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川与福海关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360
颗粒名称: 宁川与福海关茶事
其他题名: 民国宁德茶业产销纪略
分类号: F326.1
页数: 9
页码: 40-48
摘要: 本段介绍了民国时期福建省宁德茶叶生产与销售传略。
关键词: 宁德县 茶叶 民国 经济

内容

宁德是中国茶树同源分布的区域,是中国福建主要茶区和中国产贡茶和名茶“天山绿茶”、“天山银毫”、“茉莉花茶”的故乡,又是中国东南沿海近代“海上茶叶之路”的出口地。这里的天老山(霍山)是中国古代仙家道教的源地之一,其中的支提山是中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天山山麓沉淀着悠久的古代文明,饱含着丰厚的茶叶文化,为中国历史文明进程留下了一道道印痕,为中国茶文化发展增添了一份份光彩。
  宁德县东临东海之滨,西靠鹫峰山——天山山脉,与中国西部茶树原产地同处于一条纬度线上,境内丘陵起伏,坡谷延绵,山海相连,水分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植被丰富,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又具有盛产名茶的优异自然条件,还具有出口贸易的海陆便捷通道。这一切构成了民国宁德茶业生产、贸易、经济、科技、文化的繁荣,也促成了“海上茶叶之路”的兴旺。
  今天,回眸民国时期宁德茶业的产销情况,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茶业产销的一些发展轨迹,看到了港口开放造就茶叶出口的便捷通道,看到现代科技的传入促进了花茶的兴起,更看到了社会环境影响茶业产销的兴隆和衰落。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茶叶生产兴衰
  清末(1898年)世界名港三都澳“福海关”成立,为宁德茶叶进入国内外市场打开了通道。三都澳海关“福海关”开关后,“本地贸易最好,可观的价值与税收阙为茶叶单独一项,所有设想目的设施都集中在茶方面了[1],宁德县及周边县份的茶区生产的茶叶可从三都澳直接输出,从而为后来福建茶叶生产的逐步发展打下基础。民国时期,宁德是福建省最主要、最大的绿茶产茶县,“天山绿茶”闻名中外,县内个别茶区亦制少量红茶等茶品,为港口出口贸易奠定物质基础。三都澳“福海关”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宁德茶业的发展,两者密切相关。
  (一)辛亥革命促进茶发展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将三都澳建设列入建国大纲,为良港侧畔的宁德茶区带来茶业发展的新机缘。据福海关《三都澳1911年贸易报告》记载:“初夏,正是茶季给三都澳带来生机和活力的时刻。但正当本口处于冬眠状态时,革命(指辛亥革命)爆发了,政治上的动乱对福海关的贸易并未产生任何效果。今年开春大吉,仍带着1910年的繁荣和昌盛,并没有使上年的诺言落空。整年天气都很好,茶叶获利甚大”[2]。
  民国期间,宁德茶叶生产有起有落,主要受出口销路、自然气候、时局变动等诸因素影响。如民国四年(1915年),春季气候适中,这年茶叶获得增产,通过三都澳口岸出口茶达到开港以来最高的水平,比1912年增长24.78%[3]。
  (二)政变天灾茶起伏
  民国五年(1916年)因袁世凯称帝,国家政体不稳,给茶农、茶贩的茶叶预购贷款停止兑放,又加欧洲战争未停,使茶叶出口贸易受阻,茶叶品质不佳,运输各种费用增加,而茶价却不高,以致茶市疲软,生产受影响。有关资料记曰:贸易情况……总无起色,又兼春间国体改革,并因国家之两银行停止兑现等事,以致贸易衰落之象愈益著至茶一项。因欧洲战事延长,亦大受“池鱼之秧”也,计进出口货物价值与税课之减免者,大致系因本埠所称为大宗出口各茶之短绌所致,计各茶较去年茶短28015担。以故凡抱有本年茶市,仍能继续去年佳景乐观者,均皆失望,推原茶贩本年所售之价不及去年者,系特因茶质较劣,而盘运各费昂贵,汇兑价格不佳,亦均足致茶市疲滞不振也………[4]。
