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蕉城诗事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410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的蕉城诗事活动
分类号: I2-26
页数: 8
页码: 172-179
摘要: 本段介绍了民国时期宁德县蕉城区举办的诗社活动情况。
关键词: 蕉城区 文学社 活动

内容

蕉城区,地处白鹤山麓,东海之滨,自古人文荟萃,文化发达,诗事活动更是盛极一时。早在元代时期,蕉城就有陈自新、陈元显结成诗社,明代有“溪云诗社”,清代有“建社”。到了民国时期,蕉城城关的文坛耆宿、社会贤达层出不穷,县城人姚琴如还加入了著名的“南社”组织。这一时期,地方文士先后组织成立“留云社”和“鹤场吟社”,“留云社”成立于清末民初,到了民国中期解散。“鹤场吟社”步其后尘,诗会频繁,直到解放初期还举办多次活动。县内同时代的诗社还有三都的“怡社”,由于偏处一隅,鲜为人知。
  “留云社”、“鹤场吟社”自创社以来,历任祭酒均由当地文坛名宿担任,已知的有陈世勋、郑宗霖、王大韶、林文瑄、蔡琴舟、黄以褒、黄式陵等人。这些人大多为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后,学识过人,且为科甲出身,在当时的宁德县文化界享有盛誉,具有很高的号召力,故读书人以加入诗社为荣,社员人数日益增多,且遍布境内各个乡镇,鼎盛之时多达一百多人。据目前资料可考的“留云社”社员有:
  陈世勋字铭石,县城下尾街人。
  黄树荣字作敷,号伯樵(一作柏樵)。霍童人。
  林幼轩
  郑宗霖字侪骥,一字守堪,号少甘,晚号蝉窝老人。霍童人。
  王大韶字闻石,号味斋。四都濂坑人。
  王大绅字笏石,四都濂坑人。
  王德琼字步楼,号竹洲。四都濂坑人。
  王克安字子平,四都濂坑人。
  王克钧号石樵,四都濂坑人。
  王德勋号业侯,四都濂坑人。
  王德魁号梅卿,四都濂坑人。
  叶开铭字鼎侯。祖籍南郊岭头,居于县城北门街。
  叶从周
  周作翰字以香,号墨卿。六都人。
  周步墀字月丹,六都人。生于县城西门。
  薛世荣字耀卿,城关人。
  孙树荣字香泉,号秀山。五都拱屿人。
  郑崇膺字简卿,县城人(郑长璋之父)。
  蔡祖熙字亦咸,号绩夫,一号疾呼。城关前林坪人(蔡威之父)。
  蔡祖霖字雨亭,城关前林坪人。
  陈常经
  黄承箕字敬为,号星野,城关月爿坪人。
  黄承志字敬良,号笃夫,城关月爿坪人。
  黄光宇字位衡,号海清,县城人。
  黄羲颂县城人。
  黄毓同字子庄,县城人。
  黄毓英字子培,号荀如。黄毓同胞弟(黄家祥之父)。
  林文瑄字圭甫,号痴虎,号南庐居士。县城南门人。
  林文珂林文瑄堂弟。
  王萃宝县城人。
  王振仑字少庵,漳湾人。
  姚思礼县城人。
  林振銮字永容,一字少坡(又作肖坡),号啸珂。县城人。
  林廷伸字聘直,号理斋。县城人(林振翰之父)。
  周际盛周作翰胞弟。
  吴钟茂字肇叶,号畅如,九都云气人。居于县城。
  吴熙珍字宝臣,五都蓝田人。
  刘开丰字子丰,二十三都章后人。居于县城。
  刘龙章县城人。
  刘廷璠县城人。
  蔡祖德县城人。
  蔡思榆县城人。
  陈经昌字贸乘,号禹棠。县城人。
  陈树谦
  汤志新
  叶炳文
  马世藩
  冯鹗翔字伯翱,号云秋。县城人。
  黄廷璋字玉樵,八都水漈人。已知“鹤场吟社”社员有:
  林文瑄
  郑宗霖
