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幅旧《宁德县全图》说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宁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10000339
颗粒名称: 从一幅旧《宁德县全图》说起
分类号: K291/297.57
页数: 4
页码: 24-27
摘要: 堪称八闽古县之一的宁德,原来幅员广大,而历千余年间,己析出两县一乡的地方,故疆域渐次缩小。早在北宋咸平三年析宁德县关隶镇置政和县,近于建国初期割宁德县北坑乡给福安县管辖,均不谈。今就中华民国期间两次析地给周宁建县及其他作些叙述,因为笔者收藏有民国二十七年十一月宁德县政府绘制的『宁德县全图』一幅,可供阅览。全图顶格框高50厘米,宽42厘米,比例尺为二十万分之一。内载当时的全县行政区划,包括三都、周墩两个特种区。由于三都澳另制海图则从简外,其余地方的区划、山川、河流、道路、通讯等均有详细标识,直观易懂,是宁德县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据《宁德县志》记载,明朝县衙曾派巡检一员驻麻岭,称麻岭司。
关键词: 宁德县 地方志

内容

堪称八闽古县之一的宁德,原来幅员广大,而历千余年间,己析出两县一乡的地方,故疆域渐次缩小。早在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析宁德县关隶镇置政和县,近于建国初期割宁德县北坑乡给福安县管辖,均不谈。今就中华民国期间两次析地给周宁建县及其他作些叙述,因为笔者收藏有民国二十七年十一月宁德县政府绘制的『宁德县全图』一幅,可供阅览。来源是1990年编纂《宁德市志》(今改蕉城区),我为采编宁德建置沿革和政权部份,从宁德地区(今改宁德市)档案馆保存的民国旧档案里发现的,已有点虫蛀,经过修补复印回来,后因受志书体例限制,未能刊用,故留了下来。全图顶格框高50厘米,宽42厘米,比例尺为二十万分之一。内载当时的全县行政区划,包括三都、周墩两个特种区。由于三都澳另制海图则从简外,其余地方的区划、山川、河流、道路、通讯等均有详细标识,直观易懂,是宁德县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周宁未建县前,宁德县衙对这一地方的管理是很重视的。据《宁德县志》记载,明朝县衙曾派巡检一员驻麻岭,称麻岭司。隆庆间(1567—1572年),司署由麻岭移至周墩,仍称麻岭司。该巡检,按职官志秩从九品,主缉捕盗贼,盘诘奸伪。清初沿之,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由县丞一员驻周墩,并改司署为丞署,驻员级别提高。其时,县丞属县官的第二号人物。按职官志秩正八品,分掌粮马巡捕之事。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政府,施行政治改革,知县改称知事。宁德县知事下配县佐二员:一驻三都,一驻周墩。县佐的职掌与清之县丞同。而这一县二佐的配备,殊属特例。据2000年出版郑宝恒著《民国时期政区沿革》一书记载,当时福建全省分4道共63个县,有县佐者,寥寥无几。尤其有二员以上县佐的仅闽侯、建瓯、龙溪和宁德4县。闽侯、建瓯为原府廓有两首县,在1913年3月裁府时被并县;龙溪也是原府廓的首县,在1913年3月裁府时留县。宁德则是有三都澳这一对外通商重要口岸的原因。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析宁德县的西北部置周墩特种区。民国二十五年2月,撤消周墩特种区,改为宁德县第三区。民国二十六年1月,复为周墩特种区,直到后来升区为县。
  接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就是绘制《宁德县全图》的时间。这幅地图,今给我们留下的信息主要是:1、反映了从置周墩特种区到建周宁县的这一历史阶段的宁德县政区变动状况。据有关地方史料记载,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日,周宁在原周墩特种区的基础上建县,以周墩、宁德两地首字定名周宁县,县治在今狮城,辖地639.6平方公里,即原周墩特种区范围的土地。至民国37年9月,罗源人游德京任周宁县长时,认为该县疆域太小,经上报福建省政府批准,再析宁德县咸杉乡127.7平方公里土地归周宁县管辖,这是从宁德县两次析地共767.3平方公里土地给周宁建县的经过情况。至建国后,1955年9月,又从毗邻的寿宁县第六区割去泗桥的全乡和纯池的部份村庄共计278.7平方公里土地,以增大周宁县的疆域,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2、记录了民国期间,由保甲制到联保制的一段史实。从史料记载看,这联保制搞的是有事联坐的落后刑制。政府强制保民制订公约,户主具结,有一违者,全体受罚。此一基层管理的模式,公众抨击是联保制的弊端,则不久就改为乡(镇)保甲制,故联保制存在的时间很短。
  今从图中看出,当时宁德全县分3个区和两个特种区。除特种区从略外,县下3个区分27个联保。具体是:一区(城关、区署驻漳湾)辖联保13个:城关、古溪、濂坑、溪口、六都、七都、漳湾、南埕、郑湾、茶洋、云淡坪、飞鸾、碗窑。
  二区(区署驻霍童)辖联保8个:霍童、八都、九都、邑贵、赤溪、莒洲、杉玛、咸川。
  三区(区署驻洋中)辖联保6个:洋中、溪源、芹后、青潭、石堂、黄家。
  3、印证了这一历史阶段宁德县的陆上交通、通讯等方面的落后状况。
  当时宁德全县没有公路。除沿海、沿溪的村庄有水上船只交通运输外,其余地方的人们仍是原始的徒步交往和肩挑送货。连电话也仅限在漳湾、飞鸾、七都、八都、九都、霍童、洋中等七个乡镇所在地,和有防务任务的岭头、碗窑、城澳等三个点使用,还是原始的手摇电话机,均需通过城关总机转接。图中的学校、矿产等就不再一一说明了。
  讲完《宁德县全图》,还得交待一下民国档案中的《宁德县地籍整理区域略图》。该图虽不规范,仅起示意作用,但其价值在于反映了民国末期最后一次乡(镇)调整的状况,特别是在析出周宁县之后,也是建国之前的最后一幅图示,也未被《宁德市志》所刊用。今一并供出,以飨读者。

知识出处

民国宁德

《民国宁德》

本书记述了民国时期的福建省宁德市。本书共分八章,即:行政区划与机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风俗民情、民国人物、古建筑及街市、社会见闻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致纯
责任者