  中国茶叶过去以英国等欧洲国家为主要出口国,宁德三都澳亦以销英国为多。民国七年(1918年),英国从印度,斯里兰卡进口大批茶叶,而对中国茶叶实行禁运入口,加上国内连年军阀混战,盗贼流行,水陆交通梗阻,造成宁德县三都澳出口茶也剧降,比1915年减50301担,故而致产茶的茶农、买卖茶商悲观失望,经济利益受损,宁德县相关行业亦受波及。幸好次年(1919年),采取开辟国内市场,免税三年,增加生产,输出优质天山绿茶到我国北方市场,茶季开市也比往年早,茶叶产销得以稳定。据载,1923年茶季伊始,茶质甚佳。“春间绿茶,在北方销路极广,每担值十二两至二十八两(关平银)”[5],这年茶叶产销恢复幅度很大,三都澳出口量大幅增长。
  民国十四年(1925年),国内各省工政风潮,工人罢工风起云湧,多少给宁德和三都澳口岸,带来一定影响,又由于天气异常,不利于茶叶生产,茶农出产茶叶,数量减少。还好,当年俄国成为三都澳出口茶叶最多的国家,所以茶叶畅销,价格较好,“年中甚昂,于是业茶者,反能市利三倍也”[6],民国十七年(1928)8月间,三十年未见的飓风暴雨相继而来,山崩屋损,茶叶生产更受其害,种植茶农或经销商均难售出,茶多亏本。幸好绿茶销售于北方,贸易颇好。
  (三)花茶兴旺绿茶盛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前后,福州茉莉花茶正是全盛时期,当时宁德县生产的绿茶多运福州为窨制花茶的茶胚原料,从而进了绿茶的生产。特别是由天山茶区生产的“天山绿茶”为高级花茶的重要原料。天山绿茶的花色,标号繁多,按季节分有雷鸣、明前、清明、谷雨茶等;按形状可分为雀舌、凤眉(或凤眼)、珍眉、秀眉、蛾眉等;按标号分为岩茶、天上丁、一生春、七杯茶(或七碗茶)。这些茶品中,尤以雷鸣、雀舌、珍眉、岩茶等最为名贵。此外,还有清水绿、炒绿等。天山绿茶以产地自然环境优异,制作工艺讲究,茶树品种优良,制成茶品其品质素以“香高、味浓、色翠、耐泡”而扬名于世。福州花茶的兴盛,使我省绿茶主产区的宁德茶叶得以新的发展。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宁德县茶园面积达48800亩,产绿茶32000担,占全省绿茶总产131500担的24.33%,位居全省绿茶首位,为近代历史最高水平。“福海关”出口茶为115490担,其中绿茶74150担,红茶41310担。
  (四)港口受毁茶跌落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战开始,受此影响,茶叶产销每况愈下。据民国《闽政月刊统计副刊·福建产茶种类之研究》记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宁德县茶叶生产量25000担,总值170.8万元,其中绿茶23000担,产值156.4万元;红茶2000担,产值14.48万元。茶叶产量比1936年锐减7000担。当时,省里有发放外销茶的贷款也逐减。据当年民国福建省政府建设厅茶业管理局统计室《茶业管理概况》载:三年来,外销箱茶贷款数为:宁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为20.355万元,1180箱;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减为7.5万元,2500箱;民国三十年(1941年)未贷。当时全省核实分配制茶箱额10万箱,除绿茶淮山6500箱分配宁德外,余均分配其他县。
  其后,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飞机连续轰炸三都,1940年7月,日本军舰、飞机将三都澳港口所有建筑都炸毁,茶叶出口海路闭塞,从此宁德茶叶生产萎靡不振,一落千丈,大量茶园荒芜。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茶园面积缩小至35000亩,产量仅剩8896担,跌落历史底谷。
  现代科技的引进
