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两山一海”闽剧团诞生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413
颗粒名称: 蕉城“两山一海”闽剧团诞生始末
分类号: I2-2
页数: 3
页码: 188-190
摘要: 本段介绍了民国福建省宁德县蕉城区闽剧团诞生的始末。
关键词: 文学 团体 蕉城区

内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历经8年的浴血抗战宣告胜利。举国上下,普天同庆。
  消息传来,亲身经受日寇轰炸、抢掠、烧杀、抓夫之害的蕉城人民,群情激奋,万众欢腾。掀起一场历时半个多月,以保为单位的群众自发组织的大游行、大庆祝活动。人们谓之“迎胜利”。
  每逢晴日黄昏来临之际,只见城区附近乡村群众扶老携幼、牵群拔舍,涌向城关。蕉城早已万人空巷,把本来不太宽广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城乡群众共同欢度这永世难忘的“迎胜利”场面,真是史无前例。
  人民群众发挥自己的智慧,采用提灯、火把、舞龙、舞狮、纸扎以及化装游行等多种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各自欢庆胜利的喜悦之情。连堪称宁德民间文艺一绝的霍童线狮也进城参加这场大庆祝、大联欢活动。
  历数化装游行队伍,尤以碧山、福海、继光三保群众,各自发挥自己优势,分别采用“铁机”、“高跷”、“肩头戏”三种民间文艺形式。选自《封神榜》、《水浒传》、《西游记》等故事情节,组排节目,伴以闽剧曲调演唱,化装上街游行。后期发展到这三个保的化装游行队伍自发开展节目表演“挑应战”比赛。例如:甲队第一天上演《火云洞红孩儿困玄奘法师》,乙队第二天即以《紫竹林观音佛收善才童子》应战;再一天,甲队上演《闹天宫》,下一天乙队则以《五指山》应战……如此这般轮番“挑应战”,斗智斗艺,五花八门,节目多彩。观者眼花缭乱。成为当时蕉城街头巷尾家喻户晓和茶楼酒馆群众评论的中心话题,热闹非凡。各保也从中发现一批闽剧演唱人才。人们对这种临时化装街头演唱活动,有些“不过瘾”了,各保遂有组织“闽剧团”之动议,拥护者甚多。因而蕉城“两山一海”(碧山、西山、福海)闽剧团应运而生。
  碧山闽剧团
  碧山保群众率先请师教戏组建闽剧团。于1945年旧历9月,推举黄志传、谢细妹等人主持,推选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众带头人分工负责,筹建剧团。筹款组负责动员本保辖区内商家、住户自愿捐款;服装组派人去福州订购绣制主要戏装(部分服装是向继光保借用“肩头戏”戏装);同时派人去福州“善传奇班”请来“依六师傅”为导演,选址碧山街纸栈,开始教戏、排练。首排《包公判黑驴》,折子戏《小补缸》。于1945年冬,在碧山街祠堂坪首演。前后计排演《包公判黑驴》、《甘国宝》、《日月星》、《小补缸》等剧目。乐队司鼓正式演出时是"依六师傅",平时排练时是谢细妹、陈三先等人担当。
  全团演职员约计30多人。主要演员有黄志登(小生)、黄建绪(老生)、姚隆清(青衣)、林治康、林孟通(贴旦)、余细弟(三花丑)。
  碧山闽剧团演出时间是逢节日、神诞,多在本保各点举行公演,没有出乡演出过。1946年春,曾同福海和福州庆乐然三个班在蕉城城隍庙举行同台友谊公演一场。“碧山”演《甘国宝》、“福海”演《火烧定海县》、“庆乐然”演《杨剪打金刀》。
  福海闽剧团
  接着,福海保群众组织的福海闽剧团也开锣拜师授戏。福海保地处码头地带,各地来往商船停泊于此,集散货物贸易。商号林立于船头街,手工业作坊集中于下尾街。藉此优势,筹资较易。群众公推当地商人陈永达(福州商人)余细五(米杂蔬菜老板)为首,以化装游行的演员队伍为主,在炎民宫、陈永达家习排闽剧。
  先后聘请霞浦人阿程师傅(原张逸舟班青衣)和三都斗帽人马灵师傅为导演。首排剧目是《火烧定海县》,于1945年冬,在炎民宫首演。后续排剧目《盗光侠影》和《反皇城》等八九本。
  全团演、职员约计30多人。主要演员是:余养平(青衣)、叶仁丰(小生)、杨纯佺(花旦)、细咪(老生)、陈尤成(挂须)、细弟(三花)、孝仔(女丑)、关作经、陈兰孙(贴旦)、林玉铭(武生)。服装、道具、化装、灯光、前台由银官、张细妹、曲蹄妹等人负责。
  1946年春节过后,除了每逢节日、神诞在本保演出外,曾陆陆续续到罗源、霞浦、福安、古田等县城乡演出多次,1949年,夏停演散班。
  西山闽剧团
  碧山、福海两保闽剧团开锣排戏,继光保群情激奋,不甘落后。由殷商、富户出资,着手筹备规模颇大的“西山剧社”(后改称西山闽剧团)。选举热心老人姚祥卿为社长,负责全面剧务。下设:服装组,负责派人前往福州下杭街天华戏衣店绣制全套文武戏衣,约定应付春节开台之用,并购置道具;生活组,负责导演食、住招待和工资发放以及各项经费开支;学员组,负责物色招收声貌俱佳并略具演戏功底的青少年一、二十人,平时负责演员的思想工作。诸事筹划完善,即派人往福州物色导演。经友人介绍,最后聘请“赛天然班”名导演陈城官师傅登程到宁。于1945年旧历十月某天,由导演率领学员拈香拜请戏班先师(唐明皇,戏班通称“元帅爷”)。开锣首学《玉蝙蝠》和折子戏《三司会审》。
  1946年旧历正月十八日在太尉宫开台首演,深得观众赞许。
  接着,继续排演《鹏儿泪》、《四进士》、《反皇城》等七八本戏。后被聘请往福安、赛歧、甘棠、霞浦等地演出一段时问。回宁后继续学习,提高演技,精益求精。
  第二年有本县洋中乡聘请演“开台戏”。由于“开台戏”戏俗较多,要求严格,本团演员难以承担。遂由导演陈城官师傅亲赴福州临时请来福州演技高明的演员多人到宁参与演出。“开台戏”演出名噪闽东各地。
  其后,除了应节日、神诞向本保民众公演外,每年都有到外地演出,时间不等。1948年曾一度与霞浦女班合班,演出于本县一些乡镇及福安、霞浦、古田等地。还到过罗源、连江、长乐、福清等县城乡演出。后期陈城官导演返榕,又聘请三赛乐班青衣吴丽芳师傅执导,前后计排有剧目十二、三本。乐队由福州请来陈姓师傅司鼓,其他演奏由本保民乐队乐师负责。主要演员有:黄长华(小生)、谢维如(青衣)、李崇俊(花旦)、细四(武生)、蔡泽云、陈老兴(花脸)、陈承俊、蔡大翼(丑)。
  1949年夏停演解散。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萍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