  蔡思端号月航,县城人。
  蔡祖虞字琴舟,县城人。
  张敦询又名之钝,字仁山,号天啸、怡庐山人。县城人。
  张敦诚又名之城,字祈仁,号璚城。县城人。张敦询胞弟。
  林天民字文洸。
  郑长璠县城人。
  郑崇本字淑源,县城人。
  黄承志
  林振銮
  黄长昌字禹俞(一作禹瑜),号鹤年。霍童人。
  蔡思棠号海秋,县城人。
  蔡祖熙
  蔡牧野
  黄绍羲字琴泉,县城人。
  陈炳年字仲卿,号亦隽。县城人。
  叶朝墀字潮驰,号白鹤山人。南郊岭头人。
  黄其荣字以褒(一作绮褒),号一皤。霍童人。
  黄式陵字庆麒,号居白。县城人。
  蔡汝梅字西珊(一作西山),县城人。
  刘慕云
  林昌挺字文翰,号纯雁。县城人。
  林明翰县城人。
  冯鹗翔县城人。
  陈承祈字幼铭,陈世勋子。
  林印章县城南门人。林文瑄侄。
  王克鋆小名维骙,字铁耕,濂坑人。
  王克权号伯通,濂坑人。
  王克鸿字宾秋,濂坑人。
  王克堤号子春,濂坑人。王德勋子。
  王彬斋濂坑人。
  王致严号敬斋,濂坑人。
  陈经昌
  左启佑字志儒,县城人。
  周琴字剑横,六都人。
  周驯虎六都人。
  黄呈琦飞鸾人。
  陈德俭字乾镕,一字铸渊,号悟云山人。县城人。
  陈长苷字文宇,号鹤鸣。陈德俭子。
  林祖仁字煦民,县城人。
  叶竹浓字其旋,县城人。
  陈祖焴字幼和,县城人。
  陈朝勋字建侯,号伯咸。南郊古溪人。
  林开琮字义园,八都云淡人。
  林国章号逊斋,林文瑄子。
  吴伯唐县城北门街人。
  廖凤韶字善斋,县城人。
  林伯绶县城南门人。
  吴士珍字玉怀。
  廖允宏
  黄波
  黄卫字煚人,黄以褒子。
  黄顽仙
  邓巽国
  王煦民
  马序抟
  阮家骅字书豪,号子骝。五都下塘人。
  潘于光霍童人。
  黄廷璋
  薛鸣楷县城人。
  薛鸣仁县城人。
  由于这两个诗社间隔时间不长,所以很多人都身兼两社成员。如林文瑄、黄笃夫、蔡祖熙等。此外,外籍如乐清黄式苏、三山胡孟玺、仙游徐鲤九、长沙谭慕弘、耒阳刘德馨、福鼎杜悦鸣、仙游杨绍基、三山李壑帆、霞浦杨邦直、林祖仁、林省庵、杨枫庭辈因为在蕉城任职的缘故,亦得入社。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名流政要到蕉城视察或游历时,也曾与地方文士集会吟唱,以示风雅。如海军耆宿萨镇冰、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安徽省省长李兆珍、福建省财政厅厅长陈培锟等人,他们的加入为民国蕉城诗坛增添了一段佳话。
  民国时期,蕉城的诗词创作体裁多以折枝诗为主。折枝诗,又叫“诗钟”,在蕉城另有“改诗”之称法。折枝诗起源于清代中叶的福建地区,故此道闽人最为擅长,几成闽中特产。折枝诗按形式有分咏、嵌字二种。“分咏”是指拈出两个题目,它们必须是绝不相干的两种事物,而后创作七言诗句一联,要求题意贴切,句法协调,势必用典故隐括之不可,无典时则要描绘形容。“嵌字”是随意拈取两个单词,叫做“眼字”,一般讲究平声、仄声各一,指定各嵌于七言联之第几字,要求造句字面浑然天成,是否用典并不拘束。征诗又分正取、捐取各若干门。佳句通常一门选十二联,元、殿、眼、花、胪各一,录、监各二,斗三。总之,折枝诗评取规矩甚多,且要求严格,非只言片语所能解释,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民国时期的诗事活动相当活跃,每逢重大节日或社员(包括社员父母)寿诞都要举办诗会,以增添喜庆气氛,标榜风雅。征诗以折枝为主,每一次的诗词作品也都有结集面世。建国后历经变革,这些诗集多遭焚毁,仅
