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蕉城书法界一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412
颗粒名称: 民国蕉城书法界一瞥
分类号: K820.52
页数: 5
页码: 183-187
摘要: 本段介绍了民国时期,在宁德书法界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有陈德俭、黄以褒、陈希鲁、左席珍、周作翰、周宗霖,其中以陈德俭、黄以褒、陈希鲁三人最为名闻遐迩,也最有成就。
关键词: 人物 传记 民国 宁德县

内容

民国时期,在宁德书法界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有陈德俭、黄以褒、陈希鲁、左席珍、周作翰、周宗霖,其中以陈德俭、黄以褒、陈希鲁三人最为名闻遐迩,也最有成就。
  陈德俭
  陈德俭(1879—1953),初名庆镕,字铸渊,又字乾镕,号悟云山人,悟云子。他祖籍五都南埕(今属漳湾镇管辖),生于县城南门鹏程境。光绪年间(1875—1908)附贡生,钦加五品衔侯选盐大使。
  光绪五年(1879)己卯年八月二十五日,陈德俭生于一户书香门第。他的祖上在宁德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远祖九陛,字献可,号丹南,清初因“迁界”侨居城关东门外碧山街,有拾金不昧事迹,载入乾隆版《宁德县志人物敦行》。九陛生一子,名光禄,号介庵,拔贡生,由南埕迁居城关北门街。光禄生二子:洪基、洪定,“事亲孝谨,兄弟相依,白首如一日”,家中五世同居,相处和睦,知县杨德仁题匾旌奖。事见乾隆版《宁德县志人物敦行》。曾祖大受,祖世贤,以耕读传家。父序宾,又名国栋,字则鸿,号仪亭。附贡生,钦加五品衔。陈序宾工书法,是清末书法家林其荣的老师。林其荣为老师题遗照诗,留下了“遗稿琳琅,载捧抒轴。字法苏黄,晚香玉局”的评价。陈德俭幼得父亲孜孜教导,亲承謦欬,遍读四书五经,熟谙诗、书、画、篆刻,尤以书法一项名重于世。
  陈德俭真草篆隶,无不精通,他的楷书临唐代颜真卿,行草有二王、赵孟頫遗风。隽逸潇洒,清雅自然,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所以,慕名上门求取墨宝者络绎不绝,书法作品遍及宁德城乡,甚至于临近各县也可以见到他手书的楹联、匾额、商店招牌等。如蕉城著名的商号“大生米厂”、“新元昌”等均出于其手。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都口岸对外开放,意大利人率先在三都岛上设立了领事馆,美国人、英国人见有利可图,也相继修建起了杂货码头和油码头,还开办了“美孚”、“德士古”、“亚细亚”等油行。其中“亚细亚油行”的牌子就出自陈德俭之手。为了写好这几个擘窠大字,先生特制巨椽,细心揣摩,终得完成。“亚细亚油行”五字,字体凝重自然,庄重稳健,颇具神韵。其字之巨,凡是进入三都岛船只,远远便能看到,令人叹为观止。
  陈德俭的绘画承明代沈石田(沈周)、董其昌画风,格调清新,别有意趣。擅长山水、人物、花草、云龙鸟兽等,现传世的多为山水、花草题材的画作。
  他不仅精通岐黄、竹木石雕,而且工声律,是民国“鹤场吟社”的主要成员,与同邑黄琴泉、陈伯咸、黄以褒等均有唱和。
  陈德俭的书画作品历经变革,留存至今的为数不多。今天可以看到的只有悬挂于蕉城区医药公司南门门市部(原苏华仁中药铺)的“卫生妙品”横匾;学前路54号陈姓人家大门“德星聚耀”匾额;七都镇六都村三义店周家“光霁襟怀”匾额;下井堂崔志诗后裔珍藏的“水墨梅花图”。另有部分书画被竹兜街黄家收藏。
  陈德俭有子五人,均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其中次子长苷,深得乃父书法真传,是解放初期蕉城书法界的代表人物。无独有偶,大跃进时期,在蓝田溪畔,他也自制巨笔手书“人定胜天”四个大字,可惜今天已无迹可寻了。
  黄以褒
  黄以褒(1890—1964),名其荣,号一皤,霍童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福宁府试第十九名庠生。入民国,以蒙馆、卖字为生。
