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蕉城大家族及其之间的联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455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蕉城大家族及其之间的联姻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4
页码: 220-223
摘要: 蕉城地处沿海,但由于西北群山横亘,同时也具有山区的属性,地形较为复杂。正是由于这一地区独特的地理趋势,再加上远离中原,最早居住的多是闽越土著。自隋唐以来,才陆续有中原移民迁入,繁衍生息。由于蕉城地瘠民贫,交通闭塞,不像福州、泉州、漳州等大的城市,拥有许多世代簪缨、官高爵显的大家族,只有为数极少的几个大姓,在历史的舞台上轮流登场。在宋代,蕉城有陈、林、郑、阮、余诸大族;明代则以崔、彭、陈、林、左为著;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县城以蔡、郑、林、黄、陈、张六大姓最为显赫。
关键词: 风俗 婚姻 宁德县

内容

蕉城地处沿海,但由于西北群山横亘,同时也具有山区的属性,地形较为复杂。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十二.福建全省总图说》记载“自浙东,海岸温州入闽,由福宁州、宁德、罗源、连江,至省城,皆羊肠小道,盘纡陡峻,日行高岭云雾中,登天入渊,上下循环,古称蜀道无以过也。”正是由于这一地区独特的地理趋势,再加上远离中原,最早居住的多是闽越土著。自隋唐以来,才陆续有中原移民迁入,繁衍生息。由于蕉城地瘠民贫,交通闭塞,不像福州、泉州、漳州等大的城市,拥有许多世代簪缨、官高爵显的大家族,只有为数极少的几个大姓,在历史的舞台上轮流登场。在宋代,蕉城有陈、林、郑、阮、余诸大族;明代则以崔、彭、陈、林、左为著;到了清代和民国时期,县城以蔡、郑、林、黄、陈、张六大姓最为显赫。此外,南门薛姓、马姓,下井堂崔姓,小东门龚姓、王姓以及西门周家、辕边井余家、北门街姚家、竹兜街彭家、土宫前姜家、下尾街叶家、刘家也都曾兴盛一时,但与以上六大姓比起来,无论财力人丁都存在一定距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民国时期这六大姓的世系源流及其发展状况。位居第一的蔡姓,他的始祖蔡南益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明初由漳浦县迁居本县四都蔡洋岭,以种菁为业。至蔡南益的七世孙三溪始迁县城西门外,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蔡氏家族在城关逐渐站稳了脚跟,人丁也渐渐兴旺,不少蔡姓子弟步入仕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仍不能与县城崔、彭、陈、林、左五大姓同日而言。直到清代中叶,随着蔡志谅一支(俗称“家庙蔡”)的兴旺发达,蔡氏家族进入了历史的鼎盛时期。民国时期,“家庙蔡”主要聚居于县城前林坪、西门街、北门街、南门观音弄,涌现出了蔡思棠、蔡思端、蔡思榆、蔡祖熙、蔡祖霖、蔡祖虞、蔡祖德等著名人士。
  城关郑氏排名第二,据说是南宋进士、武冈知军郑士懿的后代。世居县城,至清代道光时期(1821~1850)分为四大房,分别居于学前街、南门兜、竹兜街、北门街、下井堂、东门外盐仓弄。民国时期涌现出郑崇膺、郑崇本、郑宗皋、郑长璋等杰出人物。
  排名第三的“碧山林氏”,也就是名闻遐迩的林理斋家族。林氏家族始祖林延于五代后周时期(951~960)迁居宁德白鹤盐场。二世祖祖师迁飞鸾梅溪村。传至十世,为国瑜、国仁(庆元君子林仲麟、武状元林仲虎祖父)二公。至第十五世挺生公改迁罗源鉴江。明末清初,有林钦七者定居县城碧山街,为“碧山林氏”肇基始祖。其后数代以经商为业,积累了大量资产,逐渐成为了县城举足轻重的大家族。民国时期,除林理斋父子外,比较知名的还有林廷佐、林振鏛父子,曾任四川盐运使署科员、施南查验局局长的林世青,曾任江西瑞昌、四川垫江知事的林振銮,曾任四川合江查验局局长、江西建昌收税处处长的林振镶等人。位列第四的黄姓有两支。一支是月爿坪的黄履刚家族,另一支是街中头的“父子登科”黄书田家族。黄履刚家族祖籍七都峬源,二十一世祖宗旺于明初迁居县城前林坪,二十三世祖黄璠为广西桂林府同知黄瑢的胞弟。至三十四世履刚,字孔中,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乡试举人。黄履刚生有八子,以长子承箕、三子承芳、五子承志最著。黄承箕(1852~?),字敬为,号星野,清光绪间例捐光禄寺署正,授三品衔。