  有少数部分留存。略举数例以窥斑见豹:
  民国十七年(1928)春,鹤场吟社社员陈德俭六十寿辰,在鹏程境陈宅举办折枝诗会。诗会以“春日临高府,南山酒一杯”为眼字,限三、四、五、六、七唱。鹤场吟社社员三十多人莅临参加。
  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阳节,由“鹤场吟社”社员林天民(字文洸,时任县府承审员)、陈祖焴(字幼和,原县教育科科员)发起,在北山天王寺作折枝诗会。诗会从巳时(上午十点)开始,先抽得“一·山”第一唱;午时(中午十一时)得题“苔·剑”第二唱;未时(下午一时),得“天·怀”第三唱。每唱以一炷香为限,联吟不评。
  抗日战争初期(1937),为了宣传全民奋起抗战,抵御外侮,不当亡国奴,福安秋园诗社组织举办“战·生”二唱折枝诗,向福宁五县(霞浦、宁德、福安、福鼎、寿宁)广泛征集作品。诗刊征稿启事发出后,闽东各县人士投稿不下千首,相继被选中登载在诗刊上,自1939-1945年间,共陆续出版了二十二期,从第三期起即以《战生诗刊》冠名。当时“鹤场吟社”社员参加人数及投稿数量已无从查考。仅存的有三首,张之钝“门生百辈知名几,巷战孤军死力多”、“不战亦危今日局,所生无忝此时身”,黄以褒“纪战丰碑垂赑屃,写生妙笔映罘罳”。林开琮的《抗战歌》也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同年8月—10月,闽东国共两党举行和谈,鹤场吟社顺应时事,举办“国共和谈,人民幸福”第一、三、五、七唱。
  民国二十六年(1937)5月30日,社员蔡思棠六旬寿辰,在蔡氏私邸举办折枝诗会。鹤场吟社社员二十多人莅临参加。诗会采取现场拈题,拈得“依·树”第一唱、“坐·田”第二唱。共得句百余首。
  民国三十二年(1943),社员林开琮(字义园,八都云淡人)父润田八旬、母苏氏七旬双寿,由其好友郑宗霖、陈文翰、刘宗彝、林文瑄、郭曾嘉等十二人发起,向全省诗坛征诗,共得诗百余首。据说福建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兼保安司令陈鸣銮、福鼎名士卓剑舟、省立三都中学校长孙承烈等俱有贺诗。
  民国三十三年(1944),恰值“鹤场吟社”社员、古溪乡联保主任陈伯咸母亲蔡氏八旬寿辰。蔡氏出身名门望族,是当时宁德首富“蔡百万”蔡志谅的孙女,云南按察使蔡步钟的爱女。为了替母亲做寿,陈伯咸特意举办了一次隆重的折枝诗会。经过精心策划,题目决定用“古溪乡”、“贤母寿”六字做字眼,一、四、七唱,分三门评取。也就是说,每首折枝诗(十四字)中,要嵌入两个字眼,即“古·贤”、“溪·母”、“乡·寿”。随后,发出通知向全社诗友征稿。共得诗数百首。陈母寿辰之日,还在古溪陈宅举行了隆重的吟唱会。是时,冠盖云集,地方名流无不登临拜祝,洵为一乡从古未有之盛事。
  民国三十八年(1949),“鹤场吟社”社员黄以褒六十寿辰,假宁德县参议会礼堂(设于宁德县文庙,即今蕉城一小)举行联吟诗会。以“万花节、马帐春”六字为眼字,限一、四、七唱。参加社员有邓巽国、陈德俭、刘慕云、蔡牧野、蔡琴舟、黄顽仙、马序抟、左席珍、林省庵、叶朝墀、王敬斋、林开琮等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公历四月十日,自上午巳时(九时)至下午酉时(六时)止,在县参议会礼堂联唱折枝吟。计出席三十九人,分三门吟唱。以“吟云老、曲水游”为眼字,限二、四、六唱。会后,推选临时社长,投票结果以蔡琴舟、黄以褒为正副社长。并决定以“琴意长、群英集”为下次诗会眼字。
