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蕉城市场概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362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蕉城市场概貌
分类号: F123.9
页数: 6
页码: 53-58
摘要: 本段介绍了民国时期蕉城市场的基本情况和各类行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宁德县 市场经济 民国

内容

蕉城地处白鹤山下,历史上曾有“鹤场”之称。旧城形似蕉叶,故称蕉城。自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宁德建县始,蕉城一直是宁德县治所在地。乃宁德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之中心。
  宁德背山面海,拥有三都良港,自古地灵人杰。一代又一代的宁川儿女,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辛勤劳作、艰苦创业,才赢得了宁川大地的沧海桑田。但是,受封建制度之束缚,小农经济之制约,特别是明朝中叶的倭患和清朝初期的海禁,造成交通不便、生产落后、山门紧闭。
  直至光绪24年(1898年),清政府开放三都为对外贸易港口,福州至三都间开始行驶汽船。1899年5月8日,三都澳设立福海关。其后,英、美、法、俄、日等国的21家公司(那时老百姓叫“洋行”)在三都设立分支机构。高烟囱的大海轮(老百姓叫“英国船”)运来了诸如“洋油”(煤油)、“洋料”(化肥)、“洋烟”(卷烟)、“洋纱”(棉纱)、“洋布”(棉布)、“洋火”(火柴)、“洋钉”(铁钉)等工业品;运走了(销往国内外)茶叶、红糖、烟叶、瓷器、土纸、桐油、茶油、松香、樟脑、木材、青靛等农副土特产品。
  随着“江门”号、“镇波”号汽船航行于福州与三都澳之间的定期航班的开辟,绕三都澳的东冲港、盐田港、赛歧港、白马港、八都港、飞鸾港、鑑江港都苏醒了。而蕉城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三都水路最近(木船过橄榄屿可直驶城下),做为水路货物集散地的辐射最广(可通周宁、古田、屏南、罗源甚至建殴、政和等地)。因而成为三都澳进出口商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蕉城的商品贸易就繁荣起来了。
  有识之士看准了蕉城这块风水宝地,抓住机遇,投入了新一轮的创业:纷纷开店、办厂、设作坊,把外地先进的工艺和技术,通过个体手工作坊或合资联产兴办企业等方式引进宁川。蕉城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就逐渐形成“百货骈集、帆樯如织、酒肆茶楼、雾属云连”的规模。
  当时蕉城主要集市集中在船头街(海滨路)、下尾街(福山路、兴华路)、土主宫前(镇前路)、东门兜(815东路)、街尾下(815中路)、碧山街(碧山路)和小东门(小东路)等处。
  手工业作坊(前店后居)主要有:鱼钓、纸扎、制篷、棕业、制秤、制桶、薯切、制灯笼、制蒸笼、制烛、锡箔、油漆、神香、元宝、壳灰、木制器具、竹、木料成品店和铁器、铜器、锡器加工、金银首饰加工、白铁皮加工等行业作坊。
  印刷业
  始于民国24年(1935年)陈鹤卿创办的中华书局石版印刷,后有国华印务局和同文、成文、明星、建工、黎明、勤工等印刷店。
  弹棉业
  民国36年(1947年),长乐人高秋盛开设第一家弹棉店,后陆续有人开店。(此前系由周宁、寿宁等地流动弹棉工匠,挑着工具担于秋冬之时在城乡为群众上门弹棉。)
  鞭炮业
  民国初年,由林一五店开始生产。主要生产百子炮、双响、母子炮等。特别是节日彩焰制作精巧,在炮爆之后出现神话幻影如《白蛇传》、《西游记》等情节,很受群众欢迎。