  黄以褒出身书香门第,远祖芳礼,嘉庆二十一年(1816)贡生,热心公益,曾捐资重修周墩(今周宁县)何姑桥。后家道中落,至黄以褒时日渐贫寒。他幼年勤奋好学,后经亲戚介绍,入双峰书室就读,亦读亦樵。民国时期,先后在咸村(今属周宁)、霍童、漳湾、南埕、蕉城、三都等地设馆授学,培养造就了一批国学精英。1953年,黄以褒以年老休教,在城关卖字为生。1957年荣聘为福建省文史馆馆员。
  在蕉城,黄以褒先生的书法与陈德俭齐名。他以楷书见长,稳健厚重,端庄圆润,深得颜鲁公真髓。当时县城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每有婚丧喜庆,皆邀请先生亲临书写,一些店铺的招牌也出自其手。
  黄以褒还为主笔修纂过蕉城许多姓氏的族谱。如漳湾增坂《李氏族谱》、郑岐《吴氏族谱》等等。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黄以褒的书法作品,也就是以上这些他写的族谱了。
  陈希鲁
  陈希鲁(1894—1935),谱名登国,号平卿。古溪乡岐头村(今属城南镇)人。据其后代称,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混成旅旅长。
  陈希鲁出身于天主教家庭,自幼深得西方改良主义熏陶,富有进步思想。他文武全才,对书法最有造诣。早年间,陈希鲁功名未竟,因变故流落福州,无奈在中亭街卖字为生。由于当时年纪很轻,稚气未脱,再加人生地不熟,所以求字者寥寥无几,生计日艰。陈希鲁自诩有深厚的书法功底,便潜心等待时机。有一次,他发现自己摆摊所在,有个“鸿昌行”大茶庄,商铺人来人往,生意兴隆。而门口大招牌却因日晒雨淋,油漆剥落。陈希鲁顿觉有了门路,他当即带了几幅书法作品登门拜访茶庄老板,情愿为他免费书写招牌。茶庄老板见陈希鲁器宇轩昂,一表人才,写的字又端庄清秀,况且是免费书写,便高兴地同意了。过了几天,“鸿昌号茶庄”的大招牌被披红挂绿地悬挂在了茶庄门口,招牌上龙飞凤舞的书法格外引人注目,过往行人伫足观赏,啧啧称赞。自此,陈希鲁名噪榕城,求字者接踵而至。
  还有一次,新近修建的“台江第六码头”设立牌楼坐标。为了书写牌楼正中的标志,码头老板别出心裁,特设高台,重金聘请书法家登台书写。懂书法的多是文人,手无缚鸡之力,要在七、八米高的高台上写字,没有一定胆量,是不敢承此重任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人前去报名。陈希鲁听说这件事后,自觉稳操胜券,慨然前往,并顺利接受了任务。
  到了书写那天,正值秋高气爽,风和日丽。陈希鲁不设木梯,轻捷地爬上了高台,微风吹拂,长衫飘荡,围观者几疑神仙驾临。顷刻之间,“台江第六码头”随着陈希鲁手中巨椽的摆动,映入了围观者的眼帘。这六字榜书,大小匀称,神形俱到,虽是信手拈来,却颇见功力。“陈希鲁高台题字”的消息一时传遍南台。
  此后不久,陈希鲁应友人邀请,负笈星洲(新加坡),仍以卖字为生。后又投身军伍,屡立战功。民国二十年(1933),陈希鲁告病归里,旋病卒,年仅四十岁。传闻陈希鲁卒后已有半个多月,国民政府授予他“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混成旅旅长”的委任状才下达宁德,这时已是物是人非了。
  陈希鲁的书法作品多为应酬之作。由于他生前与古溪乡绅陈孔石、池朝钧私交甚笃,所以古溪过去保存有许多他的墨宝。如池氏洋楼厅堂上,悬挂有陈希鲁与胡孟玺书写的四幅草书中堂;池氏洋楼大门上“流观山海”真书横额;陈华四南杂店“大道生财”行书招牌。但历经沧桑,能够保留下来的已是雪泥鸿爪。
  陈希鲁为人豪爽,富侠义心肠,且关心地方公益。他与飞鸾黄金水、二都尤元基、古溪池朝钧友好往来,为百姓排忧解难,福泽一方,深得口碑。
  陈希鲁墓葬城南老蛇山,今存。

附注

注:本文创作期间,承蒙陈昌华(陈德俭先生裔孙)、陈孝纲、姜翔骅、池忠良(池朝钧先生长孙)、陈裕灿、谢福增等先生提供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仕玲
责任者
陈德俭
相关人物
黄以褒
相关人物
陈希鲁
相关人物
左席珍
相关人物
周作翰
相关人物
周宗霖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