  民国期间,由于三都澳口岸对外开放,有些西方和国外先进的农业(茶业)科学技术传入了三都澳“福海关”所在地的宁德。
  (一)农业气象预测的传入
  民国间,茶区茶农开始重视诸如淫雨、台风、风雪、冰雹、干旱、洪水等灾害气候对农业、茶业的影响。在辛亥革命前夕,气象预报已传入宁德,为宁德农业、茶业及海上航行提供警示。据1907年海关资料记载,“帝国电报局(中国帝室)有礼貌地从福州电报分局供应我们有关气象警报,成为他们经常性的工作,这些警报是上海徐家汇、香港及孟(马)尼拉气象台所观察”[6]。
  当时有记载的主要灾害气象,如1911年9月初,邻近地区遭到了一次毁灭性的台风,更糟的是,春潮期,台风更加肆虐。福海关资料记载,1919年“8月25、26两日,台风大作,异常猛烈,为本口开埠以来所仅见,海关物产损坏颇多,全埠商民受灾尤钜,至于内港各地海坝被毁,田园房屋因而湮没者,不可胜计,诚浩劫也。”[11。
  那时,已有气象的测报、预报。据记载,1918年“本年夏季,天气极为凉爽,最热之天气,则为8月间92度(华氏),而最低者则为1月9日32度(华氏),统计全年雨水,共降66寸2分8厘[10]。1919年“本年气候,以6月9日及8月1、2、14、15等日,97度(华氏)为最高;2月4日,33度(华氏)为最低,全年雨泽共计68寸3分4厘,最多者为八月间阴雨14天,得雨11寸4分3厘;最少者,为9月间阴雨六天,得雨1寸6厘。11月间本埠地觉微震。”据载,1922年~1931年的十年间,宁德的气象“夏无溽暑,冬不祁寒(本期各年冬令,气候在零度以下者仅见二次)”[7]。有记载,适宜茶树生产的气象好年景,如1915年“去年春季,气候殊佳,于植茶一事,甚为相适,雨既霑足,日复融和,茶叶遂因之油然暢茂”[9]。1919年“清明前雨水充足,茶贸易于滋生”。[11]。
  还有邮电局的建立,茶叶经营业务联系,用上了电报、电话,又得通信通讯的方便。
  (二)新农业生产资料传入
  过去农业、茶业作物所施用肥料,多为粪肥、胶泥、豆饼、石灰及农家肥,民国间亦引进硫酸铔(疑为硫酸铵)等农业化肥及牛骨肥等,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资料载:硫酸铔肥料则渐见行销,历年进口列入统计者,为数颇钜”[7],“进口硫酸铔尤需要,其用途系以充作肥料,统计二十年(1931年)全年由三都进口8552担,由东冲进口者5661担”[12]。
  过去,茶叶装袋为防潮、防水,只用竹叶编成内衬。1907年始,改用引进铅(注:为铝箔)。作为茶箱的内衬。据载,1923年“茶季暢盛之时,用作茶箱衬里之铅(铝箔)块,亦源源而来(进口)[13]。
  (三)推行茶叶“采、养”结合
  过去茶叶采摘多为一把抓,一扫光,民国后提倡合理采茶。民国元年(1912年)记载:茶农们终于已开始意识到盲目采摘茶叶的危害[2],民国二年(1913年)“7、8月……乡间停采茶柯因得葆其元气,转年出茶必茂”[8]。这就是当代推广的茶叶采摘“留养”的先进技术。
  花茶生产的兴起
  (一)茉莉花试种成功
  清朝后期,福州开始以绿茶加工窨制花茶,宁德县是我省绿茶主产区,宁德县及邻县绿茶多运到福州窨制成茉莉、玉兰、珠兰、柚子等花茶。清朝末年至民国间,宁德县三都、城关等地开始试种茉莉花、试制花茶。据英人FGRCYR·WALSHAM(1909年3月)报告:1908年,“三都‘公众事业委员会’正设法努力提高本口的福利,开始试种茉莉花……如果能在本口就地加香的话,就可省下一大笔费用。这对此贸易有兴趣的人来说,应该是有吸引力的……”[14]。1909年“年初地方公益社(三都)开始栽种茉莉花,从福州聘来一位园艺专家,在他的监督之下,5000幼苗已经栽种。这项企业正在试验初办阶段,如果土壤及气象适宜,农民可被说服大量栽种,可达成功”[15]。1910年“一些农夫(农民)表示愿意种植茉莉。他们的领头无疑鼓励其他人们从事种植。‘公益董事会’(TWBOUICLOBPNBEUWOOKZ)定为他们免费提供树苗,受助者种植成功后,只需付树苗原来的成本价……”[16]。