入民国,经县知事黄式苏推荐,任宁德县研究所所长,自治会总董事等职。曾为开发三都澳做出过贡献。黄承芳(1855~?),字敬如,授五品蓝翎,钦加奉政大夫。黄承志(1887~?),字敬良,号笃夫,民国时期曾任宁德县商会会长。街中头黄书田家族,原籍虎贝文峰,与清代台湾水师安平协副将黄礼轸同宗。始祖黄光逞于康熙时期(1661~1722)迁居县城。传四世至黄书田。黄书田,字步耕,号砚夫,咸丰元年(1851)辛亥科举人,授广东南和、河北唐县知县。黄书田生有七子,以长子毓同、四子毓英最著。黄毓同字子庄,山东巨鹿、巨野知县。民国七年(1918),任全国经济调查会福建分会会员。黄毓英,字子培,号荀如。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科举人,是闽东著名商号“黄砚记”的创始人。黄毓英生有六子,长子家龙,燕京大学研究院文科硕士,留校任教;次子家祥,上海政法大学毕业,参加革命后任山西代县司法科科长,革命烈士;三子家瑞,大学毕业后寓居上海;四子家禄,上海东南医学院毕业,曾任宁德医院院长;五子家香,贵阳医学院毕业;六子家忠。
  陈氏家族虽然屈尊第五,但就其人口而言,无论在宁德历史上还是在近当代都是首屈一指。蕉城陈姓支系错综复杂,源流较为广泛。民国时期最为出名的还是成德境的陈世勋家族、鹏程境的陈德俭家族以及金峤陈氏家族。代表人物有陈世勋、陈铭石、陈启昭、陈德俭、陈祖焴等人。
  位列第六的状元里张姓,自南宋以来就是蕉城的望族之一,历代名贤辈出。张姓的始祖张翰,字坎翁,号文卿,南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著名理学家。张翰由罗源茶园迁居宁德四都濂坑。二世祖张斗南,字唐英,号钓浦,淳熙二年(1175)进士。七世祖张禄由濂坑迁居县城状元里,繁衍成族。民国时期,以张敦询、张敦诚兄弟最为著名。张敦询字仁山,号天啸、怡庐山人。曾任教于蕉城毓秀小学、莲峰小学。后亦从政,与林昆生等组建宁德商会。张敦诚曾任宁德县参议会参议长,县党部书记长等职。
  古时候,人们受封建思想的熏染,非常注重“门当户对”的联姻方式,其实这种望族间联姻的目的,不仅可以使彼此的姻亲关系更加紧密,也可以成为彼此间经济合作的纽带。如果以清代乃至民国第一望族的蔡家为中心,就可以梳理出一份详细的联姻图表。解放前,如果有谁能够与蔡氏家族缔缘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甚至会被乡里引为口碑,作为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从道光元年至民国时期的这一百多年里,蕉城社会名流绅士无一不与蔡氏家族沾亲带故。更令人称奇的是,1927年,蔡家后裔、“无名英雄”蔡威在上海党组织的派遣下,回到宁德与郑长璋等成立了国民党宁德县党部筹备处,并与一批热血青年宣传革命真理,开展反对土豪劣绅、拒交苛捐杂税、要求减租减息的活动,与此事件相关的人物如郑长璋、林国章、黄笃夫、陈伯咸、叶威豪等与蔡威竟然都是至亲。
  在民国时期的蕉城,郑氏的社会地位仅次于蔡氏。两家友好往来,自清代初期就联姻不断,郑宗皋是蔡祖熙的亲姑父,郑长璋是蔡威的堂姑父;碧山林氏家族从道光末期才开始与蔡家通婚,林理斋的姑母林赛金许配给了蔡祖熙的堂叔祖太学生蔡昭祚,林理斋的妹妹林小荆许配给了蔡祖熙的堂叔福州府学教授蔡思聪。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林理斋的爱女林莺许配给了蔡祖熙,后来生下了六个子女,其中排行第三的就是蔡威;月爿坪黄家的黄履刚生有八子六女,其中最小的一个女儿嫁给了蔡祖熙的胞叔蔡思诏,而黄笃夫的继配妻子蔡祖韬是蔡祖熙的堂妹,蔡威的堂姑母;街中头黄书田家族,他们与蔡氏也有联姻。黄家祥是蔡威的表妹夫,蔡威的两位叔母是黄家的亲姐妹。蔡绩夫的胞妹是黄家祥四叔父的原配。担任县商会坐伴(会计)的陈伯咸,是清末秀才,南郊古溪村人,他家与蔡氏的联姻最为频繁,共达六次。其中陈伯咸的伯母是山东武定知府蔡步镛的女儿,母亲是云南按察使蔡步钟的女儿,两人既是妯娌,更是堂姐妹。另外,蔡威的第一位曾祖母和妻子均出之宁德南门望族薛氏;蔡威的第二位曾祖母、两位祖母都是官宦世家金峤陈、埠头陈的后人。蔡绩夫的大女儿许配给了光绪进士、民国大总统府顾问霍童石桥人黄树荣的三儿子运枢(字星南)为妻。另一位霍童名士郑宗霖的继配夫人是蔡祖熙的亲姑母,也就是蔡威的祖姑母。蕉城近代名流如黄树楷、马燮臣、陈德俭、林文瑄、崔晋元等等与蔡家也都有亲戚关系。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仕玲
责任者
林廷佐
相关人物
林振鏛
相关人物
林振镶
相关人物
黄履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