  制伞业
  宁德传统制伞(师傅多为福州人)以竹为骨架,铺以绵纸,画上花、鸟、虫、鱼、人物、风景等彩画,然后醮刷桐油制成。轻便耐用,素有“下尾纸伞”之美誉。
  烟丝业
  烟丝曾是宁德一项传统产品,尤以“霍童烟”久负盛名,是当时宁德外销的主要产品之一。其原料是本地所产烟叶,经过晒干、加工,配以茶油等辅料,精制切丝而成。二、三十年代,蕉城主要经营的烟丝店、坊有陈同成、陈宝顺等商号。
  成衣业
  宁德传统是成衣师傅上门为客户裁制成衣.三、四十年代由福州师傅来蕉城开办华侨、时代、仪德、环球、三兴等成衣店。始有“洋装”(西装)店。
  制鞋业
  宁德传统制鞋是下尾街“通源店”,专制布鞋、木履。制皮鞋始于三、四十年代,由福州师傅来蕉城开设的大东华、雅新等皮鞋店。
  酱园业
  三、四十年代有莆田、古田等地师傅来蕉城开办的公和晋、隆记、心泉成等酱园店。尤以公和晋较具规模。
  牙科、照相业
  有福州人冯梅生先生在东门兜开办的镶牙、补齿、照相业为最早。
  钟表修理
  也是外地人长庚、依三等师傅最早经营来蕉城开办摊、店。
  糕饼业
  主要有集锦轩(以出品“软馅米糖”、“猪油糕”、“八果糕”闻名)、赛来轩(以出品软、硬“酥豆”闻名)、美且甜(以出品“炸油米糕”、“赤肉饼”闻名)、经俊轩(以出品“美蓉酥”、“琪玛酥”闻名)和赛兰轩、万丰、美珍、华英等糕饼店。
  竹篾加工店(场)
  马仁记竹枕,曾是宁德传统名产,曾作为贡品而驰名。该竹枕是取节长2.5厘米左右、生长期三年以上,轻巧、光滑的黄竹经精细加工编织而成。此外还有恒康、裕兴春、合成、韩兴、栋记、传记等竹编篾料加工店(场)。
  天利油漆店
  专制匾联、卷联,工艺精善,闻名附近城乡。
  纺织业
  四十年代下尾街曾有福山染织厂(7人)和工人纺织厂(23人)。
  碾米厂
  到四十年代末计有:大生、升记、隆丰、基记、福泉、庆丰、华丰、集兴、蕉丰等家小型动力(机器)碾米厂。
  民生电灯厂
  于民国25年(1936年)由蔡亦春等人集资筹建创办。其设备以木炭为燃料的24匹蒸汽发动机和12千瓦直流发电机各一台,白天碾米,晚上发
  电。四十年代末,年发电量为7000千瓦/时,兼碾米320吨。
  自来水厂
  民国22年(1933年)2月,城关人陈由新、叶少山、皮必冬、廖北丹等合资(每股1000块银圆)建水厂。在福山街坑臼下建蓄水池二座,面积111平方米,由山涧引水至水池,上池为过滤池,用小石子、棕皮、细沙过滤后,流入下池,再用毛竹管分接各用水户。供应福山街30多户居民饮用。
  茶叶加工业
  茶叶历来是宁德主要产品。民国时期,蕉城就有加工茶叶的茶行7家。抗日战争前,林昆生在蕉城创办一团春茶庄,并在宁德大桥头及镜台山下的“可园”种植茉莉、玉兰花,窖制花茶,年产5吨多。远销国内外,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奖。
  海上货运
  民国14-26年问,蕉城人彭万珍、余永泽先后经营150吨位的“安顺号”、“源顺号”和200吨位的“金丰顺号”木帆船(俗称“三竿透”),运销茶叶、瓷碗、土纸、杂木、剑花木、笋干、青靛、红糖、晒烟、烟丝、竹篾、蒸笼等大宗农、副、土、特产品到温州、沈家门、宁波、青岛、烟台、牛庄等地。回程运载枣类、豆类、粉丝、带鱼、鱼干、海带和南北京果、布匹、绸缎,直至火柴、蜡烛、化妆品等,到宁德转手批发给本县城乡和周宁、古田、屏南、罗源等地商人。因而,船头街海滨一带先后就有了“海关埠头”、“德顺埠头”、“鱼货埠头”、“福安埠头”和“霍童埠头”等简易码头。出口商品以茶叶为大宗(约占90%);畜产品有肉羊、鱼皮、猪鬃;海产品有二都珠蚶、海蛎干、官井洋大黄鱼、增坂蛏、兰田蛤和贵歧蛏干;农产品有三都李干、二都荔枝干和八都柿饼;手工业品有马仁记竹枕、霍童仁字号剪刀、熟洋柳杉木蒸笼、碗窑瓷器等名牌产品。