  1911年茉莉花的试种已获成功。辛亥革命后,对茉莉生产更有信心。1912年3月11日,福海关海关代理税务司G·AGHESON《三都澳1911年贸易报告》一文中记曰:前几份报告所提及的茉莉花试种已经获得成功,除了人们的疑虑,但要实行茶叶就地加香,直接从本区出口华北,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果然,实现这一创新并取得成功需要大量精力和财力”[2]。其后,茉莉花栽种已在县城和城郊一些地区有较大发展,但到民国十七年前后三都没能继续栽种。
  (二)花茶获国际奖
  就在三都试种茉莉花的同时,宁德城关林昆生兄弟于清末至民国三十八年间经营“一团春茶行”私营企业,亦在宁德镜台山麓的“可园”及宁德大桥头溪畔开始种植茉莉花、玉兰花等窨制花茶的香花。同时,开始加工窨制玉兰、茉莉花茶,并结合制造工夫红茶。清宣统二年(1910年),“一团春”茶行试制玉兰片花茶成功,民国后,加工花茶1000担左右运销天津、上海、香港等地。
  民国四年(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和评品会”上,宁德县“一团春”茶行产制的“玉兰片花茶”荣获银质奖。据传,当年获奖后,其奖状悬挂天津“一团春”茶行销售点,敬致顾客。
  茶叶贸易的变迁
  民国期间,宁德县茶业的兴衰,与世界良港“海上茶叶之路”的起点——三都澳“福海关”口岸的关系十分密切,民国间的三十八个年头,历史证明一个道理“港兴茶也兴,港衰茶也衰”。在这三十八年间,茶叶出口贸易的兴衰,又关联到茶叶生产的兴衰。民国间三都澳港口的继续开放,从总体上曾给宁德县农村茶区带来繁荣,给宁德茶业生产带来发展,给茶农茶商带来私营贸易的兴旺,也就是为当年“三农”的发展搭建了平台。当然这期间也饱含了贸易衰败的辛酸。
  (一)私营贸易的崛起
  民国间,随三都澳海关出口茶叶的发展,茶农茶商私营贸易也逐渐活跃。当时,私营贸易或私营企业的市场经济经营有多种形式:一是茶农自产自销;二是茶商茶贩流动购销;三是茶庄茶行,坐庄收购精制贩卖或出口;四是茶栈(箱茶帮),专办红茶经纪;五是茅茶行(袋茶栈),专营绿茶经纪;六是花茶行,有天津帮、东京帮,收购绿毛茶、窨制花茶或送福州加工后,销往北方市场;七是茶叶店,自购自制自售;八是购茶洋行(即洋茶栈),向箱茶栈或袋茶栈购茶改装出口。
  自清末至民国中后期,据调查,已知宁德县有茶庄、茶行、茶栈、茅茶行、花茶行、茶叶店等共有100多家,其中较大的城关有10家、八都3家,九都1家,霍童13家,洪口1家,赤溪3家,石后2家,洋中21家,虎贝4家,飞鸾2家,三都(不详)。这些中,小茶企、茶商搭起了茶叶产——购——销的桥梁,建立了茶叶商品市场经济的雏形。
  (二)海茶之路的茶贸
  被称为近代中国东南“海上茶叶之路”的三都澳,自1912年民国建立以来至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三十八年间,经“福海关”出口的茶叶主要为今宁德市各县(市、区)及政和、罗源等周边县。其茶叶输出经历三起三落。
  第一次起落,是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年(1921年)。1912年经“福海关”出口茶叶为107241担(其中绿茶52597担,工夫红茶50090担,茶片3447担,其余为花香红茶,乌龙红茶,小珠绿茶,茶末,茶梗等),其后三年增长到民国四年(1915年)的142586担(其中绿茶66797担,红茶71610担,茶片3376担,其余为上述多类茶品),当年“欧洲业茶者,定购红茶,自茶市初开,以迄茶市闭歇,均络绎不绝,惟共运出,多系取道北方口岸及香港耳”[9]。其后,因先受英、俄销路变迁的影响,致使茶叶出口量跌至民国十年(1921年)的88533担,比1915年剧落到54053担,出口量减少37%。
  第二次起落,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35年)。
  民国十一年(1922年)始出口茶又恢复至104619担。民国十二年(1923年),欧洲、美各国所有的红茶不多,加上自1919年以来出口红茶实行免税,茶叶出口量又迅速恢复到1915年的水平,达142829担,比1921年速增54296担。此后又因国内形势变化,1926年出口茶又恢复征税,年景不佳等因素,造成从1925年至1931年输出量徘徊于10~12万担之间。1931年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发生,国家危难,出口销路遭阻,至民国二十四(1935年),出口茶量仅剩43133担,骤减99696担,下降近三倍。
