的土主宫。供奉普济明王的庙宇在村东塘前头,隔着东湖,与塔山遥遥相望。这两位神灵,被村民尊称为“社头公”。临水夫人俗称“大侬奶”、“奶娘”,上、下、内三厝各有一尊(其中下厝有两尊,分别称为“旧奶娘”、“新奶娘”。除了下厝有单独的奶娘宫外,其他二尊皆供奉于祠堂)。除了春节,被古溪村民视为最大的节日应该就属每年农历“九月十四”的黄岳诞辰庆典了。忠烈王宫的公产不多,只有少量的土地和海埕出租。每年的收入勉强维持诞辰庆典之费用,如遇修缮庙宇的年头,就只能由村里殷实人家集资来完成。每一年负责庆典各项活动的人员皆为二十名,称作“社头头”,由村里成丁(蕉城民间习惯以十六岁成丁)男性轮流充当。据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每年到了农历九月十三这天早上,新当选的“社头头”就会开始准备供品,制作大量“寿桃”(即形如寿桃的糖包)。到了晚上,“社头头”就踏着月色,早早集中村西郊的忠烈王庙,备办“祭桌”(即祭祀物品),燃烛上香,届时还有“吹班”(闽剧清唱)助兴,庙内灯火通明,彻夜如昼。这一活动俗称“庆赞”。到了交子时时分,就有一名“社头头”手持铜锣,进入村中,边走边大声反复高喊:“新头新柱”(意思是说新的“社头头”已经产生),听到喊声的村民就会陆续醒来,到庙里上香,给忠烈王拜寿。旧时缺吃少穿,一年难得吃上几回好东西,这一晚能吃到香喷喷的白面糖包,所以也成为小孩子们最为高兴的节日。上香的成年人身后,总会跟随着一两个小孩,他们也可以兴高采烈地领回一合“寿桃”。
  九月十四至九月十六这三天时间,按例都要演出闽剧。届时村里家家户户都要邀请亲友来观看演出,一日三餐还要备办茶饭,用度甚高,对多数人家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负担。但村民乐此不疲,相沿成俗。就是在民国时期,有一段时间为了搞好治安,禁止民间娱乐。为了保证整个活动不出事端,村民陈骰子宁愿自己入狱作担保,使庆典照常进行。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由于忠烈王庙的公产很少,捉襟见肘,所以备办忠烈王“祭桌”就得由当年的“社头头”自己掏腰包。为了凑齐这一款项,就逐渐产生了“贴喜”的习俗。所谓“贴喜”,就是由“社头头”作若干个“糯米大寿桃”(将糯米蒸熟后,拌上红糖,做成寿桃模样,大者数十斤,小者十余斤),送到当年村里有喜事的人家。喜事无论大小,小至砌灶、砌猪圈,大至建房、娶媳、生子,都必须“贴喜”。“寿桃”大小也视喜事隆重程度而定,以娶媳(俗称“新妇喜)、第一胎生男(俗称“长男喜”)最为注重。“社头头”们在忠烈王圣诞的前几日,会把写有喜事内容的红字条“贴”到该村民住宅的大门之上。该村民就得视自家喜事大小交纳款项。由于一年中,村里的喜事有多有寡,碰上不好的年份,“社头头”们就只好自己凑足金额了。
  顺便带一笔,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奶娘诞”,村里的成丁男女不仅要举行“过关”仪式,还有所谓“送烛母”的习俗。“送烛母”的对象是村里刚刚成婚的人家,或者有结婚后长期不生育的人家。在每年的“奶娘”巡游完毕“圆宫”以后,这些人家男子的年轻好友都会邀上四五位,带着一双奶娘座前请来的红烛(点燃着的),一铁铲熊熊燃烧的木炭,送到家中。年轻的夫妻们就会高高兴兴地予以接受,将红烛供奉在祖先的龛位前,而炭火则倒入炉灶。尔后,准备酒菜招待这些热心的朋友,尽兴而散。
  而今,随着时代的飞跃发展,各种旧的习俗已遭到舍弃。忠烈王庆典中除了“庆赞”、“演戏”等还保留以外,“分寿桃”、“贴喜”、“送烛母”等似乎意味着贫穷落后而不再流传。也许随着人们传统意识的淡薄,其他仪式也将一去不复返,只留下记忆供人们回味!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