  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蕉城先后有较著名的批发商号(兼营零售)出现:华记、义成、美大、久福、光华、和彩、锦伦等商号垄断绸缎棉布市场;蔡家经营的义正、协泰、义山仁记、久余等商号垄断南北京果市场;由宁波、福安客商经营的严源昌、新元昌、瑞昌、永年丰等商号垄断中药商行;通泰、牲顺、细能、华美、克和等酒库基本支配蕉城酒业市场;林昆生的一团春茶庄主宰宁德的茶叶市场;黄氏家族设在德顺埠头的德顺渔行,分设有漳湾、八都、三都、飞鸾等分行,控制着宁德城乡渔货;苏广百货业
  则分别由刘恒丰、百爱、茂顺等多家规模大小不同的中、小商号拥有。
  还有不少小本生意的个体行商(宁德土话叫“走水”或“做水客”),不定期来往于福州、宁德间(抗战前乘班轮,抗战后走陆路)带去蛏干、海蛎干、蚶干、蛤干、虾干等海产干货到福州,由预约批发商收购,出手后贩些小百货类商品回宁德,转手批发的主要对象是城乡货郎担(土话叫“拨弄担”)的经营者。
  旅馆业
  民国时期,下尾街的“三山座”、“新三座”旅社和船头街的“蕉宾旅社”档次较高。在碧山街几十米的街道两旁设有客栈30余间人称“客店街”,档次较低,多是古田、屏南等山区来宁批货的小本客商及挑夫住宿。
  菜馆业
  民国时期,蕉城饭店、菜馆为数不多,服务对象是少数富裕人家和外地来宁的经商户,还有一些政府公务人员。当时蕉城名气较大的菜馆有设在状元里(现815中路)的有名厨师“大鼻”师傅和“柿”师傅主理的“大鼻店”、“柿店”菜馆(兼外出办筵席);还有衙前街的“小有天”、街尾下的“小小点”和船头街的“刘班长店”等大众化的中低档菜馆。客户颇喜光顾,主要是经营的菜肴以经济、大众化为主,适应社会中、低级阶层消费者之需求。抗战期间,开设在“土主宫”(黄岳庙即现在二月花批发市场内)的“社会服务社”菜馆,档次较高,设备较“洋”,服务周到,聘有福州和当地的名厨师主厨。主要经营盘菜,包办喜庆筵席。当时一些集体聚会、名流寿宴、婚宴等宴会多在此举行,生意红火一时。
  风味小吃
  蕉城的风味小吃,除了“切面店”经营的深具地方特色的“拌面”、“清汤面”和“扁肉”以及走街串巷的“鱼丸担”等别具风味的鱼丸外,还有街中头的“烧饼”、“白糖水软糕”,龙首境的“江南丸”,后门衕、埠头陈的“炸油年糕”、“炸油咸糕”、“红糖糯米糍粑”、“锅贴”、“益气糕”,东门兜桥头面的“肉馅芋丸”、“红糖糯米粥”,街尾下的“肉包”,小东门的“海蛎饼”、“〓饼”,船头街的“肉粽”、“汤圆”和单石碑的“光饼”等风味小吃。
  民间金融与保险业
  民国十年(1921年)蕉城即有聚春、和春、永春、合和等字号当铺开张,
  后因经营不善,先后倒闭。民国18年(1929年)林昆生、蔡汝南等合资8万开设生春当铺,受理民间典当业务,因管理机制较完善,又系独家经营,营业额大(年入当总值达9.2万元)。利润颇丰。至民国31年(1942年)因受货币贬值影响被迫停业。
  钱庄
  民国18年(1929年)以后,有生春当铺兼钱庄外,还有崇裕、慎余两家钱庄开设。上述三家钱庄都是蕉城大户开设,资本额均达8万多元,主要办理存款、贷款、汇兑与货币兑换业务,并发放私票流通市面及附近各县。民国22年(1933年)又有原源、恒记、海记、恒盛亨4家钱庄的开设,竞争存、贷款业务。抗日战争爆发后萧条歇业。
  保险
  民国24年(1935年)蕉城富商合资创办咸康保寿会(俗称父母会),参加保寿会就是子女为父母投保人身保险。一名保寿会员每月交会金5角,投保三个月后,被保者如死亡,可领回10元助丧费;投保100个月,被保者未死亡的可领回本金50元和按官方利率计算的利息。此种保寿会具有储蓄保险与社会福利性质。
  作者简介:
  1928年12月出生,1946年宁德一中毕业(1946—1948年福州英华中学工读生)后在莆田县盐警队当兵并参加起义。1949年参加宁德县大队工作后转业地方,先后在蕉一小,漳湾中心校、蕉城民族中学工作,1983年离休。现住蕉城。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萍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