  第三次起落,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934年前后,由于国内外对花茶的需求,福州花茶产销再度兴盛,致使宁德县及邻县所产的绿茶或花茶多由三都澳转口到福州或北方,故而三都澳茶叶输出量达到115490担,恢复到1931年的水平。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致后二年出口量又落到8万多担。当时,福州、厦门等港已闭关停港,全省茶叶虽多悉数集中三都澳出口,可因抗战,茶叶生产萧条,海上通道不畅,到1939年输出量跌至42954担。1940年“福海关”被日本毁坏。抗战胜利后虽有所恢复,但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通过三都澳出口量却也仅剩下41467担。新中国成立后三都澳走完出口茶的历程,受命停止出口,结束历史使命。主要参考文献:
  [1]三都澳税务司沃思森《1903年三都澳贸易报告》,1904年2月29日。
  [2]海关代理税务司G·ACHESON《三都澳1911年贸易报告》,1912年3月11日。
  [3]福海关税务司吴乐福《中华民国四年三都澳口华洋贸易情况略论》,民国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4]福海关税务司吴乐福《中华民国五年三都澳口华洋贸易情况略论》,民国六年三月十日。
  [5]福海关暂行代理税务司马多隆《中华民国十二年三都澳口华洋贸易情况论略》民国十三年三月五日。
  [6]福海关代理税务司克鲁利《1907年三都澳贸易报告》,1908年2月28日,三都澳。
  [7]福建省海关《三都澳》,1932年。
  [8]福海关署税务司阿其荪《中华民国二年三都澳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1914年3月7日。
  [9]福海关署税务司吴乐福《中华民国四年三都澳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1916年3月25日。
  [10]福海关署税务司甘福履《中华民国七年三都澳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1919年2月20日。
  [11]福海关署税务司劳腾飞《中华民国八年三都澳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1920年2月13日。
  [12]福海关税务司王爱生《福海关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份贸易情形报告书》,1932年2月10日。
  [13]福海关暂行代理税务司马多隆《中华民国十二年三都澳口华洋贸易情形论略》,1923年3月5日。
  [14]福海关责任助理FGRCYR·WALSHAM《三都澳1908年贸易报告》,1909年3月20日。
  [15]福海关代理海关税务司威士弘《1909年三都澳贸易报告》,1910年3月10日。
  [16]福海关税务司PERCY·R·WALSHAM《三都澳贸易报告1910年》,1911年3月20日。
  [17]周玉璠、周国文等《宁川佳茗—天山绿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18]周玉璠《海上茶叶之路》,刊于《中国三都澳专辑》,1993年3月。
  作者简介:1941年8月出生,1962年福安农业专科学校茶学大专毕业。先后在闽东第三茶厂、县茶业局、县科委工作;福建省茶业协会工作,教授级高级农艺师。2002年退休。现住福州。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周玉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