  民国三十八年(1949)农历四月四日,在蕉城中心小学举行折枝诗会。此次眼字为“琴意长、群英集”。社员林开琮以“雷鼓春鸣云集后,斗杓南指日长时”一联为与会诗友所称赏。
  此外,流传至今的还有留云社“遗·此”五唱、“瘁·闲”六唱、鹤场吟社“树·书”六唱、“海·天”六唱的部分折枝诗。难能可贵的是,城关有位诗词爱好者王统如,他生前亲自抄录了自民国二十七年(1938)六月“微·寒”一唱至一九五九年十月“庆·周”四唱折枝诗,前后共达七十六次,并收录佳句五百多联。手稿今仍由其子孙完好保存。
  与当今诗坛有很大区别的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盛行“扶乩”游戏。“扶乩”又称“扶箕”、“扶鸾”,据《词源》的解释为:“旧时迷信,假借神鬼名义,两人合作以箕插笔,在沙盘上划字,以卜吉凶,或与人唱和,藉以诈钱。因传说神仙来时均驾风乘鸾,故名。起于唐代,明清盛行于士大夫间。”嘉靖版《宁德县志》就有邑生员陈宇、林文迁与乩仙雪天联句的记载。“扶乩”游戏在“留云社”中也曾风靡一时。“留云社”社员作品中就有很多相关记载。在“留云社”的活动地点“留云斋”中,就设有云鹤山人、陆仙师等诸多神灵牌位,以作扶乩之用。其中以灵溪卧云洞“云鹤山人”最为著名。“留云社”社长林文瑄先生(字圭甫,号南庐居士,光绪拔贡生)有《龙湫感旧》四首,诗前有小标题:“清光绪甲辰(1904)重九,偕留云社友廿余人登高并作扶鸾之术,所请为云鹤仙翁”云云。石桥进士黄树荣平生也喜欢“扶鸾”之戏,客居京师时,仍万里“唱和”,乐此不倦。有《故乡书来,以长安近事相质,无可言亦不忍言,偶成绝句十首,奉寄留云斋诸同志,并乞扶鸾者呈云鹤山人索和》。次年,“云鹤山人”回赠七绝十二首,黄树荣也依韵一一答和,题曰《云鹤山人以我佛之慈悲,效风人之讽刺,为诗十有二首,盖答余去秋都中近事之作也。客中依韵率和,寄录留云斋诸君,指事类情,亦依原作编次之》。“云鹤山人”不仅能作诗,为文亦洋洋洒洒,在七都《黄氏族谱》中还保留有一篇云鹤山人为“留云社”社员黄承箕(字星野)所撰六十寿序。“扶乩”作为古代文人集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迷信因素虽不可取,但通过假借神鬼名义,发扬善道,抨击丑恶,却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
  “鹤场吟社”在解放以后仍有间断性诗事活动。1957年七月一日,鹤场吟社在县文化馆(旧址在今蕉城卫生院)组织举办“古·春”二唱折枝诗会,当时也有部分邻县诗人参加。此后牙琴绝响,整整三十年,再也听不到诗人们高亢动听的吟诵之声。直到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春风拂荡神州大地,诗社重兴成为必然。鹤鸣、红旗、一枝春诸社以及蕉城诗词协会,如雨后春笋,竞相出现,其中尤以鹤鸣诗社最为著名。由于鹤鸣诗社社员如王克鋆、王克鸿、周琴、叶朝驰等都是原来“鹤场吟社”的成员,所以秉承了“鹤场吟社”的一缕文脉。鹤鸣诗社和诗词协会齐头并进,牢牢扎根于蕉城民间文化这块沃土,蓬勃发展,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时代新歌。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仕玲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